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读孟子梁惠王下有感.doc
5页读孟子梁惠王下有感 孟子的一生可以说相当精彩了,他是个极其有抱负的人,也曾周游列国门人弟子前呼后拥,怒斥国君,虽然很热闹,声势浩大,但终究是被时代所限制,最终放下执念回故乡教书育人梁惠王下不同于其他晦涩的思想论述,他更倾向于通过谈话的艺术引导对方得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以及该如何去做孟子听说齐王喜好音乐,见到了齐王后并没有想象中的开使批评,说喜欢音乐玩物丧志是不对的,而是提出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的问题来问,齐王想了想还是与人乐与众乐,问题就引导至了如何才能与众乐,孟子表示 与民同乐者,推好乐之心以行仁政,使民各得其所也 你喜欢音乐没事,但你别让你的子民一听到奏乐就想到你是个增添他们疾苦的人,你要做到让你的子民听到音乐知道你身体没事觉得欣然快乐那么你就是与民同乐了没有剑拔弩张的激烈,中正平和,就是在聊天,让听的人容易接受,的确如果一个上位者不能让自己的子民安居乐业,沉溺于个人的享受,那么百姓疾苦,再好的音乐对人们来说也弃之如敝履,艺术的需求建立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上,上位者懂了知道去亲民爱民了那么人民还会害怕艺术吗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但也有很多的道理夹杂在一责责故事中,浅显易懂,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曰: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 不若与人 曰: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 不若与众 这段对话,见《孟子梁惠王下》 因为孟子是亚圣,所以后人对梁惠王初见孟子时喊一声 老头儿 (叟)颇为不满,觉得梁惠王一副吊儿郎当、不庄重的浮躁相,非明主也其实要我说,梁惠王已经很难得了,治理着一个国家,那么多政事,还能抽出时间耐着性子去听孟老夫子罗嗦那些根本没用的仁义、王道况且梁惠王敢于大胆承认自己乃好货、好乐、好色之人,倒是蛮可爱的 想到这个,是因为在一个朋友的博客上又看到了独乐乐与众乐乐的话题 对孟老夫子的教导,一方面我表示认同,同时也很疑惑 很早就明白一个道理:人必须生活在人群中所以我渴望与众乐乐,所以要走进人群但当我身处人群中,面对广阔的世界时,却往往发现自己的世界变得很小,周围那广阔的世界好象都不复存在,所有的思想全部返回到自身但当我独处,守着自己的小小世界时,世界却变得很大,思想又仿佛脱离了自身,散入到广阔的世界中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所以有时想,与人乐乐,众乐乐者云,可能真的只是一个梦不还有那句话吗: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只此一句,已然否定了与人分享快乐或者分担忧愁的可能。
有一段时间,我非常喜欢在寂静无声的夜晚一个人悄悄起来,抬头长时间地注视着繁星点点蓝缎子般的夜空,心灵感觉异常宁静,仿佛已经与天地一体,感觉到上帝的存在 爱在下着大雪的夜晚,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散步不仅仅是爱那种宁静,还喜欢雪花落在头发上,眼睫毛上,悄悄化成水的湿润感觉 喜欢看秋叶脱离枝头,在风中飘飞的轻灵飘逸...... 所有这些细微的快乐,都是非常自我,根本没法与人分享的能够说出来,写出来的快乐,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 因为别人不是你,这是所有交流的根本 你说了很多话,写了很多文字,千百人中,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感觉到你最想表达的那句话,就能让你找到知己的感觉,希望能有进一步的交流可是,这种尝试往往是失败的一次成功的交流就象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突然看到一张似曾相识的脸,可是再仔细看,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陌生,最后导致的要么是重新的疏远,要么是麻木,甚至伤害 所以,珍惜一切美好的感觉,且让它永远只是感觉,足矣!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琅琅上口的《三字经》,作为每一代华夏子民的启蒙读物,不知浸润了中华文化多少年,可你们又是否知道?这连牙牙学语的孩子都能诵上几句的质朴文章,却隐藏着一位大思想家的思想精华,而这位大思想家,正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角 孟子。
同是贵族,比不得孔子,贵族落魄的现在进行时,孟子俨然定过去完成时了他少年家贫,由寡母抚养成人《三字经》中也有记载: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就是这样严苛的教育,让孟子成为后来的一代大家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想孟子也不能免怀,但他又是不同的他在由家贫而导致的现实的性格中,还蕰藏了那么一丝让人动容的天真 开头我们讲《三字经》,说它里面有孟子的思想精华,指的便是他的 性善论 ,而我说孟子天真,就是从 性善论 中发现的,为什么呢?我们来细究一下, 性善论 中强调,人性是本善的,只不过有时人们处事并不能完全符合仁义标准,所以要用品德修养来进行约束而问题就出在这不是我思想黑暗,试问现在谁能说用品德修养就能使坏人变好,好人更好如果真那样,还要警察干什么?而现在都是这样,更遑论那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国时代了,今晚想着扩充领土,士大夫们想着争权夺利,就连普通人,也醉心于那蝇营小利无法自拔,谈品德,谈修养,那真的是个笑话,怎能不让人感叹孟子的天真呢? 可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正是由于他的天真,才突出了的良善,才彰显了它的美好,才能使它成为一朵 出淤泥而不染 的莲花,在历史长河一遍遍的洗刷中,获得后人的敬拜与推崇。
因为只有他,谈及 亦有仁而已矣 ,只有他,奉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也只有他,才能护佑心中的良善之光并天真的相信别人也能做到 突然想起一句话,用来昭明孟子之志到正好: 虽千万人,吾亦往矣! 迷茫,就是才华配不上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