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校思想政治课文化自信培育:问题省思、应然优势、话语建构.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10873801
  • 上传时间:2021-11-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26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校思想政治课文化自信培育问题省思、应然优势、话语建构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作为传承先进文化和传播意识形态的文化阵地,理应成为打造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思想高地面对当前高校思政课文化培育面临的问题,充分发挥思政课在打造大学生文化自信中的应然优势,引导大学生形成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历史话语、民族话语和生活话语,完善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话语建构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课,大学生,文化自信,历史话语,民族话语,生活话语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马克思主义生存论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关怀研究”(项目编号:17YJC7101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中国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说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精神的自信,是对历经五千年文明洗礼、一百多年近现代求索和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之后形成的中国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的文化确证文化自信的政治和文化的双重意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政治性和文化性具有内在一致性高校思政课作为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课程,以文化形态承载政治价值,以政治话语丰富文化蕴含;通过传递主流社会认知体系、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使大学生形成与主流政治方向一致的文化取向,实现对大学生文化世界的正确塑造。

      一、思政课实践催生的问题意识:大学生文化自信不足及其原因省思思政课的政治性决定了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把握文化自信的政治性质;思政课的文化性决定了它能够帮助大学生在理解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形成自信的价值体验无论是从国家需要还是从大学生个体需求上说,思政课堂都理应成为打造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思想高地然而,笔者于2018年就“思政课教学的文化获得感”这一问题对60位同学进行了访谈,其中有52位同学谈到“目前思政课与文化联系不密切”,43位同学谈到“思政课的文化感染力不强”,40位同学谈到“学生文化参与机会太少”这说明,不少大学生对思政课传播的文化缺乏自信究其原因,可从四个方面进行省思首先,从教育关系看,教师与学生的身份固化与角色失范导致两者难以建构起文化互塑关系教师和大学生就是基于社会角色而产生的不同身份,两者身份本应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学相长而不断生成和建构,然而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凭借教师身份向大学生灌输政治理论,大学生也安于学生身份而被动接受,双方缺乏应然的良性互动,这种师生身份的固化导致部分大学生和教师难以真正扮演好各自的角色,致使师生在教学实践中由应然的“教学相长”退化为实然的“教学相消”,师生间的文化互塑关系没有形成,彼此文化质疑使其难以达成文化自信的共识。

      其次,从教育内容看,思政课理论的价值高度与生活世界的实践刻度之间的过大差距致使文化信服度下降在文化哲学视域中,思政课的价值高度指称理想性的文化世界,生活世界的实践刻度指称现实的文化世界这两个文化世界间本应相互融通,由理想文化世界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对现实文化世界提出应然要求然而,当前有些思政课片面追求“宏大叙事”的价值拔高,对思政课内容进行抽象化、经院化的体系建构,人为塑造“高大全”的完人形象而忽视现实文化世界的真实存在,以至于学生难以找到从现实文化世界通向理想文化世界的入口和途径,往往以“躲避崇高”的心态拒斥向理想文化世界靠拢,难以形成真实的文化自信第三,从教育话语看,“政治性”话语表达的强势导致文化体验性话语的间歇性缺场思政课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实践场”,意识形态的政治性和文化性的双重意蕴决定了其自身建构蕴含着双重话语逻辑:自上而下传播的政治话语逻辑;自下而上弘扬的文化话语逻辑当下有些思政课堂存在强化政治话语而忽视文化话语的倾向,而以政治话语为核心的“单打一”的讲授背后产生双重的权力隐喻:一是教师掌握话语权而形成课堂垄断;二是政治话语凭借政权强制力而形成权力意志这容易遮掩思政课应有的文化价值,无形中挤压了学生主体价值体验的空间与信心,使得文化体验性话语被人为悬置,思政课文化基因所赋予的文化自信的驱动引擎亦难以打开。

      最后,从教育环境上看,多元文化交织带来了文化选择上的深度焦虑感在全球化境遇下,当前思政课教学面对的文化环境及其复杂,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同一个历史时空中碰撞和激荡,给人的文化价值选择带来了诸多困难,它使处于“三观”发育定型期的大学生产生了深度的文化焦虑感,主要包括在面对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关系上的焦虑和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关系问题上的文化焦虑感二、科学审视功能定位:发挥思政课在打造大学生文化自信中的应然优势第一,在中西比较中发挥思政课的价值范导功能面对中西文化深度碰撞融合的现实,思政课应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效应面对西方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高校思政课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扬实现多元文化的价值澄明: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鼓舞学生,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引导学生,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准则塑造学生,在多元文化中坚守正确方向,彰显思政课的价值范导优势思政课要研判每个学生的文化需要,优化文化教育资源的选择,帮助学生在中西文化交锋中辨明是非,引导学生以平和心态对待文化冲突,以开放视野博采众长,以共同体思维把握世界文化发展走向,树立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使其在多元文化世界中生成符合主流价值要求的文化意识。

