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免疫学:第五章适应性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ppt
65页第五章第五章 适应性免疫细胞适应性免疫细胞————T 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CD28CD28B7B7T T细胞细胞APCAPCCD4/CD8CD4/CD8TCRTCRAgAgLFA-2LFA-2LFA-3LFA-3LFA-1LFA-1ICAM-1ICAM-1MHC I/IIMHC I/IICD40LCD40LCD40CD40初始初始T T细胞细胞活化活化T T细胞细胞记忆性记忆性T T细胞细胞1.1.分类分类γδTγδT细胞细胞αβTαβT细胞细胞第二节第二节 T 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细胞亚群及其功能按表达按表达TCRTCR类型不同类型不同按表达的按表达的CDCD分子不同分子不同CD8CD8+ +T T细胞细胞CD4CD4+ +T T细胞细胞按功能不同按功能不同辅助性辅助性T T细胞细胞 (Th)(Th)细胞毒性细胞毒性T T细胞细胞 (CTL(CTL或或Tc)Tc)调节性调节性T T细胞细胞 (Tr(Tr或或treg)treg)按对抗原应答所处状态不同按对抗原应答所处状态不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cytokine,,CK)) 是一类由细胞产生的、具有多种生物是一类由细胞产生的、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
学功能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 第十章第十章 细胞因子细胞因子 第二节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分类及其生物学功能细胞因子的分类及其生物学功能 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ILs干扰素干扰素interferon,,IFN肿瘤坏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集落刺激因子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趋化因子趋化因子chemokines生长因子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按功能分六大类按功能分六大类 CDCD表型:表型:CD3CD3+ +CD4CD4+ +CD8CD8- -,主要为,主要为ThTh细胞亚群细胞亚群 识别抗原时受识别抗原时受MHC-ⅡMHC-Ⅱ类分子限制类分子限制 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发挥效应功能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发挥效应功能 CD4CD4++T T细胞细胞( (部分部分) )也具有细胞杀伤功能也具有细胞杀伤功能作用特点作用特点一、一、αβTαβT细胞细胞(一)(一)CD4CD4+ +T T细胞和细胞和CD8CD8+ +T T细胞细胞 1.CD41.CD4++T T细胞细胞 ((1 1))Th1Th1和和Th2Th2 依据产生细胞因子的不同区分为依据产生细胞因子的不同区分为Th1Th1和和Th2Th2,,Th1Th1和和Th2Th2细胞均来自初始细胞均来自初始ThTh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成的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成的Th0Th0细细胞。
胞 Th1Th1细胞细胞主要分泌主要分泌IL-2IL-2、、IFN-γIFN-γ、、TNF-β(TNF-β(又称淋又称淋巴毒素,巴毒素,LT)LT) Th2Th2细胞细胞主要分泌主要分泌IL-4IL-4、、IL-5IL-5、、IL-10IL-10 功能:功能:主要有辅助细胞免疫效应功能主要有辅助细胞免疫效应功能 功能:主要辅助体液免疫效应功能功能:主要辅助体液免疫效应功能 Th0Th0细胞可分泌细胞可分泌IL-2IL-2、、IL-4IL-4和和 IFN-γIFN-γ等多种细胞因子等多种细胞因子CDCD表型:表型:CD3CD3+ +CD8CD8+ +CD4CD4- -,主要为,主要为CTLCTL细胞亚群细胞亚群 识别抗原时受识别抗原时受MHC-ⅠMHC-Ⅰ类分子限制类分子限制 杀伤靶细胞是抗原特异性杀伤靶细胞是抗原特异性释放释放IFN-γIFN-γ、、TNF-αTNF-α和和TNF-βTNF-β等细等细胞因子,参与细胞性免疫应答及免胞因子,参与细胞性免疫应答及免疫调节疫调节 作用特点作用特点2. CD82. CD8+ +T T细胞细胞(二)调节性(二)调节性T T细胞细胞调节性调节性T T细胞是按其功能命名的亚群,具有抑制免疫细胞是按其功能命名的亚群,具有抑制免疫 应答的作用。
