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经济学-逆向选择与信号传递.ppt
150页§一一 逆向选择:旧车市场逆向选择:旧车市场§二二 保险市场上的逆向选择问题保险市场上的逆向选择问题§三三 逆向选择与信贷市场上的配给制逆向选择与信贷市场上的配给制§四四 信号传递:斯宾塞劳动力市场模型信号传递:斯宾塞劳动力市场模型第六章第六章 逆向选择与信号传递逆向选择与信号传递§道德风险问题存在于非对称信息发生在合同之后§逆向选择问题存在于非对称信息发生在合同之前在逆向选择理论中,委托人在签订合同时不知道代理人的类型,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合同来获得代理人的私人信息6.1 逆向选择:旧车市场逆向选择:旧车市场§在旧车市场上,用过的旧车之所以比新车售价低得多,是因为对它们的质量存在着不对称信息:旧车的卖主对车的了解要比未来的买主多得多§买主只愿意根据平均质量支付价格,市场价格太低,不能使高质量车进入市场出售,只有低质量的车进入市场结果是,市场中旧车的平均质量持续下降,§直到低质量的车全部卖完最终,由于信息不对称,低质量商品把高质量商品逐出市场§旧车市场例子说明了,不对称信息会如何导致市场失灵的在理想的市场中,消费者可以在高质量车和低质量车之间选择,有人愿为高质量车出高价,有人愿选择低质量车,因为它的价格低。
6.1逆向选择:旧车市场逆向选择:旧车市场§遗憾的是,事实上消费者在购买之前不能容易地确定一辆旧车的质量,因此旧车的价格在下跌,高质量车被逐出市场6.1逆向选择:旧车市场逆向选择:旧车市场假设 为出售车的质量,§卖者知道 ,买者不知道 ,但知道 的分布 §买者出价p,卖者决定接受还是不接受;如果卖者接受,§买者的效用为(净效用)§卖者的效用为(净效用)§如果卖者不接受,双方效用为零6.1逆向选择:旧车市场逆向选择:旧车市场§其中, 为买者的评价, 为卖者的评价,假定 (否则交易没有意义)§又假定买卖双方都是风险中性6.1逆向选择:旧车市场逆向选择:旧车市场§6.1.1 买卖双方有相同的偏好,只有两类买主买卖双方有相同的偏好,只有两类买主§假定卖者出售的车只有两类,§每一类出现的概率都为0.56.1逆向选择:旧车市场逆向选择:旧车市场§高质量§低质量§买卖双方有相同的偏好且对车的评价等于车的质量§若在价格P下成交,§买者的效用§卖者的效用6.1逆向选择:旧车市场逆向选择:旧车市场§当买者不能知道车的质量时,如果两类车都进入市场,车的平均质量为:§买者愿意出的最高价格为P=4000;§但在此价格下,§高质量车的卖者将退出市场,6.1逆向选择:旧车市场逆向选择:旧车市场§低质量车的卖者愿意出售,§因为§买者知道,愿意出售的卖者一定是低质量的卖者,因此,P=4000不可能是均衡价格。
唯一的均衡价格是P=2000,只有低质量的车成交,高质量的车退出市场6.1逆向选择:旧车市场逆向选择:旧车市场§会不会有高质量的车主在等待低质量车卖完后再进入市场以P=6000成交?因为此时大家都知道现在剩下的都是高质量车§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如果预期到这种情况会发生,低质量车的卖者就会等待价格上升后再出售,市场又会回到原来的状态6.1逆向选择:旧车市场逆向选择:旧车市场§6.1-2偏好相同,卖主为连续分布偏好相同,卖主为连续分布§ 服从连续分布:§买者预期的质量为 ,愿意支付的价格也是4000,但只有 的卖者才愿意出售,所有 的卖者退出市场 6.1逆向选择:旧车市场逆向选择:旧车市场§平均质量从4000下降到3000愿意支付的价格也从4000下降到3000如此下去,均衡价格只能是p=2000,所有 的车退出市场进一步 ,整个市场消失了§上述结论用供求曲线表示:§市场需求曲线为:6.1-2偏好相同,卖主为连续分布偏好相同,卖主为连续分布§供给曲线为:§上述供给曲线表示,尽管市场上出售的车的平均质量随价格上升而上升,但平均质量上升的幅度小于价格上升的幅度。
6.1-2偏好相同,卖主为连续分布偏好相同,卖主为连续分布§ P 供给曲线§6000§ 需求曲线§4000§3000§2000§ 2000 3000 4000 6000§ 图7.16.1-2偏好相同,卖主为连续分布偏好相同,卖主为连续分布§图中供给曲线的斜率为2,唯一的交点是2000§与通常一样,供给曲线向上倾斜,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多§与通常不同的是这里需求曲线可能向上倾斜,因为较高的价格诱导出较高的质量,从而诱导出较多的买者传统经济学需求理论假定质量是给定的,与价格无关但在这里,质量与价格有关,一般来说,需求曲线的形状依赖于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可能向上倾斜,也可能向下倾斜6.1-2偏好相同,卖主为连续分布偏好相同,卖主为连续分布6.1-3买者对车的评价高于卖者买者对车的评价高于卖者§一般来说,交易之所以成交,是因为买者对同一物体的评价高于卖者§当买者的评价高于卖者的时候,§交易带来的净剩余为:§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决定这个净剩余的分配。
