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房无此物何处觅清欢.doc
5页文房无此物何处觅清欢【摘 要】本文主要从命名、产生缘由、功能、发展历史、形制、质 地、结构等方面來介绍古代的文房用具砚滴,让读者对于砚滴有一个初步 的认识关键词】砚滴功能形制质地结构砚滴是古代文房用具之一,它虽然没有文房四宝重要,但也是古人书 房里经常能见到口深受古人喜爱的文具之一砚滴穿池小,书衣种楮多 [1] “愁侵砚滴初含冻,喜入灯花欲斗妍 [2]这些都是古人诗句里关于 砚滴的描写可见,古人对于砚滴是并不陌生的砚滴亦称书滴、盛滴器、水滴、水注等,因其早期形制以蟾赊、龟等 为多见,又称砚蟾、蟾滴、龟滴砚滴,从名字来看,是与砚台和水有关 的一种文房用具,《汉语大词典》里对砚滴的解释为“滴水入砚的文具, 也称水注”,可见其功能是砚台磨墨时添水用的其实,在砚滴产生之前, 为砚台添水的文房用具已经出现,那就是水盂宋代学者赵希鹄在《洞天 清禄集》里写道:“古人无水滴,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 墨尽复磨,故有水盂这段话阐明了水盂的出现时间早于水滴那么, 既然已经有了水盂,为什么还要生产砚滴这种添水用具呢?原來,水盂的 口一般比较大,给砚台添水时,特别是墨快干耍加点水润墨时,水盂中倒 出的水有时候会过多,影响了书写。
于是,人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对 水盂的形制加以改进和创新,最终制作出水流细缓、且可以通过按压进水 口控制水流的砚滴宋代何?C就曾经在《春渚纪闻?铜蟾自滴》一文里描 述过自己看到的一个古铜蟾赊砚滴:“古铜蟾赊,章申公研滴也每注水 满中,置赊研仄,不假人力而赊口出泡,泡殒则滴水入研,己而?屯拢?腹 空而止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了所见砚滴出水速度之慢、出水量之少 这也正是砚滴与水盂相比最大的特色Z所在砚滴出现时间虽然晚于水盂,但据史料记载,最迟到汉代砚滴已经出 现西汉刘歆的《西京杂记》是到现在为止能查阅到的最早记载砚滴的著 作书中写到这样一段话:“晋灵公冢甚瑰壮,唯玉膽赊一枚,大如拳, 腹空容五合水,光??如新,王取以为书滴可以看出,汉代已有砚滴 从传世品和出土器物来看,现存最早的砚滴也是东汉时期的,比如东汉陶 质三足蟾赊砚滴、青釉蛙形砚滴[3]、东汉玄武砚滴[4]、熊形玉砚滴[5] 等但这一时期直至唐宋时期的砚滴,尽管数量上有所增加,形制还是比 较简单的,多以玄武、兔、蟾蛛、辟邪、麒麟、羊、熊、鹿等祥瑞动物为 主,寄托了人们驱邪避祸的美好愿望从元代开始,砚滴形制开始丰富起 来,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砚滴制作和使用达到了高峰。
这一时期的砚滴, 在形制上摆脱了前代主要以祥瑞动物为造型的传统,而更加贴近当时的社 会生活人们喜闻乐见的各种富有情趣的植物、动物、人物等,都成为砚 滴形制的题材甚至还出现了历史故事和神话故事题材,比如明正德年间 的素三彩刘海戏金蟾砚滴[6],清代的紫砂彩绘伯牙抚琴砚滴[7]等同时 还出现了集笔插、笔架于一身的多功能砚滴到了民国时期,因书写方式 的变革,砚滴的使用者逐渐减少,砚滴制作开始走下坡路,无论形制的丰 富性上,还是制作的精致程度上,跟明清时期不可同日而语关于砚滴的质地,民国的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曾写道:“水滴,像形者,其制甚古,蟾滴、龟滴由来已久,古者以铜、后世以瓷明时有 蹲龙、宝象诸状书中讲到了砚滴早期的质地主要是铜,这从一些文献 中也可以得到印证元代陆友撰写的《研北杂志》曾经提到一个铜制砚滴:“李仲芳家有南唐金铜蟾赊砚滴,重厚奇古,蘑灭处金色愈明,非近世涂 金比也,腹下有篆铭明代高濂的《遵牛八笺?起居安乐笺》一书里,有 一段话表明了当时文房陈列的标准清单:“斋中长桌一,古砚一,旧古铜 水注一,旧窑笔格一,斑竹笔筒一,旧窑笔洗一,糊斗一,水中丞一,铜 石镇纸一……”其中的“旧古铜水注”指的就是铜制的砚滴。
