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慎言慎语--少言少语--不言不语.docx
84页慎言慎语--少言少语--不言不语千万要小心!这四种行为最折损福报按照蕅益大师说法,两舌、绮语、妄言、恶口,得果报的力量最强大的就是恶口,尤其是在三宝的境界,要小心!佛陀有一个弟子叫蜜胜比丘的公案佛在世的时候,佛陀有一天带着弟子,要到一个大富长者的家去应供,这家看样子是很远佛陀从僧团出发,带诸弟子,拿着钵,经过一个树林子的时候,突然间从树上跳下一只很大的猴子这只猴子看到佛陀,向佛陀顶礼佛陀讲了一句话,叫:“善哉善哉”赞美这只猴子这猴子听完以后,很感动,就伸手去接佛陀的钵,佛陀慈悲,把这个钵交给这只猴子这猴子拿到钵以后,就跑到树上去,摘了很多蜂蜜来供养佛陀佛陀喝了几口以后,就把这些蜂蜜分给所有大众师,大家都喝了几口走了以后,这只猴子因为供养佛陀蜂蜜的因缘,没多久就往生了往生以后,他生长在一个大富长者的家庭在古代的印度,小孩子出生,尤其是有钱人,他要卜卦,请所谓的道士来看相卜卦这个道士一卜卦说:“喔,这个人有大福报喔,而且他的福报跟蜂蜜有关系所以就叫作蜜胜,就是蜂蜜的“蜜”,殊胜的“胜”,因为蜂蜜而得到殊胜的果报这个蜜胜慢慢长大了,有钱人当然整天就是吃喝玩乐,到处跟好朋友去玩他有什么特点呢?他去外面玩,口渴了他也不要去买果汁,他拿一个碗往空中一抛,这个碗在空中翻几下,下来全部是满满的蜂蜜。
他吃完以后,他同伴也想吃,没事,再抛一次,抛上去,转几圈下来又是一碗蜂蜜,吃到每一个人够为止这个蜜胜长大以后,他跟三宝有缘,他看到佛陀欢喜,就出家了出家以后,人家去托钵,他也不用去托钵,他肚子饿了,拿那个钵往空中一抛,下来整个钵都是蜂蜜这个善业就是跟着他后来弟子们就问:“这个蜜胜比丘,他怎么会有这么一个殊胜的因缘,他的钵往空中一抛,下来就是满满的蜂蜜?”佛陀说:“这个蜜胜比丘以前是只猴子的时候,供养过我,所以这个福德力招感这个殊胜的果报弟子们就问:“那这个蜜胜他为什么会变成一只猴子呢?供养你以后,它为什么又证得阿罗汉果呢?”佛陀说,过去迦叶佛的时代,有一个年轻的比丘,他很精进地修学,但是有时候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他看到一个老和尚走路的姿势不庄严,他就讥嫌这个老比丘走路像猴子一样但是不幸的是,这个老比丘是个阿罗汉,就造下一个很重的口业,造了口业以后他就堕入猴身直到遇到释迦牟尼佛出世,他向释迦牟尼佛忏悔供养以后,脱离了猴身过去修行的善根成熟,今生证得阿罗汉果按照蕅益大师说法,两舌、绮语、妄言、恶口,得果报的力量最强大的就是恶口,尤其是在三宝的境界,要小心!小妄语戒相对大妄语戒,过失相对比较小,影响层面也比较小。
但也要引起重视,有四种:一、妄言,心口相违,欺诳他人二、绮语,世俗浮辞,增长放逸三、两舌,离间两头,构起是非四、恶口,骂詈咒咀,令他不堪第一个,妄言,“心口相违,欺诳他人”你心中想的是一回事,讲出来又是另一回事,你的目的是要欺骗他人,得到一些个人的名利,这是第一个第二个,绮语,“世俗浮辞,增长放逸”你经常讲一些没有意义的话,当然在菩萨戒有开缘,就是说,他这个人心情不好,你说说笑笑讲一些开玩笑的话,一时的方便,为了解他一时的烦忧,可以除此之外,不要讲太多绮语因为你绮语,开玩笑话说多了有个缺点——言不威肃,你讲话没有力量,以后你再跟你的同参道友讲法的时候,人家听不进去因为你那个话的力量被你破坏,没有摄受力了,你讲什么,人家根本不想听,这个从菩萨道的角度就比较麻烦第三个,两舌,“离间两头,构起是非”,向此说彼,向彼说此,目的是勾起双方的是非这种情况,会招感亲友的乖离,会招感一种不和睦的眷属家庭经常争吵,就因为过去生有两舌的过失第四个,恶口,“骂詈咒咀,令他不堪”,用粗恶的言词来骂詈,或者用不吉祥的言词来诅咒对方,使令他身心感到难过不堪蕅益大师比较强调,同参道友之间,尽量不要出恶口,折损你的福报。
