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临床研究.doc
8页1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 复发急性白血病临床研究【关键词】 白血病;解毒化瘀方;中西医结合疗法尽管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和复发急性白血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之间存有共同之处,如预后差、生存期短、长期存活者少等特点如何提高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改善预后,是目前国内学者正在探索和研究的问题笔者在常规方案化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解毒化瘀方口服治疗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 ,并设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现将结果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1.1 发病情况36 例病例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住院患者 ,其中属难治急性白血病 20 例,复发急性白血病 16 例,其中治疗组属难治者 9 例,复发者 8 例;对照组属难治者 11 例,复发者 8 例2 组发病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1.2 危险因素分布 36 例患者中属高白细胞性白血病 18 例,低增生性白血病 3 例, 继发性白血病 1 例,混合急性白血病 5 例, 髓外白血病 7 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 1 例,老年性白血病 6 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者 2例1.1.3 FAB 分型情况36 例属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14 例(L1 1 例,L2 12 例,L3 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2 例(ML 2 例,M2 10 例,M3 1 例,M4 2 例,M5 1 例,MAL 5 例)。
1.1.4 分组按随机数字表法统一编号分组治疗组 17 例, 男 7 例,女 10例;年龄 14~67 岁,平均 (35.25±16.16)岁;病程 3~36 个月,平均(7.81±8.12)月;对照组 19 例,男 10 例,女 9 例;年龄 15~70 岁,平均(31.56±13.74)岁;病程 2~18 个月,平均(6.72±4.44)月1.2 诊断与纳入标准3符合急性白血病的 FAB 诊断及 MIC 分型标准,符合《邓家栋临床血液学》[1]中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①经常规方案(HA和 DA)全量治疗 2 个疗程无效的初治病例;②完全缓解后经过巩固强化治疗,在 6 个月内首次复发或在 6 个月后复发但经常规治疗无效者;③再次或多次复发的病例1.3 排除标准①年龄在 14 岁以下及 70 岁以上,过敏体质及对本药过敏者;②合并有严重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伴随其他恶性肿瘤者;③不符合纳入标准及未按规定用药者;④中途退出或资料不全,无法判断疗效,或因其他原因影响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者2 方法2.1 治疗方法2.1.1 基本治疗治疗组以西医常规方案化疗(AML 用 MA 方案,ALL 用 MVP方案), 配合中医解毒化瘀方,每日 1 剂,水煎服。
对照组单用西药诱导4化疗, 方案同治疗组2 组均以 4 周为 1 个疗程,2 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解毒化瘀方药物组成:山慈菇 15 g,青黛 10 g,蚤休 30 g,虎杖20 g,补骨脂 30 g,莪术 15 g,川芎 10 g,丹参 20 g气虚者加太子参30 g、黄芪 30 g;阴虚者加女贞子 20 g、墨旱莲 20 g;血虚者加阿胶(烊化)10 g、鸡血藤 30 g;出血者加茜草根 15 g、白茅根 30 g;淋巴结肿大者加浙贝母 15 g、牡蛎(先煎)30 g;关节疼痛者加威灵仙 15 g、怀牛膝 15 g;恶心呕吐严重者加竹茹 12 g、法半夏12 g2.1.2 支持治疗 化疗期间有恶心、呕吐者 ,化疗前均加用枢丹4~8 mg 静注或静滴;并常规加用肝泰乐护肝;参麦针护心;碳酸氢钠、别嘌醇碱化尿液保护肾脏;注意口腔护理,有口腔溃疡者加用银莲含漱液漱口或局部以双料喉风散外涂;伴霉菌感染者加用制霉菌素或伊曲康唑含服;贫血或出血严重者常规输注红细胞悬液及机采血小板;感染重者常规加用抗生素;粒细胞缺乏者加用细胞因子2.2 观察指标与方法采用症状积分法观察主要症状(发热、骨关节痛、出血、头晕乏力、面色苍白)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外周血象变化。
52.3 疗效标准参照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2]中有关标准评定2.4 统计学方法数据以 x±s 表示, 采用 SPSS11.0 软件包进行 t 检验、u 检验及方差分析3 结果3.1 临床疗效治疗结束后统计疗效治疗组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死于败血症 1例, 完成 16 例;对照组骨髓抑制期心源性猝死 1 例,脑出血死亡 1 例,完成 17 例;死亡病例均计为治疗无效结果见表 1表 1 2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 注:经 u 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053.2 治疗前后外周血象变化2 组治疗结束后外周血三系均有明显改善,白细胞(WBC)降低,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 HGB 升高更6明显(P<0.05),但 PLT 和 WBC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2表 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象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3.3 治疗前后症状变化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各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1),化疗后 10~14 d 骨髓抑制期发热、出血、头晕乏力和面色苍白等症状反有所加重,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出血、头晕乏力和面色苍白症状加重均较轻,见表 3。
表 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略)注:与对照组同一时点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4 讨论解毒化瘀方中青黛味咸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作用,《本草衍义补遗》谓之“能收五脏之火,解热毒,泻肝,消食积” ;蚤休和山慈菇具有清热解毒、清肿止痛的功用三药合用,药性、功用相类, 相辅相承, 协同增效 ,目的在于清热解毒,直祛病邪活血化瘀药在白血病化疗中的增敏作用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实[3]方中莪术辛散苦泄温通, 入肝经血分,为气中血药,善破气中之血, 研究表明, 莪术提取物榄香烯乳剂对已耐药的肿瘤细胞仍然敏感,与 MDR 基因表达关系不密切, 不易产生耐药性[4]虎杖味苦,性微寒,具7有活血散瘀、祛风止痛、清热利湿、解毒作用,是临床治疗癥瘕积聚、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的良药;川芎辛温,有行气活血、搜风开郁等作用, 其主要成分川芎嗪具有钙离子阻滞作用,是治疗心脑血管的有效药物近年来研究发现,钙离子阻滞剂多具有化疗增敏、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作用,如梁氏等[5] 以 HL-60/VCR 为靶细胞,发现川芎嗪在非细胞毒性浓度范围内能增加 HL-60/VCR 细胞对多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其耐药逆转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并能增加 HL-60/VCR 细胞内药物浓度,下调细胞膜 P170 蛋白表达。
丹参活血化瘀,与莪术、虎杖、川芎相须为用,协同增效方中补骨脂辛温入肾,能补肾固精、止遗缩尿, 与青黛、蚤休、山慈菇配伍, 寒温并用,相反相成, 阴阳互补,避害趋利, 旨在祛邪解毒、活血化瘀现代研究表明,补骨脂具抗肿瘤和逆转肿瘤细胞耐药的作用[6]本观察结果显示,在常规方案化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解毒化瘀方口服治疗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可明显改善发热、骨关节痛、出血、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减轻化疗骨髓抑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参考文献】[1] 邓家栋,杨崇礼 ,杨天楹,等.邓家栋临床血液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88.8[2] 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 2 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14.[3] 胡凯文,左明焕.中药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研究述评[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3):33.[4] 王宝成,郭 军, 狄剑秋,等.榄香烯乳剂与肿瘤多药耐药的基础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 ,1996,23(2):143.[5] 梁 蓉,杨平地 ,陈协群,等.川芎嗪对白血病 HL-60/VCR 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及其机制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9,20(6):323- 324.[6] 刘叙仪, 孟松娘,杨敬贤, 等.中药 R3(补骨脂抽提剂)对耐阿霉素人乳腺癌细胞 MCF7adr 多药耐药的逆转 [J].中国肿瘤临床,1997,24(5):325-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