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圣惠方》的编纂特点.doc
7页1《太平圣惠方》的编纂特点【关键词】 太平圣惠方;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写的大型综合类方书,全书共 100 卷,分 1 670 门(类) ,收方 16 834 首,内容涉及五脏病证、外科、骨伤、金创、胎产、妇、儿、丹药、食治、补益、针灸等方面的内容该书内容丰富,结构完整,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对后世方剂学医书的编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太平圣惠方》系统总结了隋朝以前的医学成就,是中国医药学史上第一部病因、病理、证候学专著,宋朝“监局用此书课试医生” [1] ,足见该书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学术权威性1 “搜隐微 ”, “求妙删繁”隋唐时期,在医学理论、药物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医学等方面,出现了总结、编纂、整理的趋势,形成了一批文献整理、药物学及临床各科的总结性专著,如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 、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 (简称《太素》 ) 、 《唐本草》 、王焘的《外台秘要》 、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由于中医世家医术传子不传女,祖传秘方、秘术一般不外传等行业意识,医术失传的现象十分普遍兼之宋以前印刷技术相对滞后,医学书籍多依赖辗转2手抄流传,以致讹误、衍、脱之处甚多。
由于唐末五代长期的社会动荡,造成了大量医学文献的毁灭和散佚 《太平圣惠方》的编纂者们通过内府提供秘方、征集民间医书医方、医家贡献医方三种途径,最大限度网罗了天下所有的药方,通过筛选,编纂了这部方论兼备的医学著作,该书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医学成就从医学理论方面来讲, 《太平圣惠方》的医学理论基本取材于《诸病源候论》及《黄帝内经太素》 ;从其所搜集的方药内容来看,其主要内容是借鉴隋唐医学的成就,尤其是《备急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 《太平圣惠方》还大量吸收了唐以后的医学成果,仅从其所收药方数目即可窥见一斑与孙思邈的《千金方》所收 8 200 余方相比, 《太平圣惠方》所收药方达 16 800 余方,数目增加一倍有余虽然其中不乏逸出《千金方》之外的唐代药方,其对散落医书和民间医方的搜集也确实到了兼收并蓄、洪纤靡失的地步宋徽宗步宋太宗之后尘,命医官整理汇编的《圣济总录》所收秘方仅比《太平圣惠方》多 3 000 余首据现代学者研究, 《太平圣惠方·针经》广泛收集唐以前的文献资料,不仅有东汉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简称《甲乙经》 ) 、 《千金方》 、《外台秘要》的相关内容,还保留了《山眺(一作“兆” )针灸经》(又称《山眺经》 ) 、 《甄权针经》 、 《小品方》 、 《异经》等佚书中的独特见解,因此可以说《太平圣惠方·针经》汇集了唐以前针灸的学术3成就。
南宋王执中著《针灸资生经》 、明代高武著《针灸聚英》时均大量援引《太平圣惠方·针经》的观点 《太平圣惠方》确实起到了“穷理尽性,通幽洞玄,陈穴道而谈通,指病源而咸既用昭未悟,以导迷津,传示将来,庶期悠远者尔”的作用 [2 ] 2 讨寻精要,吸收当代最新的医学成果《太平圣惠方》反映了宋太宗时期中国临床医学和方剂学的最高成就,其所载内容不仅对中国医学乃至对世界医学都有重要贡献《太平圣惠方》卷 76 首次记载了新生儿断脐后,用药物对脐部进行消毒处理以预防脐风的方法 《太平圣惠方》所载的这一成果,较 15 世纪中期欧洲匈牙利医生提出用漂白粉泡洗接生者的手和器械来预防新生儿脐带风之主张,早将近 500 年,堪称我国医学史上的一项创举《太平圣惠方》创立和发展了“惊风”理论北宋以前,对小儿抽搐一类疾病统称为“惊痫” 、 “风痫” 、 “食痫” ,该书纠正了北宋以前“惊”与“痫”混称的现象 《太平圣惠方》卷 83 不但有“惊风”病名的记载,卷 85 还有“慢惊风” 、 “急惊风 ”的分类,以及对慢、急惊风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主治药方等内容的记述,其所提出的清热、豁痰,熄风、镇惊等治疗原则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3] 。