假定买者的人数多于卖者的人数,从而卖者占有全部剩余此时,供给曲线与前面图7.1相同:§但需求曲线为 ,而不是原来的 6.1-3买者对车的评价高于卖者买者对车的评价高于卖者§将 带入下式§整理得均衡价格和均衡质量分别为:6.1-3买者对车的评价高于卖者买者对车的评价高于卖者§若b=1,与前例相同,b>1时,则均衡价格和均衡质量都高于前例中的均衡价格和均衡质量且均衡价格和均衡质量都是b的增函数买者与卖者的评价差距越大,均衡价格越高,交易量越大6.1-3买者对车的评价高于卖者买者对车的评价高于卖者§b=1.2时,均衡价格等于3000,§ 的车进入交易,§ 的车都退出交易,市场上出售的车的平均质量为§当 所有的车都成交,§平均质量为§平均价格为 p=4000b. 6.1-3买者对车的评价高于卖者买者对车的评价高于卖者§ p 供给曲线 §6000§ 需求曲线§4000§3000§2000 b=16.1-3买者对车的评价高于卖者买者对车的评价高于卖者§尽管在买者的评价高于卖者时市场会部分的存在,除非b足够的大(本例中 )§否则,交易数量不是最有效的:对称信息下所有的车都应该从卖者手中转到买者手中;§但在非对称信息下,逆向选择使得所有 的车留在卖者手中。
6.1-3买者对车的评价高于卖者买者对车的评价高于卖者§假定卖者的数量多于买者,b=1.2,§则p=3000的车都愿意出售(从而 ) §由于卖者多于买者,要价低的卖者才能找到买主,§p=3000时,消费者剩余为:§P=2000时,消费者剩余为:§ 6.1-3买者对车的评价高于卖者买者对车的评价高于卖者§显然,如果 的卖者足够多,从而使得在p=2000时供求平衡,均衡的结果为p=2000和 §另一方面,如果卖者的人数相对较少,均衡价格也将较高给出完整的均衡条件要求对卖者的分布函数作出假定需求曲线的斜率随卖者人数对买者人数的比例上升而下降,从而均衡价格和均衡质量都随卖者人数的增加而下降就是说,劣质品的供给者越多,优质品的供给者越少这是逆向选择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6.1-3买者对车的评价高于卖者买者对车的评价高于卖者6.2 保险市场上的逆向选择§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最初都来自于保险市场,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最初都来自于保险市场,§道道德德风风险险来来自自保保险险公公司司不不能能观观察察到到投投保保人人在在投投保保后后的的防防范范措措施施;;逆逆向向选选择择来来自自保保险险公公司司事事前前不不知知道道投投保保人人的的风风险险程程度度,,从从而而保保险险水水平不能达到对称信息情况下的最优水平。
平不能达到对称信息情况下的最优水平保险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大家知道超过65岁以上的人几乎很难以任何价格买到医疗保险,老年人得疾病的风险确实大得多,但为什么保险的价格不能上升以反映这一较高的风险呢?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保险公司即使坚持要做医疗检查,购买保险的人对自己的健康情况也要比保险公司所希望知道的清楚得多保险市场上的逆向选择§结果就像旧车一样,出现了逆淘汰§由于不健康的人可能更需保险,不健康人在保险人数中的比例提高了迫使保险的价格上升,从而使那些比较健康的人,由于知道自己的低风险,做出不投保的选择进一步提高了不健康人的比例,又迫使保险价格上升,直到想买保险的人都是不健康的人市场出售保险就变得无利可图了保险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假定一个风险规避的消费者面临两种可能的自然状态,出事或不出事,分别用§ 表示,§如果出事,消费者的收入为§如果不出事,消费者的收入为§消费者的期望收入为保险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假定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 §如果不参加保险,消费者的期望效用为§其中 为确定性等价收入§如果参加保险,消费者期望效用为§其中k是保险金, 是赔付额, 是对应给定的保险合同的确定性等价收入。
保险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如果§即消费者在两种状态下的收入相同,我们说消费者被完全保险;§如果 我们说消费者被部分保险;§如果 我们说消费者被过度保险对称信息下的最优保险合同§作为参照,考虑对称信息下的最优合同§ 对称信息下的最优保险合同§A代表不参加保险时的收入状态,曲线§ 是状态空间上的消费者无差异曲线,其中 过点A,意味着消费者的期望效用等于不参加保险时的期望效用, 代表较高的期望效用水平在与 线相交的点上,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 对称信息下的最优保险合同§过点F和G的两条直线是保险公司的等期望利润曲线,其中过F的直线代表是零期望利润§过G点的直线代表期望利润大于零§帕累托最优意味着消费者的最后收入应该位于F和G之间的线段上,(无差异曲线和等利润曲线的切点的集合),即消费者被完全保险对称信息下的最优保险合同§究竟哪一点是均衡点,依赖保险市场的竞争程度如果保险公司之间是完全竞争的,均衡点为F(消费者得到交易带来的所有剩余);相反,如果保险市场是完全垄断的,均衡点为G(保险公司得到所有剩余)但无论市场竞争程度如何,在对称信息下,消费者被完全保险,风险成本为零。
非对称信息下的保险合同§现在假定消费者有两种可能的风险类型:高风险或低风险我们用 分别表示两种消费者出事的概率, §图7.5中, 是高风险类型的无差异曲线,§ 是低风险类型的无差异曲线因为§ ,所以在确定性收入线上前者的斜率(绝对值)小于后者非对称信息下的保险合同§假定保险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从而均衡时的利润为零(为方便起见)如果保险公司知道消费者的真实类型,那么两种类型的消费者得到完全的保险,其中高风险消费者的最优合同在H点,低风险消费者的最优合同在L点§高风险消费者缴纳的保险金大于低风险消费者缴纳的保险金,从而得到较低的确定收入因为在没有保险时高风险的期望收入效用小于低风险非对称信息下的保险合同§ 非对称信息下的保险合同§现在假定保险公司不知道消费者的真实类型,只知道消费者属于高风险和低风险的概率分别为§若保险公司收取的保险金为k,赔付额为§保险公司的期望利润为§零期望利润介于AH和AL之间非对称信息下的保险合同§如果消费者得到完全保险,满足零利润约束的保险合同在N点。
