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以“形式”为“中介”.pdf

5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3159720
  • 上传时间:2018-08-28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3.22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摘 要:特里 ?伊格尔顿2007 年的著作 《如何读诗》 显示了伊格尔顿的文学思想从注重意识形态与文化研究到注重文学内部修辞的转变,他依然寻求在“内部批评”与“外部批评”之间的调节, 但更侧重于诗歌内部形式,将形式作为诗歌与历史的中介《如何读诗》 通过对作为“中介”的诗歌内部修辞形式的强调,对当下文学批评中的泛意识形态化乃至泛文化研究的潮流不乏纠偏作用关键词:伊格尔顿;形式 ; 意识形态 ; 历史 ; 中介特里 ?伊格尔顿2007 年出版的著作《如何读诗》不同于那些严肃深奥的诗歌理论专著,它是一本诗歌鉴赏的入门书籍,在前言中,伊格尔顿就指明了“本书是为学生和一般读者介绍诗歌而做 ” {1} 书写文化普及类读物,对于这个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来说,并不是第一次,早在多年以前,伊格尔顿就曾为“牛津通识读本”写过一本名为《人生的意义》{2}的哲学小书正是由于《如何读诗》的特殊定位,我们不仅可以从中看出伊格尔顿作为一个理论家的基本立场,更可以从行文当中看出那独特的英国式幽默例如他在第二章第一节《什么是诗歌》 中写道: “总的来说, 格律, 一如尾韵, 为诗所独有 ; 但是, 它很难说是诗的本质,因为有那么多没有格律的诗相当好地留存下来。

      因此,我们所剩下的,唯有行的结束(line-ending) , 这是诗人自己决定了的 这不得不让人想起同样来自英国的爱?摩?福斯特,以及他那有点消沉和惋惜的口吻:“是的,呃,哎呀,是的,小说嘛,它就是讲故事的嘛③虽然篇幅短小, 但从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可以看出{4} ,伊格尔顿力图从多方面向读者展示诗歌的鉴赏方式,在表明其批评的基本立场的同时,既介绍了繁琐细致的诗歌艺术手法,也有具体的批评操练只不过,在具体的论述过程当中,伊格尔顿并不是完全按部就班地照着计划来写,反而会有某些“横生枝节”的地方,一旦发觉有哪些技巧与手法是诗歌鉴赏中必须被了解的,就会及时增补这从第五章《如何解读一首诗》的诸多繁密小节的安排就可以窥见一二 {5} ,特别是第六节与第八节之间第六节的标题为 《句法、 语法和标点》(syntax ,grammar and punctuation)而第八节的标题也为《标点》(punctuation)这难道不是重复了吗?为何在二者之间,会由一个第七节《含混》(ambiguity )隔开呢?伊格尔顿最初的目的是介绍“句法”安排在诗歌表达意义当中的关键作用,比如使得诗歌更有戏剧性,文字表达更能与意义相对应等等。

      而他所分析的最后一个对象是艾略特的《不朽的低语》 ,本想用其表明语法在诗歌歧义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但那首诗恰好是在新批评派燕卜荪在《含混七型》当中所举的第二种含混的形式,即“上下文引起数义并存,包括词义本身的多义和句法结构不严密引起的多义”{1} 谙熟新批评著作的伊格尔顿必定在此刻想到了这点,所以便马上将“含混”单独列为下一节的内容进行讲述但是计划中的第六节除了句法和语法之外,还要阐述“标点”对诗歌的作用的,由于“含混”的突然插入,对“标点”的阐述,便转移到了第八节――只不过,内容转移了,题目却没改动,所以便造成了第六节和第八节部分题目重复的现象总之,伊格尔顿这本小书可以说是深入浅出,面面俱到,即使偶尔的小瑕疵,也一定事出有因,值得思考这对一个诗歌初学者来说不无裨益,但是单单读懂字面上鉴赏方法的介绍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挖掘伊格尔顿在《如何读诗》中所坚持的基本批评立场,并探究其批评方式所具有的启发意义一、形式与意识形态以批判精神为武器,力图解释这个“合理化”世界所隐含的统治阶级意识形态,一直都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者的基本立场伊格尔顿在广为人知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就以《结论:政治批评》作为最后一章,表明了其文学批评的核心观点。

