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遵循学生学习规律激发学生求知欲望.doc
4页遵循学生学习规律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几个技巧中江县永太镇中心学校 刘晓利《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在数学学习,学生的思维总是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上为此,我们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使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标准》语)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几种方法:一、 因疑生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困惑,从而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就是“由疑诱思,以疑获知”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教师出示一个苹果、一个土豆、一块不规则的石块,提问学生:“有谁能想办法求到这几个物体的体积吗?”,学生讨论中,老师可以暗示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乌鸦喝水的故事,问学生:“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不少学生心里豁然开朗,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块被激活。
他们各抒己见,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看准火候儿,及时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比一比、想一想,说说苹果的体积与什么有关,把苹果放进水里后,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学习了这一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二、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对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深刻三、应用融错思想,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时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式。
如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复习题:36-36÷3许多学生的计算步骤如下:36-36÷3=0÷3=0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强信息“36-36”削弱了计算顺序这一信息,造成了计算的差错而只有个别学生的计算步骤是:36-36÷3=36-12=24出现这两种情况,正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顺水推舟,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两种计算哪种正确顿时,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第一种解答正确,有的说第二种解答正确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我顺势引入新课:“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我们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后,就知道答案了接着开始讲授新课,教学效果很好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展示错误,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四、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要准确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置难,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出示两组题:(1)1.6÷0.25,15÷0.15;(2)10÷3,14.2÷22学生很快计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呢?”学生求知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不协调”。
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样以“障”造成“悬念”,使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五、精心设计变式练习,培养思维灵活性在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对学习始终感到新鲜、有趣,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后出示两个条件:男同学20人,女同学16人,让学生根据所给条件自己提出问题,并且解答由此可以提出很多不同的问题:1.男同学是女同学的几倍?2.女同学是男同学的几分之几?3.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几分之几?4.女同学比男同学少几分之几?……这样的变换使学生再度陷入问题的探索之中,而且这种求“变”,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学生思维潜力的发挥起到一个创景设情的作用-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