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编)浓淡相间生趣盎然.docx
10页浓淡相间 生趣盎然中国文人素爱赏竹、咏竹、写竹、种竹、伴竹而居, 以这种虚心有节的植物寄托志趣与情操文人画兴起之后,竹与梅、 兰、 菊一起成为最常见的描绘题材, 尊为“四君子”其中, 竹的抒写与书法结合得最为紧密, 徐显 《史集传》 曰:“写干用篆法, 枝用草书法, 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撇笔法 ” 这对惯于用毛笔书写交流的古代文人来说,确实是最便于涉笔的题材我国最初画竹并有记载的画家是唐代画圣吴道子,宋人黄庭坚说他画竹“不加丹青,已极形似” ,稍后的孙位 也有擅画松石墨竹的记录但宋初以前竹画的主流却是勾勒著色画法,王维、李颇、李煜、徐熙、黄筌、黄居父子都有 设色佳作,惜失传,直至以文同为代表的“湖州竹派”的崛 起,情况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元明画竹之风鼎盛,名家辈 出赵孟以《秀石疏林图》自题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提出了“书画同源”的著名主张此外,以管道擅写晴竹、郭天锡 擅写幽竹、吴仲圭擅写劲竹、顾定之擅写风竹、珂九思檀写 修竹、倪云林擅写瘦竹、王孟端擅写烟竹、夏仲昭擅写雨竹 等,各有建树。
清季画竹承绪前朝而别开新貌石涛好撇溪 山竹,千丛万点,墨采焕然;金冬心好植龙井修竹,阔叶短撇, 古趣盎然; 郑板桥好书伴石疏竹, 以意遣形, 瘦劲自然;蒲作英好截高干孤竹,粗枝大叶,水气然;吴昌硕好作临风 劲竹,撇叶如斫,光华灿然等等作品题跋之多之佳,更是 脍炙人口,言简意深现选出历代名家存世之竹绘画作品,分期刊登, 愿与读者一起徜徉在婆娑绿影、 姿态万千之竹海,呼吸竹之清香, 感受古人追求的 “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之境界元 李《竹石图》 绢本设色 纵 185.5 厘米 横 153.7 厘米这件作品虽然画幅巨大,但在构图布局上却疏密有致, 停匀妥贴大匠之意,于此可见一斑然而在绘制这样大幅 作品时,画家依然忠于自然无论是枝繁叶茂的老竿,还是笋衣未退的新篁, 无不一任天性 一派天然的 “无我之境”,在李笔下得到完美体现李( 1245-1320 年) ,字仲宾,号息斋、息斋道人,蓟丘 (今北京)人博学多通,二十余岁在太常寺做小吏,皇庆 元年( 1312 年) 为吏部尚书, 拜集贤殿大学士。
擅枯木竹石, 尤精墨竹初师王庭筠,后师文同,青绿设色师李颇功力精到有独创,被誉为“写竹之圣者” 传世作品有《梧竹兰 石四清图》 、 《双勾竹石图》 、 《新篁图》 、 《修篁树石图》 、 《墨 竹图》等元 赵孟 《古木竹石图》 绢本墨笔 纵 107.4 厘米 横 48.8厘米赵孟原为宋代皇室后裔, 入远后, 应元世祖忽必烈之诏, 做了元代的一品官他的这一举动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 世,都受到了各种各样的责备事实上,人们看到了赵孟仕元的事实,却并没有深入地探究过他这样做的背后的深层原因因而,内心的孤寂,致使赵孟创作了不少枯木竹石题材的作品,寄寓他那份难为世人道述的复杂心境元 管道 《烟雨丛竹图》 纸本水墨 纵 23.1 厘米 横 113.7厘米史称画竹中“晴竹新篁,是其所创” 在这件作品里除 了可以看到管夫子首创的“新篁”之外,还让人们一睹难得一见的“烟雨丛竹”的别离意趣管道 (1262-1319 年), 字仲姬, 吴兴 (今浙江湖州) 人,赵孟的妻子,仁宗延四年( 1317 年)封魏国夫人,世称“管夫人”。
