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区域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监测点位的布设.docx
9页浅谈区域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监测点位的布设 摘要: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区域规划中环境监测点位的布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当前部分城市区域规划情况看,在布设环境监测点位方面仍有一定的不足,综合考虑环境敏感点分布情况、规划区内产业分布情况等,无法达到污染控制目的,这就要求在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方案上进一步优化,使区域规划更加合理本次研究将选取某地区为例,结合其当前环境基本情况提出区域规划环评中大气监测点位布设的具体方案,并分析布设中相关注意事项关键词:区域规划;环境;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方案前言:在进行区域规划过程中,通过设置大气环境监测点布设,能够对影响环境的污染物进行有效监测,从而保证区域规划过程中避免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在进行监测点位布设过程中,要注重对区域污染气象特征进行把握,保证监测点位可以对区域环境质量进行较好的反应在进行区域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时,要注重对布设方法进行有效选择,保证监测点布设时,能够对实际情况进行较好的反应,从而保证区域规划具有较高的环保性1、大气环境监测的必要性自从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颁布及实施以来,我国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受我国的工业化及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影响,我国的大气环境情况较不乐观,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影响,因此我国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在区域规划环评中进行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
大气环境监测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首先,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最主要的的权利就是生存权,但是,大气环境的一些问题已经对人类的身体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极其恶劣的大气环境还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命,由此可见,进行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是确保人类生存权的基本要求其次,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对植物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和空气进行有效融合另外大气中的污染物也会对周边环境,比如土壤、水资源等产生不良影响,使一些动植物受到伤害,甚至会导致动物大量死亡,植物大面积枯萎最后,大气中的污染物在对人和动植物产生影响后,会导致社会环境持续恶化,大气监测主要是对社会环境进行监测,对其不同时空及不同种类的污染物浓度实施监测,有效控制这些污染物的浓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区域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方法2.1功能区布点法功能区布点法在大气环境监测开始阶段用的比较广泛,功能区主要是按照城市中的工业区域、商业区域及教育区域等的不同而建设不同的点位,在工业区域建设较多点位,尤其是在污染物排放量较高企业的周边多设置一些点位在对这些功能区进行点位布设时,应该尽量确保点位观测的有效性及合理性,对一些紧急情况可以进行有效预测,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此外针对不同种类的大气污染物,按照它们不同的扩散系数,对点位进行合理调整。
功能区点位布设方法的优点在于充分体现出经济性原则,可以对工业区域进行科学有效的监测及预报,在大城市中优势比较明显,其缺点是对于城市之外的其他区域较不适合,不能够对监测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及判断,无法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及可靠性2.2网格布点法网格布点法指的是在充分考虑区域的重要性、污染物的污染程度及工业化发展水平高低的前提下,对所在地区进行网格划分,在网格中的各个交点处建设监测点位网格布点法的优点在于充分体现出代表性以及一致性原则,可以对监测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确保其有效性及精准性,同时可以描绘此区域不同时间段的污染物扩散趋势,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控制,这种方法很适用于污染物均匀区域以及多污染源区域网格布点法的缺点在于在污染物浓度比较高的区域缺少相应的监测点位,不能对高浓度污染物的真实浓度进行有效反映,另外在经济性方面也具有一些不足之处2.3扇形布点法扇形布点法主要是按照不同目的,在污染源经常主导风向的下风侧或者是季节主导风向的下风侧,规定在3到5个方位不同距离处建设监测点位这种方法很适合单个污染源,按照污染源所处地区、不同风向、不同污染物类型的扩散系数而建设的一个大气环境监测方法。
此方法可以有效对单个重要污染源实施监测,并对污染源产生的影响进行科学划定,进而判断是否能够对污染源周边的环境和居民的生活产生极大影响在对监测点位进行布设时,应该以主风向为轴线,按照实际需要在相应角度建设不同数量的监测点位,另外也要在上风向建设一些参照点位扇形布点法的优势在于适合单个重要点源,同时可以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确保资源的经济效益,也可以确保监测数据的精准性,其缺点在于在范围比较大的区域不适合应用这种方法,此外对风向的掌握和利用的要求也比较高2.4同心圆布点法同心圆布点法指的是在地势平坦的区域中存在多个污染点源的前提下,在明确污染区位置后,将这个污染源当作圆心,画出多个半径不一样的同心圆,再画出不一样的轴线,轴线和同心圆的相交之处就是监测点位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布设大量监测点位,监测点位分布也比较均匀,很适合存在多个污染源的区域,同时也符合代表性原则、一致性原则、经济性原则以及科学性原则,可以有效监测多个污染源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受气象情况影响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风向能够对监测点位和监测点位布设产生很大影响,因此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主导风向明显的区域3、区域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探究在实施区域规划时,要掌握区域的主导方向。
