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秀文言文《思旧赋》原文译文及赏析.docx
7页向秀文言文《思旧赋》原文译文及赏析 《思旧赋》 魏晋:向秀 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音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 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 瞻原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 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 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 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 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 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 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 托运遇于领悟兮,寄余命于寸阴 听鸣笛之大方兮,妙声绝而复寻 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 【白话译文】 我和嵇康、吕安的行止相近,他们都有不受拘束的才情可是嵇康的志向高远而疏阔,吕安的心胸旷达而豪放,之后各自由于一些事情而被杀。
嵇康精通全部的技艺,对于音律尤其高妙当临刑之时,他回头看了看太阳的影子,要过琴来弹奏正值我将要西行,路过我们旧日的居所,当此之时,太阳慢慢地迫近它的沉落之地,严寒的冰霜更加显出凄凉的样子,邻里有人吹笛,吹出的声音响亮悲摧,追怀往昔一起游玩宴乐的情分,我被这笛声触动不禁深深叹息,所以写下这样的赋 奉命前往遥远的上京,又回身向北而去 泛舟渡过黄河,路过从前在山阳的故居 举目看到萧条的原野,在城脚下停下我的车舆 重履二人留下的遗迹,经过深巷中的空屋 感慨《黍离》的歌声深切地哀悯西周的宗庙,哀痛《麦秀》的调子漂浮在殷朝的废墟 由于摩挲到古老的哀愁而思念故去的人,我的心徘徊而踌躇 梁栋屋宇都历历存在而没有丝毫损毁,故人的形容和精神已远逝不知所去 当年李斯受罪被杀,为着不能再牵黄犬出上蔡门打猎而恋恋不舍,叹息长吟 我哀悼嵇生将要永辞世间的最终一刻,回忆日影再一次弹响鸣琴 人生的缘分遭际聊寄于瞬间的领悟遇合,剩下的美妙生命托付给哪怕只有一寸的光阴 我听到笛子的声音爽朗大方,仿佛嵇生绝世的清音得以重现 我的车驾将重新起程,于是执笔写下此刻的心情。
【整体赏析】 序文交代了写作缘起首先说明自己与嵇康、吕安的关系——“居止接近”,此语轻描淡写,但极有分寸他与嵇康同为竹林中人,又与二人有着锻铁、灌园的难忘经受,其关系岂止“居止接近”,明显欲说而不能接着概括了各自的共性,示意了“见法”的缘由然而,好友嵇康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还是临刑前“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的凛然之气今经其故居,不由得又想起,而此时正是日薄西山,寒凝大地,又有幽远的笛声在空旷中回荡营造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序文写得简洁、流畅,内容频频转换,短短的篇幅中却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音寥亮”,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感慨凄恻之情油然而生 正文抒发了对故友的痛悼、思念之情落笔从自己的行程写起,示意了选择的无奈今看到旧友山阳之故居,怎能不触景伤情,从前与故友饮宴欢快的情景又出现眼前然而这一切都不存在了,物是人非,“穷巷”、“空庐”,一派肃杀、冷落此情此景,不由得使产生了《黍离》之悲、《麦秀》之感引此二诗,既表达了对故友的思念之情,又暗含对魏室行将倾覆的隐痛,以古人伤逝之词表达了自己的怀旧之意形神逝其焉如”一句深情的叩问写尽了绵绵不尽的哀思。
