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docx
15页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课题三 《二氧化碳性质探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从整个初中教学看,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要求掌握的重要的化合物知识之一,安排在空气、氧气、水之后,金属、以及酸碱盐之前,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从本单元的知识结构看,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它的实验室制法,是本单元的核心和重点学好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利于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也为以后学习金属及酸、碱、盐知识打好基础从教育目的看,它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对整个地球和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目前,由于CO2含量的增加造成的温室效应已引起了全人类的共同关注,全面系统的研究CO2的性质具有现实意义2、教材的内容及特点:本节教材内容主要讲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最后联系到用途呈现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即,难度不大、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b、了解二氧化碳的有关用途c、初步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等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体会获得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a、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b、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4、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作用5、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二、学生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现象和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产生等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初三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外界事物及现象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往往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然而,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方面看, 什么叫实验探究、如何实施实验探究,却是学生不熟悉的,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三、教学设计思路和方法(1)、亲手实验与认真观察是学习化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本节课我改课本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一切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了4个探究实验,列举了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在兴趣中启发思维、探求规律。
2)、思维的活跃才是真正的活跃所以,在学习“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和“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应”时,我以“提出问题──形成假说──实验检验──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程序,让学生从设计方案到得出结论,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个人潜能3)、新课标指出:化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生活,才能真正使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兴趣所以本节课在每个知识点的获得中,我都注重设计问题密切联系实际,是学生充分感受化学就在身边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课堂合作交流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五、仪器、药品 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稀醋酸、、盛有阶梯状蜡烛的烧杯、试管架、镊子、吸管、火柴、质地稍软的塑料瓶试管、集气瓶、烧杯、蜡烛、雪碧、紫色石蕊试液、酒精等六、具体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一、创设情景,激情引入 师:请同学们找找看你的身边哪里有二氧化碳?关于它的信息你知道多少?生:争相说出一些性质或用途师:看来,同学们对二氧化碳的了解真不少,你能用实验来说明或探究它的性质吗? 展示课题: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学生从身边或生活中寻找二氧化碳,了解二氧化碳无处不在,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结合生活实际回忆说出你所知道的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1、让学生感受二氧化碳的重要性,激发其实验探究热情2、让学生说说对二氧化碳了解,避免重复二、实验探究1、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是否比空气大?(演示实验)二氧化碳熄灭蜡烛实验提问:从上述实验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证明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 课件问题展示:你还能用生活中的事实或设计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吗?(动画播放)“屠狗洞”的故事提问:你知道杀死小狗的凶手是谁吗? 学生先猜测实验可能会有的现象,观察实验,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并填写学案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设计小实验或联系实际说出二氧化碳性质在生活中的体现讨论、交流得出用二氧化碳充气球、二氧化碳灭火、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等都能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观看“屠狗洞”的故事并分析原因 1、教师演示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2、通过实验猜测,培养学生探究意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原因,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感受实验探究的方法3、通过多媒体拓展学生视野4、联系实际,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探究: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师:(提出问题)刚才有同学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你是怎么知道的?能否自己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师:教师评价学生的实验,并给予恰当的鼓励。
师: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 1、学生交流合作设计实验并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实验装置草图,讲解原理,教师给予评价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塑料瓶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立即盖上瓶盖2. 探究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3、部分学生如果实验失败,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失败的原因 1、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合作交流的能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我2、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学习能力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 3、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呢?师:(再提问)科学探究是无止境的,下面让我们开始新的征程: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呢?师(提供信息)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课件展示实验方案)将塑料瓶中的少量水倒入另一烧杯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师:为什么溶液变红色?师: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会不会是水、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师(课件展示给出继续探究方案)取两条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其中一张用水润湿,观察颜色变化;再将这两张试纸同时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里,观察颜色变化。
通过对比,你得出什么结论?碳酸又有什么性质呢?给变色后的液体加热,有什么变化?红色为什么消失了? (过渡设问):在这节课之前,你在哪里见过或听过碳酸这个名字吗? 1、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探究实验,初步确定二氧化碳可能与水发生了反应 1、思考:2、完成继续探究实验,分析实验现象获得结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酸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H2O+CO2=H2CO3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的性质H2CO3 H2O+CO2↑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相互讨论、合作学习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能力 4、学会总结 1、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对比实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方法,通过使石蕊变色的探究,初步让学生学习对比实验的理念和方法 4、实验探究:如何证明一瓶雪碧中溶解有二氧化碳气体?或如何证明人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师:你能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吗?课件展示:CO2+Ca(OH)2=CaCO3↓+H2O总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应用:请思考,为什么要用石灰浆抹墙壁?为了使用石灰浆[Ca(OH)2] 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常在室内生个火盆?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潮湿? 5、二氧化碳有毒吗? 播放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的动画 三、归纳与整理: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你将二氧化碳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归类小结。
四、布置作业生:上讲台实验操作,用实验检验雪碧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1、联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碳酸,自己设计方案检验雪碧中的二氧化碳2、向玻璃管内吹气,并观察实验现象依据现象相互讨论并说出自已的结论: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发生反应3、理解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的含义4、辨析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5、思考:为什么要用石灰浆抹墙壁?为了使用石灰浆[Ca(OH)2] 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常在室内生个火盆?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潮湿? 无毒,但不供给呼吸 三、归纳与整理:填写学案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课后完成综合应用 1、联系生活实际再次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会知识获得的过程 2、学习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的化学知识3、学习应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并复习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板书设计:课后反馈练习:[基础巩固]1、二氧化碳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原因是 ( )A.比空气密度大 B.易溶于水 C.溶于水变成干冰 D、可溶于水 2.下列操作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 将CO2通入水中 B、将CO2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C、将CO2倾倒入放着燃着蜡烛的烧杯中D、将CO2加压降温压缩成干冰。
3、CO2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 )A、密度比空气大B、可以溶解在水里C、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D、CO2分子可以与紫色石蕊直接反应 4.下列性质中,与二氧化碳灭火无关的是 ( )A. 它能溶于水 B、一般情况下,它不能燃烧C、它的密度比空气大 D、一般情况下,它不支持燃烧5、二氧化碳的下列用途中,既与物理性质有关,又与它的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灭火 B.制干冰 C.制纯碱 D.制化肥6、如下图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并检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装置1)A 是CO2制取装置,反应容器内装有石灰石,长颈漏斗内应注入___________2)B 内装有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C 中有两支高度不同的燃着的蜡烛,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说明CO2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能力提高]7、盛装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