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质谱仪公司股票期权制度_范文.docx
58页泓域/质谱仪公司股票期权制度质谱仪公司股票期权制度xx有限责任公司目录一、 公司股权结构的比较 3二、 公司融资结构的比较 5三、 企业被看做是市场交易的“内在化” 6四、 “协作群生产”假说与企业等级制 8五、 股份公司的本质是社会资本 11六、 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 15七、 切实解决行使经理股票期权所需的股份来源 18八、 科学制定经理股票期权的行使价格 19九、 产业环境分析 21十、 色谱仪行业 23十一、 必要性分析 24十二、 项目基本情况 25十三、 项目风险分析 31十四、 项目风险对策 34十五、 法人治理 35十六、 发展规划分析 48SWOT分析说明 50(一)优势分析(S) 501、自主研发优势 50公司在各个细分领域深入研究的同时,通过整合各平台优势,构建全产品系列,并不断进行产品结构升级,顺应行业一体化、集成创新的发展趋势通过多年积累,公司产品性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51一、 公司股权结构的比较美英和德日在融资结构上的差异,进一步促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股权结构美国和英国,是以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个人持股为主;而日本和德国,则以银行和非金融机构(企业)持股为主。
可以看出美、德、日三国的股权结构存在着重大的差别1)公司股权集中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美国公司的股权特点是分散化,就个人持股而言,美国(30.5%)最高,其次是日本(22.4%),德国则最少(3.0%)另外,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信托代理).投资的股权比例美国(55.1%)也远高于日本和德国(分别为9.5%和3.0%)与美国相反,日本和德国的特点是公司股权相对集中,另外,上市公司的前5位大股东所持股比率也可反映股东分散与集中化程度,据统计,1990这一比例在美国为25.4%日本则为33.1%德国达到了41.5%2)银行持股方面存在着差别根据1933年美国颁布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严格区分了银行业务和证券活动,并禁止银行的跨州的金融活动这使得银行不能直接持有其他企业股份,而只能采取迁回的间接方式,即通过其信托部投资于股票而德国的《证券交易法》规定,有价证券的发行和转让交易必须通过银行办理,有银行代理客户在全国9家证券交易所承办买卖业务德国商业银行还对工商企业进行参股、控股,到1992年4月底其金额达到660亿马克,占其自由资本的28.6%2日本也允许银行持有10%以内的企业股份这样,美国的公司股权结构中,银行直接持股比率很低,仅为2.0%;而日本、德国这一比例分别为38.5%和33%。
3)企业法人相互持股方面存在差异日本于1947年颁布了《关于禁止私人企业的独占及确保公正交易的法律》,限定非金融公司拥有其他公司法人发行的股份不得超过5%,以后初步放宽了这一规定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为了防止外国资本入侵而推行“稳定股东工作”,进一步强化了法人持股的做法而在英美等国,由于认为法人持股会引起垄断,因而在法律上一般禁止公司法人持有其他上市公司的股份从上表可以看出,法人股东持股比率在美国仅为7.0%,也远低于日本和德国(分别为24.9%和42%)综上所述,英美和日德企业的股权结构存在着巨大差别传统的英美公司治理倾向于把公司看作是私人合同的产物,法律提供这些合同谈判和执行的机制,股东拥有的资产价值最大化被普遍认为是公司的经营目标在这种理念下,股权的集中程度不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公司的股权结构常常出现高度分散的特征,而大股东又以基金为主要力量英美公司的治理模式被称为内部利益主导或股东主导型的治理模式而日本和德国的公司却被看作是具有独立人格、追求全体相关利益者目标的行为主体,他们的经营和治理方式都体现了公共责任和公共利益,因而大股东比较重视对公司的控股比例所以,日德的公司治理则被看作由内部人起主要作用,同时由银行债权人实行主要控制的治理模式。
二、 公司融资结构的比较英美模式的企业融资结构中,以股权和直接融资为主,资产负债率低美国绝大多企业中,资产负债率一般在35%~40%之间,大大低于德国和日本企业的负债率同时,在英美公司融资结构中,单个债权人(主要是指银行)在企业中的债权比重也大大低于德国和日本在企业融资结构以股权资本为主时,其公司治理必然是股东至上型的,即股东控制为主,债权人一般不参与公司治理日德模式的企业融资结构中,以间接融资为主,资产负债率较高在日德的大多数上市公司中,资产负债率一般高达60%以上同时,主要债权人—银行,不仅是公司贷款的主要提供者,还是公司的主要股东,也就是说,银行兼债权人和股东为一身在这种融资结构基础上,必然形成股权与债权的共同治理模式,银行兼股东与债权人为一身,直接参与公司治理在德国,共同治理还包括雇员的参与,也就是说,除了股权与债权以外,雇员是共同治理的另一个重要主体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资本市场的制度环境不同英美的股市比较发达,个人的金融资产品种丰富,企业资产结构中股权的地位举足轻重在美国,有价证券市场极为发达,层次结构齐全,大型公司筹措资金大多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同时,银行资产的证券化的程度也很高,这有利于分散和化解金融风险,使得银行信贷资产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固定信贷关系。
在20世纪70至80年代,日德模式曾备受推崇;但90年代后,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与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美国模式渐渐占了上风三、 企业被看做是市场交易的“内在化”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市场;没有市场,人们会感到生活的种种不便但人们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又是在一个非市场组织里度过的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组织,有企业、政府或行政机关,以及非营利组织以前,经济学家对社会组织缺乏研究,认为政府或组织就是对市场机制的否定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注意到研究组织内部的协调以及成本和收益问题的重要性一种观点确认:组织和市场一样,都是指导经济决策的可以选择的制度我们这里仅对企业组织进行研究科斯最早提出企业是价格机制的替代而有趣的是,同样沿用科斯交易费用原理的一些产权经济学家,分析问题的方式却有所不同例如,威廉姆森等人从合同的订立、实施和保障是有费用的这一点出发,强调了市场交易的内在缺陷企业的出现就是要以市场交易的“内在化”来克服这些市场缺陷这样,企业组织就被看成是内部一体化的市场组织的替代物但是,香港大学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则认为:企业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市场失灵,不能说厂商制度取代了价格制度,只能说是一种市场取代了另一种市场,其实质是一种合同取代了另一种合同。
