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四文学:人的文学.doc
3页五四文学:人的文学五四文学:人的文学五四新文化运动形成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肯定人的价值的思潮,反省了中国人在封建社 会中的非人的地位、人的尊严的丧失,深刻认识到封建体制、封建伦理道德吃人的本质, 从忧国忧民的视角追求个性解放、要求人性自由五四文人不仅强调文学创作的文学性, 更注重文学的功利性,把人、人性、国民思想解放作为文学创作的核心,形成五四时期特 有的“人的文学”一、五四一、五四““人的文学人的文学””观的思想基础观的思想基础五四“人的文学”观发轫于晚清文学的改良运动,根源于忧患意识伴随民族危机、 政治危机的不断加深,西方先进思想纷至沓来,各种救亡图存之路层出不穷,文艺救国自 然涵盖其中五四文学亦是在这种纷繁复杂的思想的影响下形成发展起来的!1、、 民主自由思想成为五四人的文学的思想基础民主自由思想成为五四人的文学的思想基础思想决定行动,作家的创造亦与作家的思想息息相关,五四“人得文学”观的形成也 势必与作家的某种思想紧密相连,这种思想便是民主自由思想民主概念的根本即“主权 在民”,强调人民的民主权利这种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各家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道家的 超脱思想无疑是脱离人世的幻想,也就只能“迷蝴蝶”罢了,所谓的什么“至人”“神人” “圣人”简直就是反社会、反政治、反文明;儒家的“从道不从君”观念从本质上来看依 旧是政教合一、维护封建帝王统治,而不是倡导“民有”“民治”和“民享”的民主自由 观念,所谓的从道也只不过是儒家学者自定义的理想的封建秩序而已!这种民主自由思想深刻影响着五四时期的进步人士,推动他们进行思想革命、创造新 的文学价值观。
如李大钊要求必须以充沛的民主和自由精神促进五四思想和文体的解放, 他在 1918 年发表的《易卜生主义》一文中提出以西方的“少年血性汤”即个性的张扬来 拯救中国死灰般的社会现实和文学现状2、、 个性主义为五四前后个性主义为五四前后““人的文学人的文学””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五四时期人的文学倡导者,揭露和批判了封建道德观念支配下的非人道生活以及封建 纲常礼教专制下的个性泯灭现象,把个性解放作为终极目标为此,他们把个性主义和博 爱主义相结合,从个性解放的实现方面确立人道精神如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中提出的:对于新生一代,要“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 明的地方去,以后幸福的度日”显然,鲁迅等新文学作家把个性解放看作是发扬人道, 运用于文学领域便是创建人的文学由此观之,“人的文学”是其他任何历史时期所无法承担的,是五四时期特有的正 是由于这些思想,这种种观念的交织,才酿造了这种迥然不同的“人的文学”二、五四作家的二、五四作家的““人的文学人的文学””创作创作五四时期各类作家、各种创作流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具体创作追求虽迥然不同, 但究其根本,无外乎追求人性、要求个性解放、批判国民性、揭露封建统治的残酷、反思 社会现实之类的,然而,这些又都是“人的文学”的表现。
1、、 鲁迅:改造国民性痼疾,塑造现代人灵魂鲁迅:改造国民性痼疾,塑造现代人灵魂鲁迅曾犀利地指出,中国人经历了“坐稳奴隶”和“连奴隶也做不得”两个时代,而 现在应该是第三个时代——人的时代这个时代要以“立人”为目标,改造国民精神,重 铸国民灵魂例如,他在《文化偏至论》中说:然欧美之强,莫不以是炫天下者,则根柢在人,……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 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他的这种立人思想在他的小说中体现的更为突出,从《狂人日记》开始,鲁迅就以呼 唤精神界之战士的创作思想开始了人性的改造的艰难跋涉《长明灯》里的“疯子”要吹 灭封建社会这盏“长明灯”的狂言辣语,分明就是作者在对封建社会清醒的认识基础上发 出的对社会解放和人性解放的宣言在他的笔下塑造了一个又一个被封建礼教残害的悲剧 形象,这类人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精神麻木和愚昧的农民形象,如《药》中华老栓等人长期受封建文化腐蚀造成 的荒诞不经,麻木不仁;《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不仅在于她的丧夫丧子,还在于周围 人鉴赏她的苦痛的同时献上鄙夷的目光,更在于她自身对地狱有无的忧虑,鲁迅刻画祥林 嫂这样的而形象说明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和改造国民性之迫切;《阿 Q 正传》中深受迫害 而不自知,身处绝境而自足,饱受凌辱、沦为赤贫者却时常以精神胜利法聊以自慰的阿 Q,鲁迅是哀其不幸而怒其不争,通过对这类人物的悲剧性的深刻剖析批判历史文化积淀 中的国民性痼疾,从而显示重塑民族精神的崇高理想境界。