接着,用秦丞相李斯临刑而叹之事,与嵇康相比照,示意嵇康于临刑前片刻对于生命的感悟嵇康临刑,顾视日影,“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向秀抓住这一细节,将其彻悟命运之后处变不惊、镇静自若的风采描写得极具神韵,使其骏逸的身姿与生命定格在永恒的瞬间因此,这大方、悠扬的琴声在心中永久挥之不去琴声与笛声交错,过去与现实混融,造成了一种奇异的效果,感慨万端至此,戛然收笔 此赋虽然短小,寄意却含蓄深厚既表达了对好友的深切悼念,也抒发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但却总有一种言犹未尽的感觉残酷的现实和高压的政策,迫使只好如此 扩展阅读:向秀作品 向秀对战国哲学着作《庄子》有很深的讨论,曾对《庄子》加以解释,开创玄学注《庄》的新思路,被誉为“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世说新语·文学》)”,“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晋书·向秀传》)”,成为了郭象注《庄子》的蓝本吕安见后叹为“庄周不死矣”向秀还着有《周易注》,传称“大义可观”,然“未若隐《庄》之绝伦”,二注今皆已佚又有《难嵇叔夜养生论》一篇,收于《嵇中散集》中;《思旧赋》一篇存《文选》和《晋书》本传中 在《难嵇叔夜养生论》中,为启发嵇康进一步阐述其养生思想,向秀以世俗见解立意,确定了“口思五味,目思五色”是“自然之理”、“天地之情”,主见“开之自然,不得相外也”,又认为必需“节之以礼”,“求之以事,不苟非义”,由此推及人的社会心理和欲求,如名利富贵等,从而强调合“自然”与“名教”为一。
通过向秀注解所表达出来的儒道两家经典的互解,“使儒道两家的分歧,通过字句上的细心诠释而得以化解,为经世致用奠定思想根底” 《思旧赋》是向秀经过旧日居所,在日暮时分听到邻人响亮悲摧的笛声,追思好友嵇康和吕安所作向秀以“原野之萧条”、“旧居”、“空庐”之景,寄予着物是人非的悲凉;通过诗人思旧赋《黍离》《麦秀》诗以及李斯受刑的典故,模糊示意朝代更迭带来的不公、不幸的遭受抚今追昔,忧从中来,痛惜之情,溢于言表但由于当时政治环境的险恶,不便畅言,有言未尽之感 扩展阅读:向秀哲学思想 万物自生、自化的崇有论哲学观点:向秀论证了万物“不生不化”同于“生化之本”的过程,他在“无待逍遥”和“与变升降”的立身处世方面也有初步绽开玄理,涉及到了局部社会政治实际东晋谢灵运《辨宗论》评说:“昔向子期以儒道为一(《广弘明集》卷十八)”,《世说新语·言语》注引《向秀别传》记载:“(秀)弱冠着《儒道论》,弃而不录,好事者或存之”贯穿儒道是向秀始终怀有的学术抱负,《庄子》注阐发的“自生、自化”玄理新义亦是为此目的效劳 对《逍遥游》的注解:向秀对《庄子·逍遥游》中关于大鹏与小鸟的描述,有了超越前人的感悟。
在这两个反差巨大的意象中,他发觉了本质的公平:逍遥是生命存在的境地,而逍遥又是本性的满意,假如满意了自己的本性,那么逍遥本身是没有任何差异的,如同在金床上或木床上,睡着后的感觉都一样从这个角度看,只要适合自己的本性而自我满意,那么不仅小人物与大人物,即使圣人与凡人,其逍遥也是没有差异的依据《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所称“向子期、郭子玄《逍遥义》”,向秀认为抱负的“逍遥”境地存在于现实世俗社会之中,不是由外在主宰“本体”施予获得,关键在于各任其性,各当其份性”、“分”是属于人们内在的“自然之理”,根据其《难养生论》主见的“情欲自然”观念,只要满意人的自然本性要求,上九万里高空的大鹏与抢榆枋即止的斥鷃都可以到达逍遥至境凡人资于“有待”而逍遥,圣人“无待”不是肯定遁世,只是能够顺有待“与物冥”适应任何物质环境,实际还是通物情而有所待如此,逍遥只需性分自足、得其所待,凡人与“至人”可以“同于大通”这种逍遥的哲学根底仍是万物“自生、自化”的本体论思想,其对世俗名教的认同经过郭象进展便成为“身在庙堂心在山林”的士大夫处世人格抱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