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期的内外朝制度.docx
34页汉朝时期的内外朝制度 篇一:浅析西汉时期的内朝政治 浅析西汉时期的内朝政治 摘 要:西汉内朝的出现是皇帝专制发展的产物具备内朝官资格的官员大致有大将军、大司马、给事中、诸吏、诸曹、侍中、散骑、常侍等,而他们自身与内朝的关系也是复杂多样的同时内朝对西汉后期的政治格局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影响汉武帝以后的历朝历代 关键词:内朝;加官;专制;外戚;汉代 西汉内朝的出现是皇帝专制发展的产物,在西汉内朝这一方面的研究中,专论方面有劳干先生《论汉代的内朝与外朝》(《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3辑1948年)、苏诚鉴《论西汉“中外朝”的形成及其作用》(《江淮论坛》1983年第4期)、韩养民《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西北大学学报》1978年第2期)、罗义俊《论汉武帝时代内朝的创置和健全》(《先秦秦汉史》1988年第8期)、李宜春《论西汉的内朝政治》、乔国华《汉武帝时期中朝形成过程简析》另有吕思勉《秦汉史》、钱穆《秦汉史》、林剑鸣《秦汉史》、李玉福《秦汉制度史论》、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职史稿》、卜宪群《秦汉官僚制度》中都论述过对西汉内朝的出现、形成原因、内朝官的组成及其影响都做了较为精辟的论述但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如内朝官是否应包括尚书就一直没有定论。
因此虽有如此多前辈对此问题论及到,但没有能够将这一问题完全论及清楚的该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以上前辈的文章该文在前人的基础上着重就内朝的形成所引起的汉代中央政权的变化及其产生的后果作一初步论述,望方家指正 公元前221年秦吞六国一统天下,建立起一整套的封建制度,汉承秦制,沿而用之,七十余年未而有变,汉兴七十余年,至汉武帝(前140——前87年)时,西汉进入了全盛时期,各种封建制度也有待调整,中外朝制度也就应运而生 一、 内朝的缘起及其性质 西汉时期的内朝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而内朝的形成又直接影响了汉武帝以后西汉的政治格局 (一)内朝的形成原因 汉武帝即位后,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推恩令”,及颁布《左官律》后“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卷37百官公卿表)[1];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大力提倡“大一统”思想思想大一统后,就该政治“大一统”,政治统于中央,中央统于皇帝如何实现政治统于中央,中央统于皇帝,汉武帝首先以官制改革为其突破口 汉武帝时期官制方面的一个重大改革就是建立中外朝即在皇帝的统治官僚机构中,出现了两个系统:一个是由大将军、大司马、侍中、常侍、给事中、诸吏等官组成的中朝,成为真正的决策机关;另一个是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则逐渐由决策机关变成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
于是便形成了中外朝 《汉书·刘辅传》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此处的中外是相对皇帝居住的宫禁而言,内朝官员有出入宫禁的自由,外朝官员则无此特权 内朝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君权和相权矛盾的结果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至汉武帝之前,中央政权中,除皇帝之外,掌握实权的就是丞相 《汉书·百官公卿表》载:“相国、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辅助皇帝,总管政务,在文武百官中权力最大、地位最尊汉初,丞相位尊权重,辅佐天子助理万机论位尊,朝臣见三公皆拜论权重,“入朝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懂是非,”(卷46郭躬陈宠列传) [2]有权得戮二千石且汉初丞相全由功臣宿将出任,并形成了因功而侯、因侯而相的格局汉制“常以列侯为丞相”(卷58公孙弘传)[1]他们功勋卓著,位高权重,显然在朝廷政事的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初各帝与丞相总体是和睦相处,但是在朝堂之上仍有权力之争有时皇帝的意见与丞相相左,便会遭到丞相的拒绝如汉景