一类是鲁迅最为关注并寄予深切同情的知识分子,他们基本上都是一些追随过时代潮 流,又在新潮过后陷入极度苦闷的悲剧人物如《头发的故事》中的 N 先生,《孤独者》 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鲁迅真实的描写他们面对的社会现实,不是要批 判他们,而是鼓励他们继续前进、努力奋斗、走出生活得阴影、开始新的人生最后一类便是那些深受传统文化迫害乃至形成病态的知识分子,《孔乙己》被传统文 化侵蚀的主人公孔乙己,《白光》中遭受科举制度残害的陈士成,通过对他们迂腐、变态 的心理性格的刻画,深刻揭露了封建传统文化的罪恶,呼吁打破传统,塑造全新的国民精 神2、、 文学研究会:关注人生意义的文学研究会:关注人生意义的““人的文学人的文学””观观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周作人、沈雁冰等极力倡导人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周作人,可以 说是走在了最前沿,他的“人的文学”思想主要凝结在两篇文章中,一篇是 1918 年底发 表的《人的文学》,一篇是 1919 年初发表的《平民文学》在《人的文学》中开篇即表 示:“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即‘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 反对的非人的文学并提出“人间本位主义的文学”。
在《平民文学》中又要求以通俗 的白话语言和大众化的文学体裁描写广大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忠实反应“时间普通男女 的德悲欢成败”以及大多数人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坚持“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 的“为人生”的文学如《自己的园地·沉沦》中认为性欲是“出于人性的本然”,反对 禁欲主义,提倡“新的自由与新的节制” 文学研究会中,尤其是写问题小说的作家在探求人生意思方面成绩更为突出,如叶绍 钧,冰心、王统照等叶绍钧的《隔膜》写主人公与朋友见面,尽管在形式上互相寒暄, 应酬,但精神上确实相互疏远、冷淡乃至隔膜的,生活如死水般寂静无聊,人人不明白活着究竟在做些什么,又为什么会这样?《一个朋友》记述“我”的朋友为儿子举办婚礼, 就像是例行公事一样,生养儿子,让他成亲并托付家业,这就算完成了人生的责任,这种 人生观毫无亮色、毫无进取意识,所谓人生就是一代代地做着庸俗自私的生命的循环,显 然作者是在讥讽醉生梦死的灰色人生冰心的《超人》里提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互相牵连’还是互相遗弃,支配人生的是‘爱’还是‘憎’”等一 系列问题王统照突出写“爱”与“美”,探讨着人生的“烦闷与混扰”《微笑》写一 个年轻的盗窃犯被一个纯属偶然的异性的微笑感化了灵魂,从此变成一位有知识的工人, 美和爱就这样相交融而相交成了。
《沉思》则是写一个爱美向善的裸体模特的美丽人生理 想不能被人理解和接受以至最终幻灭的悲哀3、、 创造社作家:尽情表现生命的本真创造社作家:尽情表现生命的本真创造社作家尽情流露自我纯真的性灵,坦率地描述各自本色的人生,大胆暴露自我深层 次的生命意识他们尊重自我,所写的大都是作家日常生活经历中产生的生活感受与心境, 包括私生活、肉欲、苦恼及变态性心理等如郁达夫的《沉沦》、《茫茫夜》、《银灰色 的死》、《血泪》、《春风沉醉的晚上》、《离散之前》、《烟影》等身边小说,不管主 人公是“我”,是于质夫,还是文朴,都只是一个特别环境中一个青年的生活实录,重真 情实感的坦率自然的表露,充满了性的苦闷,死的诱惑,在自嗟自怨中哀叹别人的不幸 张资平的《爱之焦点》、《双曲线与渐进性》、《回归线上》、《梅岭之春》、《圣诞节 前夜》等为五四时代的青年代言,表达了对真挚爱情和自主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控诉了封 建习俗及陈腐宗教对爱情男女的摧残,歌颂了痴心男女对爱、性和婚姻的大胆和追求,也 透露了作者沉湎于男女性爱本能的不良意识这些作家的这些作品虽与鲁迅等人的作品比 较起来格调不高,但却真真切切的抒写出了 20 世纪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生之苦闷及其根源: 不甘于沉沦与颓废,渴望进取,渴望有所作为,但又只是飘零落魄的“零余人”。
不论是高雅还是低俗,不论是深远还是浅显,每一个流派都在围绕着人性创作不管 是鲁迅对国民精神、国民性的呐喊,还是文学研究会作家对为人生的创作的践行,还是格 调不高的创造社作家的创作,不都是批判封建思想、封建文化,要求人性解放吗?五四文学之所以为独特的“人的文学”,大概就是这些思想酝酿的,这些理论支撑的, 这些创作显现的,这些文艺填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