市场的交易对象是产品,而“企业交易”的对象是生产要素要素的所有者可以自己组织生产,也可以将一部分产权转让或出租出去,委托给某个代理者去组织生产,这种代理者就是企业区别仅仅在于,由于市场交易费用的存在,现在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发生了分离合同的选择从产品的市场转到了要素市场,价格信号由产品价格变成了生产要素即投入品价格尽管他们的观点不同,但共同的结论是:市场和企业组织同样是可以互相替代的进行经济决策的机制但是,市场和企业的配置资源的方式是不同的市场靠横向的自由选择机制来配置资源,企业则是靠纵向的行政权利指导和分配资源的仅就信息渠道的多寡而言,组织是有优势的四、 “协作群生产”假说与企业等级制(一)“协作群生产”假说企业作为市场机制的替代,可以通过专业分工与合作来节省交易费用但是,分工和合作需要建立一整套协调群体行为的规则因为各种投人要素的所有者赖以合作的经济组织要能够发挥其比较优势,必须能克服或解决两大难题:是计量投人的各种资源,二是计算其报酬,并使报酬符合投人资源的贡献这两个问题归根到底,是要能够设计出一种计量机制,以便进行有效的激励和处罚,这正是企业效率的源泉但是,西方产权经济学家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在1972年提出了“协作群生产”或“团队生产”的假说,即协作群体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偷懒和搭便车的动机和行为。
因此,除非能够有效地监督和计量每个人的行为和努力程度,否则必然出现“道德风险”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从产权制度安排上形成一种可监督的结构,尤其是使某些人的职能专业化,即专门从事监督其他要素所有者的工作绩效,包括精力、热情、工作态度、产值贡献等等还要指出,如果以监督为职业的管理人员只是协作群的成员,那么监督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为他一样会有偷懒的动机出于这一考虑,制度安排必须克服监工与被监视成员在利益和动机上的协同,设法使监工的偷懒动机变得无利可图因此,除了监督劳动的专业化、职业化外,还要赋予管理人员以剩余索取权,这是有效监督的源泉从企业制度的演化过程看;早期资本主义古典企业的产权就是这样安排的:(1)获得剩余收入的人是协作群成员的监管人员;(2)有关企业生产的决策,包括各种投入要素的选择和鉴别、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等,都由持有剩余索取权的人做出;(3)拥有剩余索取权的人是企业主或雇主当然,这种古典企业的产权结构表现为单一所有,企业主既是出资者,也是管理者,财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合一的但它所揭示的监督劳动与剩余索取权相联系的原理,是适用于以后的各种企业制度的二)企业内部的等级制度与激励机制现代的大型企业内部,实行的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度。
研究等级制度,大致有两种假设:一是以等级制中所有成员具有共同目标为前提,一般称为“协作理论”;二是假定等级制中成员的目标函数不一致,同时,由于分工造成每个人拥有别人不知道的信息,研究的目的就是怎样使得所有成员都为企业的整体目标而尽力,这就是“激励理论”新古典经济学通常假定劳动给人带来负效用,所以,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要职责是监督下级的工作威廉姆森认为,企业越大,等级越多,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就越困难,所以企业不能无限制地扩大同时,监督又是同奖励结合在一起的没有有效的奖惩结构,监督的作用就会减弱譬如,企业是一个多层次的管理体制,处于最高层的只有一个人,他是企业的所有者,会努力工作而不需要监督在最高层以下的所有人;都会把工作看成是负效应,都会有偷懒动机如果惩罚可以是无限的,比如一旦发现怠工就枪毙,那就不会有人偷懒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威胁是不可信的因此,应该假定惩罚是有限的,例如怠工最多是开除在这种条件下,在各个均衡点上,尽管每个人的努力程度是一样的,但职位越高的人应获得越高的收入,因为较高等级的人员怠工会带来更大的损失评比、竞赛是企业内部经常采用的激励方法这种激励方式同计件奖金制不同在这里,奖金的发放不是按“基数”度量的,而是按“序数”决定的。
除了评比之外,提职晋升也是一种奖励方式,因为晋升的名额是有限的,提升的根据仍是“序数”,而不是“基数”这种按次序评奖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效的,它对信息的要求低,成本也不高但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这就是在“合谋”的情况下它将失去效用合谋”是指企业职工之间或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上级领导的行为比如,一个3人小组,一个是管理者,两个是工人这个小组只能给一个人发奖金如果两个工人之间没有交流的机会,他们都会努力工作;但如果他们事先约定都偷懒,其中一个人比另一个人多干一点,然后把所得的奖金分给另一个人,这样,两人都得利,而受损的是企业合谋”的现象到处可见,甚至学生与教授之间也可以合伙对付学校的考核此外,在企业多人组织中的另一个问题是“协调”由于现代企业往往采取“矩阵式管理”,例如,一个子公司中的营销负责人至少有两个上级,一个是子公司的经理,另一个是总公司负责营销的副总裁在中国,更有“条块分割”、“婆婆太多”之说这种“一个代理人,多个委托人”的问题,就是“协调”问题,它也降低了管理的效率关于企业融资结构的理论和企业产权理论的新观点,我们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