帝(前156年——前141年)欲立皇后兄长为侯,丞相周亚夫以“高帝(前206年——前195年)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之对,“上(汉景帝)默然而沮”(卷40周亚夫传)[1]汉武帝初期,田蚡为相时,更是“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卷52田蚡传)[1]可见丞相之相权对皇帝之皇权的威胁因此要保障中央集权强有力,首先必须“尊君”早在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在《韩非子·心度》中就指出:“夫国之所以强者政也,主之所以尊者权也”法家强调的是权、术、势,而国家要想加强权力就必须集权于中央,中央必须集权于帝王而在中央皇帝要想集权自然要削弱丞相的权力因此“尊君”的第一步便是削弱相权,使朝政独断于皇帝汉武帝作为一位雄才大主,面临这种相权威胁,如田蚡为相时,“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因此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在以丞相为首的官僚系统外另建一套可托为心腹的、恭谨从命的官僚系统,以分丞相之权,这是很有必要的,于是就出现了“中朝”,也即“内朝” (二) 内朝的形成过程 西汉内朝的出现是逐渐形成的,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首先,汉武帝重用侍从之臣,让所谓“天子宾客”参与谋议,这些“宾客”本来在政府组织中没有什么地位,但由于侍从于皇帝左右,成为皇帝的心腹,往往挂着侍中、常侍、散骑、给事中头衔参与谋议上述这些官职在汉代均是加官。
如严助、朱买臣等往往挂着侍中的头衔参与谋议 《汉书·百官公卿表》载:“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太医、太官令至郎中,亡员、多至数十人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诸曹受尚书事,诸吏得举法,散骑骑并乘舆车给事中亦加官,所加或大夫、博士、议郎、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中黄门有给事黄门,位从将大夫”有了这些加官名位的人,就可以出入于皇帝的宫禁之中,在皇帝左右侍从所以汉武帝常将这些官衔委任给一些天子的宾客,让他们参与谋议汉武帝“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等并在左右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义理之文,大臣数拙”(卷64严助传)[1]于是逐渐形成了中朝 其次,有一些皇帝的心腹之臣,因得到宠信,也被加上侍中或给事中的头衔,成为中朝官如大司马、前后左右将军、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等等,有时也被加上侍中或给事中的头衔,参与中枢决策,成为中朝官如吾丘寿王,就因上书为郎,后迁光禄大夫加侍中头衔成为中朝官员 这样,形成有侍中、给事中、常侍再加上被汉武帝信任而授予侍中头衔的一些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共议军国大事,汉武帝“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义理之文,大臣数拙”掌握实权成为决策集团,这就是“内朝”。
而以丞相为首的朝臣只负责处理和执行一般政务,这就是“外朝” 内外朝的形成,使统治权进一步集中而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朝,是逐渐地、自然地形成的,并不是通过某一道诏令建立起来的所以不能也不必确指其“建立”的时间,不过,一般的看法是以元朔五年(前124年)为内朝开始形成的时间一般学者都持这种看法 如著名史学家林剑鸣就持这种看法[3] (P314)这一年,汉武帝任命侍中出身的卫青为大将军《通典·职官十一》载:武帝“拜青为大将军,位在公上”从此大将军成为居于丞相之上的显赫的职位,而与此同时汉武帝又任命公孙弘为丞相,但是这位丞相与以往的丞相不同汉制“常以列侯为丞相,唯弘无爵”于是汉武帝“封丞相弘为平津侯,其后以为故事,至丞相封自弘始也”(卷58公孙弘传)[1],这意味着丞相的地位和职权的显著削弱所以,一般均以卫青为大将军的元朔五年作为内朝开始的标志 內朝最终确立的标志是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受遗诏辅少主”(卷68霍光传) [1]从此形成了以霍光为首的内朝,内朝成为真正的决策机关 (三) 内朝的性质 史学家卜宪群曾指出:中朝的“中”指宫中自无疑问,但过于宽泛,准确的说中朝所指的是省中汉代中央官吏的政治活动区域不仅分宫内、宫外,而且也分宫中、省中,中朝官即指省中官,并不是一般的宫中官,汉武帝所用的人物有严助、朱买臣、主父偃、终军、东方朔等人,授予的官职为太中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职,这是朝官的标志,但被加上侍中、给事中等官则进一步说明他们是省中官,成为“内朝官”。
