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林村的故事》有感.doc
5页读《林村的故事》有感摘要:作者黄树民通过与厦门近郊的一个农村书记的交谈, 了解了这个村庄的历史和变革过程作者从整体出发、由小及大,透过一个农村在 1949 年后的变迁史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张具体、清晰的中国农村发展变革的历史进程图一、 书名与作者(一)书名本书是使用英文写成的,书名为“ The Spiral Road: The Change in a ChineseVillage Through the Eyes of a Communist Party Leader ”书名直接翻译过来就是《盘旋之路:一位村党委支书眼中的中国农村变迁》 在国内被翻译为《林村的故事》,这是一本人类学的著作《林村的故事》这个名字既确切又不太确切,说它不确切是因为作者想说的故事不仅仅局限于林村, 作者更想讲述的是整个中国农村变革的故事确切在于, 《林村的故事》这本书里面大部分讲的都是林村村支书叶文德亲身经历的故事,整个历史过程的发展是由一个个故事串联起来的,作者在研究中的问题和答案也在一个接一个的故事中呈现给读者, 这种研究手段为人类学的研究拓宽了思路,提出了新的方法二)关于作者作者黄树民是在大陆农村出生,移居台湾,在美国担任人类学教授,可以说作者的身份也赋予了这本书不一样的性质, 这个特殊的身份使得这本书是一个从中国出身的西方学者对中国农村的观察和思考, 可以说是东方和西方双重视角了解中国的三农问题。
本书内容主要由作者和厦门市郊林村党支部书记叶文德的对话组成 所以也能够说这本书是有两个作者共同完成的,第一个作者是书中的主人公叶文德书记,他提供了故事的基本情节和内容, 这个作者是 “公开”的;第二个作者是 “隐藏”在叶书记背后的黄树民教授, 他在这些对话中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一些事件来剖析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对农村生活的影响, 在叶书记所讲的每一个故事背后,都穿插了作者对要考察的内容的精心安排以及人类学思想引发的思考二、变革中的故事( 一) 作者与叶文德相识林村是坐落在厦门市北端约 10 公里处的一个小村庄,因为林村被官方指定为发展生产责任制的 “模范村 ”,所以作者被安排到林村做驻村调查研究 整个研究像故事般发展, 故事以林村的村支书叶文德为主干, 透过他的生活来了解政府如何改变村民的生活和村中的风俗这本书像游记一样,我们随着作者进入了林村,认识了主人公叶文德,起初作者对他的印象是“最恶劣的乡间干部代表:机警过人、居心叵测、消息灵通、好管闲事” 黄树民当时在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做研究, 经主管部门安排到林村做田野调查,原来已经和房东说好每月 60 元的伙食费,电费自付不收房租就在黄树民刚刚搬到林村的时候,叶文德出现了: “你知道在厦门经济特区房租是多少么?一平米四块钱人民币, 当然我会算便宜一点给你。
我想一平米二块五挺合理,这层房子大概有一百平方米, 你要想让林同志出租这个房子, 就得一个月付二百五十元[1] 黄树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想把桌子上的蜜饯砸到叶文德的脸上因此黄教授在林村的第一个月, 一直与这位林村的最高长官保持着距离, 除了表面上的礼貌外, 能避开就避开 两人关系的缓和是因为叶书记父亲的坟墓被村民偷偷捣毁,在去现场的路上, 叶书记像黄教授宣泄了压抑已久的感情, 从而引导出两人的友谊和后续的交往二)宗族和政治斗争的影响叶书记首先讲述的是闽南农村一个固有的社会组织——宗族, 林村之所以叫林村自然是因为是由姓林的人掌控村子, 可是三十年间的两次大型瘟疫, 导致了村内的人口锐减; 妇女不育造成了林姓村庄单一姓氏的转变, 叶书记的爷爷就是[1] 《林村的故事》黄树民著 素兰,纳日碧力戈译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P2外姓人入赘林村,因为农村规矩得以保存外姓 村庄宗族间的械斗导致冤冤相报,叶书记的岳父成为了林村和另一村庄长期斗争中的牺牲品, 这也是农村人口锐减的一大原因可是对于农村来说最可怕的还是贫困, 村里人辛苦工作一天也不能保证每个人每顿饭都有足够的地瓜可吃 当解放浪潮来到的时候, 农民们欢欣鼓舞,打土豪分田地。
在政府有力的领导下社会进步, 迅速改变了农村的贫困面貌,农民们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四清运动和文革在农村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农民对于政治活动非常狂热然而随着政治上的狂热和天灾的到来, 农民们不得不面对大范围的饥荒, 从上至下的路线斗争更是影响着从中央大员到普通农民的命运 叶书记是从 “四清” 运动中涌现出的积极分子, 却在大革命中被边缘化, 直到改革开放才由农村的治保主任提升为村支部书记三)政策和叶书记的变革政府的政策对于农村条件的改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就算是在 1960 年代闹饥荒的时候,也有改善的地方: 因为盖了水库,大部分的旱田都有水可以灌溉,改成了水田,所以生产提高了不少 1969 年,为了因应农业学大寨的运动,又发动全村做的动的人进行一项规模较小的建设: 便是将水田的水位齐一, 并重造田埂,让每一垄田尽量扩大 ”[2]1978 年 3 月,叶文德当选大队党支部书记不久就去公社推销自己的改革理念提出两项实验: 1.用选举的方式选出生产队的队长和副队长,并允许非党员人员参选 2.红利制度:各生产队队长应该有权保留某些百分比的生产盈余作为红利生产队长可以自己判断, 将红利分给队上最努力的人。
