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国战争前夕苏联对法西斯势力的绥靖_蒋华志.pdf
6页20《 刃年4月第21卷第2期《新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 u ma l o fx in jia ngN or m以Un iver si t y (SO Ci吐 Seie n ce)AP r.2( X )0Vo l.2 1 No.2卫国战争前夕苏联对法西斯势力的绥靖蒋华志(四月}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教师乐 山6 14 00 4摘要苏联卫国战争前夕,法西斯主义势力猖撅法西斯主义的存在与发展,成为威胁人类的大敌在这样的情况下,摆在各国政治家面前的责任扰是反对法西斯,维护人类的和平、生存与发展苏联作为一 靖政策苏联的所作所对个政治大国,却未能尽到 自己应有的责任,反而对法西斯势力采取绥,不仅摘 害了世界反法西斯事业,而且苏联自己也极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差一点 闹到亡国灭种的地步苏联外交中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值得我们当今世界上负 责任的政治家思考关健词苏联法西斯势力按靖苏联卫国战争前夕,法西斯势力猖撅一时苏联作为一个政治大国,却未尽自己应有的责任,反而绥靖法西斯势力苏联的所作所为,不仅损害了世界反法西斯事业,而且苏联自己也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差一点亡国灭种,苏联外交中的教训值得我们当今世界上所有的政治家思考。
一、抛弃集体安全,与德形成妥协的确,在慕尼黑协定签订之前,苏联还高喊“集体安全”的口号,也赢得了一些喝彩但是,当国际局势进一步恶化的时候,苏联便放弃了集体安全的原则,转而与纳粹德国和日本妥协,严重危害了反法西斯事业原来,苏联之所以倡导集体安全,完全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的,苏联并不想为了世界的整体利益做出多少牺牲和付出多少代价苏联倡导集体安全,侧重点是放在如何利用其它国家(首先是英国和法国等 )的力量,以改变自己将来可能遇到的受到德国与日本东西夹击的命运一旦看到集体安全体制的建立不完全符合苏联的本来愿望时,苏联便抛弃了自己的承诺苏联对集体安全原则的放弃,非常明显地反映在苏联1939年与英法的谈判和与德国谈判的迥然不同的态度上本来,非常明显的事实是,虽然英法与苏联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但三国间在反对德国侵略问题上却有着明显的利害关系英法与苏联的矛盾显然小于德国与苏联的矛盾英法苏联合反对德国本是应有之义但是,在三国谈判中,苏联采取的却是表面积极、实际消极的态度以前,我们的历史著作中几乎都把英法苏三国谈判失败的原因咎为英法,其实,这是没有道理的一方面,苏联对谈判态度消极首先,与英法谈判伊始,193 9年5月3日,苏联就撤换了真正主张建立集收稿日期:199 9一0 4 一3 0体安全体系的外长李维诺夫,由比较缺乏世界眼光的莫洛托夫取而代之。
这就是一个不祥之兆其次,苏联在谈判中的不妥协态度也很能说明问题的确,英法开始追求的是三国比较松散的反德联盟,而苏联追求的却是三国非常紧密的反德联盟因为松散的反德联盟对苏联来说获得的安全保证还不是百分之百的事实上,希特勒最害怕的就是三国的反德联盟,即使是松散的反德联盟,也会使希特勒大伤脑筋当时,英法两国还深受绥靖主义的影响,要与苏联建立非常紧密的联盟,一时难以做到但是,苏联坚决追求难以实现的三国紧密的反德联盟,坚决反对松散的反德联盟当英法对苏联的立场做出不断让步的时候,苏联仍旧坚持自己的强硬立场同时,苏联提出一个让英法难以解决的问题—要求英法劝说波兰和罗马尼亚,在德国发动进攻时,苏联军队有权通过两国领土打击德国波兰和罗马尼亚当然难以同意苏联的主张,这两个国家非常清楚“请神容易送神难”的道理,历史上俄国对邻国的行动他们当然没有忘记当波兰和罗马尼亚拒绝了苏联的要求后,苏联便借口英法没有说服波兰和罗马尼亚而关上了与英法谈判的大门,却把谈判破裂的责任推到英法身上另一方面,苏联与德国的谈判非常顺利地进行原来,苏联与英法谈判只不过是做做姿态而已在苏联与英法谈判的同时,希特勒不断对苏联暗送秋波,极力离间苏联与英法的关系,希特勒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英法苏三国结盟。