[4] (P180-181) 汉武帝时期的中朝官员如严助、朱买臣等都只是参政议政,为皇帝出谋划策而已,就是大将军卫青也是明哲保身,卫青曾曰:“彼亲附士大夫、招贤拙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卷111卫将军骠骑列传)[5]因此终汉武帝一朝,内朝官终未成为真正的决策机构 内朝官的职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给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当参谋、顾问,如严助、朱买臣等;二是就重大事务集议,提出各种解决方案,供皇帝参考,如“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义理之文”(卷64严助传)[1] 汉武帝末年,“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受遗诏辅少主” 后,中朝官的性质才发生了根本变化,中朝也成为真正的决策机构尤其在霍光辅政时,霍光便是朝中最高执行官光薨,上始躬亲朝政卷68霍光传)[1] 可见内朝权力之大 二、 内朝官职的构成情况 中朝官员有两类,一类是天子宾客,也即文人近臣,如侍中严助、朱买臣另一类是文武官中的心腹之臣,武官大司马、前后左右将军及各种将军,如大司马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文官太中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如中大夫严助,光禄大夫吾丘寿王 文人近臣如严助、朱买臣、主父偃等是中朝官员的主要,文人近臣参与朝政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
汉武帝“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等并在左右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义理之文,大臣数拙” 内朝官职的组成结构: 内朝官职主要有: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给事中等 1、大司马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初置大司马当时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屡次征伐匈奴,战功显赫,汉武帝为了尊崇他们,便给他们加上大司马的官号,使他们与三公并列而大司马也成为法定的内朝官首领,《汉书·黄霸传》载:“自武帝以来,外廷之官统于丞相,中朝之官统于大司马”然终武帝一生,卫、霍两人始终没能成为国家决策核心层的一员霍去病早亡,卫青以大司马大将军奉朝请多年也远离朝政大司马成为中朝官的真正首领是在汉武帝以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辅佐汉昭帝霍光辅政,大司马、大将军掌握了朝政处理权,霍光对当时的丞相田千秋宣称:“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昭,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卷68霍光传)[1] 2、大将军及各种将军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都具备内朝官资格元朔五年汉武帝任命侍中出身的卫青为大将军,位在公上而一般史学 家也将这一年卫青被封为大将军为中外朝形成的标志。
霍去病虽然年轻,但建立的军功却无人可及,汉武帝将其封为骠骑将军,地位仅次于大将军卫青从卫青、霍去病开始,固定常设的将军已经出现,并开始在内朝中发挥作用 3、各类加官《汉书·百官公卿表》载:“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 侍中,即所谓“入侍天子,故曰侍中”是汉代宫内侍侯皇帝,职掌乘舆、服物之类的官侍中可分为四类:一类是侍从皇帝左右,照顾皇帝起居;一类作为丞相府的吏员,往来奏事于相府与后宫之间;一类是皇帝的弄臣;第四类则较为特殊,如严助、朱买臣为中大夫、侍中;吾丘寿王为光禄大夫、侍中;卫青为建章监、侍中这些人加以侍中而成为内朝官员当然并不是所有侍中都是内朝官员,如《汉书·金日磾传》载:金日磾两子赏、建“俱侍中,与昭帝(前86——前74年)略同年,共卧起??????时年俱八九岁 中常侍同侍中,职权基本相同,称谓不同而已 左右曹、诸吏《宋书·百官志》载:“左右曹、诸吏分平尚书奏事”即对尚书日常收到的丞相、御史大夫二府送来待皇帝审批文书,由他们先评议,提出初步意见,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