应答的作用 1. Th3 1. Th3 和和Tr1Tr1((T regulatory 1T regulatory 1)) Th3Th3细胞经抗原刺激可分泌高水平的细胞经抗原刺激可分泌高水平的IL-10IL-10,, 还分泌还分泌IL-4IL-4和和TGF-βTGF-β Tr1Tr1细胞分泌高水平的细胞分泌高水平的TGF-βTGF-β,不分泌,不分泌IL-4,IL-4, 体外培养具有体外培养具有IL-10IL-10依赖性 2 2..CD4CD4+ +CD25CD25+ +TregTreg细胞细胞 经细胞间直接接触发挥对经细胞间直接接触发挥对CD4CD4+ +CD25CD25- -T T细胞和细胞和 CD8 CD8+ +T T细胞抑制作用细胞抑制作用 (三)初始、效应和记忆(三)初始、效应和记忆T T细胞细胞 初始初始T T细胞是没有接受过抗原刺激的成熟细胞是没有接受过抗原刺激的成熟T T细胞细胞效应效应T T细胞是执行机体免疫效应功能的细胞细胞是执行机体免疫效应功能的细胞记忆性记忆性T T细胞维持机体免疫记忆功能细胞维持机体免疫记忆功能二、 γδγδT T细胞细胞分布:大部分分布于粘膜伴随淋巴组织;分布:大部分分布于粘膜伴随淋巴组织; 生物学功能生物学功能细胞毒作用:介导粘膜局部细胞性免疫应细胞毒作用:介导粘膜局部细胞性免疫应 答;答;免疫调节作用:释放细胞因子(免疫调节作用:释放细胞因子(IL-2IL-2、、IL-IL- 3 3、、IL-4IL-4、、IFN-γIFN-γ、、GM-CSFGM-CSF 和和TNFTNF等)等) 促促B B细胞分细胞分 化、产生抗体;活化单核化、产生抗体;活化单核- - 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损伤粘膜的修复作用:损伤粘膜的修复作用:NKG2DNKG2D与与MIC-AMIC-A和和 MIC-BMIC-B(损伤粘膜细胞)(损伤粘膜细胞) 结合结合受损粘膜细胞凋受损粘膜细胞凋 亡,被正常细胞代替。
亡,被正常细胞代替 αβT αβT细胞和细胞和γδTγδT细胞的比较细胞的比较特性特性αβTαβT细胞细胞γδTγδT细胞细胞TCRTCR 高度多态性高度多态性较少多态性较少多态性分布分布外周血外周血60-7060-70%%5-155-15%%组织组织外周淋巴组织外周淋巴组织表皮及粘膜上皮表皮及粘膜上皮表型表型CD3CD3100100%%100100%%CD4+CD8-CD4+CD8-60-6560-65%%<1%<1%CD4-CD8+CD4-CD8+30-35%30-35%20-50%20-50%CD4-CD8-CD4-CD8-<5%<5%>50%>50%识别抗原识别抗原8-178-17个氨基酸个氨基酸简单多肽简单多肽MHCMHC限制性限制性经典经典MHCMHC分子分子MHCMHC类似分子类似分子发育发育胸腺胸腺胸腺胸腺 胸腺外胸腺外辅助细胞辅助细胞ThTh细胞细胞--------第六章第六章适应性免疫细胞适应性免疫细胞―B―B细胞细胞第二节第二节 B B细胞的表面标志细胞的表面标志B B细胞细胞占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的占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的15-25%15-25% 小鼠和人外周血小鼠和人外周血B B细胞的表面标志细胞的表面标志 1. B细胞受体(细胞受体(B cell receptor,,BCR))即膜即膜表面免疫球蛋白(表面免疫球蛋白(mIg),),是是B细胞特异性识别和结细胞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决定簇的结构。
合抗原决定簇的结构 ((1))mIgM ((2))mIgD ((3))mIgG、、mIgA和和 mIgE 一、一、B细胞的表面受体细胞的表面受体BCR模式图模式图 组成组成BCR (mIg)BCR (mIg)功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功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意义:意义:B B细胞的主要标志,成熟细胞的主要标志,成熟B B 细胞主要表达细胞主要表达mIgMmIgM和和mIgDmIgDIgα(CD79a)Igα(CD79a)Igβ(CD79b)Igβ(CD79b)结构特点:各含一个结构特点:各含一个ITAMITAM结构结构功能功能传导传导BCRBCR同抗原结合产生的活化同抗原结合产生的活化信号(为主要信号传导分子)信号(为主要信号传导分子) 参与参与mIgmIg合成后的转运和表达合成后的转运和表达BCRBCR复合体复合体 二、二、B B细胞的表面分子细胞的表面分子(一)(一)B B细胞的分化抗原细胞的分化抗原 1. 1. CD5CD5:可作为:可作为B1B1细胞的重要标志。