他认为只有借着控制这个经济杠杆,生产队队长才能提高该队的生产,除此之外,别无他法通过叶文德的改革使林村在短短的五、 六年间村产值上升 6 倍,达到 200 多万元,成为有名的先进村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农村集体制解题,而叶书记用自身的力量尽量拖延集体制的解体,目的是为了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叶书记说: “1978 年时,政府的农村政策改弦易辙之后, 大队集体制的解体似乎无法避免了 我尽量抵制来自上[2] 《林村的故事》黄树民著 素兰,纳日碧力戈译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P119级领导和部分村民的压力, 延后这个必然结果的到来 我有的是理由, 不要让集体制过早解体 1980 年初期,大队在集体制下运作得相当好本大队是这 18 个大队中,个人平均所得最高的如果这个方式做的好好的,就没有理由喊停再说,我希望年老的、弱势的村民能够得到保护在集体制下,我们可以很轻易的用公家的基金来补助他们要是集体制解体了,他们怎么办?” [3]三、叶书记的性格特征叶文德是一个孝子 , 但是村干部的身份又使他不得不批评其积极参与庙会活动的父亲改革开放之后 , 林村逐渐脱贫致富 ,其受封建迷信影响的父亲认为是“上苍”有眼 , 积极动员村民重修村庙 , 来答谢三位地方神抵。
叶书记为了维护自己公家人的形象 , 提出与父亲分家另过 , 以便在象征意义上划清自己同搞 “ 封建迷信” 的父亲之间的政治关系 , 而且分家仪式举行的时间又正是在村庙落成之前通过这些细节故事的描写从而读者在书中看到的叶文德的形象既是党和政府的代表 , 同时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叶文德是黄树民研究中最重要的报道人,他是林村社会变迁的灵魂人物他是林村的“酋长”,也是执法者由于他的精明,他最终成为全镇最成功的基层领导,林村也是在他的领导下,踏上了小康之路一方面 , 叶书记维护村里的公理和秩序、提高村民收入、保护弱者 , 是一个勤政、廉洁、为民的好干部 ; 另一方面 , 叶书记又“毫不掩饰他的关系遍及大小官员 , 且在适当的运用下” , 为他和村民谋到了好处而且 , 叶书记利用自己的关系为村民谋取利益的行为 , 获得了村民一致的拥护和支持 在叶书记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传统农民的老实、 传统和一点点狡黠,也能看到叶书记作为国家强制政策与村民对抗之间的中介和调机制,一方面要执行上级的指令, 另一方面要为村民的利益不断同更高一级政府讨价还价,使村民得以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环境[3] 《林村的故事》黄树民著 素兰,纳日碧力戈译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P180四、本书特色与总结在写作方法上,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一问一答的形式深刻地揭示了自1949年以来,中国农民生活是如何在地方传统延续与政府政权渗透这两股力量交叉的背景下曲折改变的。
本书想要说明的中国现状有两点: 首先,中国农民的生活从解放以来得到很大的改善, 这是林村的变化, 也是中国广大农村共同的变化;第二点,在中国有一种全国性的文化氛围和形式正在形成, 村民似乎变得非常政治化,这又与国家政治形势息息相关 [4]作者在书中记录了从土地改革、 叶书记的童年、 学校生活、四清运动、文革、改革开放和农村改革的故事, 并通过一个村庄的故事找到整个农村的共同点 以下是作者对中国农村的一些总结:“过去三十年间起起落落的风潮,也都具体而细微地反应在林村的岁月里:对政治活动和群众运动的狂热, 消灭贫穷和文盲的可观成就, 在农村中卫生条件太差的一段不算长的时期, 为了达成政治目的, 以暴力或残酷手法处决特定人士,全国上下一致的欺瞒、 背叛行为等 从叶书记的一生和工作中, 我们目睹了这个新生国家的澎湃汹涌 将叶书记在林村中所见的欢乐与痛苦, 以软弱的脚步蹒跚学步,在尝试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就,通通放大百倍千倍,就成了所谓‘中国’这个集合体[5]参考文献:[1] 《林村的故事》黄树民著 素兰,纳日碧力戈译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 中国学术论坛 《林村的故事》及书评[4][5]中国学术论坛 《林村的故事》及书评《林村的故事》黄树民著 素兰,纳日碧力戈译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