但N不可能是一个均衡,因为在此点上,低风险类型的消费者得到的效用低于他不参加保险时的效用,因而这类消费者会退出保险市场,只有高风险类型的消费者愿意投保,非对称信息下的保险合同§当低风险者退出后,若保险金和赔偿额不变,保险公司将亏损为了不出现亏损,保险公司将不得不提高保险金直到H点这样,高风险类型的消费者把低风险型的消费者赶出了保险市场这就是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非对称信息下的保险合同§上面分析的一个基本结论是,如果有关消费者的风险程度的信息是非对称的,帕累托最优保险合同是不可能达到的但这并不是说低风险的消费者一定退出保险市场一种解决的办法对投保人部分投保非对称信息下的保险合同§考虑图7.5中的C点如果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合同在C点,保险公司的期望利润为零,高风险者与低风险者都愿意参加保险(过C点的无差异曲线高于过A点的无差异曲线)§二者缴纳的相同的保险金,并且在出事时得到相同的赔偿C点是部份保险合同,因为它位于 确定性收入线之下非对称信息下的保险合同§即消费者在出事时的实际收入低于不出事时的实际收入§经证明,C点这样的混同保险合同不可能是一个纳什均衡§设想A保险公司提供合同C,B保险公司提供合同D,高风险的消费者将选择在A公司投保,而低风险的消费者将选择在B公司投保。
非对称信息下的保险合同§但是,此时A公司的期望利润小于零(C点在只有高风险消费者投保时的零利润线AH之上),B公司的期望利润严格为正(D点在只有低风险消费者投保时的零利润线AL之下)因此C不可能是一个混同均衡可以检验,所有位于AN线上的点都不可能是一个均衡非对称信息下的分离均衡§图7.6在完全竞争的零利润假设下,分离均衡意味着高风险消费者的保险合同在AH线上,低风险消费者的保险合同在AL线上§如图7.4,如果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合同是H,所有的高风险消费者得到最好的合同条款,而低风险消费者宁肯不投保也不会接受H非对称信息下的分离均衡 图7.6 非对称信息下的分离均衡非对称信息下的分离均衡§另一方面,如果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合同是L,两类消费者都将选择L(低风险类型的期望效用与对称信息下相同,高风险类型的期望效用比完全信息下更高),因此L不可能是一个分离均衡点为了阻止高风险混同于低风险消费者,低风险消费者的合同必须在过H的高风险消费者无差异曲线 之下(即在K右边的AL线上)非对称信息下的分离均衡§在零利润假设下,H和K构成一个分离均衡:高风险类型选择H,低风险类型选择K§与对称信息情况不同,在非对称信息下,低风险类型消费者只能部分地保险。
§但分离均衡不总是存在图7.7中假定高风险类型的概率 足够低使得N点在低风险的无差异曲线 之上假定H和K是原来合同非对称信息下的分离均衡§若有一个公司提供合同M,两类消费者都将选择 M 而不是原来的合同,因为M 在 和 的右边(因而代表较高的期望效用),并且该保险公司得到正的利润§我们已经证明,混同均衡是不可能的,所以M不可能是一个均衡,纯战略均衡不存在非对称信息下的分离均衡§ 图7.7 分离均衡不存在非对称信息下的分离均衡§这里不存在均衡的表现为,如果有些公司提供分离合同,另一类公司会提供混合合同;如果有些公司提供混合合同,另一些公司就会提供分离合同,两类合同互相拆台§当然,如果保险市场是垄断的,纯战略均衡是存在的如果保险市场是竞争性的,只有混合战略均衡存在6.3 逆向选择与信贷市场上的配给制§信贷配给的两种情况:信贷配给的两种情况:§1、、在在所所有有贷贷款款申申请请人人中中,,一一部部分分人人得得到到贷贷款款,,另另一一部部分分人人被被拒拒绝绝,,即即使使愿愿意意支支付很高的利息也不能得到贷款;付很高的利息也不能得到贷款;§2、、有有些些贷贷款款申申请请人人的的借借款款要要求求只只能能部部分分的被满足。
的被满足逆向选择与信贷市场上的配给制逆向选择与信贷市场上的配给制§新新古古典典价价格格理理论论阐阐述述::市市场场价价格格的的自自由由伸伸缩缩能能够够使使信信贷贷资资金金达达到到供供求求均均衡衡即即利利率率的的升升降,能使资金的供给满足市场对资金的需求降,能使资金的供给满足市场对资金的需求§实实际际上上,,在在资资金金市市场场上上并并不不完完全全是是这这样样经经济济学学家家一一度度把把它它归归结结为为外外部部的的因因素素影影响响和和干干预,预,逆向选择与信贷市场上的配给制§斯蒂格利茨和温斯(Stiglitz and Weiss 1981)证明,即使没有政府干预,由于借款人方面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信贷配给可以作为一种长期均衡现象存在§银银行行的的期期望望效效用用取取决决于于贷贷款款利利率率和和借借款款人人还还款的概率两个方面款的概率两个方面逆向选择与信贷市场上的配给制§信信用用卡卡一一般般允允许许一一定定数数额额的的透透支支,,银银行行或或信信用用卡卡公公司司通通过过借借款款余余额额收收利利息息来来赚赚钱钱贷贷款款也也与与此此相相同同,,银银行行不不仅仅关关心心利利率率,,还还关关心心贷贷款和透支的风险。