细胞的重要标志 2. 2. CD79CD79:分为两个亚型(:分为两个亚型(CD79aCD79a和和CD79bCD79b),也分),也分 别称作别称作IgαIgα和和IgβIgβ分子CD79CD79与与BCRBCR组成复合体,组成复合体, 传导传导BCRBCR结合抗原后产生的活化信号结合抗原后产生的活化信号3. 3. CD19CD19、、CD21CD21((CR2CR2)和)和CD81CD81复合体复合体 增强增强BCRBCR识别抗原产生的信号:识别抗原产生的信号: C3d C3d片段与片段与AgAg结合结合 C3dC3d与与CD21CD21结合,结合, 抗原与抗原与BCRBCR结合结合 协同受体与协同受体与BCRBCR交叉交叉 连接连接 在在CD19CD19和和CD81CD81分子的参与下,分子的参与下, 增强增强BCRBCR识别抗原产生的信号。
识别抗原产生的信号 CD19 CD19是是B B细胞重要标志,表达于前细胞重要标志,表达于前B B细胞到成细胞到成 熟熟B B细胞各发育阶段细胞各发育阶段B功能功能BCRBCR复合体和协同受体复合体和协同受体B B细胞协同受体细胞协同受体CD21(C3d receptor)CD19CD81(TAPA-1)Iga aIgb bBCRBCR4. 4. CD40CD40分子分子 — TNF TNF受体家族成员受体家族成员 (1) (1) 分布:分布:B B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 (2) (2) 生物学功能生物学功能 ① ① 同同CD40LCD40L(活化(活化T T细胞)结合,提供细胞)结合,提供B B细胞活化的细胞活化的 协同刺激信号;协同刺激信号; ② ② 诱导诱导IgIg同种型的类别转换;同种型的类别转换; ③ ③ 维持生发中心维持生发中心B B细胞的存活。
细胞的存活 5. 5. CD80CD80和和CD86CD86分子分子 — 协同刺激分子协同刺激分子 (1) (1) 组成:组成:CD80CD80(( B7.1 B7.1 )) CD86CD86(( B7.2 B7.2 )) (2) (2) 分布:成熟分布:成熟B B细胞细胞 — 初始初始B B细胞低表达细胞低表达; ; 活化活化B B细胞高表达细胞高表达 (3) (3) 功能:功能:B7B7与与CD28/CTLA-4CD28/CTLA-4结合为分别结合为分别T T细胞提供细胞提供 活化的协同刺激信号或抑制信号活化的协同刺激信号或抑制信号6. CD226. CD22、、CD32CD32和和CD72 CD72 — 抑制性分子抑制性分子 功能:胞质区含有功能:胞质区含有ITIMITIM,可通过各自配体直接或,可通过各自配体直接或 间接与间接与BCRBCR交联,活化交联,活化ITIMITIM,产生抑制信号。
产生抑制信号(二)(二)MHCMHC分子分子 B B细胞膜可同时表达细胞膜可同时表达MHCⅠMHCⅠ类分子和类分子和MHCⅡMHCⅡ 类分子,发挥抗原提呈作用类分子,发挥抗原提呈作用 (三)黏附分子(三)黏附分子 由由B B细胞表达的与细胞表达的与T T细胞结合的黏附分子主细胞结合的黏附分子主 要有要有ICAM-1ICAM-1和和LFA-3LFA-3等第三节第三节 B B细胞亚群及其功能细胞亚群及其功能一、一、B B细胞亚群分类细胞亚群分类按按CD5CD5分子分类分子分类((1 1))CD5CD5- -B B细胞:细胞:B2B2细胞不表达细胞不表达CD5CD5分子2 2))CD5CD5+ +B B细胞:细胞:B1B1细胞表达细胞表达CD5CD5分子,分子,CD5CD5分子分子 是骨髓外发育的是骨髓外发育的B1B1细胞成熟的标志细胞成熟的标志按功能分类按功能分类 (1) (1) 初始初始B B细胞细胞; ; (2) (2) 活化活化B B细胞细胞; ; (3) (3) 记忆性记忆性B B细胞亚群。
细胞亚群第四章第四章固有免疫细胞固有免疫细胞 第一节第一节 吞噬细胞吞噬细胞 一、吞噬细胞分类一、吞噬细胞分类 (一)大吞噬细胞(一)大吞噬细胞 即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即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 MPS),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胞(monocyte)和由其衍生的各种组织器官中的)和由其衍生的各种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巨噬细胞(macrophage, MΦ) (二)小吞噬细胞(二)小吞噬细胞 指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指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二、单核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巨噬细胞系统单核单核- -巨噬细胞在光镜和电镜下的形态结构巨噬细胞在光镜和电镜下的形态结构 单核细胞体积较大,蹄状核(左,普通光镜)透射电镜单核细胞体积较大,蹄状核(左,普通光镜)透射电镜显示其高尔基体发达、线粒体丰富、胞浆颗粒明显显示其高尔基体发达、线粒体丰富、胞浆颗粒明显(中)。
