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讲解(全).doc
36页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 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2、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密切相关: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 2、列宁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3、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远大的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相对于最高理想来说,共同理想是近期的具体理想 第三节 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还是当作行动的指南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主要内容: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六个字:本质、状况、运用重点有: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现实意义、三大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难点有:列宁的物质定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对立统一规律、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1、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1)哲学的含义: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问题 (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物质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2、运动与相对静止 (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本质的解释,与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不同,不仅在于提出了正确的哲学物质观,而且在于引入了实践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实践 (一)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三种形式: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 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三种基本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实践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第三,科学实验 (二)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第一,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第二,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第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正是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联系的特点:客观;普遍;多样 (二)世界的运动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上升性、前进性的运动变化,即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唯物辩证法坚持两点论,形而上学坚持一点论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一系列其他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则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二、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2)内因、外因及其关系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同时,事物的外部条件对事物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作用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在一定情况下,外因对事物的发展甚至起决定性作用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矛盾观点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另一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二)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 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辩证的否定 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还包括一系列其他范畴,主要有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等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一)规律和自然规律: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二)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二、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意识的起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第三,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第四,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这是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三)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主要内容: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可概括为八个字:本质、过程、结果、运用重点是掌握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辩证过程、真理与价值、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难点是认识的本质、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第一节 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认识的产生 1、认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个人的认识史也再现着整个人类的认识史 2、认识论和本体论 本体论和认识论是不可分的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有什么样的认识论3、认识和认识论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1、认识主体 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自然的物质基础;社会历史性;能动性 认识主体的结构: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2、认识客体 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构成认识客体的内容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4、认识的本质是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