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开教体办字〔2010〕76号.doc
11页青开教体办字〔2010〕76号─────────────────---------───────关于做好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局属各单位、办事处各学校(幼儿园)、各民办学校:近期,我区部分学校出现了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也称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属丙类传染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病一般可在2~3周痊愈,属于自限性疾病该病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秋季,各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快,易感人群普遍,容易导致流行或暴发为全面做好我区中小学、幼儿园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控工作,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单位要充分认识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传播速度快、易感人群普遍的特点各级各类学校开学后,人群聚集,容易导致疫情的扩散和蔓延,影响正常教学活动为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学校"一把手"是此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同时落实分管领导和专人具体负责,严格按照《黄岛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预防控制技术方案》进行防治,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二、采取措施,落实到位 各单位要加强晨午检,教室、寝室等场所空气流通、物品消毒、病人隔离等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
一)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各单位要把好学生入校关早晨、中午学生入校时,学校(幼儿园)要安排专人进行检查,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学生,要立即通知家长带其到医院及时诊治同时,做好学生因病缺课病因追踪登记工作二)加强病人隔离治疗工作首先对疑似病例学生进行隔离,避免与其他学生接触;其次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病人进行居家隔离治疗,居家隔离7-10天后,必须经校医检查,症状完全消失方可返校(园)学习;凡持医院诊断证明入校(园)的,也须由校医把关(隔离期限达到7-10天且症状完全消失)后方可返校(园)学习学校要给治愈后的学生进行适当补课,消除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 同时,对出现病例的班级一周内停止做眼保健操,减少对眼睛的接触三)加强学校消毒工作各单位要严格消毒制度,对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如水龙头、门把手、楼梯扶手、课桌椅等物体表面用75%的酒精进行擦拭消毒;对教室、寝室、各专用室要保持空气流通;对其他场所按照防控手足口病的消毒方法进行三、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各单位要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班队会等形式,对广大师生、家长开展预防知识宣传普及手卫生和爱眼护眼知识,养成勤洗手、不要用手揉眼、不共用毛巾脸盆等个人卫生习惯病人的洗漱用品要严格做到与其他家庭成员或同居室人员分开,不能混用,避免交叉污染。
如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应充分清洁或消毒手部同时,要教育学生在居家隔离期间应尽量居家治疗休息,减少公共场所活动,以防传染他人或再次被传染;家长要配合学校做好居家隔离治疗学生的监管工作,防止家庭成员、邻居之间传播四、 加强寄宿制学生的防治工作住宿学生易感人群集中,日常接触密切,极易发生疾病流行寄宿制学校应加强对住宿学生的宿舍卫生管理,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并采取必要防控措施,有效控制疫情传播和蔓延五、加强疫情报告制度发生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时,学校要按照疫情报告程序第一时间分别向区局和区疾控中心报告同时,做好青岛市学校疫情监测网络系统学生因病缺课的上报工作 六、严肃工作纪律区局将加大对各级各类学校监督检查力度,确保疫情防控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严肃工作纪律,坚决杜绝漏报和瞒报行为对在防控疫情中对工作不负责任,工作措施不力导致疫情扩散和蔓延的,将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附:1、黄岛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预防控制技术方案 2、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要求二〇一〇年九月八日附件1黄岛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预防控制技术方 案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 也称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病。
一般可在2~3周痊愈,属于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该病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秋季,各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易导致流行或暴发为指导各地做好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控制工作,制定本指南一、病原学肠道病毒70型(Enterovirus type 70, EV70)和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A组24型变种(CA24v)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主要病原体腺病毒11型也可引起该病EV70属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具有肠道病毒的理化及生物学特性病毒呈球形,直径22nm~30nm,基因组为单链RNA,蛋白外壳呈对称排列的20面体,无包膜病毒在敏感细胞胞浆内繁殖EV70的分离培养需用人胚肾细胞、人胚结膜组织或HeLa细胞较难分离不同流行期病毒基因常有变异,可引起世界范围大流行CA24v也属微小RNA病毒科,生物学特性基本同EV70,可用HeLa细胞等多种传代细胞培养,易分离曾引起亚洲、中南美等地区大流行CA24v 和EV70适合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存与传播,均耐酸、耐乙醚、耐碘苷75%的酒精是有效的消毒剂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眼部分泌物及泪液均含有病毒。