款和透支的风险§然然而而如如何何区区分分高高质质量量借借款款人人和和低低质质量量借借款款人人,,存存在在信信息息不不对对称称问问题题银银行行和和信信用用卡卡公公司司必必须对所有借款人收取同样的利率须对所有借款人收取同样的利率逆向选择与信贷市场上的配给制§这这就就会会吸吸引引低低质质量量的的借借款款人人,,迫迫使使利利率率上上升升,,愿愿意意支支付付较较高高利利息息的的借借款款人人正正是是那那些些预预期期还还款款可可能能性性低低的的借借款款人人促促使使高质量借款人退出市场(逆向选择行为),高质量借款人退出市场(逆向选择行为),§结结果果提提高高利利率率不不仅仅没没有有增增加加银银行行的的预预期期收益,反而使平均风险上升收益,反而使平均风险上升逆向选择与信贷市场上的配给制§因因而而银银行行宁宁愿愿选选择择在在低低利利率率水水平平上上拒拒绝绝一一部部分分贷贷款款,,而而不不愿愿在在高高利利率率水水平平上上满满足足所所有有借借款人的意愿,出现了信贷配给款人的意愿,出现了信贷配给贷款利率与银行期望收益的关系§ 银行期望收益图7.8贷款利率与银行期望收益贷款利率与银行期望收益的关系§在在r小小于于 时时,,利利率率上上升升的的((直直接接))收收益益效效用用大大于于((间间接接))风风险险效效用用,, 随随r的的上上升升而而上上升升,,但但当当r超超过过 时时,,利利率率上上升升的的((间间接接))风风险险效效用用超超过过((直直接接))收收益益效效应应,, 随随r的的上上升升而而下下降,银行期望收益最大化的利率为降,银行期望收益最大化的利率为 。
信贷市场逆向选择的信贷配给模型§假定有连续多个投资项目,每个投资项假定有连续多个投资项目,每个投资项目有两种可能,即成功、失败目有两种可能,即成功、失败§成功时收益为成功时收益为R,失败时收益为零假定失败时收益为零假定所有项目都有相同的期望收益所有项目都有相同的期望收益逆向选择的信贷配给模型§假假定定每每个个投投资资项项目目需需要要的的资资金金都都为为1,,全全部部由由银银行行供供给给贷贷款款利利率率为为r企企业业的的期期望利润为:望利润为:§如如果果企企业业不不投投资资,,期期望望利利润润为为0存存在在一一个临界值个临界值§当当且且仅仅当当 时时,,企企业业才才会会申申请请贷贷款款投资逆向选择的信贷配给模型§又因为又因为§意意味味着着存存在在一一个个 ,,当当且且仅仅当当 时时,,企业才会申请贷款企业才会申请贷款§ 上上的的密密度度函函数数为为 ,,分分布布函函数为数为逆向选择的信贷配给模型§所有申请贷款的项目的平均成功概率为:§故逆向选择的信贷配给模型§就就是是说说,,利利率率越越高高,,申申请请项项目目的的平平均均质质量量越越低低,,违违约约的的概概率率越越大大。
高高风风险险项项目目赶赶走走低低风风险险项项目目,,这这就就是是信信贷贷市市场场上上的的逆向选择逆向选择 没有逆向选择的信贷§例例、、四四名名大大学学生生成成立立软软件件公公司司,,需需要贷款要贷款100 000元,元,§公公司司能能否否盈盈利利是是无无保保证证的的,,假假设设需需求求低低时时,,收收入入50 000的的可可能能为为30%,,需需求求高高时时,, 收收入入为为 160 000 的的可可能为能为70% ,,没有逆向选择的信贷§期望收益为 一年后公司利润为其中r为贷款利率没有逆向选择的信贷§假定银行存款利率为2%,银行从储户那儿获得100 000元资金,§一年后银行利润:没有逆向选择的信贷§如果公司的收入少于应还贷款,假定出现拖欠是必须宣布破产,§银行损失为:§ 50 000-102 000= -52000§公司破产需要支付法律费用,§损失为70 000元没有逆向选择的信贷§由于不知道市场的需求,若公司以利率r得到贷款100 000元,由自然决定需求的高低否则拒绝贷款,获利为零§假定公司和银行都是风险中性的福利最大化者没有逆向选择的信贷§软件公司和银行利润软件公司 银行归还贷款100 000(60%-r)100 000(r-2%)拖欠贷款-70 000-52 000没有逆向选择的信贷§如果公司以利率r接受贷款,§期望利润为:§显然,当银行利率小于等于30%时,公司接受贷款。
没有逆向选择的信贷§若公司接受贷款,银行期望利润为:§当且仅当 时,期望利润是非负的如果公司没有资金来源,而银行收取30%利率,且不改变,公司只能接受有逆向选择的信贷§上上节节中中假假定定公公司司和和银银行行对对贷贷款款归归还还的的可可能性的信息具有对称性,能性的信息具有对称性,§这这里里考考虑虑信信息息不不对对称称时时,,有有逆逆向向选选择择出出现时的贷款现时的贷款多数情况下,借款者对拖欠的概率借款者对拖欠的概率与贷款者相比有一个更准确地估计与贷款者相比有一个更准确地估计有逆向选择的信贷假假设设公公司司市市场场调调查查估估计计对对其其服服务需求高的概率为务需求高的概率为p,,银行不知道银行不知道p到底是多少?到底是多少?但但根根据据过过去去经经验验银银行行可可以以关关于于p对应一个风险度量对应一个风险度量有逆向选择的信贷§银行关于软件公司的信用风险银行关于软件公司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概率概率坏(坏(p=0.4)0.05中(中(p=0.6)0. 45好(好(p=0.8)0.50期望信用风险期望信用风险0.69有逆向选择的信贷§需求低时,收入50 000,必须宣布破产。
§需求高时, 收入为 期望收益为§即 有逆向选择的信贷§分别带入p得到公司的收益表§例如当P=0.4时§成功和不成共识公司的利润信用价值 收益期望收益高低坏(p=0.4)242 50050 000127 000中(p=0.6)178 33350 000127 000好(p=0.8)146 25050 000127 000银行银行银行银行银行银行公司公司公司公司公司公司自然:需求自然:需求自然:需求自然:需求自然:需求自然:需求 自然:自然:信用信用风险风险提供r提供r提供r接受接受接受高高高低低低坏一般好拒绝拒绝拒绝公司与银行之间进行的逆向选择博弈的博弈树§如上图所示:如上图所示:§自然首先行动,选择公司的信用状自然首先行动,选择公司的信用状态态P,银行以利率银行以利率r提供提供100 000元的元的贷款,公司可以接受或拒绝贷款,公司可以接受或拒绝§银行不知道银行不知道p,,他的三个选择处于同他的三个选择处于同一信息集合中一信息集合中§公司知道公司知道p,,所以每个决策点就所以每个决策点就处于不同的信息集合中。
