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南的老地方(旅游啊).docx
8页文化场所(店辅、楼宇、街巷 )名称:张公坟 详细地址: 西泺河路与水屯北路岔口南 简单描述:元朝吏部尚书 散曲大家 政治家 张公养浩陵园 推荐理由:济南自二安之后最伟大的文学家,北园人民的骄傲 文化场所(店辅、楼宇、街巷 )名称:芙蓉街关帝庙茶馆 详细地址: 芙蓉街与省府东街岔口 芙蓉街关帝庙南邻 简单描述: 济南最新的茶馆 推荐理由: 济南曲艺家名人经常演出的场所,紧邻关帝庙与芙蓉街,文化大观,曲艺之家 文化场所(店辅、楼宇、街巷 )名称:白鹤书院 详细地址: 北园大街明湖中学内 简单描述: 济南四大书院之一,经典四合院建筑群落 推荐理由: 明朝历城知县周居岐所创建,后为北渚园北园名称即得来于此 文化场所(店辅、楼宇、街巷 )名称: 都城隍庙 详细地址: 东华街东 简单描述: 济南唯一幸存的城隍庙(济南城内有三座城隍庙,分别为都城隍庙,府城隍庙,县城隍庙) 推荐理由: 山东省的城隍庙,所以叫都城隍庙,国有社稷坛,省有都城隍雄伟的山门,济南唯一的无梁殿建筑宏大的前殿,倾塌的戏楼,仅剩半截的影壁无一不在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与今日的无奈 文化场所名称: 经四路基督教堂 详细地址: 济南市槐荫区经四路 425 号 简单描述: 济南最大的基督教堂,红砖砌筑,正门朝南入口有双塔。
圣诞节有合唱等活动,气氛庄严美好 推荐理由: 济南最大基督教堂,商埠区有特色建筑 文化场所名称: 王府池子 详细地址: 历下区泉城路东北向,王府池子街 简单描述: 经过曲折的小巷,可以找到这一池泉水,被民居围绕,是济南游泳爱好者的天堂,不管盛夏酷暑,每天都能看到游泳的人们 推荐理由: 有着浓郁的济南市井风味的平民生活 文化场所名称: 山东交涉员公署旧址 详细地址:经四路教堂对面 简单描述: 五三惨案时,蔡公时等中国外交官遇害场所,现为公房,有居民居住 推荐理由: 可以凭吊下为职责献身的英烈们 文化场所名称: 蕴秀书坊 详细地址: 朝山街 41-2 号 简单描述: 小小的书店,却给我大大的想要读书的感觉店内总是流淌着静静的音乐,店主喜欢把当季新书用手绘的方式推荐给读者还有可以休息的藤桌藤椅总之很适合读书和买书 推荐理由:暖洋洋的下午,一个拐进嘈杂闹市旁的小胡同的书店,拿起一本书,和着舒缓的音乐,慢慢阅读,心里觉得好舒服 文化场所(店辅、景点、剧院、书店 )名称:圣母无染原罪主教座堂 详细地址: 将军庙街西段 简单描述: 俗称将军庙教堂,也是天主教济南主教府,济南大主教驻牧于此 推荐理由: 济南占地面积最大的天主教堂,巴洛克建筑的优秀典范。
位于安静的老城区,每逢宗教节日有盛大宗教仪式,逢周末还有众多宗教活动 文化场所(店辅、景点、剧院、书店 )名称:题壁堂 详细地址: 寿佛楼后街 简单描述: 与旁边的升阳观为一组建筑群,符合中国人庙戏合一的生活习惯 推荐理由: 济南市最大的木结构建筑,山东省最大的木结构戏楼西侧梁柱已经虫蛀,随时有倾颓的危险,此时不看,更待何时! 文化场所(店辅、景点、剧院、书店 )名称: 府学文庙 详细地址: 芙蓉街北首 简单描述: 中国三大文庙之一(其他未曲阜孔庙和北京文庙) 推荐理由: 中国古代学庙合一,济南府学旁建有文庙,祭祀孔圣人与其子弟贤人济南作为一座闻名天下的儒家城市,此文庙的建筑规模与济南的地位完全相称的 文化场所名称:高都司巷建筑群落 详细地址:高都司巷 简单描述:济南最整齐,建筑等级最高的官方宅邸建筑群,听听这条街的名字,都司乃是明代地方最高军官的名字--都指挥使的尊称 推荐理由:同样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这一伟大的中国古代建筑群,被贪婪的万达广场所鲸吞,一个外国人的超市蚕食了我们的文化,这是民族的悲哀,这是文化的沦丧! 高都司巷 高都司巷位于济南历下区泉城路街道办事处西部,北起将军庙街西口,南止泉城路。