      他认为纯粹的内在分析只是一种神话,文学学术机构与社会的统治机构之间所具有的利益关系,使得文学批评的话语服务于统治机构的意识形态,同时保持其成员的再生产虽然他以诸多笔墨介绍了形式主义与结构主义批评,但是却依然认为具有政治指涉的批评方式更值得提倡:“的确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和女权主义文学理论,它们在我看来比这里讨论的任何理论都要有价值{2} 不仅如此,在大众文化初兴之时,伊格尔顿就对文化研究的前景十分看好,认为批评实践也具有广泛的延展性,不可以将其困守于经典之中,众多文化现象可以具有文学经典一样的分析价值只不过,在《如何读诗》中,伊格尔顿似乎并没有像之前那样保持着对文化研究源源不断的热情,而是将重点放在了诗歌内部在第五章中,伊格尔顿以具体的诗歌文本为基础,分为十二小节详尽地论述了诗歌中的语调、句法、语法、节奏、格律、意象等,甚至连标点也不放过这不禁让人狐疑,为何早年立足于文化研究的伊格尔顿会在这个文本细读式微的年代,埋头于诗歌内部的纯文学欣赏?这是否意味着他晚年的文学批评思想的转向?其实,只要仔细考察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的发展脉络就会发现,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并非简单地进行阶级分析与政治批评,它其实包含了两条基本策略。

      首先,是研究文学作品作为消费品的整个流通过程:“最有用的就是把‘文学’ 视为人们在不同时间出于不同理由赋予某些种类的作品的一个名称,这些作品则处于被米歇尔?福柯称为 ‘话语实践’ 的整个领域之内,如果真的有什么确实应该成为研究对象的话,那就是整个这一实践领域,而不仅仅只是那些有时被颇为模糊地标为“文学”的东西 ③第二个则是由文本本身所产生的效果入手,“我所设想的这种特殊之处将会在于它对于种种话语所产生的各种效果以及它们之如何产生这些效果的关心其实,这大概就是 ‘文学批评’ 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古老的形式,即修辞学修辞学从古代社会直到18 世纪一直都是用于批评分析,它考察种种话语是如何为了实现某些效果而被建构起来的 ,, 修辞学,或话语理论,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一起分享着对于语言的种种形式手段的兴趣,但它又像接受理论一样关心着这些手段怎样在‘消费点’上产生实际效果; 在对作为某种形式的权力和欲望话语方面,它可以向结构和精神分析理论学到很多东西,而它对于话语之可以成为一项人的改造事业的信念则与自由人本主义有不少共同之处” {1} 修辞学就是对作品本身进行细致入微的细读式的分析,这种方法在伊格尔顿的文学批评当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却总是被意识形态解读所具有的批判锋芒所遮蔽。

      但是,在《如何读诗》中正好相反,面对诗歌这种形式感如此强烈的文体,伊格尔顿精致的文本细读能力体现了专业批评家的水准,对“修辞学”的兴趣也在《如何读诗》的第一章中再次说明: “整个古代和中世纪,今天我们作为批评所知道的东西,实际上名为修辞学; 而且,这个词在古代世界中兼具文本和政治意义{2} 因此,伊格尔顿不会困守于文本内部,而是从形式(读者感受) 、内容(意义)社会(历史与意识形态)这几个维度入手比如,在讨论押韵的时候, 他把这种诗歌技巧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其基本着眼点其实依然在于所谓的“修辞学” ,即诗歌形式本身对于读者的作用:“我们也许对于right和 prise这样沉重的大写的抽象概念失去兴趣但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人或许大概不会发现这首诗格外地热切③在第六章末尾: “形式和历史”中,伊格尔顿系统地阐释了他由形式到社会历史的批评方法:“对形式更为微妙的关注,是将它作为历史本身的媒介来把握谈论形式的政治或意识形态,是谈论文学中的形式策略在其中本身就是表示着社会意义的方法”{4} ,以英雄对句体为例:“这种技巧的雅致和简练,以其政治的平衡、倒置和对照,以其预先设定好的,准确地将词语与它们制定的位置扣在一起的意识,如何反映了某种秩序、理性、和谐和宇宙必然性的观念。