4《太平圣惠方》卷 33 眼内障论中明确记载了 “内障之眼”之病名(即今天所称的白内障)及其处理方法:“障翳内成,非草石疗之见功,唯金针拔之乃效 ”并对该病的各种临床表现及针拔内障的进针部位、手法、针下感觉、入针后金针进入瞳神的方向等有详尽的记载,是早期医学文献中对该病的记载最详尽者有关外科病证的“五善七恶”之说,也是首先出现于《太平圣惠方》 该书卷 61“辨■ 疽证候好恶法”中明确记载“然则痛疽之发,有五善七恶之证” ,并逐一介绍了“五善七恶”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太平圣惠方》不仅补充了唐代以后的大量医方,还为许多无方名的古方确立了方剂名称如“蓝叶散” 、 “胡粉散”为隋唐医者所用,无方名,是《太平圣惠方》为其定名《太平圣惠方·针经》收载的 164 个穴位较以前新增腧穴 13 个,其中经穴有 6,经外奇穴有 7,除眉冲、膏肓俞、厥阴俞 3 个经穴见载于《脉经》 、 《千金方》和《外台秘要》外,其余 3 个经穴、7个经外奇穴均为《太平圣惠方》首载在该书所收的 164 个穴位中,有 42 穴有活动肢体取穴法,该法至今在针灸临床方面仍有现实指导意义[4] 5《太平圣惠方·针经》对隋唐时期部分医家偏重施灸的做法进行了批评和纠正,针法、灸法并重,给医者提供了较为广阔的临床治疗空间。
《太平圣惠方·针经》开创了复式补泻手法的先河,并对部分腧穴入针深浅、留针时间、出针、突发意外情况的急救处理也有一定的记载同时还指出,地仓穴主治口歪、阴跷穴主治疝气及小腹疼痛,须用“患左针右,患右针左”的方法3 医学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纲目清晰《太平圣惠方》的编纂以理论为纲,以门类为目,以病证为子目,子目下列方药,纲举目张,条理明晰各门按类分叙各科病证的病因、病机、证候以及方剂的宜忌、药物的用量,方随证设,药随方施,实用性强,对于临床辨证施治极具指导意义《太平圣惠方》指出医者只有“寤寐俯仰,不与常人同域” ,达到“感于鬼神,通于天地”的境界,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治,否则“则庶事隳坏” ,使患者求告无门医者必须“摒弃俗情” ,专心致志,才能成为再世的扁鹊和华佗 “夫处方疗疾,当先诊知病源,察其盈虚,而行补泻” ,具体使用时要“辨土地寒暑,观男女盛衰,深明草石甘辛,细委君臣冷热” , “当须审其形候各异,虚实不同,寻彼邪由,知疾所起,表实则泻表,里实则泻里,在阳则治阳,在阴则治阴” , “审疾状之浅深,明药性之紧缓,制方有据,与病相符” 6医者用药的最高境界是“能参合而行之者” ,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医者还要视患者的具体情况, “临事制宜” , “各随其所宜” 。
4 图文并茂,临床实用性强《太平圣惠方》卷 99 有 12 张人形图,与正文所述穴位的名称、主疗疾病及针法相应,每一张图上标有 10 个~20 余个穴位,名称相同的对称穴位也一一标出,共标识了 290 个穴位;卷 100 附有45 张人形图,结合正文所述穴位名称、主疗疾病及灸法,配以相应的人形图,每幅图上穴位不足 10 个,便于学习这种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图文并茂的编纂体例既保持了全书体例的一致,又适应了不同治疗方法的特殊需要《太平圣惠方》的编纂特点,对宋徽宗组织、编纂《圣济总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圣济总录》所收二万余方也是源于皇帝内府秘方、民间、医家三种途径;就编纂体例而言,更是吸收了《太平圣惠方》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实用性特点和分类方法, 《圣济总录》也是既有理论,又有临床经验,其将疾病分为 66 门、门下再分病证的分类方法,较《太平圣惠方》分 1 670 门而言,更为合理日本学者■原性全 1 303 年所编的医学名著《顿医抄》50 卷也是以《太平圣惠方》等医书为宗编撰的7【参考文献】[ 1]王怀隐. 太平圣惠方[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2]陈代斌.《 太平圣惠方 》儿科思想探要[J].光明中医,2004(2):24.[3]林树木,冯禾昌. 略谈《太平圣惠方· 针经》对针灸学的贡献[J]. 中医文献杂志,1996(2):35.[4]马端临. 文献通考[ M].北京:中华书局,19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