所以,在1 93 9年币一7月,德国通过多种途径多次向苏联表示,希望两国关系正常化苏联对德国的拉拢也心领神会,苏联要求德国提供安全保证8月3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 甫向苏联驻德国临时代办表示,苏德之间在黑海到波罗的海的整个地区没有不可解决的问题8月1 2日,苏联答复德国,愿意就德苏间的问题进行谈判,并建议以莫斯科为谈判地点很快,8月1 9日,德苏经济协定在柏林签字8月2 0日,希特勒亲自致电斯大林,要求最迟到8一月之3日允许里宾特洛甫访问莫斯科,2 1日(也就是在这一天,苏联宣布与英法的谈判无限期休会,实际上永久地关闭了谈判之门 )斯大林复电希特勒表示同意8月2 3日,里宾特洛甫至哒莫斯科,随即与斯大林和莫洛托夫举行会谈当晚,德苏之间便签订了为期十年的《苏德互刁诫 受犯条约》—“欧洲历史上最具有灾难性的文件之一”,正是“这个条约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 r o人们不应该忘记的是,正是在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当天,作为苏联代表团团长的伏罗希洛夫“竟去打野鸭了,把英法的代表团蒙在鼓里,丢在一边空等着’ ,º在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同时,苏德之间还签署了一个划分势力范围、决定了波罗的海国家、波兰等国命运的秘密附属议定书。
该议定书规定:属于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地区如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立陶宛的北部疆界将成为德国和苏联势力范围的界限属于波兰 国家的地区如发生政治变动时,德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将大体上以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一线为界在东南欧方面,苏联关心它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德国宣布它对该地区在政治上完全没有利害关系À或许有的人会奇怪,为什么苏联与英法的谈判进行了4个多月,无果而终,而与德国的谈判进展神速、成果丰硕呢?其实,道理很简单,苏联并不愿意为别国的利益火中取栗苏联的考虑也许更为实在:与英法谈判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反过来说,只要谁能提供安全保证(哪怕是暂时的 ),与谁谈判都一样与其同英法进行旷日持久的谈判,还不如与自己最危险的敌人—德国达成协议来得快捷方便更何况,纳粹德国给予苏联的“好处”是英法绝对不能给予的所以,苏联很自然抛弃了英法而选择了与德国妥协《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其秘密议定书的签订,大大鼓舞了希特勒,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时也是苏联强权政治和民族利己主义的大暴露19 39年9月1日,希特勒按期进攻波兰波兰在历史上就是~个多灾多难的 国家,曾经三次被俄普奥瓜分。
十月革命后,19 18年8月2 9日,苏维埃政府颁布法令,宣布废除沙皇俄国所参与的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和协定,承认波兰的民族独立¼但是,苏联现在完全抛弃了自己的庄严承诺,与德国合伙完成了第四次瓜分波兰 的勾当当德国进攻波兰时,德国多次催促苏联出兵,苏联以时机不成熟为由,几次拖延出兵,这使德国大为不快因为过早出兵对苏联的“形象”有损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曾经对德国说,“要到波兰政府所在地华沙城陷 落时再采取行动”½莫洛托夫所说的时机终于成熟193 9年9月 1 7日凌晨,苏联借口“波兰国家已经崩溃,不再存在· ·~二而苏联感到有责任介人,以保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兄弟,从而使这些不幸的居民有可能安心地从事劳动, , @出兵侵略波兰,给正在与德国法西斯浴血奋战的波兰军民 以致命的打击9月28日,苏联和德国在莫斯科签订了《苏德边界友好协定》,从形式上确定了两国疆界,瓜分了波兰¿令人深思的是,苏联对波兰的赤裸裸的侵略行径,就发生在纳粹德国横扫欧洲的时候,而我们有关的历史著作中对此却是遮遮掩掩,羞羞答答,没有给予充分的揭露与批判不知这是历史的悲哀还是悲哀的历史?有的人还煞费苦心地论述波兰灭亡的原因,其实都是画蛇添足。