这个口德,其实在针对恶口懂得慎言也是一种修养所谓慎言,就是说话要小心谨慎,重要的话要经过深思熟虑再说出口,不说伤害别人的话,不谈做不到的事一个人的言论体现了自身的修养,言必有信,说出来的话,必须能做到才行,否则不如不说那些不负责任的言论,任意的夸夸其谈,必将失信于人,害人害己《论语为政》记述了这样一段对话:子贡问老师孔子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做人,要尽量做到言行一致,心口如一,能管住自己嘴巴的人,是有智慧的人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话说出来,就收不回去了,所以要先想好再说,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你对待别人的样子,体现出你的教养,越是夸夸其谈的人,越显得没有内涵,越是有内心丰盈的人,越是沉稳,这也是自身学识格局的一种体现一个懂得谨慎言论的人,不会动不动就把自己放在嘴边,这样会不小心便暴露了你的虚荣和自卑更不会过多的去指责他人,言多必失,粗俗的言论会显现出你的浮浅生活中,时常会看见一些人总是在不停的抱怨,抱怨生活的不如意,抱怨别人对自己不好,抱怨命运的不公平,见人就喋喋不休的说起没完你可知,当你絮絮叨叨的说着你的不如意的时候,也许人家也正有不顺心的事呢,你的负面情绪,对别人来说是一种负担。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道,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烦恼,又何必都挂在嘴上,没有人有义务替你分担什么所以,你有权利用对别人诉说的途径来缓解压力,但更多的时候,保持沉默,也是一种自我消化和沉淀的过程,不语,有时是大德无论你多么善良,也总有人指责你,无论你做的有多好,也总会有人置疑你,所以,不必在意他人的言论在乎多了会累人生原本不容易,别再给自己添烦恼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你若心胸宽广,又何生怨言?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也会有一些人,整天东家长,西家短的无事生非弄的鸡飞狗跳,唯巩天下不乱而后快的,这样的人总会让人避而得不及你要知道,不恰当的言论,和不合时宜的说法,有时候就像一把无形的尖刀,在不经意间就刺伤了别人扪心自问,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伤害了别人,你又真的会获得快乐吗?与人发生口角,要以善为本,在不伤害自己的前题下,尽量不去伤害别人,这便是佛家说的以善为本如果每个人的内心都能种下善良和慈悲的种子,那么我们的生命必将是清风萦绕,步步莲开喜欢看到别人长处,并懂得赞美的人,靠近也会让人感到温暖好的言行是一缕阳光,照亮自己,也明媚他人有的时候,你的一句鼓励的语言,能激发一个人的潜能,你的一句善言,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与他人温暖,为自己积德,你又何乐而不为呢?人活着不一定非要有多大意义,但努力做一个好人,尽全力地融入到圈子中,不断的扩大你的格局和眼界。
不为琐事而烦忧,不为小事而斤斤计较,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好好说话,踏实做事,尽量做一个别人喜欢,自己快乐的人慎言去年冬天,一个安徽的朋友送给我一只山里的小墨龟整个冬天,它处于冬眠状态春天来了,小墨龟慢慢地舒展头尾和四足,我轻轻地称它为:“乖乖”它似乎听见什么,然而缩藏其头尾四足於甲壳,好似众生收摄眼、耳等六根而不为外界六尘所危害,以警戒修行者应自行摄心,除净妄想,不令魔障等所侵看着可爱小墨龟的神态,想起一位法师说过的一则典故:过去世时,於阿练若池水边有二雁与一龟为友后池水干涸,二雁互相议言:“今此池水已干涸,大家皆不能於此住,而龟亦必须迁移,或可请龟衔一木,我等各衔一头,将龟载至大水池处最重要的事,请龟於衔木时,绝不可开口说话”於是,二雁带着龟凌空而去经过一聚落,无数小孩见此情形,大声发言:“二雁衔龟去了龟听后,生嗔道:“干你何事?”龟一开口遂从空中坠地而亡龟以不慎言而遭遇横祸,此喻警戒慎言之要而凡夫愚顽,常以不慎言而遭口舌之祸默默地看着小墨龟,想起人的脸孔上,有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两个鼻孔,却只有一张嘴巴,这奇妙的组合,蕴涵着很深的意义一张嘴巴,如果不节制管理,一生危害自己,伤害别人。
