
关于人的趋利性分析.doc
3页关于人的趋利性的分析摘要:人的本性就是不满足,不满足指人们都不甘寂寞,都不满足于现状,都希望我或我们的人或事物更好,这是与生俱来的,谁也改变不了,谁也不能否认不满足于现状,要改变现状,而现状要如何改变呢?这就牵扯到利益问题,因为从某种角度理解,利益就是使我们的人或事物变得更好的东西,因此,人的趋利性就必然存在我这里所说的不单单只是人趋向于个人的利益,它还涵盖了人在某一时候、在某种方面或某种层次上去追求的集体的、种族的、全人类的利益关键词:趋利性 集体利益 个人利益 一、什么是“趋利性”? 要进行有关于趋利性的分析,就要先了解什么是趋利性就字面看来,趋利性就是指趋向利益,即人总是不断地在追求有利于自己的东西,人所做的工作就是不断地追求可以满足自己的利益的东西 (但却永远都不会满足) 而我这里将要说的趋利性,就是人的不断追求利益,不断趋向于有利于自己的本性而我这里将要说的趋利性中的“利” ,不单单指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提到的利,它是一种广义的利,指一切能使人或事物变得更好的东西二、为什么它是必然存在的?在这里,我想阐述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人都是有趋利性的。
简单的说,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是必然的,因为人的本性就是不满足,不满足指人们都不甘寂寞,都不满足于现状,都希望我或我们的人或事物更好,这是与生俱来的,谁也改变不了,谁也不能否认不满足于现状,要改变现状,而现状要如何改变呢?这就牵扯到利益问题,因为从某种角度理解,利益就是使我们的人或事物变得更好的东西,因此,人的趋利性就必然存在所以说,人都是有趋利性的,这是人与生俱来的,谁也逃不掉,谁也无法否认也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有的人是满足于已有的现实,不想要奢望更多的东西譬如,中国古代的陶渊明,最让人们称道的就是他淡泊名利,乐于自然田园的生活状态,然而,从另一个侧面看,他所不断追求的不正是另一种生活状态吗?他认为,自然的、悠然的田园生活才是真正的美好的生活状态,他的追求正是另一种对于个人的利益的趋向方式而真正没有趋利性的人是不存在的,换言之,当一个人没有趋利性的时候,他就要走向生命的终结)三、人的趋利性的现实体现因为趋利性在每个人身上都现实存在,因此,只要是人存在的时间,人存在的空间,时时处处都现实体现着人的趋利性从大的方面来看,纵观中国古代至今,多少代朝代更迭,多少次战争杀戮,哪一次不是为了人或事物更好,哪一次不是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换句话说,哪一次不是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其实,不论每个人怎么想,从本质上看来,历史朝代的不断更迭,人类从古代一直走到今天,一直不断的走向文明,不断地前进,归根究底这个过程就是人类在不断的追求利益,不断地趋向利益的过程。
从小的方面来看,也就是从具体的个人来看,只要这个人还称之为人,只要他还活生生的存在着,那么他每天所要干的事情就是要让自己延续下去,更重要的一点是人的与生俱来的不满足性使他总想要让自己更好的延续下去,而人在干这些事情,就是他不断的趋向利益的体现四、对于人的趋利性的剖析一提到的人的趋利性,我们通常所想到的必然是人的追求个人利益的性质但是,我这里所说的不单单只是人趋向于个人的利益,它还涵盖了人在某一时候、在某种方面或某种层次上去追求的集体的、种族的、全人类的利益举个例子,我一直认为,爱是人的一种本能,而这种本能会体现为两个方面,或者说体现在两个层面上,即大爱和小爱大爱,就指的是对于“我们” ,也就是对于集体、对于种族、对于全人类的爱,它一直存在而小爱,指的是对个人,对自己的爱,对家人的爱,对朋友的爱,对身边人的爱,这同样不可或缺两爱共存,相辅相成,才构成完整的人的爱既然人对于利益的趋向性有了两个分化,那么就引出了如下的问题:一、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是什么?二、在这两者中,究竟孰轻孰重?我们是怎么对待这个问题的?(一) 就第一个问题来讲,有关于两者的关系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 一方面,这两者是矛盾的。
从某一种角度看,它们存在着本质的矛盾,因为两者所强调的主体不一致一个强调个人,而另一个则强调集体,这就导致了会有矛盾和冲突有时候,必须在两者中取重一方,即两者的重要地位时常是不平等的,总有孰轻孰重之分,这就构成了对立而正因为有了矛盾,才会有相应的促进和发展所以,在另一方面,这两者又是同一的首先,个人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服务于集体利益,即个人利益的量的增长促成集体利益的累积再者,集体利益又会作用于个人利益,它保护着个人利益即没有个人利益,就不会有集体利益,而若集体利益不存在,个人利益也就无从谈起从这一方面看,两者又是同一的所以说,这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的趋利性二) 有关于孰轻孰重的问题,牵扯到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从时间上看,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不同的时代,必然存在不同的思想主流,这也就影响到人的对于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取舍,总体来看,情况是复杂多变的,不存在由一个到另一个的转化关系从空间上看,在人类发展的某一阶段,情况也是复杂多样,因人、因情境而异然而,在大的事件发生的时候,当人类要共同面临一些问题的时候,选择是类似的比如,在汶川地震的时候,几乎四面八方,所有的人都为灾区募捐,帮助他们,而救助灾区的士兵们、各种各样的人们表现得更为突出,这就是人们的大爱的体现,也可以理解为,这个时候,几乎所有人都选择了集体利益重于个人利益。
而孰轻孰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对于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情境下,它是不一样的 究竟该如何对待这个问题,态度是不明确的总之,人是趋利性的并且,在不同时候,不同情境下,人的趋向利益的方向是不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