波兰的命运早就掌握在希特勒和斯大林手里,这还需要论证吗?二、动用各种力,,为德俊略张目(一)开动宣传机器,歪曲事实真相本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希特勒一手挑起的但是,苏联为了讨好和绥靖德国,生怕触怒了德国而发生苏德战争,竟然不顾历史事实,颠倒黑 白,混淆剔卜,把战争的责任推到抗击德国法西斯的英法两国身上,而且对英法的战争失利表现出一种幸灾乐祸的神态谎言重复一午遍也就成了真理”苏联深知宣传在国家政策中的分量,发动了强大的宣传攻势,尽力绥靖德国早在193 9年8月2 3日晚,电影院已停止放映反法西斯影片《马门教授》和《 奥本海姆家族》;“‘法西斯主义’这个词在苏联报刊中根本不再出现’,À193 9年9月6日,德国驻莫斯科大使舒伦堡伯爵给柏林的电报中说:“苏联政府在尽力改变这里的居民对德国的态度”报刊像换了一个样子不仅全部停止了攻击德国的立场,而且主要以德国的 消息来源为根据介绍外交事件,反德的文学作品从书店中被拿掉了⋯⋯”明明战争是由希特勒引起的,而193 9年9月3 0日的《真理报》 却颠倒是非说:“结束这场违反本国人民意愿而策划的战争,完全取决于法国和英国⋯ ⋯”同年n月2 9日,斯大林接见《真理报》记者时说得更直接:“不是德 国进攻了法国和英国,而是英国和法国进攻了德国。
’ ,À1940年1月2 6日,苏联《 真理报》指出:“英国和法国已宣战不是德国而是英国和法国拒绝了(德国的)和平方案⋯ ⋯英法两国帝国主义者想把这场战争变成世界大战他们要把全人类淹死在痛苦和匾乏的海洋之中⋯ ⋯’,@19 40年3月2 9日,莫洛托夫在最高苏维埃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是“英国和法国拒绝了德国的和平愿望”,以及“在借口履行对波兰承担义务的情况下向德国宣战的”,英法的战争目的是“击败德国和分割德国” 194 0年5月1 6日,《真理报》 为德国侵略中立国比利时和荷兰辩护:英国人和法国人早就有计划“将荷兰和比利时变成进攻德国生活中心的堡垒”因此人们终究不能责怪希特勒及时占领这两个中立国现在人们看到,英法帝国主义者由于拒绝德国的和平方案和在欧洲发动帝国主义战争而在怎样自食其果了,··⋯’吻1 94 0年6月1 7日,法国战败投降,这本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重大损失但6月1启日,莫洛托夫就迫不及待地约见了德国驻苏大使舒伦堡,向他“表示苏联政府最热烈地祝贺德国武装部队取得辉煌成就” 二 )经济上按靖德国在利用舆论工具为德国提供支持的同时,苏联与德国的经济关系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德国向苏联提供工业设备和军事装备,苏联则继续向德国提供石油、铁矿石、粮食、棉花和木材等。
本来,两国之间正常的经济关系无可厚非,但与纳粹德国保持密切的经济关系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与纳粹德国保持密切的经济关系,就是对德国战争机器的最好支持德国海军总司令对苏联的经济支援都感到吃惊他说:“俄国的经济援助,对我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提供的物资是那么多,以至经济封锁显然完全不起作用’,¾194 1年1月1 0日,苏联与德国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扩大 贸易往来的协定,并同时发表了一个联合公报几十 年后,莫洛托夫在接受 采访时也承认:“我们需要推迟德国的进攻,因此我们力求在经济上(进出口)同德国人打交道三、试图与法西斯国家共同瓜分世界1 94 0年1 1月1 2一1 4日,莫洛托夫访问柏林在柏林,莫洛托夫与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和希特勒举行了两天紧张的谈判谈判中,希特勒建议苏德日意进行合作,德国事先准备了一份四国“政治合作”的协定草案协定规定,四国保证“互相尊重自然形成的势力范围”,德日意“承认苏联目前拥有的领土范围并将尊重它”;四国之间的任何争执都要“和睦地”加以解决,并努力扩大经济联系;四国不参加或支持“针对四国之一”的任何联合;协定还附有几个秘密议定书,其中重要的一个是阐明各国的“领土要求”:德国向巴尔干和中非寻找“生存空间”,改变土耳其的现状;意大利向非洲扩张;日本向南洋扩张;苏联向波斯湾和印度洋扩张。
莫洛托夫对建立“政治合作”向题表示原则上同意,只是觉得希特勒提出的条约还不够具体明确,因此要求希特勒把“条约的目的和对象首先要明确地规定下来”莫洛托夫从柏林回国以后,纽过与斯大林等商量,n月 2 6日,莫洛托夫通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