扫中)扫描电镜显示腹腔描电镜显示腹腔巨噬细胞粘附于玻璃表面巨噬细胞粘附于玻璃表面(右) (一)模式识别受体(一)模式识别受体 1. 简介简介 1989年,美国免疫学家年,美国免疫学家Janeway提出提出模式识别理论,认为某些病原体或其产物共有在进模式识别理论,认为某些病原体或其产物共有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这种高度保守的分化上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这种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称为子结构称为病原相关分子模式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PAMP))PAMP能被固有免疫细胞表能被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即面的相应受体,即模式识别受体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所识别,以保证免疫识别作用的相对所识别,以保证免疫识别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2. PRRs分类分类 PRRs可分为可分为Toll样受体样受体((TLRs);清道夫受体();清道夫受体(SRs)和甘露醇受体)和甘露醇受体((MR) ((2)清道夫受体)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 SR)) :表达于巨噬细胞表面的清道夫受体,:表达于巨噬细胞表面的清道夫受体,可识别可识别G-菌脂多糖、菌脂多糖、G+菌磷壁酸、乙酰化菌磷壁酸、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和细胞膜内侧面翻转到胞膜低密度脂蛋白和细胞膜内侧面翻转到胞膜外侧面的磷脂酰丝氨酸等,参与对某些病外侧面的磷脂酰丝氨酸等,参与对某些病原体及丧失唾液酸的陈旧红细胞和某些凋原体及丧失唾液酸的陈旧红细胞和某些凋亡细胞的清除。
亡细胞的清除 ((3)甘露糖受体)甘露糖受体((mannose receptor, MR):甘露糖受体有):甘露糖受体有C型凝集素结构域,借型凝集素结构域,借此能与广泛表达于病原体细胞壁糖蛋白和糖此能与广泛表达于病原体细胞壁糖蛋白和糖脂分子末端的甘露糖和岩藻糖残基(即相应脂分子末端的甘露糖和岩藻糖残基(即相应配体)结合,产生吞噬作用配体)结合,产生吞噬作用 (二)参与提呈抗原和协同刺激(二)参与提呈抗原和协同刺激T T细胞活化的分子细胞活化的分子 包括:包括:MHC I/IIMHC I/II类分子和类分子和B7B7分子分子 静息巨噬细胞:很少表达静息巨噬细胞:很少表达 活化巨噬细胞:高水平表达活化巨噬细胞:高水平表达 功能:参与抗原提呈和功能:参与抗原提呈和T T细胞活化细胞活化CD28CD28B7B7T T细胞细胞MHC I/IIMHC I/IIM MφφCD4/CD8CD4/CD8TCRTCRAgAg (五)杀伤机制(五)杀伤机制 1 1)趋化:急性炎症因子:)趋化:急性炎症因子:TNF-TNF-αα、、IL-1IL-1、、IL-6IL-6 趋化因子:趋化因子:MCP-1MCP-1 2 2)识别)识别: : 3 3)吞噬)吞噬: : ① ①吞噬吞噬 ② ②吞饮吞饮 ③ ③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4 4)杀伤:)杀伤: ①①胞外杀伤:胞外杀伤:ADCCADCC作用作用 ② ②胞内杀伤:氧依赖系统和氧非依赖系统胞内杀伤:氧依赖系统和氧非依赖系统 b b)氧非依赖系统:)氧非依赖系统: 抗微生物肽抗微生物肽--- --- 防御素、阳离子蛋白防御素、阳离子蛋白 酶类酶类--- --- 溶菌酶溶菌酶 a a)氧依赖系统:)氧依赖系统: 反应性氧中间物(反应性氧中间物(ROIROI)) 活性氧产物:活性氧产物:H H2 2O O2 2、、O O2 2- -具有强氧化和细胞毒作用。
具有强氧化和细胞毒作用 反应性氮中间物(反应性氮中间物(RNIRNI)) 产生产生NONO发挥对细菌、某些原虫和肿瘤细胞的杀伤发挥对细菌、某些原虫和肿瘤细胞的杀伤 或细胞毒效应或细胞毒效应(六)生物学作用(六)生物学作用 1 1)非特异性吞噬和杀伤(主要吞噬胞内寄生菌)非特异性吞噬和杀伤(主要吞噬胞内寄生菌 等)作用等)作用 ①① 吞噬作用吞噬作用 ②② ADCCADCC效应效应 ③③ 接触杀伤接触杀伤: :通过分泌通过分泌TNF-TNF-αα杀伤靶细胞杀伤靶细胞 2 2)提呈抗原)提呈抗原 3 3)免疫调节:通过产生和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免疫调节:通过产生和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如如IL-1IL-1、、IL-6IL-6、、TNF-αTNF-α、、IL-8IL-8等,等, 参与免疫调节参与免疫调节。
