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轮复习地理综合题分析.docx
13页一、自然地理环境:(一) 描述区域自然地理特征:1、 气候:冷暖干湿2、 地形:主要地形、地势、地表起伏3、 水文:河流、湖泊4、 植被:植被类型、疏密程度5、 土地:荒漠、草地、林地、耕地 土壤:类型、厚薄、肥沃程度(二) 描述区域地理位置1、 半球位置:东、西半球;南、北半球2、 经纬度位置:高、中、低纬3、 海陆位置:沿海(大陆东岸、西岸)、内陆4、 交通位置:交通十字路口、必经之路(三) 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1、 地势高低、海拔高度2、 主要地形:高原、山地、丘陵、平原、 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3、 地面起伏状况(坡度陡缓、相对高差)4、 特殊地形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四) 描述区域的气候特征:1、 气温:气温日较差、年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2、 降水:年降水量、降水季节分配3、 光照、风力4、 四季变化(冬夏季节的长短)(五) 影响气温的因素:1、 纬度(决定因素):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2、 地形地势:⑴坡向:阴坡温度低于阳坡;冷空气迎风坡低于背风坡⑵不同海拔:①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② 海拔高,气温日较差大,气温年较差小 ⑶不同地形:谷底盆地地形不易散热,气温偏局。
3、 海陆位置:海洋性强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小4、 洋流:① 暖流:增温增湿② 寒流:降温减湿5、 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较差和 年较差小6、 下垫面:① 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② 绿地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小于裸地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六) 影响降水的因素:1、 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2、 地形地势:① 迎风坡降水多于背风坡② 降水在一定高度达到最大值3、 海陆位置:海洋性强,降水偏多,降水季节分配均匀4、 洋流:① 暖流:增温增湿② 寒流:降温减湿5、 下垫面:湖泊、河流、绿地降水偏多6、 人类活动:(七)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1、 量:流量大小(补给方式、流域面积)2、 汛:汛期季节,汛期长短,有无断流3、 冰:有无结冰期,冰期长短、有无凌汛4、 沙:含沙量大小(植被少,含沙量大)5、 速:流速大小(落差大,流速快)(八)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1、 源地、流向、流程、注入2、 流域面积、落差、河道曲直、支流多少3、 水系形状:扇形、树枝状、放射状、南北对称、东西对称(九) 水能丰富原因:1、 水量大:降水多,流域面积广2、 落差大:能源丰富(十)河流的功能(开发利用价值):1、 水源:气候干旱区比较明显2、 水运:水量大,流速平缓,含沙量小,结冰期短(通航期长);流域内工农业发达,运输需求大3、 水电:水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多峡谷4、 渔业:淡水养殖5、 旅游:(十')风能丰富的原因:1、 风频大:信风带、西风带、季风2、 风速快:地形平坦开阔,植被稀少,缺乏风力屏障,风速大3、 山口位置:地形“狭管效应”,风力强(十二)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1、 气候:⑴气温高,多风,有利于蒸发 ⑵降水少,日照强2、 地形:面积广阔的平坦沙滩、淤泥质海滩 (十三)渔场的形成区位条件1、 地形:面积广阔的大陆架(浅海大陆架,光合 作用强,浮游生物强盛,鱼饵丰富)2、 地理位置:⑴温带:温带地区,气温变化大,冬季海 水上泛⑵河口: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3、 洋流: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流处,冷海水上 泛,带来海底营养盐类,饵料丰富4、 大陆轮廓:海岸线长,沿海滩涂广(十四)某地树种丰富的原因:1、 纬度较低,热量充足2、 降水充足3、 地形崎岖,相对高差大二、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1、黄土高原为例⑴、产生原因:自然原因:①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② 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③ 黄土土质疏松④ 植被稀少人为原因:①过度开垦② 过度放牧③ 过度樵采④ 不合理开矿⑤ 轮荒⑵治理措施:①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② 工程措施: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水平 梯田③ 生物技术措施:轮作、间作、套种、地膜 覆盖等2、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产生原因:农村生活用能源短缺整治措施:①发展立体农业② 大办沼气和速生薪炭林,解决 农民生活用能源问题③ 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二) 、|荒漠化问题1、 产生原因:自然原因:①地处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② 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③ 植被稀少④ 地表覆盖深厚的砂质沉积物 人为原因:①过度开垦② 过度放牧③ 过度樵采④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2、 治理措施:⑴控制人口数量,缓解人地矛盾⑵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风固沙① 绿洲地区:封沙育草(外围);植树 造林(前沿);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内部)。
② 在缺乏水源的地区:利用柴草等材 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固阻流沙⑶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 业:植树种草,合理放牧,退耕还林还草⑷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如开发新能源, 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⑸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 术,推广节水农业;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 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考虑下 游的生态保护三) |干旱缺水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1、产生原因:⑴自然原因:① 气候干旱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② 春季蒸发旺盛③ 降水变率大⑵人为原因:① 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② 水污染严重③ 浪费多,利用率低④ (华北)春季小麦处于返青期,需水量大2、治理措施:① 