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问“什么是科学”的当下意义.doc
6页追问“什么是科学”的当下意义就科学而言,中国传统的优长之 处在技术、在博物学(自然志),不在数 理科学如果一味出于面子需要,挖空 心思去寻找数理科学方面的世界第一,那是自欺欺人,也不能真正找到传统文 化与当代世界的交汇点什么是科学? “科学”是日本学者 西周时懋1874年用来翻译法文science 时生造的一个词随着西学东渐,这个 词连同相应的知识、观念、制度一起传 入中国在现代汉语语境下,它主要指 自然科学科学是一个来自西方的泊来品,要 理解科学就必须回到西方的语境中在 西方历史上,科学有两个前后相继的形 态,第一是希腊科学,第二是近代科学 希腊科学是无功利的、内在的、确定性 的知识,源自希腊人对于自由人性的追 求这一科学形态的典型代表是演绎数学、形式逻辑和体系哲学中国文化以 仁爱精神作为人性的最高追求,因此从 一开始就与科学精神错失近代科学继承了希腊科学的确定性 理想,但添加了主体性、力量性诉求, 成为今天具有显著的实际用途,从而支 配着人类社会发展、决定人类未来命运 的主导力量近代科学的主要代表是数理实验科 学它通过实验取得科学知识的实际效 果,通过数学取得科学知识的普遍有效 性。
数理实验科学的模式最早在物理学 中取得成功,以牛顿力学为标志,后来 相继在化学和生命科学中大展宏图从 19世纪开始,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陆续转化为相应的技术、引发相关的产业 革命,兑现了数理科学早期的求力理想 当然,大规模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也引发了环境危机、生态危机,这是人 类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些 难题,有必要关注另一种己经被边缘化 的科学类型,即博物学博物学也是来自西方,是日本学者 对Natural History 一词的汉译它是与希 腊以来的自然哲学(Natural Philosophy)传统相对应的另一种知识(科学)类型,即着眼于事物的具体性(而非抽象概念)、 探讨事物的直接经验特征(而非一般本 质)的科学Natural History译成“自然 志”也许更加合适在人类的诸种文明 中,自然志(博物学)比数理科学更为 常见数理科学是希腊人的独特创造, 而每一个古代的文明都有自己的自然志 自然志亲近自然、鉴赏自然,比数理实 验科学更少侵略性,可以用来缓解人与 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中国古代缺少数理实验科学,但不 缺少自然志作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之 大成的明末四大名著《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和《徐霞客游记》 均是自然志作品。
以自然志(博物学) 的眼光重修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可以 获得更多的教益和启示追问和思考“什么是科学”的问题,在今天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中国文化中既缺乏科学的基因,也缺乏科学发展壮大的土壤中国 人从19世纪后期开始接受西方的科学, 实则是时代大变故造成的被动、被迫和 无奈之举驱动我们发展科学的仍然是 富国强兵、民族振兴这样的功利主义动 机,对真理的追求、对未知的好奇、以 求知为乐趣的自由心态远远没有充分激 活中国人要在未来引领世界文明的发 展方向、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就不 能再满足于单纯功利主义的学习和运用 科学,而是要习得居于源头处的希腊科 学精神,改造我们的文化土壤,使科学 能够在中华文化中生根发芽,否则,科 学对于我们永远只是达成其它目的的手 段、工具,无法成为有独立价值、自主 发育、自主生长的文化母体其次,发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在给 人类带来巨大力量的同时,也给人类造 成了新的生存危机,这种危机最早被西 方人意识到,而且迅速动员了西方文化中的各种思想资源以化解危机;然而, 单纯作为手段和工具进入中国的科学, 如同外来入侵的物种一样,没有天敌, 没有制约因素,酿成了严重的危机却不能为国人所意识到,也无法动员自身文 化中的资源以克制这种危机。
盛行于20 世纪中国社会的科学主义意识形态,以 及当下愈演愈烈的环境危机,恰恰反映 了中国人对现代科学的本质和来源缺乏 基本的反思就此而吾,追问什么是科 学,实际上具有极其紧迫的现实意义最后,正确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事关 中华文化的未来走向和复兴大业如果 我们不能清醒地意识到传统文化的哪些 方面具有现代意义,哪些方面需要发扬 光大,我们就不能将传统与现实进行有 机整合就科学而言,中国传统的优长 之处在技术、在博物学(自然志),不在 数理科学如果一味出于面子需要,挖 空心思去寻找数理科学方面的世界第一 那是自欺欺人,也不能真正找到传统文 化与当代世界的交汇点重写中国古代 科技史,不仅是科学技术史学科发展的 需要,也是中国当代科学文化建设的需 要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