比如某区域以东风为主,大气污染物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及西部地区,在区域规划过程中,需要按照主导风向建设相应监测点位,进而有效监测大气的污染情况3.1按照最大浓度落脚地实施布设在进行区域规划时,烟囱排放出的浓烟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监测点位布设时,需要有效把握烟囱最大浓度落脚地的扩散情况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计算其最大浓度落脚地,并根据落脚点进行监测点位布设3.2气象条件分析在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点位布设时,需要充分考虑气象条件,通过全面掌握气象特征,确保监测点位布设的合理性及科学性不同时间段的不同气象条件对污染物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比如风向是静风风向,而且风速比较小,稳定度比较高,那么它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就会比较小,反之就会对污染物的扩散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在监测点位布设时,要根据气象条件,合理布设监测点位3.3在进行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在区域规划环评中进行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实施监测点位布设时,需要考虑区域内规划土地的利用情况,并通过气象污染特征,在环境污染比较敏感的地方建设大气环境监测点位,以确保能够有效的监测环境情况第二,在进行监测点位布设时,要充分考虑该区域的主导风向,总体来说,应该在开发区域的上风向布设相应监测点位,如此一来,可以全面、有效地把握环境污染因素,进而为环境规划及环境治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在进行环境点位布设时,需要充分考虑气象条件的整体特征,可以将监测点位建设到最大浓度落脚点处这样做可以为区域规划中的环境评估问题提供必要的依据4、举例区域开发规划环评中大气监测点位的布设某规划区域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和西固区的交界地段,南依西山岭,北望黄河,西北与世纪新城毗邻,东北与七里河货场相邻,规划区域面积1882.14公顷根据兰州市城区环境功能区划,该地区为环境空气质量功能二类区该地区的主导风向为偏东风,且区内大气污染源比较少,依据大气环境监测的经验方法拟采用扇形法布点除根据主导风向按不同功能分区分别布设监测点外,还考虑规划区内外现状和规划实施后的主要大气污染源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4.1考虑地面最大浓度落地点布点方法根据区域现状调查和区域控制性条规,区域内主要的大气污染源为现有理工大学集中供热烟囱(排放高度60m)和规划的范家坪热电厂(排放高度180m)根据最大浓度落地点垂直向扩散参数α2与源高H的关系式:式中,r2、α2均为垂直向扩散参数的系数和指数,由大气稳定度和下风向距离决定4.2不利气象条件的确定根据兰州市常年的气象观测资料,确定不利气象条件的主要污染气象特征如表1所示,不同稳定度条件下垂直向扩散参数幂函数表达式系数值如表2所示。
4.3结果分析根据现状及规划后的主要大气污染源的排放高度及不利气象条件垂直向扩散参数幂函数表达式系数值,由公式(1)、(2)计算得出各种大气稳定度下最大浓度落地点离排放源的距离如表3所示地面最大落地浓度公式:式中,u为平均风速;σz、σy分别为垂直向和横风向扩散参数由公式(3)可知,在特定污染源下,污染物的地面浓度与风速和扩散参数有关,而扩散参数随着下风向距离和不稳定性的增强而增大根据公式(2)计算得到,σz/σy在各种稳定度和下风距离比值的变化范围为0.32~0.64,而风速的变化范围为0~2,综合考虑这两方面因素,确定最不利气象条件为静风中性稳定度(D类)条件兰州理工大学集中供热烟囱最大落地点的监测点位选为主导风(东风)下风向的1.6km处(5#监测点);范家坪热电厂在D稳定度条件下的最大浓度落地点已超出了评价范围,所以选择C类稳定度下风向2.2km处为监测点(6#监测点)综合考虑不同功能分区、受影响敏感点及规划区内外现状和规划实施后的主要大气污染源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分别布设监测点,布设结果如表4所示5、结论总而言之,在区域规划环评进行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过程中,要全面了解规划区域里的大气污染情况,根据规划区域的实际情况,比如气象、功能、污染源数量等,合理的选择监测点位布设方法,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及科学性。
在点位布设过程中也要尽可能的遵循代表性、一致性、经济性以及科学性等原则,以满足区域规划发展需求,让经济、社会及环境能够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参考文献:[1]基于大气特征污染物的监测布点选址优化研究[J].秦怡雯,钱瑜,荣婷婷.中国环境科学.2015(04)[2]区域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研究[J].王颖,霍玉侠,侯雅楠,潘峰.中国环境监测.2011(06)[3]环境监测[M].高等教育出版社,奚旦立等编,2004[4]空气污染气象学教程[M].气象出版社,蒋维楣等编著,1993[5]福建省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研究[J].白亮.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01)[6]矿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大气专题编制探索[J].李海耀.山西建筑.2013(16)[7]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J].中国环保产业.2013(01)[8]关于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设置的思考[J].王帅,丁俊男,王瑞斌,解淑艳,张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04)[9]区域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研究[J].王颖,霍玉侠,侯雅楠,潘峰.中国环境监测.2011(06)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