街长 250 米,宽 3.5 米据传,该街是因曾有一高姓的都司在此居住而得名,街名始自明代,明崇祯十三年(1640 年)《历城县志建置考》有:“高都司巷:太平寺街东”的记载1966 年曾名启明街,1980 年复原名 旧时,进了济南的西门朝东走,在路北第二个巷便是高都司巷了巷两侧大都是具有北方特色青砖小瓦的清代民居,而且很多建筑都很考究,有带斜坡式的回廊院落,有的院落里还有石雕、木雕的吉祥图案有的大户人家,还把住宅建成“院套街、街连院”的独特格局2002 年 10 月对高都司巷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古井、古道、陶罐、瓷器、瓦当、酒坛等大量文物,这些文物几乎贯穿了从战国至明清各个朝代,这就证明先民们在战国时就已在这一带生活因此,有人说高都司巷就是“整个一部‘济南编年史’ ”清道光年间,济南银钱业界在高都司巷设立福德会馆,三和恒、庆泰昌、协聚泰、大德通、大德恒等银号每天都派人来此交流信息、进行交易,俗称“上关” 1906 年,德国礼和洋行的韩世礼来济,在高都司巷设立礼和洋行济南分行,这是外商在济设立的第一所洋行 清咸丰十一年(1861 年)正月初,法国主教江类思来济传教,扬言夺回在乾隆三十年就已废弃的天主教堂,由于当时清廷的软弱媚洋及不平等条约的规定,高都司巷东侧许多民房和北部的湖田被传教士抢占。
自 1861 年至 1869 年,又陆续扩建了天主教堂,为防止群众围攻,教堂全部采用封闭式建筑,远看好似一座古城堡现在仍有许多老济南人将这一带称为“洋楼街”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 ,公励公学堂在高都司巷开办辛亥革命后,该校改为公立1914 年,与私立山左公学、济南官立中学堂合并,成立省立第一中学,就是济南一中的前身 高都司巷 10-26 号的汇源里黄家大院,是吉泰估衣铺的旧址,是济南历史上最重要的大商号之一,经营范围曾经到达北京及青岛等城市该院院中分主道支道,共包括 6个大院落,近 300 间房子,是一个具有近代风格的里弄,不同于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在 26 号曾经住过的裕华文具店老板,一度将分店开到上海和新加坡,公私合营时,政府给该店的估价竟高达 4 亿元! 作为省政府西侧惟一成片的古建筑群,该巷与芙蓉街、鞭指巷等共同形成古街组合,虽历经数百年社会动荡、风雨侵蚀,许多古民居已翻修或翻建,但从整体上保留了老济南的基本面貌与特征 如今全球最大的连锁零售商美国“沃尔玛”携其中国合作伙伴大连万达集团,斥巨资在此兴建了一座 50000 平方米的特大型商场一条有着 500 余年历史的古街——高都司巷,从山东省济南市 2.6 平方公里的古城区腹地消失了,它将只能出现在旧版的济南古城区地图中。
文化场所名称: 津浦铁路济南站 详细地址:永远位于济南火车站 简单描述:与胶济铁路车站交相辉映伟大的巴洛克建筑,中国难得一见的车站建筑 推荐理由: 在那个浮躁的年代,大拆大建中这座伟大的建筑被拆为瓦砾被一群类似公共厕所的建筑所替代,成为 20 世纪济南建筑史上最大的丑闻和遗憾但是历史不会忘记,我们不能不去回忆愿胶济铁路车站之死能唤起更多人的良知,让人们谨记:建筑是历史的身体,建筑是文化的载体 悼词,献给济南老火车站 悼词,献给济南老火车站 长久以来,火车站给人们的感觉就不只是个公共建筑而已,它在整个都市中的角色以及民众心目中的印象,早已成为大家脑海中共同的记忆火车站是大家脑海中共同的记忆——洪志文:《让我们拥有“回家的感觉”——铁道建筑所附有的城镇记忆》 还记得诗人食指的名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吗: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 一片手的海浪翻动 /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 一声尖厉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 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 / 我吃惊地望着窗外 /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 ——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 就要卷走车站 / 北京在我的脚下 / 已经缓慢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 然后对她亲热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试想,如果北京火车站有一天被彻底拆除,那必将是一个诗意泯灭的日子。
