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上)第三单元复习案027.doc
4页………………………………………………………………装………订………线…………………………………………………………… 扬中树人学校07—08学年度第二学期初三语文作业纸 九(上)第三单元复习案 2008.4.7(完成时间:25分钟)班级 姓名 学号 编号:027复习范围: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给加点字注音囊萤( ) 俨然( ) 卓著( ) 焙烧( )晦塞( ) 犀锐( ) 远瞻( ) 陶冶( ) 滑稽( ) 狭窄( ) 竣工( ) 开拓( )焚膏( ) 继晷( ) 浩劫( ) 蓦( )然 疏( )漏 饶( )舌 衬 ( )托 尽( ) 管截断( ) 创伤( ) 羡慕( ) 烦琐( ) 吝啬( ) ( )导大窾( ) 憔悴( )( ) 郝颜( ) 灯火阑珊 ( )( )腓力普王( ) 二.填写下列成语。
言简意 不 而来 悬梁刺 一 莫展 寸 铢 不化 鞭 入里 会贯通 读书得 光 影 读破 学贯 妄自 探 得珠 物 天择 错 复杂 一堂 推 出 三.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1.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灯火阑珊 4.一筹莫展 5.喾哭穷年 6.无关宏旨 7.探骊得珠 8.批大郤 9.烛照人生 10.物竞天择 11.博而寡约 12.得道多助 1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1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5.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6家喻户晓17.事理至明 18俨然 19.声誉卓著 20 情节离奇 四.请分别写出下列典故中的主要历史人物 A. 囊萤 B. 映雪 C. 悬梁 D. 刺股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学问的智慧,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_______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可以________ ,照射到____________。
2.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 ’此第一境也‘ , ’此第二境也‘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3.业精于勤, ; , 4.故曰, ,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威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文学常识部分1.《成功》是一篇议论文文章较全面地论述了成功的各种因素,并且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分析,指出无论是作学问还是干事业,都不能完全依赖于天资和机遇,惟有勤奋才能走向成功作者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幽径悲剧》“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宋代晏殊的词《蝶恋花》在这里是要我们立大志,成大器,必须耐得住寂寞与孤独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宋代柳永的词《凤栖梧》在文章里指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要有顽强的毅力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词《青玉案》文章中指路虽曲折,但终有顿悟与收获2.《创造学思想录》采用语录体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创造性,阐明创造性要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寻求新的领域、新的思路、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 作者罗吉尔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思维科学学者,《创造学思想录》于2001年2月写成,共64条3.《学问和智慧》是一篇议论文作者详细地阐述了学问和智慧的辨证关系:学问不能离开智慧,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强调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反对死读书、读死书的学习理念 作者罗家伦,字志希,教育家和思想家著有《新人生观》等4.《论美》是一篇杂感论证了美德是人类最高的美,勉励人们致力于内在美的追求,把美的相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使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作者弗兰西斯 培根是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马克思称他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是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
处女作《论说随笔集》代表作《论人生》是作者留给世人的一部杰作,也是英国散文的代表作《桃花源记》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大诗人 ,一名 ,字 ,世称 作者在文中作者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以此来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在客观上,也反映了当时人民 的情绪和追求 的愿望 2、“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现在多用来比喻一种 的地方 3、本文以 为线索,先写 ,再写 ,最后写 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屋舍俨然(yǎn) 豁然开朗(huò) B、阡陌交通(xiān) 无问津者(jīng) C、黄发垂髫(tiáo) 诣太守(zhǐ) D、便要还家(yào) 及郡下(jùn) 三、为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便要还家 ( ) A.要求 B.邀请 C.将要 ⑵乃不知有汉( ) A.就 B.竟 C.才,方 ⑶悉如外人 ( ) A.熟悉 B.非常 C.全,都 ⑷便扶向路 ( ) A.原来,从前 B.往,向 C.假使 四、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 A、渔人甚异之 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 D、闻之,欣然规往五、下列各句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六、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作解释1.渔人甚异之( )2.复前行,欲穷其林( )3.初极狭,才通人( )4.处处志之( )5.此中人语云( )6.其中往来种作( )七、指出句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⑴芳草鲜美 鲜美: ⑵阡陌交通 交通: ⑶率妻子邑人 妻子: ⑷来此绝境 绝境: ⑸遂与外人间隔 间隔: (6)无论魏晋 无论: 八、在括号内补出省略的内容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九、翻译下列句子:(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