如果贷处于不同的信息集合中如果贷款被拒绝,则博弈结束,双方支款被拒绝,则博弈结束,双方支付为零付为零§如果公司接受贷款,则自然选择如果公司接受贷款,则自然选择需求状况,需求状况,§若需求高,则贷款归还若需求高,则贷款归还§若需求低,则公司违约,并且破若需求低,则公司违约,并且破产公司最优策略§接受贷款,并使期望利润大于等于零公司最优策略§得§此函数说明利率 是P的递减函数,极坏的信用风险愿意支付比好的信用风险更高的利率软件公司愿意支付的最大利率§ P 0.4 37.5% 0.6 31.7% 0.8 28.8%§设 是公司以利率r归还贷款的概率,则此概率取决于银行收取的利率§若银行的利率低于28.8%,则公司总是接受贷款其概率为:§若银行利率在28.8%到31.7%之间,公司将只在坏的信用风险下借款,坏的信用风险占子集的§结果:§如果银行利率在31.7%和37.5%之间,则公司将只在坏的信用风险下接受贷款,§故:§当银行利率大于37.5%,则公司将不会接受贷款§由于 是个常识,银行知道他的利润为:在不同利率下银行借款的结果§ 利率r还款的概率:银行的期望利润28.8%69%2 337.531.7%58%-4 633.3337.5%40%-17 000.0高于37.5%(不确定)0有逆向选择的信贷§事实上,信用卡公司和银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利用电脑化的信用史来区分“低质量”和“高质量”借款人,§许多人认为电脑化的信用史是对私密的侵犯。
公司分享是否合适?有逆向选择的信贷§但是应当承认信用史消除或者大大削弱了不对称信息和逆向淘汰问题,否则,这一问题可能使得信贷市场无法运作§没有信用史,即使是有信用的人也会发现借钱的代价极其昂贵6.4 信号传递:斯宾塞劳动市场模型信号传递:斯宾塞劳动市场模型§非非对对称称信信息息导导致致逆逆向向选选择择,,从从而而帕帕累累托托最最优优的的交交易易不不能能实实现现,,在在极极端端情情况况下下,,市场交易甚至根本不存在市场交易甚至根本不存在§由由于于存存在在信信息息不不对对称称,,除除非非销销售售者者能能够够向向购购买买者者提提供供有有关关产产品品质质量量的的信信息息,,否否则会出现则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劣币驱逐良币”§市场信号市场信号§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机制,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机制,§买买卖卖双双方方可可以以用用市市场场信信号号对对付付不不对对称称信信息问题市场信号市场信号§市市 场场 信信 号号 概概 念念 是是 由由 麦麦 克克 尔尔 .斯斯 宾宾 塞塞((Michael Spence))首先提出首先提出§麦麦克克尔尔.斯斯宾宾塞塞指指出出,,在在某某些些市市场场,,卖卖方方向买方发出传递产品质量信息的向买方发出传递产品质量信息的信号信号。
市场信号市场信号§显显然然,,如如果果拥拥有有私私人人信信息息的的一一方方有有办办法法将将其其私私人人信信号号传传递递给给没没有有信信息息的的一一方方,,或或者者,,后后者者有有办办法法促促使使前前者者揭揭示示其其私私人人信息,交易的帕累托改进可以实现信息,交易的帕累托改进可以实现劳动市场的市场信号劳动市场的市场信号§劳动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劳动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假设一家厂商雇用新人,新工人(劳动假设一家厂商雇用新人,新工人(劳动的卖方)对他们能够提供的劳动的质量的卖方)对他们能够提供的劳动的质量比厂商(劳动的买方)要知道得多比厂商(劳动的买方)要知道得多劳动市场的市场信号劳动市场的市场信号§例例如如,,他他们们知知道道他他们们会会多多么么努努力力工工作作,,他他们们会会多多么么负负责责,,他他们们的的技技术术如如何何,,等等等§厂厂商商只只有有在在工工人人被被雇雇佣佣并并工工作作了了一一段段时时间之后才会了解这些间之后才会了解这些§在在这这之之前前厂厂商商对对他他们们的的生生产产能能力力如如何何几几乎不了解乎不了解劳动市场的市场信号劳动市场的市场信号§为为什什么么厂厂商商不不是是先先雇雇用用工工人人,,看看他他们们的的表表现现如如何何,,然然后后解解雇雇那那些些身身产产率率低低的的人人呢?因为这样往往代价很高。
呢?因为这样往往代价很高§在在许许多多国国家家,,以以及及在在美美国国的的厂厂商商,,要要解解雇工作几个月以上的人是很困难的雇工作几个月以上的人是很困难的劳动市场的市场信号劳动市场的市场信号§许许多多岗岗位位,,在在6个个月月以以内内不不可可能能达达到到充充分分的的生生产产能能力力,,需需要要在在岗岗培培训训厂厂商商为为此此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我我国国在在用用人人制制度度方方面面有有许许多多计计划划体体制制的的历历史史问问题题,,除除了了上上述述问问题题,,还还存存在在许许多多其它问题其它问题劳动市场的市场信号劳动市场的市场信号§厂商在雇人之前能够考察哪儿些特征来厂商在雇人之前能够考察哪儿些特征来获得人们生产率的信息呢?获得人们生产率的信息呢?§潜在的雇员能不能传递他们的生产率信潜在的雇员能不能传递他们的生产率信息呢?息呢?§穿戴体面穿戴体面--------弱信号弱信号劳动市场的市场信号劳动市场的市场信号§信号强烈信号强烈--------就必须是高生产率人比低就必须是高生产率人比低生产率人更容易给出,从而高生产率人生产率人更容易给出,从而高生产率人更愿意给出这个信号。
