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1].doc
31页粤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粤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第第 1 课课 蓝色的星球蓝色的星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成功的事例中,感知国家的强大与科学技术发展的 水平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探索宇宙的无限向往,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 秘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对材料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的能力在活动中逐步养成相互合作的习惯和 能力重点难点: 让学生从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成功的事例中,感知国家的强大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 平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探索宇宙的无限向往,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 的积极性 教学准备: 1.请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神州五号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相关报道和资料 2.让学生收集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有关材料 3.地球的图片,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看说说,认识地球 1.出示杨利伟的图片资料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神州五号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有关报 道和资料 2.从卫星上看,地球是什么样子的? 3.提出疑问:杨利伟从神州五号飞船上看到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组织小组讨论,得出地 球形状的初步结论 (二)探究学习——地球的形状与面貌 1.我们现在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那么古代人类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 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那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2.学生交流。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地球是一个球体 3.出示地球仪: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学生观察总结,教师补充 4.引导学生说说地球仪的主要构成 学生发言后,简单介绍地球仪上的地轴、经线、纬线、赤道、北极、南极 5.地球表面真实的原貌是怎样的呢? 读新闻链接,加加林的描述,讨论 6.小组比赛:在地球仪上找大洲大洋 (三)知识拓展——复习与巩固 活动:《科学畅想,遨游太空》 分若干小组,每小组模拟乘坐一架飞船,飞船名称由各组自定要求将本课学习的只是进 行串联,模拟宇宙飞行,说说看到的情况必须反映的内容是:地球形状特点,宇宙中的 星球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特点,了解地球表面大洲大洋的基本知识 2.通过对麦哲伦环球航行等事例的学习,使学生能从中发现并体会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经历了一个艰苦和漫长的过程,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意志品格,深化爱国主义 情感 重点难点: 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特点,了解地球表面大洲大洋的基本知识 教学准备: 1.地球仪、世界地图 2.搜集环球航行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看说说,认识大洋大洲 1.复习地球仪知识,以及海洋与陆地面积比例示意图,在地球仪上辨别世界的大洲大洋。
2.大洋大洲概念比较 通过读图,知道什么是大洋,什么是大洲 3.出示东西半球图,指导学生从东西半球图,区分陆地和海洋,认识七大洲、四大洋在 地图上确定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同时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中的最大和最小 4.各小组借助地球仪和世界地图,找出各大洋大洲的位置 通过地图的判读,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不同角度了解世界各大洲大洋的分布,然后对 东西半球间,南北半球间陆地面积大小进行比较,得出:东半球陆地面积大,陆地主要集 中在北半球 (二)探究学习——形形色色的环球旅行 1.根据课前预习和课前搜集的资料,学生交流:“我所了解的麦哲伦” 2.生朗读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故事资料,根据教材提供的麦哲伦环球航行示意图,说说麦哲 伦环球航行线路,主要是从哪个大洲出发,经过哪些大洋大洲,最后到达哪里 3.讨论:麦哲伦实现环球航行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4.交流其他航海故事 如:英国 28 岁的女航海家艾伦 麦克阿瑟打破世界记录驾帆船 71 天环游世界 5.活动:我是小小环球航行家 以小组为单位,按照麦哲伦航海路线示意图,结合对所经过地区自然风貌或风土人情的大 概了解进行情况介绍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洋拥有人类重要的食物和能源资源,激发热爱海洋的情感。
2.通过对海洋资源利用历史与现状的了解,知道海洋资源正面临短缺,在频频告急,引导 学生认识到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如何保护海洋资源 教学准备: 调查自己家餐桌上的食物来源 了解海洋资源利用历史与现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看说说,认识海洋看课本图片资料,了解海洋资源 (二)探究学习——神秘的海洋 1.汇报:我家餐桌上的食物调查 说说经常出现在人们餐桌上的食品,然后将这些食品进行划分 2.小结:海洋是人类当今和未来开发的重要领域,是人类开发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场所 3.说说对未来开发海洋的想法 (三)知识拓展——了解我国保护海洋资源的相关法规 1.资料展示:海洋资源利用历史与现状 小结:海洋资源正面临短缺,频频告急 2.自己仿写“海洋资源告急” 3.阅读课文小资料:我国保护海洋资源的相关法规 4.讨论: (1)在这部最早的资源与环境保护法中,提到了一些保护资源与环境的具体措施,你觉得 这些措施的提出,体现了我们祖先怎样的观念? (2)这些措施在今天还有用吗?如果今天再次制定,你认为还需要补充哪些方面的条例? 5.你还知道哪些我国保护海洋资源的相关法规? 学生交流,老师补充。
6.如果家乡的海洋资源遭到破坏,你会通过什么途径来保护它们? 第第 2 课课 地球上的陆地地球上的陆地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上的七大洲及其分布和位置,知道地球的经线、纬线、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和 赤道 2.知道地球上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及其基本特征,了解地球丰富的自然资源,感受地球的 神奇和美丽 3.感受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教学准备: 课件,地球仪 教学时间: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地球上的陆地 学生课前准备:地球仪,了解有关地球知识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认识地球表面课件显示陆地和海洋,并能显示四大洋和七大洲); 2.麦哲伦的“地圆说” (课件显示环球航行线路) ; 3.揭示课题:地球上的陆地 二、初步了解有关地球知识 1.分组观察地球仪,你看到了什么或有什么发现?(课件显示地球仪) 2.根据学生的发现随机渗透相关地球知识: 1)七大洲(课件显示其分布及位置并能链接相关知识,如第 9 页的小资料) 完成表格(写在课本):世界上湖泊最多的洲 世界上海岸线最曲折的洲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 以高原地形为主的洲 岛屿最多的洲 2)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又称子午线。
