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德合作办学背景下双能型教师的培养模式.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9085166
  • 上传时间:2022-06-2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16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德合作办学背景下“双能型”教师的培养模式    谢熙【摘 要】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在世界政治、经济等多领域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支撑并推動德国各方面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源动力便是人才,其中应用型人才的作用尤为突出随着德国与中国两大重要经济体不约而同对未来本国经济发展提出“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宏观目标,为实现未来制造业领域成功迈向“智能制造”时代和经济产业结构的深层次优化,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将展开更全面与深入的合作,而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又依托于“双能型”教师的师资建设与发展因此,如何在中德合作办学背景下有效、科学且系统化的培养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中的“双能型”教师、建立和完善与“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配套制度,将是未来我国应用技术类高等院校长期研究与探索的重要问题Key】中德合作办学;“双能型”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如何在中德合作办学背景下有效、科学且系统化的培养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中的“双能型”教师、建立和完善与“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配套制度,将是未来我国应用技术类高等院校长期研究与探索的重要问题一、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对“双能型”教师的培养经验德国的高等应用技术教育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

      德国政府早在1969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为如何培养与建设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双能型”教师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与理论保障德国《高等教育总纲法》规定,在应用技术大学任教的教师,除了应当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具有传授理论知识所必需的教学能力与从事科学工作的研究能力之外,还须在知识理论的应用领域,即与所授学科相关的企业或研究单位拥有至少5年的实践工作经验,并且特别规定,这其中至少有3年的职业实践是在高校以外的领域内开展的除此之外,德国相关教育法规为“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开辟了一条创新性道路,在企业中任职的工程师或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可以进入高校进行授课,但须提前参加一系列有关教学法的培训,以便具备必需的教学能力由以上规定不难看出,德国政府从法律层面对应用技术大学中任教的教师提出了既具有较扎实的理论水平,同时具备在职业中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丰富经验的双重要求,从而达到“双能型”教师的标准与一般的理论教学型教师不同,这种具备“双能”素质的教师可以凭借自身丰富的职业实践经验和与相关企业的广泛联系,一方面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传授科学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以实践为导向的理论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社会竞争力,另一方面可大力协助高校开展校企合作,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实践与就业机会,促进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当下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机结合。

      二、我国应用型高校“双能型”师资建设现状我国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历史不长,大都缺乏对“双能型”教师培养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其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因此面临一些亟需解决与改善的问题和情况,基本现状如下:1.针对“双能型”教师的引入与培养机制不够完善首先,在师资引进方面,目前多数应用型高校的引入渠道过于单一,与众多和学科领域相关的企业并未开展有关引进企业人才入校授课的合作另外高校在引进师资时的考察标准与“双能型”指标有较大出入,导致在一线担任教学工作的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参差不齐,无法满足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双能”要求其次,多数应用型高校在“双能型”教师的培养方面尚未建立起全面、完善且科学化的规章与机制,许多担任理论教学的教师缺乏参加实践能力培训、踏足企业开展职业实践的时间与机会2.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仍有待强化在我国应用型高校中,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的不在少数,但大多普遍存在参与企业种类单一、合作内容僵化或浮于表面,对关键性的合作内容未做具体、量化与标准化的规定从而一方面导致在针对“双能型”教师的培养中无法使教师深入企业学习,积累职业实践经验,实践培训往往走马观花、流于形式,难以使教师真正具备“双能型”教师所需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一些校企合作项目中虽然包含引进企业优秀人才入校授课的内容,但大多也虎头蛇尾、形式大于内容,并未完全将企业人才充分纳入到高校的“双能型”师资队伍中。

      3.高校“产学研”能力有待提高产学研合作是企业、高校与研究机构相互配合,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效益与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合作关系它是应用型高校发挥自身以应用为导向优势的关键性领域,更是“双能型”教师赖以发展的根本性基础然而多数应用型高校由于自身“双能型”师资建设的不科学,往往缺乏必要的师资队伍与配套制度充分开展产学研合作,甚至一些高校在产学研领域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经验,这终将制约“双能型”教师队伍的长期发展与能力提升三、中德合作办学中“双能型”教师的培养措施目前不少应用型高校都开展了中德合作办学项目,有些高校已积累了丰富的合作办学经验,这对于“双能型”教师的培养而言着实是一大优势如上文所述,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在对“双能型”教师的引入与培养方面拥有相当成熟与全面的经验和成果因此在中德合作办学的背景下,高校可以发挥中德合作的特色,充分借鉴德方高校的成果,结合自身情况,开辟出符合本校实际的科学化的培养道路1.充分发挥中德合作办学优势,积极与德方开展有关“双能型”教师培养的合作高校可依托合作办学平台,一方面借鉴德方高校的发展经验与现有成果,从而完善自身队伍建设与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可依托德方高校的社会资源,选派优秀教师赴德方的合作企业展开职业实践能力培训,争取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与中德特色的“双能型”教师。

      2.依据实际教学情况制定出针对提升“双能型”教师能力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重要教学理论材料上作出相应规定,在教研活动、教学方法等教学实践环节方面设置相关条例,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以“双能型”教师能力为导向的有力制度保障3.充分拓展、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并发展兼职教师队伍部分应用型高校尽管在校企合作中会引进企业人才入校授课,但人员往往变动过于频繁且授课内容与形式流于表面因此高校应立足本地充分挖掘社会资源,聘请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或优秀管理人员来校开展授课活动,同时将兼职教师制度进一步细化与完善,从而真正建立起人员构成相对稳定且授课内容具有实践性意义的兼职教师队伍,使“双能型”教师的师资力量更加多元化与灵活化Reference】[1]王金华,刘俊芹.论应用型本科“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经济研究导刊,2009(5):234-235[2]陈幼德.德国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及其培养模式的启迪[J].教育发展研究,2000(2)[3]林凤彩,陈晓莉.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调查与研究.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2-1[4]胡跃强,郝立宁.国外高职层次教师状况及专业发展概述[J].教育与职业,2010(2)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