更愿意给出这个信号§教育教育--------是劳动市场的一个强信号是劳动市场的一个强信号劳动市场的市场信号劳动市场的市场信号§教教育育水水平平的的衡衡量量--------受受教教育育的的年年数数,,获获得得的的学学位位,,学学校校的的声声誉誉,,平平均均成成绩绩,,等等等§当当然然教教育育能能够够通通过过提提供供对对工工作作有有益益的的信信息息、、技技艺艺、、和和一一般般知知识识,,来来直直接接或或间间接接提高一个人的生产率提高一个人的生产率劳动市场的市场信号劳动市场的市场信号§但但是是,,即即使使教教育育并并不不提提高高一一个个人人的的生生产产率率,,但但他他仍仍旧旧能能够够成成为为生生产产率率的的有有用用信信号号,,§生生产产率率较较高高的的人人更更有有可可能能得得到到高高水水平平的的教教育育,,从从而而向向厂厂商商发发出出他他们们生生产产率率的的信信号,并由此获得工资较高的工作号,并由此获得工资较高的工作信号传递§信信号号传传递递可可以以理理解解为为激激励励机机制制的的一一个个特特例§“激激励励机机制制”变变为为使使有有私私人人信信息息的的一一方方有积极性说实话有积极性说实话。
§不不同同能能力力的的人人通通过过教教育育程程度度向向雇雇主主传传递递能力信息能力信息信号传递:教育不影响劳动生产率信号传递:教育不影响劳动生产率§假设雇员的能力假设雇员的能力 ,,§ § 代表低能力,代表低能力,§ 代表高能力代表高能力信号传递:教育不影响劳动生产率信号传递:教育不影响劳动生产率§雇雇员员在在与与雇雇主主签签约约之之前前首首先先选选择择教教育育水水平平§ 代表不接受教育代表不接受教育§ 代表接受教育代表接受教育§教育的成本为教育的成本为信号传递:教育不影响劳动生产率信号传递:教育不影响劳动生产率§雇主观察到雇员的教育水平后决定的工雇主观察到雇员的教育水平后决定的工资水平资水平§企业的期望产出为企业的期望产出为§(假定教育水平本身不影响产出)(假定教育水平本身不影响产出)§雇员的效用为雇员的效用为信号传递:教育不影响劳动生产率信号传递:教育不影响劳动生产率§企业的期望利润为企业的期望利润为§如果不接受如果不接受§教育成本教育成本 称为分离称为分离条件条件§公式意味着能力越高,教育成本越低。
公式意味着能力越高,教育成本越低信号传递:教育不影响劳动生产率信号传递:教育不影响劳动生产率§分离条件是一个重要假设,因为不同能分离条件是一个重要假设,因为不同能力的人接受教育的成本不同,教育水平力的人接受教育的成本不同,教育水平才可能传递有关能力的信号才可能传递有关能力的信号§假定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从而假定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从而在均衡条件下工资等于(预期的)劳动在均衡条件下工资等于(预期的)劳动生产率,企业预期利润为零生产率,企业预期利润为零信号传递:教育不影响劳动生产率信号传递:教育不影响劳动生产率§教育本身没有价值,但要花费成本教育本身没有价值,但要花费成本§在在对对称称信信息息情情况况下下,,不不论论能能力力高高低低,,雇雇员将选择不接受教育员将选择不接受教育§低能力雇员的工资为低能力雇员的工资为§高能力雇员的工资为高能力雇员的工资为信号传递:教育不影响劳动生产率信号传递:教育不影响劳动生产率§但但这这种种帕帕累累托托最最优优均均衡衡在在信信息息不不对对称称情情况下一般做不到,况下一般做不到,§因为,给定雇主不知道因为,给定雇主不知道 §企业预期产出是企业预期产出是§雇主之间的竞争使得雇主之间的竞争使得信号传递:教育不影响劳动生产率信号传递:教育不影响劳动生产率§但但是是 如如果果教教育育传传递递信信号号的的话话,,可能并不是一个均衡。
可能并不是一个均衡§在在非非对对称称信信息息情情况况下下,,雇雇主主只只能能观观察察到到 ,,而而观观察察不不到到 ,,因因而而工工资资只只能能以以 而定信号传递:教育不影响劳动生产率信号传递:教育不影响劳动生产率§令令 §为为观观察察到到教教育育水水平平 时时,,雇雇员员为为低低能能力力的后验概率的后验概率§精炼贝叶斯均衡为:精炼贝叶斯均衡为:§((1)雇员选择教育水平)雇员选择教育水平§((2))雇雇主主根根据据观观察察到到的的 得得出出后后验验概概率和支付工资率和支付工资 ,,信号传递:教育不影响劳动生产率信号传递:教育不影响劳动生产率§从而有:从而有:§(1) 给给定定预预期期的的工工资资水水平平 , 是能力为是能力为 的雇员的最优选择的雇员的最优选择,§(2)给给定定 , 是是与与贝贝叶叶斯斯法则一致的法则一致的, 是雇主的最优选择。
是雇主的最优选择混同均衡与分离均衡§上述均衡可能是混同均衡或分离均衡上述均衡可能是混同均衡或分离均衡§混混同同均均衡衡::不不同同能能力力的的雇雇员员选选择择相相同同的的教育水平,从而得到相同的工资教育水平,从而得到相同的工资§首先考虑首先考虑 的情况的情况混同均衡混同均衡§(PE))混同均衡混同均衡混同均衡混同均衡§说说明明在在均均衡衡时时,,两两类类雇雇员员都都选选择择不不接接受受教教育育,,雇雇主主认认为为教教育育不不传传递递信信号号,,因因而而工资等于期望产出,与教育无关工资等于期望产出,与教育无关§因为工资与教育水平无关因为工资与教育水平无关 和和 雇雇主主的的后后验验概概率率 ,,雇雇员员的最优选择是不接受教育的最优选择是不接受教育 ;;混同均衡混同均衡§给给定定雇雇员员选选择择不不接接受受教教育育,, 是不可能事件,是不可能事件,§ 与与贝贝叶叶斯斯法法则则并并不不矛矛盾盾,,贝叶斯法则意味着贝叶斯法则意味着§雇主不可能比选择雇主不可能比选择 做得更好。
