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史记札记.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206****923
  • 文档编号:90719475
  • 上传时间:2019-06-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5.54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史记·五帝本纪》札记历史一班 41103022 秦秀阁《五帝本纪》是《史记》的开篇,也是十二本纪的首篇,它写了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这五个在道德人伦,在治国功业,在造福人类等诸方面都堪称楷模的远古帝王读完这篇本纪,我对其有些疑问和一些自己的看法一、对于中国的历史起源,《史记·五帝本纪》从黄帝为界限开始写起,是否说中国历史是从黄帝开始的?中国古史的“五帝”时期,是中国文明起源并初步发展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五帝”时期历史的追溯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对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在《五帝本纪》中,按照司马迁的说法,“五帝”依次为,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五帝”之后就是夏商周一个个的朝代那么“五帝”之前有没有历史呢?从这篇本纪中可以推敲出,“五帝”之前是有历史的,中国历史并不是从黄帝开始的文中有“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这里的轩辕就是黄帝那么可以推敲出黄帝至少是承接着神农氏而来的我们都知道三皇五帝,那么按理说五帝之前应该还有三皇啊,但是这里却没有三皇的记载。

      《尚书大传》中记载三皇指的是燧人、伏羲、神农,而《风俗通义》认为是伏羲、女娲、神农,还有《古微书》说是伏羲、神农、黄帝但是《五帝本纪》作为《史记》的开篇,之前并没有介绍三皇的文字,所以读到开篇相信很多人都会有疑问,司马迁既然也认为五帝之前是有历史的,中国历史并不是从“五帝”开始的,但他为什么要把黄帝时期作为一个界限呢?“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从这里看《尚书》只记载着尧以来的史实,而各家叙说黄帝,文字粗疏而不典范,士大夫们也很难说得清楚孔子所传下来的《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读书人有的也不传习我们从中可以提炼出两点,第一由于“五帝”以前的史料记载比较少,本来就难以说清楚第二,由于“五帝”以前时代比较久远,无法叙述我大概理解为这两点是司马迁从“五帝”开始叙述的原因二、关于黄帝的姓氏问题黄帝究竟姓什么?“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这里很容易让人误解为黄帝姓公孙,名轩辕难道黄帝真实姓名是公孙轩辕?很明显这里的“姓公孙,名轩辕”是有问题的。

      《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国语•晋语》为证黄帝姓姬根据“三家注”可知黄帝是是“有熊氏”,少典的后代子孙索隐】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索隐】案:皇甫谧云“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是本姓公孙,长于姬水,因改姬姓倘若我们所看的《史记》是没有“三家注”的版本就会理所当然的以为黄帝是公孙轩辕,很明显这与我们已知的黄帝是姬姓是不符的三、关于炎帝问题据司马迁所写的炎帝和黄帝的阪泉之战和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很容易让人根据“成王败寇”的思维习惯对炎帝的始祖地位产生疑问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在这里司马迁对阪泉之战和蚩尤之战平平带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诸侯频繁的战争中,黄帝是最大的赢家,先打败了炎帝有打败了蚩尤。

      根据我们常有的“成王败寇”思维习惯,读到这里就很容易会把炎帝和蚩尤打入寇的一流,我们平常自称是炎黄子孙,这就很容易产生矛盾:炎帝都被黄帝打败了又怎么配为我们的祖先呢?而且通篇读下来并没有炎帝的其他介绍我们都知道《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它的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又深受广大中国古代史爱好者的喜爱我个人觉得司马迁这样对炎帝一笔带过多少有些不合理若是不留意其他史料中关于炎帝的记载,就会很容易据此而抹杀炎帝的始祖地位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是《国语•晋语》,据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今陕西关中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今陕西关中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他们是起源于陕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后来,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关于炎帝神农氏的丰功伟绩,史籍中少有成篇的全面的记裁,但在各种史籍中,为炎帝神农氏歌功颂德却是随处可见的。

      《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尝味草木,宜药疗疾,救夭伤人命 《逸周书》说:“神农之寸.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破木为耜、阻、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以助果蓏之实 比较系统一点、全面一点的还有宋代罗泌所著的《路史》了《路史》说炎帝“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教之麻桑,以为布帛”;“相土停居,令人知所趋避”;“众金货、通有亡,列廛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侵恶,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养其性命而治病一日之间而七十毒,极含气也”;“每岁阳月,盍百种,率万民蜡戏于国中,以报其岁之成”;“命刑夭作扶犁之乐,制丰年之咏,以荐厘来,是曰:‘下谋’制雅琴,度瑶瑟,以保合大和而闲民欲,通其德于神明,同其和于上下”,等等 炎帝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其功绩比容忽视四、关于尧舜的禅让制尧舜的禅让的是否真的像后人歌颂的那样传位让贤?是否真的像司马迁叙述的是经过民主推荐和长期考察的由尧传给舜,舜老时,如法炮制,传位于禹?我个人对此表示怀疑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即使学习陈寅恪先生的“了解之同情”的治史境界,还是表示怀疑。