二、中性粒细胞二、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来源于骨髓的髓)来源于骨髓的髓样干细胞,主要存在于外周血中,是白细胞中数样干细胞,主要存在于外周血中,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约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量最多的一种,约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50%~%~70%,总数达到%,总数达到5 5××10101010而骨髓的储备量多达而骨髓的储备量多达1 1×1012 中性粒细胞具有寿命短(中性粒细胞具有寿命短(6-24h),更新快的),更新快的特点 光镜下的中性粒细胞(光镜下的中性粒细胞(PMNPMN)) 其核形态多样,主要呈分叶状;胞浆内含有初级和次级两种颗粒初其核形态多样,主要呈分叶状;胞浆内含有初级和次级两种颗粒初级颗粒较大,即溶酶体颗粒,内含髓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和溶酶体;级颗粒较大,即溶酶体颗粒,内含髓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和溶酶体;次级颗粒较小,内含碱性磷酸酶、溶菌酶、防御素、杀菌渗透增强蛋白和次级颗粒较小,内含碱性磷酸酶、溶菌酶、防御素、杀菌渗透增强蛋白和乳铁蛋白等主要参与抗感染和炎症反应乳铁蛋白等。
主要参与抗感染和炎症反应 1.1.表面受体表面受体 中性粒细胞表面具有多种受体,中性粒细胞表面具有多种受体,与单核巨噬细胞相似与单核巨噬细胞相似 ((1 1)) MRMR ((2 2)) SRSR ((3 3)介导调理作用和)介导调理作用和ADCCADCC作用的受体作用的受体 1 1)) FcFcααR R 2 2)) FcFcγγR ⅢAR ⅢA((CD16aCD16a)) 3 3))CR1CR1 ((4 4)) TLRTLR 2.生物学功能生物学功能 ((1 1)非特异性吞噬和杀伤(主要吞噬胞外寄)非特异性吞噬和杀伤(主要吞噬胞外寄生菌等)作用生菌等)作用 ((2 2))ADCCADCC作用。
作用第二节第二节 NKNK细胞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atural killer cell)是一类是一类缺乏缺乏T T细胞和细胞和B B细胞的特征细胞的特征- -无无TCRTCR和和BCRBCR、胞浆中含、胞浆中含嗜天青颗粒的大颗粒淋巴细胞(嗜天青颗粒的大颗粒淋巴细胞(large granular large granular lymphocyte,LGLlymphocyte,LGL) 外周血中的外周血中的NKNK细胞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细胞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5 5%~%~1010%;脾脏中占%;脾脏中占1 1%~%~2 2%;淋巴结和骨髓中也有%;淋巴结和骨髓中也有NKNK细胞的存在细胞的存在 表面标志表面标志::CD56CD56、、CD16CD16、、CD2CD2光镜下的光镜下的NKNK细胞形态细胞形态NNKNK细胞细胞一、一、NKNK细胞的识别机制细胞的识别机制(一)通过(一)通过IgG FcIgG Fc受体识别抗体结合的靶细胞受体识别抗体结合的靶细胞 NKNK细胞表面表达细胞表面表达IgGIgG的受体的受体FcγRIIIFcγRIII((CD16CD16),可),可与抗体与抗体FcFc段结合,介导段结合,介导NKNK细胞识别被抗体包被的靶细细胞识别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
此种以胞此种以IgGIgG抗体作为中间桥梁,定向介导抗体作为中间桥梁,定向介导NKNK细胞对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称为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毒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 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ADCCcytotoxicity, ADCC)),从而杀伤与,从而杀伤与IgGIgG抗体特异性结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合的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 (二)杀伤活化受体和杀伤抑制受体的识别(二)杀伤活化受体和杀伤抑制受体的识别 1. 1. 杀伤细胞活化受体(杀伤细胞活化受体(Killer Activating Killer Activating Receptor, KARReceptor, KAR)) 配体:配体:靶细胞糖类,靶细胞糖类,MHC-ⅠMHC-Ⅰ类链相关的类链相关的A/B A/B 分子分子((MHC class Ⅰ chain-related molecules A/BMHC class Ⅰ chain-related molecules A/B,,MIC MIC A/BA/B)等(有人研究)等(有人研究KARKAR的配多达的配多达260260余种)余种)。