跨流域调水② 修水库③ 治理水污染④ 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采 用喷灌、滴灌技术;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⑤ 调节水价,树立节水意识(四) I土壤盐碱化1、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 河套平原等2、 产生原因:自然原因:①春季降水少②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③ 地势低洼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3、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灌井排、地膜覆盖、合理灌溉、营造防护林(五) |地面沉降| (以天津为例)产生原因:① 过度抽取地下水,而旦下渗减少② 城市建设高层建筑③ 地质结构不结实危害:①地面下沉② 海水倒灌,进而导致土壤盐碱化治理措施:①控制抽取地下水② 实行雨季回灌(六) 、|水体富营养化|:1、 我国典型地区赤潮(海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水华(湖泊):太湖2、 多发季节:夏季。
5-10月3、 产生原因:⑴自然原因:①气温高② 静水静风③ 海域相对封闭⑵人为原因: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 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② 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七) 丽1、 分布:西欧、北美、日本、我国南方2、 成因:⑴自然:①气候湿润,降水多;② 地形封闭,污染物不容易扩散⑵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酸性气体2、 危害:① 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② 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及农作物③ 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④ 危害人体健康3、 治理措施:① 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② 积极开发新能源③ 植树造林④ 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八)|湿地减少1、 湿地的功能和效益:① 湿地的生态效益: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 重要地区和濒危鸟类、迁徙候鸟以及其他野 生动物的栖息繁殖地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 因库,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净化水 质,防止自然灾害,具有调节区域气候作用; 降解污染物② 湿地的经济效益: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 矿物资源;能源和水运③ 湿地的社会效益:观光与旅游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 的功能,中国有许多重要的旅游风景区都分 布在湿地区域;教育与科研价值。
可简化为:① 调节气候,涵养水源;② 保持水土,净化污染;③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④ 沼泽还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具 有景观旅游、教育科研等经济和科学价值2、 沼泽地减少⑴我国典型地区:三江平原、松潘⑵沼泽地形成原因:① 纬度高(或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②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 冻土,水不易下渗④ 河流有凌汛,增加土壤积水3、湖泊面积减小⑴原因:① 降水偏少,蒸发强② 泥沙淤积,湖床抬升③ 人口增加,经济密集发展,生产生活用 水量增加④ 围湖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⑤ 水体富营养化,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⑵危害:湖泊调蓄能力下降,加剧洪涝⑶防治措施:①植树造林② 退田还湖(九)|咸潮|1、 发生条件: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2、 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3、 成因:⑴自然:①冬季降水少,河流流量小② 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⑵人为:①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② 河流下游无序挖沙,使河床降低三、自然灾害(_) |暴雨|1、我国典型地区:东部季风区锋天气)6月中旬:雨带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 雨一江淮准静止锋)7月中下旬到8月:雨带移到华北和东北(夏 季暴雨一冷锋天气),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 高控制,出现伏旱天气。
9月:雨带南移,回到江淮地区10月:雨带退回华南,雨季结束二)洪涝1、 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 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2、 河流洪涝分析思路:⑴成因:①降水集中,多暴雨② 地势低平③ 河道弯曲④ 支流多,来水集中⑤ 缺乏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⑥ 泥沙淤积,河床抬升;“地上河”⑦ 围湖造田⑵治理措施:① 上游植树造林、修水库② 中游修建分洪、蓄洪工程;退田还湖③ 下游加固大堤、清淤、开挖入海河道3、 海河洪涝② 地势低平,③ 扇形水系,④ 泥沙淤积,⑴成因:①降水集中,多暴雨 排水不畅支流多,来水集中河床抬升 ⑵治理措施:① 上游植树造林、修水库② 中游修建分洪、蓄洪工程;③ 下游加固大臀清淤、开挖入海河道(三) |沙尘暴1、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2、 产生原因:⑴自然原因:① 气候干旱,降水少② 春季大风多,气温回升蒸发强③ 地表植被稀少④ 地表覆盖深厚的砂质沉积物⑵人为原因:①过度开垦② 过度放牧③ 过度樵采④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3、危害:①大气环境质量下降② 空气能见度低,危及交通安全③ 危害人体健康④ 干扰生产生活⑤ 生态环境恶化5、治理措施:①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② 营造“三北防护林”③ 退耕还林、还牧(四) 瓯1、 发生条件:⑴一般定义: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 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冻害、雨雪等天气。
⑵|•般指标:当气温在24H内下降10©以 上,并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气温又在5°C以下 ⑶各地标准不,*如广西规定,2、 寒潮的产生:⑴源地特点:北极和高纬度地区气温很 低,形成冷空气团⑵形成过程:冷气团由高纬向低纬移动3、 寒潮的“功”:⑴有助于地表热量交换⑵风调雨顺的保证⑶天然杀虫剂,保护农作物越冬⑷带来风力资源4、寒潮的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