发病后2周内传染性最强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2-48小时,最长可达6天二)传播途径该病主要是通过接触被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物品或水等而发病,部分患者的咽部或粪便中也存在病毒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可以由不同型别病毒单独感染发病,也可发生两种病毒混合感染病后免疫持久性差,患者病愈后,可以被不同病毒感染而再次发病,亦可能在间隔数年后被同一种病毒再次感染而发病四)流行特征该病曾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多次流行1969年本病首先在西非加纳暴发流行,沿西海岸迅猛蔓延到非洲大部分国家,几乎同时,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日本、印度等也暴发流行,很快波及亚洲大部分国家及欧洲、中东国家,澳州、美洲也有流行报道1971年我国首次发生该病的流行,除边远地区外,遍及包括香港、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市此后,在80年代和90年代,很多国家、地区及我国均有多次地区性小规模流行柯萨奇病毒A组24型与肠道病毒70型(EV70)可以同时或先后引起流行该病全年均可发病,有明显的季节特点,以夏秋季多见易在人口稠密、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流行,在托幼机构、学校、工厂企业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易发生暴发流行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
三、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可参考《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疗方案》(附件1),进行诊疗四、疫情报告出血性结膜炎是我国传染病法规定报告报告的丙类传染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病例及暴发疫情时,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五、流行病学调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暴发疫情报告后,可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重点调查分析引起暴发、流行的危险因素,阐明疾病传播的特点,以提高疫情控制措施的针对性六、实验室检测发生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或流行时,各地可根据实验室条件,开展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原学检测工作,掌握流行毒株的特征标本的采集、包装、运送和检测可参照《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实验室检测方案》(附件2)七、预防控制措施该病没有特异性的预防措施发生疾病暴发或流行时,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在做好病例管理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公众做好个人预防,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一)对病人进行规范治疗,防止眼部并发症发生,病人一般不需住院治疗二)病人病后7~10天内,应尽量居家治疗休息,减少公共场所活动 (三) 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应擦拭消毒、煮沸消毒或开水浇烫。
病人的洗漱用品要严格做到与其他家庭成员或同居室人员分开,不能混用,避免交叉污染如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应充分清洁或消毒手部四)发生疾病暴发或流行时,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强化晨检制度,工厂等集体机构要建立健康检视制度一旦发现病人,应要求病人脱离学习、工作环境,居家治疗休息五)医疗机构应加强预检分诊和消毒措施的落实医务人员检治病人后,必须认真消毒双手,未对双手消毒前,不得再接触其他病人诊疗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物品要擦拭消毒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专辟诊室或诊台接诊病人,避免交叉感染六)加强对游泳池、浴池、理发室、旅馆的卫生管理与监督劝阻患者进入公共场所或参与社交活动暴发流行期间,相关管理部门可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关闭游泳池、浴池等公共场所七)平时要加强健康教育,普及手卫生和爱眼护眼知识,养成勤洗手、不共用毛巾脸盆等个人生活用品的卫生习惯八)一般不宜采用集体滴眼药等方式,进行该病的群体预防 附件2 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要求 一、有组织机构学校学校传染病工作领导小组 有组织网络 二、有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报告人可有校医或教师兼职,明确责任。
三、有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簿,登记项目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详细住址、联系方式、发病日期、地点、出诊日期、出诊医院、初诊结果等 四、有传染病防治工作计划、总结、知识培训教育活动(培训计划、总结、实践方式、内容) 五、健康教育课有传染病防治的内容 六、幼儿园入园、小学新生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主题词:教育△ 出血性结膜炎 防控 通知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体育局综合办公室 2010年9月9日印─────────────────────────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