瓷砚滴最早 出现于西晋,随后南北朝的几百年间,随着青瓷业的勃兴,瓷砚滴逐渐普 及,使用者越来越多宋元以后,我国陶瓷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瓷砚滴 的制作更是盛极一时专门论述砚滴的著作《中国历代砚滴》里,共收录 了晋至现代的砚滴近200款,其中瓷砚滴就占了右分Z九十多《砚滴收 藏与鉴赏》一书里,共收录唐至现代的近150款砚滴,瓷砚滴也占了百分 Z八十多从中可以看出,砚滴的材质,主耍还是以瓷为主,这与我国陶 瓷制造业的兴盛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当然,除了瓷、铜之外,砚滴也有以 玉、石、紫砂、木、锡、银、象牙、鹿角等为材质的,但这只占了砚滴中 极少的一部分,平常也很难见到砚滴出水细缓,得益于它的结构特点从各地收藏单位和藏家收藏的 砚滴来看,大多数砚滴形制都比较小巧精致,长宽高基本上不超过十厘米, 有的甚至不到五厘米同样是注水于砚的用具,砚滴和水盂有很大的不同水盂一般只有一个口,整体呈扁圆形,圆口鼓腹,平底、圈足或带足虽 然,有一些水盂会做成动物、植物等形状,如三国两晋时的兔形、蛙形水 盂,唐五代时的瓜棱形水盂,但圆口鼓腹的基本形制没有变而大多数砚 滴有两个口: 一个为进水口,一个为出水口因为要让出来的水流细缓, 所以所开口子跟水盂相比,要小很多。
其实,对于砚滴的结构特点,古人 就曾有过很多精辟的论述比如清人胡煦撰写的《周易函书别集?篝灯约 旨》写道「'书滴,上下两孔,故可以泄水而清代孙廷铃在《颜山杂记》 里更是简洁明了地概括了砚滴的基本结构:“凡为砚滴,先有顶口,次得 腹,次得提,后得吐水就是说砚滴有口、腹、提、吐水等部分组成砚滴设置成上下两孔,不单单是为了进水和出水,其进水口还有一个 功能,就是做控制水流之用即用砚滴注水的时候,如果用手按住进水口, 则出水口就不会有水流出来;而松开手的话,水就又流出来了明代学者 陶宗仪就曾在《说郛》中介绍了砚滴的使用方法:“捻其窍,则水不滴, 放Z则滴有人曾拿一个东汉玄武砚滴做过实验,将砚滴“注满水后用 拇指封住圆管,无论如何倾斜,水都无法从龟口处滴出而当拇指移开后, 稍作倾斜,水即可经龟颈从龟口的小孔滴出” [8]这个实验跟陶宗仪在 《说郛》中提到的砚滴的使用方法完全一致由此看出,砚滴进水口的另 一个作用就是作为气孔来控制水流量的而对于其中的奥妙,古人也早就 知悉同样是在《周易函书别集?篝灯约旨》里,胡煦写道:“此即坎卦上 下两阴而中阳流动之义若使塞其一孔,则一孔不泄,故朱子谓:'坎塞 其下流,则潴而为泽。
'泽固停蓄不泄Z水也用现在的科学原理来解释, 聪明的古人利用了物理学中的虹吸原理,通过调节器身内的气压,成功地 精确控制了砚滴的出水量[9]随着时代的发展,砚滴的实用功能逐渐消失,但它的精巧外形,巧妙 的注水原理,以及在它身上寄寓着的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情操,必 将为现代人所珍视和崇尚,它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不会磨灭 的■注释:[1] 出自唐?皎然《送裴秀才往会稽山读书》一诗.[2] 出自宋?苏轼《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 一诗.[3] 赵瀚文•陶瓷砚滴的发展及其形制特征[J]•中国陶瓷,2011 (10): 74-76.[4] 东汉玄武砚滴[J]•科学之友:上,2009 (07): 13-13.[5] 杨光•砚滴收藏与鉴赏[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1-1.[6] 王云城•中国历代砚滴[M]•广东:湘粤美术出版社,2005: 44-45.[7] 王云城.中国历代砚滴[M]•广东:湘粤美术出版社,2005: 135-135.[8] 东汉玄武砚滴[J]•科学之友:上,2009 (07): 13-13.[9] 蔡文彬,李东风•从砚滴看中国古代设计文化中的精确性[J]•美术 界,2013 (05): 109-109.(作者单位: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