做得更好混同均衡混同均衡 可可以以证证明明::不不论论如如何何规规定定非非均均衡衡路路径径上上的的后后验验概概率率,, 不不构构成成一个混同均衡一个混同均衡 (PE)之之所所以以是是一一个个均均衡衡,,是是因因为为假假定定雇雇主主在在 ((非非均均衡衡路路径径上上))时时不不修修正正先验概率先验概率混同均衡混同均衡§如果雇主的后验概率为如果雇主的后验概率为§(即认为选择接受教育的雇员一定是高(即认为选择接受教育的雇员一定是高能力的),能力的),§上述混同均衡不成立上述混同均衡不成立分离均衡§因为给定因为给定 ,,§当雇员选择当雇员选择 ,,§雇主将选择雇主将选择 ,,§高能力的雇员将选择接受教育从而得到高能力的雇员将选择接受教育从而得到§而不是选择不接受教育得到而不是选择不接受教育得到混同均衡混同均衡§如此,我们得到分离均衡(如此,我们得到分离均衡(SE)::§可以证明可以证明(SE)是一个贝叶斯精炼均衡。
是一个贝叶斯精炼均衡混同均衡混同均衡§给定雇主的后验概率和工资决策,给定雇主的后验概率和工资决策,§高能力的雇员最优选择是接受教育高能力的雇员最优选择是接受教育§因为因为分离均衡§低低能能力力雇雇员员的的最最优优选选择择是是不不接接受受教教育育,,因为因为§另另一一方方面面,,给给定定雇雇员员的的,,雇雇主主的的后后验验概概率率是是根根据据贝贝叶叶斯斯法法则则得得到到,,工工资资决决策策是是最优的最优的分离均衡分离均衡§在在分分离离均均衡衡中中,,教教育育水水平平就就成成为为传传递递雇雇员员能能力力信信号号的的关关键键,,在在于于高高能能力力的的人人才才能能通通过过选选择接受教育把自己与低能力的人区分开来,择接受教育把自己与低能力的人区分开来,§否否则则,,如如果果接接受受教教育育的的成成本本与与能能力力无无关关,,教教育育就就不不可可能能起起到到信信号号传传递递的的作作用用,,因因为为低低能能力力的的人人会会模模仿仿高高能能力力的的人人选选择择同同样样的的教教育育水水平分离均衡分离均衡§上上述述混混同同均均衡衡不不是是一一个个合合理理的的均均衡衡,,因因为它依赖后验概率假定,为它依赖后验概率假定,§即即§而而这这个个假假定定是是不不合合理理的的,,为为此此,,比比较较一一下下不不同同假假设设下下低低能能力力雇雇员员在在((s=1)s=1)和和(s=0)(s=0)之间的效用水平。
之间的效用水平分离均衡分离均衡§如果认为不接受教育象征低能力如果认为不接受教育象征低能力 (w(0)=1)§接受教育象征高能力接受教育象征高能力(w(1)=2),,§低能力雇员选择不接受教育时的效用为低能力雇员选择不接受教育时的效用为§选择接受教育时的效用为选择接受教育时的效用为§所以不接受教育仍是最优选择;所以不接受教育仍是最优选择;分离均衡分离均衡§如果认为不接受教育象征高能力如果认为不接受教育象征高能力 (w(0)=2)§接受教育象征低能力接受教育象征低能力(w(1)=1),,§低能力雇员选择不接受教育时的效用为低能力雇员选择不接受教育时的效用为§接受教育时的效用为接受教育时的效用为§所以不接受教育仍然是最优选择所以不接受教育仍然是最优选择分离均衡分离均衡§也也就就是是,,不不论论雇雇主主的的后后验验概概率率如如何何,,不不接受教育总是低能力雇员的最优选择接受教育总是低能力雇员的最优选择§但但是是如如果果雇雇主主观观察察到到 s=1s=1时时,,不不应应该该认认为为雇雇员员有有任任何何可可能能性性是是低低能能力力,,即即后后验验概率概率 § 分离均衡分离均衡§但给定但给定§高能力雇员将选择高能力雇员将选择s=1,§因因此此,, 不不构构成成一一个个混混同同均衡。
均衡§所所以以这这个个模模型型唯唯一一的的合合理理的的均均衡衡是是分分离离均均衡衡::低低能能力力雇雇员员选选择择不不接接受受教教育育,,高高能力的雇员选择接受教育能力的雇员选择接受教育分离均衡分离均衡§本本节节讨讨论论::教教育育本本身身并并不不提提高高工工人人的的劳劳动动生生产产率率,,从从社社会会角角度度看看,,教教育育似似乎乎是是一一种种浪浪费费但它具有传递信号的作用但它具有传递信号的作用§一一、、提提供供信信息息使使雇雇主主将将雇雇员员分分配配在在合合适适的的岗岗位,位,§二二、、信信号号传传递递时时有有才才能能的的人人从从事事有有效效率率的的工工作作,,信号传递: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信号传递: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假定雇员的能力只有两个可能的水平假定雇员的能力只有两个可能的水平§ 但但 教教 育育 水水 平平 s是是 一一 个个 连连 续续 变变 量量 ,,§给定给定 雇员的期望产出函数为雇员的期望产出函数为::信号传递: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信号传递: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令令 是是能能力力为为 的的雇雇员员的的效效用用函数,其中函数,其中w是工资收入。