能诗,工书,其翰墨文章、书札、行楷与赵孟不相上下, 尝手书 《金刚经》 数十卷施名山寺庙 善画墨竹梅兰,亦工观音、佛像能山水,笔意清新所画晴竹亭亭如生,用笔熟脱,纵横苍秀,绝无妇人女子之态传世作品有《烟 雨丛竹图》 、 《竹石图》 、 《鱼篮观音图》等元 吴镇《墨竹坡石图》 纸本水墨 纵 100 厘米 横 33.3厘米淡墨缓坡上,巨石戛然而立,石根有兰叶飘逸,在坡石上方是凌空而来的一丛竹头,淡墨出枝,浓笔为叶,一气呵 成上下呼应,刚柔并济再配上连绵洒脱的草书题跋,整幅画面浑穆沉雄而又不失洒脱自在吴镇( 1280-1354 年) ,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尝自署梅 道人,晚号梅沙弥,浙江嘉善魏塘镇人,父吴禾,与赵孟为 至交家巨富,人号“大船吴” 工诗词,文采四溢,造诣 颇深草书学辩光,有唐怀素、五代杨凝式遗意尤善水墨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间学马远、夏圭,用披麻皴和点苔之法兼以斧劈皴和刮铁皴, 笔力劲健, 淋漓雄厚, 别树一帜, 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所画松竹清劲潇洒,挺拔有致兼工梅花,亦能写真,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 。
传世作品有《墨竹坡石图》图》 《竹谱图》等元 王渊《竹雀图》、 《渔父图》 、 《芦花寒雁图》 、 《松泉纵 139.3 厘米 横 50.7 厘米从《竹雀图》中可以看到源自盛唐及北宋严谨的写实画 风对王渊的巨大影响赵孟倡导摒弃南宋纤弱的时尚,直追 盛唐及北宋的“古意”的思想,在王渊的作品中得到了比较具体的落实王渊(公元 13 世纪末 -14 世纪中) ,字若水,号澹轩,虎林逸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工花鸟、人物、 山水, 曾为管道画像 尤精花鸟竹石, 堪称一代巨擘初承赵孟指授,山水学郭熙,人物学唐人,花鸟效黄筌父子勾勒,以水墨皴染所画皆师古风,又能融会贯通,别具一格传世作品有《花竹禽鸟图》 、 《秋山行旅图》 、 《松亭会友 图》、 《牡丹图》等元 顾安《幽篁秀石图》局部《幽篁秀石图》是画家笔墨线条个性与被描绘的对象特 性相配合的一件成功之作画面所呈现的一种隽秀韵味,大抵源自于此顾安( 1289-1365 年) ,字定之,号迂讷老人,平江(今 苏州)人,祖籍淮东(今江苏省扬州北部) ,故自称“淮东顾定之”。
在元代也以画竹名世顾安画竹运笔法度严谨,线条挺秀,且多画新篁,自成一格亦工行、楷书,大字遒劲, 法赵孟 传世画作有 《幽篁秀石图》 、《墨笔竹石图》 、《墨竹图》等元 李士行《古木丛篁图》 上海博物馆藏这幅颇具代表性的传世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禀承父亲严 谨的写实风格的一面,也可以看到透溢于笔墨之间的才情风 致因而,他在世之时,人们就有画艺胜过其父的评说李士行( 1282-1328 年) ,字遵道,蓟丘(今北京)人善山水,仕宗朝近臣荐之,以《大明宫图》入见,仁宗嘉其能, 授五品官,与商琦同在近列,后任黄岩知州工诗文书画, 有前辈风致画竹继承家法,枝叶挺秀,得写生妙趣,精妙 胜于其父李兼师赵孟、鲜于枢法,风雅高雅,山水界画亦精传世作品有《古木丛篁图》 、 《竹石图》 、 《山水图》 、 《松石图》等元 刘秉谦《竹石图》 绢本设色 纵 48 厘米 横 79.2 厘米画竹,尤其是工整的双勾竹,除了线条外,最可见出功 力的是竹叶的交叠、穿插、向背、正侧等诸多相互关系的综 合处理处理得高妙则生机无限,郁郁勃发;反之则了无趣 味。