2. 2. 杀伤细胞抑制受体(杀伤细胞抑制受体(Killer Inhibitory Killer Inhibitory ReceptorReceptor,,KIRKIR)) KIR2DLKIR2DL((P58P58分子)分子) KIR3DLKIR3DL((P70P70分子)分子) CD94-NKG2 CD94-NKG2异二聚体分子异二聚体分子 识别识别HLA-EHLA-E分子分子 识别识别MHCIMHCI类分子类分子 NK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和活化性受体结构示意图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和活化性受体结构示意图 二、二、NK细胞对靶细胞的识别模式细胞对靶细胞的识别模式 1.1.“丢失自我丢失自我 ((missingselfmissingself))”识别模式,识别模式,是指杀伤抑制受体与是指杀伤抑制受体与MHC IMHC I类分子结合可以抑制类分子结合可以抑制NKNK细细胞的杀伤功能,并将任何缺乏胞的杀伤功能,并将任何缺乏MHC IMHC I类分子的细胞作类分子的细胞作为靶细胞处理。
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缺失为靶细胞处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缺失MHC IMHC I类分子,类分子,NKNK细胞由此被激活而发挥杀伤功能细胞由此被激活而发挥杀伤功能 第三节第三节 其它固有免疫细胞其它固有免疫细胞 一、树突状细胞一、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广泛分布于)广泛分布于除脑以外的全身各脏器,数量较少,虽无特异性表除脑以外的全身各脏器,数量较少,虽无特异性表面分子标志,但有数种相对特异性标志已得到人们面分子标志,但有数种相对特异性标志已得到人们的公认和应用的公认和应用 DC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其表面表达的),其表面表达的FcγRII、、补体受体、补体受体、TLR和和MR等膜受体能介导等膜受体能介导DC对各种对各种抗原物质的摄取抗原物质的摄取DC摄取抗原后,进行加工处理,摄取抗原后,进行加工处理,通过直接接触实现对通过直接接触实现对T细胞的抗原提呈,最终活化细胞的抗原提呈,最终活化T细胞。
细胞 二、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二、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1. 特点与分布特点与分布 肥大细胞(肥大细胞(mast cell)和嗜)和嗜碱性粒细胞(碱性粒细胞(basophils)形态学特点是胞内含有)形态学特点是胞内含有嗜碱性颗粒嗜碱性颗粒 嗜碱粒细胞主要分布在血液中;肥嗜碱粒细胞主要分布在血液中;肥大细胞分布于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和胃肠道的上大细胞分布于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和胃肠道的上皮下及皮肤下的结缔组织内靠近血管处皮下及皮肤下的结缔组织内靠近血管处 2. 主要膜分子主要膜分子 ((1)) FcεRⅠ((IgE的的Fc受体) ((2))C3aR 和和 C5aR 3. 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活化方式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活化方式 ((1))IgE-Ag 同同FcεRⅠ交叉连接;交叉连接; ((2)同过敏毒素)同过敏毒素C3a和和C5a结合 4. 细胞活化产物细胞活化产物 ((1)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组胺)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组胺((histamine);白三烯);白三烯C4((leukotriene C4);); 前前列腺素列腺素D2((prostaglandine D2)。