      第二,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发挥思政课的文化心理塑造功能文化自信表征着积极的文化心理思政课是要促进学生产生文化“自主认知—情感共鸣—意志坚守”的矛盾运动具体包括:一是完善学生的文化认知教师要做好“四个讲清楚”:讲清楚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不同;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1]二是激发学生积极的文化情感教师应精准选择情感激发的时机,选择国家公祭日、孔子诞辰日等特殊日子来激励学生自觉体认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其与当代先进文化间的关系,以时机选择的精准度放大文化生成的感召力;合理把握公共情感激发的程度,既要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充满激情,又要避免极端民族主义的滋生;要科学评估激发效果,通过师生沟通、问卷调查等方式把握学生的情感走向三是强化学生的文化意志激励学生在主流文化和支流文化的交织中、在历史传统与现代价值的互动中、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中,自觉生成捍卫民族历史文化血脉和现实文化精粹的坚强信心和坚定意志力,坚决抵制不符合民族发展要求的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形成稳固的文化自我意识和文化心理结构。

      第三,在参与社会中发挥思政课的文化实践化育功能思政课堂不仅指以学校为中心的实体性课堂,而且也包括以社会为中心的“第二课堂”这是因为:其一,通过强化文化实践的目的性可以提升文化自信塑造的针对性围绕思政课开展的文化实践必须确立鲜明的主题,服从于政治理论教学和学校总体的宣传文化建设比如,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思政课教学始终紧扣“博爱自强”的校训精髓,通过参观中山陵、中国特教博物馆等来增强学生对博爱自强文化的价值体认以及对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的热爱,让学生在培育文化自信的实践中塑造公共精神其二,通过强化文化实践的执行度可以提升文化自信塑造的深刻性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实践教学容易表面化甚至虚置起来因此,为提升文化自信塑造的实践性,思政课应建立完善的实践基地、系统的实践计划、适合学生特点的实践内容,在文化实践中塑造学生的文化世界其三,通过强化文化实践的反思力可以提升文化自信塑造的时代性在中国民族文化复兴与西方文化干扰长期并存的形势下,思政课应注重培养学生文化实践中的反思能力,让学生在对民族历史的文化省思中去伪存真,以文化世界的真实体验生成具有时代性的文化实践意识,增强对中华民族时代文化的自信力三、彰显思政课教学的文化力量:完善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话语建构在思政课文化自信塑造的诸要素中,思政课话语是关键要素。

      主要体现在:一是思政课话语关乎学生对政治文化教育的接纳程度二是话语标注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互认关系三是思政课的话语表达水平直接决定着中国新时代政治文化能否获得话语主动权福柯认为,话语能够建构主体,“在使用语言进行解释或理解世界时,人们实际也形成了对自我的了解及自己赖以判断价值、真假和正误的能力,人们的想法和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话语的影响、规范和制约”[2]这表明,思政课要重视文化自信话语建构首先,在历史传承向度上,引导学生在对优秀传统文化及革命文化的理解中形成文化自信的历史话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生命的历史存在样态,以文化精品为载体传承着古人积极的文化世界,从文化层面回答了“我们是谁”这个根本性认同问题,“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3]中国共产党主导的革命文化从革命史视野回答了“我们从哪里来”的社会主义根脉问题:我们塑造了富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革命文化,从文化层面宣示了社会主义在中国不断发展的历史合法性思政课引导学生形成中国特色文化自信历史话语,具体要做好五个环节环节一:文化经典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和革命经典,通过与代表历史文化生命的“物证”对话,产生正确的文化理解和认同。

      环节二:文化价值体验通过讲授与观影等形式激励学生把个体文化生命融入民族文化精粹之中,培育个体文化身份和民族文化身份的自豪感环节三:文化自主表达思政课应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创设文化研讨环境,激励学生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价值系统阐述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理解环节四:善于传承创新引导学生辩证地理解历史文化世界与当代文化世界的关联环节五: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历史话语引导学生把对传统文化精华、革命文化和优秀外来文化的自主表达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机结合,形成包蕴历史精髓、立足当代需要和寄寓未来理想的话语体系其次,在全球交往向度上,引导学生在对世界文化的有效鉴别中形成文化自信的民族话语任何一个民族都有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思政课应引导学生科学辨识中西文化,做到既要有世界性包容,又要有民族性弘扬这是因为,一方面,中西文化的共通性要求学生结合民族文化语境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果;另一方面,中西方文化的斗争性又决定了大学生应形成捍卫民族特性和当代中国政治选择的民族文化话语西方发达国家热衷于用文化强势话语干扰中国青年的文化价值判断,因此,中西文化交往要坚持在以我为主的前提下兼收并蓄。

      习近平指出:“进行文明相互学习借鉴,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从之,讲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枣、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4]思政课要重视中西方文化的斗争性,使学生清楚当今世界文化交锋的形势,分清什么文化能学习吸收,什么文化必须坚决抵制提防,使学生的文化自信话语既要有全球化的时代要素,又要符合中国特有的文化语境和政治诉求,形成具有中国气派和风格的时代话语最后,在生活世界向度上,引导学生在对生活世界的深度体验中形成文化自信的生活话语思政课在融入学生生活世界的过程中要做到:一是明晰思政课堂的双重世界逻辑思政课堂上存在双重世界,即以思政学科话语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世界和以生活话语为基础的生活世界,既不能将二者混淆,也不能将二者简单割裂开来二是注重专业话语向生活话语的转化教师要谋求理论知识与生活世界的对接,增强运用生活义理和生活话语表述专业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思政课话语的接受度,促进学生在文化生活体验中形成对现实文化世界的自信三是通过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培育充满自信的青春文化话语大学生群体文化自信的力量来源于对学校的忠诚、对家庭的感恩、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赞许以及对。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