0º 经线叫本初子午 线 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线,也就是与经线垂直的线称作纬线0º 纬线叫赤道 (第 10 页小资料了解赤道) (课件能闪烁显示并点击就弹出定义) 3)东西半球:习惯上根据西经 20º 和东经 160º 的经线圈的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课件显 示) 4)南北半球: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 (课件显示) 3.你还知道关于地球的哪些知识呢?(让学生介绍) 三、了解有关人类探索地球的故事 (课件介绍) 1.1911 年人类第一次踏足南极 2.我国的科学考察队在南极先后建立长城站和中山站 3.你还知道人类的哪些探险故事?从这些故事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第二课时 主要地形地貌及分布与特征 学生课前准备:地图,收集地球不同的地形地貌的图片 一、观看地球上的陆地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1.图片欣赏,包括第 12 页的六幅图 2.介绍地球上主要的地形地貌,如高山、盆地、平原、高原、湖泊、沙漠等 (学生能结 合课本的六幅图逐一介绍) 3.你看到地球陆地上有哪些地形地貌? 二、认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 1.学习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 1)观察地图上南美洲巴西的一块凸出的部分和非洲西海岸凹进去的部分的关系。
2)学习《由世界地图萌生的发现》 (课件显示其发现过程) 2、小辩论:你认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是空想还是有科学根据的呢? 三、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交流所收集的地球的地形地貌图片及简介 2.分组制作图片展板第三课时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陆地资源和利用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不同地区的人们的不同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一、了解陆地的丰富资源 1.以课本四幅图简介石油、矿产、水力、森林等资源 (课件显示) 2.介绍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并完成练习:(课件显示)可再生资源有 不可再生资源有 3.新闻链接:(课本第 14 页) ,讨论:面对日趋减少的资源,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二、了解不同地区人们的不同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1.课件介绍第 15 页三幅图及小资料,完成下表:国家或地区所处地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生产、生活方式研究结果2.分组介绍你还知道的不同地区的人们的不同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三、探究活动:为什么荷兰是风车之国? 1.在地图上找出荷兰的地理位置 (课件显示) 2.分析其地形特点 3.风车在当地的作用 4.总结: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对一个国家及人民生活、生产的影响 第第 3 课课 地球村的居民地球村的居民教学目标: 一、知道世界上主要的人中及其分布,探究不同的种族有着不同的体貌特征,树立种族平 等的观念。
二、知道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和地区,了解他们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感受不同国家和地 区人们的生活,尊重谈们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 三、知道有关联合国的基本知识和世界主要国际组织 教学时数:3 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绘制有关的影片和幻灯片 2.学生:收集有关人口增长过快的图片资料收集世界三大人种的图片资料 收集世界主要国家的国旗及情况,世界具代表性的政府间组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们把地球亲切地称为“地球村”,而把自己称为“地球村的居民 ”他们有着不同的肤色,说着不同的语言,信仰不同的宗教,生活在不同的聚落1999 年 10 月 13 日《人民日报》报道:椐新华社萨格勒布 10 月 12 日电,波黑时间 12 日凌晨零 时 02 分,一名 3.6 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降生,成为地球上的第 60 亿位居民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专程来到萨拉热窝看望地球村第 60 亿位居民的男婴在 20 世纪下半叶,地球村的居民急剧增长,以至人们惊呼“人口爆炸了”,人口问题已成为举 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 讲授新课 提问:你知道现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吗?地球上的人口总数是怎样变化的呢? 活动 1:让学生根据他们平时的了解展开讨论。
活动 2:请同学们四人小组讨论完成课本 16 页的表格,计算出每增长 10 亿人需要的 时间,再说说从这张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呢?为什么人口增长的速度来越快?对于人 口增长的问题,各国政府又根据自身的国情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问:(1)从 1830 年到 1999 年世界人口每增长 10 亿,所需要的时间有何变化?( 世界人口每增长 10 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 (2)这种时间的变化,说明了人口增长的速度有何变化?(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越来 越快 师:人总要居住在一定的空间,人口在空间上的表现,即人口分布 世界各地人口是怎样分布的呢?为什么要这样分布?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探讨的问题 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每组同学要根据课本内容自编、自导、自演一个节目 要求各组要推荐三名以上善于表演的同学分别扮演白、黑、黄三种人进行表演,重点说出 三大人种的在体质方面的特征,在全球的分布,人的体质特征与原居住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等 准备内容: 图片播放:播放中美女排比赛图片 第二课时 活动二 探究活动:为什么不同的人种会有不同的体貌特征?1、了解不同的人种及其分布,种族平等 2、着重引导同学们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等方面去寻找答案。
阅读:课本 P17“小资料” 目的:使学生通过观察了解:①人种划分的依据,即皮肤、头发、面部特征、体毛等 外部体质特征;②世界上的主要人种,即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③三大人种的体质特 征;④不同人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