((2)) 分泌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分泌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IL-8和血小板活化因子(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 5. 5. 生物学功能生物学功能 ((1)阻止穿过上皮组织屏障的病原体的感染,)阻止穿过上皮组织屏障的病原体的感染,有利于吞噬细胞的趋化和聚集有利于吞噬细胞的趋化和聚集 ((2)对)对IgE抗体结合的抗原迅速发生应答,抗体结合的抗原迅速发生应答,引起急性变态反应性炎症反应;引起急性变态反应性炎症反应; ((3)抗寄生虫感染抗寄生虫感染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脱颗粒示意图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脱颗粒示意图 三、嗜酸性粒细胞三、嗜酸性粒细胞 1. 表达分子:表达分子: ((1)) 低亲和性低亲和性FcεR IIFcεR II ((2 2)其它受体:如)其它受体:如C3aC3a、、C5aC5a、、C567C567受体和嗜受体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CF-AECF-A)受体)受体。
2. 嗜酸粒细胞活化产物嗜酸粒细胞活化产物 ((1 1)毒性颗粒蛋白:如主要碱性蛋白)毒性颗粒蛋白:如主要碱性蛋白((major basic proteinmajor basic protein,,MBPMBP) ((2 2)炎症介质:如白三烯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炎症介质:如白三烯和血小板活化因子 ((3 3)细胞因子:如)细胞因子:如IL-3IL-3和和IL-5IL-5等嗜酸粒细胞嗜酸粒细胞 3. 3. 生物学功能生物学功能 ((1)) 杀伤寄生虫和病毒感染;杀伤寄生虫和病毒感染; ((2)) 拮抗和调节速发型超敏反应;拮抗和调节速发型超敏反应; ((3)产生炎症介质)产生炎症介质, 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相互作用扩大炎症性免疫应答相互作用扩大炎症性免疫应答第七章第七章 抗原提呈细胞抗原提呈细胞抗原提呈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概 念概 念 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 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呈给T T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在机体免疫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在机体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也称辅佐细胞或也称辅佐细胞或A A细胞细胞第一节第一节 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 •专职抗原提呈细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professional APC): 组成性表达组成性表达MHC--II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能摄取并处理和提呈抗原的细胞包括:树突状能摄取并处理和提呈抗原的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B细胞抗原提呈能细胞抗原提呈能力强•非专职非专职APC(non-professional APC) :: 在某些活性分子刺激下能被诱导表达在某些活性分子刺激下能被诱导表达MHC-II类分子并能处理和提呈抗原的细胞类分子并能处理和提呈抗原的细胞 包括: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上皮及间皮细包括: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上皮及间皮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抗原提呈能力弱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抗原提呈能力弱•广义广义APC:指能加工处理抗原并以抗原肽:指能加工处理抗原并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提呈抗原信息的所有分子复合物的形式提呈抗原信息的所有细胞。
细胞 三种专职抗原提呈细胞三种专职抗原提呈细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的特性比较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的特性比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