刘秉谦无疑是对自然有着深刻观察的画竹高手,无论细 部关系,还是整体关系皆可令人击节叹服刘秉谦(公元 14 世纪中后期) ,字之益,寿阳(今山西 寿阳)人,生卒年不详善画墨竹,尤精双勾竹笔墨技法 与李相似, 但其用笔遒劲圆健, 所绘双勾翠竹枝叶繁而不乱, 密而不塞,合于法度,老干嫩梢、枯枝残叶刻画入微,表现 手法既有张逊遗意又兼取众家之长,自成面目传世作品有 《竹石图》 元 珂九思《墨竹图》珂九思画竹十分讲究用笔,且全用书法笔法写干用篆 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颜真卿撇笔法,木石用折 钗股、 屋漏痕 用书法中纯粹的线条来完成绘画形象的刻画, 自然可以事半功倍珂九思从欧阳询入手形成了雄健稳重的 书风,他以此入画,从而成为一代画竹高手珂九思( 1290-1343 年) ,字敬仲,号丹丘、丹丘生、五云阁吏,台州仙居(今浙江仙居县)人,江浙行省儒学提举 珂谦之子得文宗图帖睦尔宠幸,初授典瑞院都事,至顺元年( 1330 年)特任奎章阁鉴书博士, 参与鉴定内府所藏书画后受排挤而罢官,往来于苏、杭、沪一带。
博学,长诗文,精鉴别书法雄健稳秀工山水、花卉、竹石,尤精墨竹所作宗文同法,用书法写疏篁,晴雨风雪、横出悬垂、荣枯稚老各极其妙,颇具奇趣传世作品有《双竹图》 、 《晚香高 节图》等,著有《墨竹谱》 元 谢庭芝《竹石图》 绢本水墨 纵 173.2 厘米 横 105厘米对墨竹来说,浓淡除了文同留下的浓面淡背的经典技法 之外,墨色的浓淡变化是决定作品层次、节奏、韵律、气息 的关键谢庭芝的竹叶形态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整幅 作品的韵律、节奏,全赖墨色的变化浓淡的交错变化,不 仅丰富了画面层次,同时也避免了竹叶形态上的单调乏味谢庭芝 (公元 14 世纪), 字仲和, 号雪村, 江苏昆山人, 生卒年不详工诗、书、画,尤擅墨竹,亦善山水传世作品有《竹石图》 元 赵雍《着色兰竹图》上海博物馆藏《着色兰竹图》最能让观赏者为之击节叹服的是画家把 直硬的竹与曲柔的兰统一在婀娜的风韵中,大可用飘逸、潇洒之类的词来形容赵家艺风,世代承传,实非谬传,亦是古今鲜见的艺术世家赵雍( 1291-1361 年) ,字仲穆,吴兴人,赵孟次子官 至集贤待制,同知湖州路总管府事,晚年隐居在家,往来于 湖、杭间。
承家学诗文书画皆精,善鉴赏,人物、山水、界 画、花鸟、鞍马无所不能幼即勤奋,得母指教,稍懈母即 严责之山水宗父法,参学董、巨、李、郭,萧散清远,笔力劲健,有个人面貌兰竹师其母,腴润洒脱,颇有风致,尤精人物鞍马书善正、行、草,亦长篆书,体势清劲传世作品有《采菱图》 、 《溪山渔隐图》 、 《着色兰竹图》 、 《松溪 钓艇图》等著有《赵待制遗稿》一卷元 倪瓒《梧竹秀石图》 纸本墨笔 纵 96 厘米 横 36.5厘米“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向来被看作是倪瓒为后世留下 的名言尽管后人对此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解读方法,但是, 当初倪瓒却是为自己开脱的一句客套话在倪瓒的作品中, 《梧竹秀石图》是比较轻松放逸的一帧,尤其是从梧竹叶子 随手写出的那种极富浓淡随机变幻的创作过程中,可以想见 当时画家一任机趣畅发的情形然而,即便如此,我们还是 很难把“草草”之类的评价客观地落实到具体作品中去由 此看来,读书可真是不能望文生义的倪瓒( 1306-1374 年,一作 1301-1374 年),字元镇、玄瑛, 号云林、 云林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