是工资收入§假假定定收收入入带带来来正正效效用用边边际际效效用用递递减减;;教教育带来负效用,边际成本递增育带来负效用,边际成本递增§即即信号传递: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信号传递: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在此此假假设设下下,,得得到到斜斜率率为为正正且且递递增增的的无无差差异异曲曲线线假假设设低低能能力力雇雇员员的的教教育育成成本本相对高于高能力雇员的教育成本,即,相对高于高能力雇员的教育成本,即,信号传递: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信号传递: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此此假假设设,,意意味味着着低低能能力力雇雇员员的的无无差差异异曲曲线线处处处处陡陡于于高高能能力力雇雇员员的的无无差差异异曲曲线线((为为了了保保持持给给定定的的效效用用水水平平,,教教育育水水平平每每增增加加一一个个单单位位,,低低能能力力雇雇员员所所需需的的补补偿偿工工资资高高于于高高能能力力所所需需要的补偿工资)要的补偿工资)§因因此此,,不不同同能能力力雇雇员员的的无无差差异异曲曲线线只只有有一一个个相交点信号传递: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信号传递: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 低能力雇员的无差异曲线高能力雇员的无差异曲线ws图7.11无差异曲线和单交点条件信号传递: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信号传递: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雇雇员员的的问问题题是是,,给给定定预预期期的的工工资资w,,选选择教育水平择教育水平s,以获取最大效用以获取最大效用§完完全全信信息息下下,,雇雇主主之之间间的的竞竞争争时时的的均均衡工资等衡工资等 于劳动生产率,目标函数为:于劳动生产率,目标函数为:信号传递: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信号传递: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最优化条件为:最优化条件为:§低能力:低能力:§高能力高能力::信号传递: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信号传递: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最优解在无差异曲线与产出曲线的相切最优解在无差异曲线与产出曲线的相切点(边际替代率等于边际转换率)。
点(边际替代率等于边际转换率)§在图在图7.12中中,,A和和B分别是低能力雇员和分别是低能力雇员和高能力雇员的均衡点:高能力雇员的均衡点:完全信息下的均衡§ wsAB高能力无差异曲线低能力无差异曲线W=2sW=s§低低能能力力雇雇员员选选择择教教育育水水平平为为 ,,得得到到工工资资 ;;§高高能能力力雇雇员员选选择择教教育育水水平平 ,,得得到到工工资资 §与与前前一一模模型型不不同同,,这这里里教教育育提提高高生生产产率率,,每每个个雇雇员员都都选选择择正正的的教教育育水水平平并并且且,,高高能能力力雇员选择的教育多于低能力的雇员雇员选择的教育多于低能力的雇员不完全信息下•但但在在不不完完全全信信息息下下,,((A,B)不不构构成成均均衡衡,,因因为为,,如如果果雇雇员员预预期期雇雇主主将将对对教教育育水水平平为为 的的雇雇员员支支付付工工资资 ,,即即使使低低能能力力的的雇雇员员也也将将选选择择教教育育水水平平 ((过过B点点的的无无差差异异曲曲线线代代表表比比过过A点点的的无无差差异异曲曲线线更更高高的的效效用用水水平平)),,而而这这意味着雇主的期望利润为负数意味着雇主的期望利润为负数§假假定定雇雇员员属属于于低低能能力力和和高高能能力力的的先先验验概概率相等,率相等,§令令§为为当当观观察察到到雇雇员员选选择择教教育育水水平平s时时的的后后验验概概率率。
那那么么,,在在非非对对称称信信息息下下,,精精炼炼贝贝叶斯均衡可以定义如下:叶斯均衡可以定义如下:精炼贝叶斯均衡精炼贝叶斯均衡§1、存在一个预期的、存在一个预期的 ,一个教育水平,一个教育水平 §2、存在一个后验概率、存在一个后验概率 ,使得:,使得:§((P1))给定给定 ,, 最大化最大化§((P2))§((B) 与贝叶斯规则相一致与贝叶斯规则相一致精炼贝叶斯均衡精炼贝叶斯均衡§条条件件(P1)称称为为激激励励相相容容约约束束;;给给定定预预期期的的工工资资函函数数,,能能力力 的的雇雇员员将将选选择择使使自自己己效效用用函函数最大化的教育水平数最大化的教育水平 ;;§条条件件((P2))是是参参与与约约束束在在均均衡衡时时,,雇雇主主支支付付给给雇雇员员的的工工资资等等于于雇雇员员的的产产出出的的期期望望值值,,从从而企业的期望利润为零(竞争性假设)而企业的期望利润为零(竞争性假设)精炼贝叶斯均衡精炼贝叶斯均衡§条件(条件(B))是贝叶斯条件是贝叶斯条件§在在分分离离均均衡衡中中,,不不同同能能力力的的雇雇员员将将选选择择不不同同的的教教育育水水平平,,雇雇主主根根据据雇雇员员的的教教育育水水平平判判断断其其能能力力,,工工资资等等于于其其劳劳动动生生产产率。
率§教育是一个连续的选择变量教育是一个连续的选择变量精炼贝叶斯均衡精炼贝叶斯均衡§能力能力 的雇员选择的雇员选择 §能力能力 的雇员选择的雇员选择 §且且§雇主认为教育水平为雇主认为教育水平为 是低能力,是低能力,支付工资支付工资精炼贝叶斯均衡精炼贝叶斯均衡§教育水平为教育水平为 是高能力,是高能力,§支付工资支付工资§在混同均衡中,两类能力的雇员选择相在混同均衡中,两类能力的雇员选择相同的教育水平同的教育水平§雇主不能从教育水平区别雇员的能力,雇主不能从教育水平区别雇员的能力,§只能支付统一工资只能支付统一工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