      ”{5} 这种批评方法在伊格尔顿早期的著作《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⑥当中就有深刻的体现其时,伊格尔顿围绕四个论题,即“文学与历史”、 “形式与内容” 、 “文学与倾向”和“作为生产者的作家”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原理,并介绍了苏联、东欧和西方各种“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的观点,其中包括了本雅明、布莱希特、马舍雷、卢卡奇等等几乎每一种批评方法都是由形式本身过度到政治:本雅明由艺术作品的表达方式的变迁来考察现代社会的传媒革命,布莱希特力图通过形式的“陌生化”催醒大众的政治意识,马舍雷在作品的空白和间隙当中挖掘意识形态,卢卡奇则将文体的变迁与资产阶级本身的兴旺与衰落联系起来,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将作品本身的形式作为通往历史与意识形态分析的中介总之,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分析可以分为两条路径,首先是研究作品的生产与消费的整个实践领域,其次是研究作品内部表现方法的审美效果如何产生以及它的社会指涉前者是他作为西方“左翼”文化理论家的应有之义,而后者在《如何读诗》当中则展现为“炫技”{7} 式的文本细读,这是伊格尔顿文学批评发展的自然选择,而非他晚年的保守取向二、 “形式”“内容”“质料”“结构”除了“内在形式”与“外在形式”的划分之外,“形式”的概念许多时候是与“内容”相对的。

      韦勒克在《20 世纪文学批评中的形式和结构的概念》一文中指出:“一般来说,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者在修辞学上的用法,形式指词语的构成因素,如音韵、格律、措辞、比喻等, 而内容则指作品中的寓意或训诫③之后, 训诫本身的宗教性内涵被去掉,扩大为与表面故事相对的,较为广泛的“意义”,因此,茨维坦?托洛夫在《文学作品分析》中指出:“形式和内容的问题就是‘一部作品怎样表达意义?表达什么意义?”{4} 同时, 作品的形式与作品的文体更是密切相关,艾布拉姆斯在 《文学术语汇编》中指出: “狭义的形式指代文学类型或体裁,如抒情诗体、短篇小说体或者指代诗歌格律、诗行及韵律的类型,如诗体诗节形式同时,形式又是文艺理论中的一个主要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所谓一部作品的形式是指它的基本构成原则 ”{5} 从艾布拉姆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由于形式表现与文体类别密切相关,所以它的概念似乎具有有逐步扩大化的趋势,其实可以称之为一种“模式” 或者是 “构型” ,它已不再局限于具体的文字表达技巧,而是与整个作品的人物、情节、 思想等方面密切相关由上可知“形式”概念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到了每个理论家手里,都可以将其与具体的批评方法结合起来。

      威廉斯就指出:“形式主义( formalism )词义的演变包含一个趋势:它实际上容许、包容各种引申的的含义――从特别的形式、更广泛的形式,到(社会)意识、关系的形式 ”⑥当然,形式也不同于形式主义,虽然后者是由前者派生出来的,但是后者在使用过程中也组成了一套“形式主义者”的概念史{7} 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新批评派的兰色姆那里则被结构(structure) 与肌理 (texture)所取代,所谓结构,是一首诗中可以用散文加以转述的东西,也就是使得作品的意义得以连贯的逻辑线索,而作品中无法用散文转述的部分则为肌理他认为诗歌的本体在于肌理,科学文体则主要表现为“结构” {1} 严格说来,结构―肌理的关系与内容―形式的关系并不完全重合,但是二者却有共同之处,当然,这种提法并没有解决形式与内容的复杂关系问题赵毅衡在《重返新批评》中对各个流派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进行了归类,首先是有机- 整体论,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其次是有机- 统一论,以黑格尔为代表,最后唯形式论,以唯美主义、形式主义为代表 {2} 从中可以看出形式与内容关系的复杂性最复杂的可能是所谓的统一论了,虽然许多流派都倡导二者间的统一,但是具体如何统一却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即使许多标榜 “唯形式论” 的流派,在面对具体问题时,也不得不正视内容的重要性。

      本文短短的篇幅确实无法完整地呈现出“形式” 的整个语义流变但可以肯定的是, “历史沉淀于特定概念”③,在如今文学研究“反本质主义”甚嚣尘土,人人争相研究具体问题之时,回到一些基本的概念内涵,或许能有新的研究思路三、 “中介”方法与文学批评伊格尔顿以“形式”作为诗歌本身通向社会与历史的中介,其实是对于庸俗的马克思主义“反映论” 的批驳, 显示出了马克思。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