      且看尧之前的传位方式黄帝传位给颛顼,颛顼是昌意一脉,黄帝和颛顼是直系祖孙关系颛顼传位给帝喾,帝喾是玄器一脉,颛顼和帝喾是亲叔侄关系帝喾传位给尧,尧还是玄器一脉的,帝喾和帝尧是父子关系至于黄帝为什么没有把帝位传给儿子玄器和高阳要传给孙子颛顼?为什么颛顼没有把帝位传给儿子穷蝉要传给侄子帝喾?无外乎有两种可能:一是儿子还没有等到父亲传位就死掉了,二是儿子太不肖了第二种可能多少还有些禅让的意思但还是世袭综上我们可以得出“五帝”中的前三帝都是以血缘为纽带来继承帝位 再看尧舜之间帝位的继承按司马迁的说法,舜是黄帝之后的第七代子孙,虽然是庶人了,但属于昌意一脉尧属于玄器一脉,玄器和昌意是同父同母的兄弟,那么尧舜还是有很相近的血缘关系舜传位给禹,而自黄帝到舜禹都是同姓纵使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有选贤任能的因素,但终究是一个宗族内部的王位相传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岳应曰:‘鄙德忝帝位’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尧自己也说了即使是推选贤能者,也是首选贵戚,再是疏远者,最后才是隐匿者纵观《五帝本纪》全篇, “五帝”的帝位传递,前三位的确是以血缘来传递。

      但是历来被称颂推崇的尧舜禅让及舜禹禅让,也是一个宗族“内部禅让”,依旧逃不脱“任人唯亲”的嫌疑我个人觉得即使真的存在尧舜禅让,并没有历代传颂的那么神圣其实对于“尧舜禅让”问题,历来就颇有争议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和墨家持“传贤说”孔子在《论语•尧曰》篇中说:“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天禄永终!’舜亦以此命禹孟子“言必称尧舜”,他在继承孔子的学说的同时,更加进了自己学说的内容,将“尧舜禅让”描述成儒家仁政的典范墨子则纯粹“尚贤”的角度,来阐述了“尧舜禅让”他说:“古者要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还说:“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天下之政,政天下之民荀子和韩非子则持“篡夺说”荀子指斥尧舜禅让之说为“虚言”,为“浅者之传,陋者之说”,认为“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夫有谁与让矣韩非子则谓尧舜禅让是“逼上弑君”,为“反君臣之义”,认为那些称赞尧舜禅让的为“非愚即诬”的行为晋代出土的魏国史书《竹书纪年》中有“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舜囚尧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 即尧舜间是“武力逼夺”而非“禅让”。

      还有一种是“虚构说”以顾颉刚为主要代表的疑古派全然否定“尧舜禅让”的存在,认为它只是一个传说,是墨家为宣传他们的尚贤主义而创造的一个传说而已,而且他们学派内部就实行这种以传贤为主要教义的继承制——钜子制最后还有一种新“实有说”,认为“尧舜禅让”确实存在,只是理由是不同于古代的学者的郭沫若以唯物史观加以考察,认为尧舜禅让反映的是部落联盟之民主选举制度而王汉昌又进一步从对偶婚制之儿子从母居加以解释因为他们多着眼与社会进化的痕迹,多从社会进化的角度来解释尧舜禅让,所以他们被后人称“禅让实有说”中的社会学解释派而蒙文通则发挥《韩非子•说疑》篇中“舜逼尧,禹逼舜”说,认为尧之子曾与舜,舜之子曾与禹争夺王位,但诸侯不归其子而拥立舜、禹,故传为禅让此外,还有吕思勉、钱穆等学者,主要从钩稽史籍出发,从中国史料的古代少数民族史料出发,对比作较为审慎的解释,也比较的倾向与认为尧舜禅让是确曾有其事五、整篇《五帝本纪》都有司马迁时代的烙印第一,“五帝”太过完美了,完美的有些不真实文中关于“五帝”的记叙带有很强的儒家仁政色彩黄帝,出生不久就会说话,幼年时聪明机敏,长大后诚实勤奋,成年以后见闻广博,对事物看得清楚。

      颛顼帝高阳,沉静稳练而有机谋,通达而知事理他养殖各种庄稼牲畜以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时节令以顺应自然,依顺鬼神以制定礼义,理顺四时五行之气以教化万民,并洁净身心,以祭祀鬼神帝喾高辛,一出生就能叫出自己的名字他普遍施予恩泽于众人而不及其自身他耳聪目明,可以了解远处的情况,可以洞察细微的事理他顺应上天意旨,了解下民之所急仁德而且威严,温和而且守信,修养自身,天下归服帝尧,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接近他,就像太阳一样温暖人心;仰望他,就像云彩一般覆润大地他富有却不骄傲,尊贵却不放纵尧的父亲愚昧,母亲顽固,弟弟傲慢,而舜却能与他们和睦相处,把家治理好,做事周密,说到就能做到并且经过尧的考察,不得不说“五帝”品德高尚的近乎完美,近乎完人结合司马迁所在的时代背景,正值汉武帝“大一统”时代,君主权利集中而司马迁本人又因为李陵谏言而获罪当现实不能满足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借助想象寻求安慰司马迁正是希望能有“五帝”德行的君主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从某种程度上说“五帝”是司马迁心目中的理想君王所以对“五帝”的描写,难免会有些夸大第二,舜的“孝”似乎很不真实,在现在看来就是愚孝但结合汉朝“以孝治天下”,以司马迁所收到的“孝”影响,舜的“孝”从是很合理的,甚至还有夸大的成分。

      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瞎子,舜的生母死后,他的父亲又续娶了一个妻子生下了象舜的父亲愚昧,母亲顽固,弟弟象桀骜不驯,他们都想谋杀掉舜舜却恭顺地行事,从不违背为子之道,友爱兄弟,孝顺父母他们想杀掉他的时候,就找不到他;而有事要找他的时候,他又总是在身旁侍候着舜登临帝位之后,乘着有天子旗帜的车子去给父亲瞽叟请安,和悦恭敬,遵循为子之孝道又把弟弟象封在有鼻为诸侯面对时刻想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