当温馨抑或痛苦、缠绵抑或煎熬的集体与个人的记忆统统都被人强行剥夺时,我不知道又有谁能够压制住内心的愤怒因为当我们迈入火车站的刹那,我们无法预言自己前途未卜的命运,我们不能计算旅程中的祸福得失驶入站台的火车又从站台驶出,而我们的人生旅途或许就在这里、就从这一刻发生了转折 遗憾地是,在我有限的阅读视野中,我没有多少关于济南老火车站的记忆但我相信,它也曾承载了太多的回忆,数不尽的人们从这里进进出出,留下他们或是匆匆的身影,或是驻足的脚印 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一段苍老泛黄的历史吧: 济南老火车站位于津浦铁路中段,为津浦、胶济铁路的交会点根据《济南铁路分局志》的记载,济南在铁路建设初期,共设有两座火车站:一个是 1908 年始建设的“津浦铁路济南站” (济南老火车站) ;另一个是 1914—1915 年建成的“胶济铁路济南站” (现在经一路上的济南铁路分局) 20 世纪 30 年代以前,这两个火车站同时使用,坐哪条线的火车就在哪个车站购票候车30 年代时,英、德两国在山东的特权被日本取代特别是在 1937年“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为了方便管理,将原来的胶济车站并入津浦车站从此,原来的津浦铁路济南车站就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济南老火车站了。
济南老火车站由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Hermann Fischer)设计,始建于1908 年,于 1912 年建成投入使用这是一组具有浓郁的日耳曼风格的建筑群建筑师按照使用功能组织空间,使之主次分明,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即使同过去的北京前门老火车站或上海老火车站相比,济南老火车站在外貌上也要略胜一筹至于功能、设备,更堪称一流在很多人的记忆中,济南老火车站那塔形的钟楼、圆形的屋顶、拱式的门窗、高大的台阶,就像一组格林童话中的“积木” ,既精巧别致,又和谐庄重这里也因此成为昔日济南的象征 济南(老)火车站不论是群体的组合,还是建筑个体的造型,乃至精美的细部,都不愧为 20 世纪初世界上优秀的交通建筑,是当时中国可与欧洲著名火车站相媲美的建筑作品,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张润武、薛立:《图说济南老建筑·近代卷》 ,116 页 不过上述所引的话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盖棺论定” 在济南铁路分局的有关资料中这样记载着济南火车站的变迁: 1992 年 07 月 01 日,济南站进行改建,老建筑被拆除 1995 年 06 月 08 日,再次大兴土木一座由主站房、候车室、综合楼、附属工程及广场和地下工程组成的新车站面世。
这是一座不对称式、上进下出地下接站的大型客运车站,建筑总面积为 10 万余平方米 1996 年 06 月 06 日,济南火车站广场建立它包括地下出站广场、济南联运汽车站、公共汽车站和出租车上下客站等其中地面广场长 300 米,南北宽 75 米,占地 22500 平方米 2002 年 08 月 16 日,济南站广场再次响起建筑机器的轰鸣,济南站再次进行改造,这次的重点是广场整治 于是,没有来济南前,一想到这些,我便拼命压制自己满腔的怒火;但当我真的置身于 2003 年 07 月初的济南火车站站前广场时,我只有一种感觉:想哭这是一个长方形的露天广场,诺大的地方没有一棵可以遮蔽阳光的树木就在广场的正北方,一栋长方形的建筑,毫无生机、了无创意地矗立在那里,没有一丝的羞愧,这就是重新建造的济南火车站 是的,在这里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反复强调火车站的重要意义早在 1956 年,Meeks Carroll 就出版了《火车站:一种建筑的历史》 (The Railway Station—An Architecture History,耶鲁大学出版社 Yale University Press)一书,我想其中的一段话再恰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