众生若能自行摄心,戒祛三毒,而更能自觉,或许自己的人生观将有所变异佛经为四众防非止恶提供了大量有关慎言的座右铭《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上说:“护口未曾犯失,不可之言不加人物,语常如法,非义不出如法是合于事理的意思在《优婆夷净行经》上告诫佛门弟子道:“舍无义语,位于义语无义语是悖理无益的话因为佛教认为“无义语”是一种恶习和罪过而《虚空藏经》对此作了更为具体的诠释:“不作此语会他起嗔,不作此语令他起恼,不作此语令他无智,不作此语令他无益,不作此语令他无明无明是指愚痴,愚昧《海意经》也指出:“无衰弱语,无粗犷语,无炽然语,无不实语,无贪顺卑下语,无下劣语,无覆藏语,无嗔害语,无动乱语,无戏剧语,无对面斗诤语衰弱语是委靡不振的话,粗犷语属粗野的言谈,炽然语指激烈的言辞,戏剧语为嬉戏轻浮的谈吐《虚空藏经》的格言是针对人际关系说的,《海意经》的格言则侧重于个人修养在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付诸修持呢?《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教导我们须“善知时节,随顺而说知时节犹合时宜,当说则说,不当说不说,不要贸然轻率开口《优婆塞戒经·自利利他品》中有“十六说”为慎言修持提供了恪守规范:“凡有所说,具十六事:一者时说,二至心说,三次第说,四和合说,五随义说,六喜乐说,七随意说,八不轻众说,九不呵众说,十如法说,十一自他利说,十二不散乱说,十三合义说,十四真正说,十五说己不生骄慢,十六说己不求世报。
时说亦即知时节,次第说是说话有条不紊,和合说是综合概括地说这十六说无一不与心灵修养和思维活动密切相关如随意说,则要求不作无义语,有则言有,无则言无这也即是《自在王菩萨经》卷下指出的“深心净故,口业皆净深心指内心,心灵深处这里告诫我们“言为心声”,先求心净而后才能做到言净,如心浊则言必浊无论如何巧饰,一个人的言语总要反映出其内心的思想感情,反映出其品德操守因此言语修养的根本还在于内心修养这是说品德修养决定言语表达,须知言语表达又将反作用于品德修养,请认真诵读一下《佛遗教经》:“种种戏论,其心则乱……当急舍离乱心戏论随心所欲,不辨是非或自相矛盾的言论,乱言乱语,信口开河,能使人内心嚣动不安慎言的实质是一种精神修养,君不见《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九中的开示:“若离虚诳语,得圣自在智;常乐谛实言,灭虚妄众苦圣自在智是超脱无碍的智慧谛即真、实所以慎言离不开修行《续高僧传》卷七《无名传》指出:“能行说为正,不行何所说?若说不能行,不名为智者能够修行而去说,才是正道,不能修行有什么可说?如果说的不能行,不能称为智者佛教徒将微妙的真理视同真金,而巧舌如簧,花言巧语如同瓦砾一样卑微所以历来高僧大德将慎言看作持戒之要务。
嘴巴,可以是吐放剧毒的蝎子,令人生畏远避,也可以象柔软香洁的花苑,散发清和喜悦,为人间邀来翩翩的彩蝶留一张口,说赞美的言辞赞美天地,赞美所有的人……赞美,象雨后的彩虹,黑夜的荧火,虽然是惊鸿一瞥,却是久久的激荡回味!《吉祥经》就说:“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为我们的嘴巴洒几滴馨香的甘露吧,让我们的言行种几棵芬芳的树吧!让它行列井然,终日咏呗乐,生活在美妙的欢乐园慎言明 王廷相 原 序 仲尼没而微言绝:异端起而正义凿斯道以之芜杂,其所由来渐矣非异端能杂之,诸儒自杂之也故拟议过贪,则援取必广;性灵弗神,则诠择失精,由是旁涉九流,淫及纬术,卒使牵合传会之妄,以迷乎圣人中庸之轨故曰非异端能杂之,诸儒自杂之也予自知道以来,仰观俯察,验幽覈明,有会于心,即记于册三十余年,言积数万信阳无涯孟君见之曰:“义守中正,不惑非道,此非慎言其余乎! ”逐以慎言名之类分为十三篇,附诸集,以藏于家嗟乎! 讲学以明道为先,论道以稽圣为至斯文也,间於诸儒之论,虽尠涉於刺辩,其於仲尼之道,则卫守之严,而不敢以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