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望海潮》教学反思(2篇).doc
7页《望海潮》教学反思(2篇) 1《望海潮》对于我来说,是新课文,是人教版必修四中宋词单元的作品,是柳永歌颂城市繁华富庶的代表作这首词意象多,情感充沛,共一百零七字,属于长调慢词,难于理解的词句较多,对于学生来讲,鉴赏有一定难度在讲这节课之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参考了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但感觉这些资料教学内容千篇一律,问题设置极为平常,不能调动学生兴趣,探究的问题既没有广度也没有深度,就开始自己设计起来首先是导入,我从柳永入手,精要地讲他名字的由来、作者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本词的社会影响及本词诞生的背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再加上我制作的精美课件和当堂现场朗诵,更是让这种学习气氛更加浓郁在讲课期间,我还让学生不断读课文,走进文本,小组合作探究先从大局入手,宏观把握全篇文章,用原文词语概括杭州的富庶繁华,再结合我们的印象中的杭州,对之有一个总的把握,再分析概括上下片的内容,做到了整体上的心中有数在探究环节,我设置了三个问题,一个是内容上,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美丽繁华富庶,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一个是语言上,分小组起立讨论鉴赏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散文化并说出手法、效果;一个是在写景上,还是分小组起立探讨鉴赏其写景的方法。
通过这三个探究题的设置,充分让学生享受课堂,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思考和大胆的表达小组合作了,不再迷茫了,大家回答的时候也有的说了,学生更加自信了,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强了在探究环节,我也引进了小组竞争机制课前,把学生分好小组,每个小组都给自己组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如“北冥鱼”、“怀瑾”等我在课前就把这些小组的名字在黑板上写好,到探究的时候,学生开始回答问题,回答对一个加2分,起初是几个人举手,到后来就变成抢答了,场面极为火爆,也让讲台上的我和在场的老师感到震撼原来,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这样调动整个探究环节用时近30分钟,主要是学生的尽情表达和老师的适时点拨引导,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受到了意象不到的成果在这节课的后8分钟,我做了一个知识迁移拓展,在给我自己班学生讲课的时候,我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个学习小组完成一篇仿作,题目为《望海潮秦皇岛》,高一2班侯雨奇同学的作品写得最好,我就把它拿到这节课请大家赏析,一个16岁少年的作品,能写出这么有内容的诗词实属不易全体19班学生对此进行了小组合作赏析,从内容、手法到语言、结构,学生们赏析得很好,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纵观这节课,我觉得自己上得比较成功有如下亮点:1、学生有效活动较多,小组合作得很有效率感,讨论热烈,回答问题积极踊跃2、学生读书,教师要求明确具体,极富气势3、教学流程顺畅,教师语言简洁,教师的语言极富鼓励性4、教学设计充分体现课标精神,问题设置让学生有话说,还有一定的约束性,能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二篇:第二次教授柳永的>了我仍然记得第一次教的时候,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我当时的教学定位是让学生自主赏析,主要是赏析字词句,学生的赏析非常到位,发言相当的踊跃赏析完后,我还让学生以海南为题材,按照《望海潮》的格式来填词,学生的热情很高涨,填的很不错可今年上此课,学生似乎学得不太热情,就算自主赏析,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同一篇课文,同一种教法,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性会这么大,看来不是教案或学生单方面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教学设计如何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不同的学生,相同的教案,也会出现不同的课堂局面,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时时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性格、爱好以及他们的兴趣取向,这样才能把课上好本次教学,因时间太紧,所以未能让学生进行填词训练,这多少都有些让我遗憾。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