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培训资料.doc
36页第 1 页 共 39 页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培训资料目 录本教材的基本理念 ………………………………………………(1)贯彻《标准》和《纲要》的精神……………………………………(1)构建特色鲜明的教材体系……………………………………………(1)注重创新性与继承性…………………………………………………(2) 本教材的特色:三大原则,八大亮点——与主编对话…(4)多样性原则……………………………………………………………(4)现成可比性原则………………………………………………………(6)分析“差异” 、进行比较的可操作性原则 …………………………(6)方便教学的八大操作点………………………………………………(9) 本教材的体系和结构……………………………………………(12)总体系结构……………………………………………………………(12)分体系结构……………………………………………………………(13) 阅读…………………………………………………………(13)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中的写作………………………(16)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中的口语交际…………………(18)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的系列安排……………………(20) “语文趣谈”的体系安排…………………………………(20) 文言文字词句………………………………………………(21) 附录…………………………………………………………(21) 几点说明……………………………………………………(21) 本教材的适用范围 ………………………………………………(22)第 2 页 共 39 页 本教材各册各单元主要内容简介 ……………………………(23)七年级上册……………………………………………………………(23)七年级下册……………………………………………………………(26)八年级上册……………………………………………………………(30)八年级下册……………………………………………………………(35)九年级上册……………………………………………………………(39)九年级下册……………………………………………………………(44)本教材的基本理念一.贯彻《标准》和《纲要》的精神与以往的语文大纲相比,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在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师生的共同参与、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等方面均有重大的变革。
本教材保证落实这些重大变革为了创造性地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原则,本教材对7-9 年级语文教育各个层次的具体理念和操作程序进行新的设计和探索,突出教材的实验性、探索性、创造性,尤其注重人文精神的丰富性、经典文本的多样互补性、问题探究的可操作性二.构建特色鲜明的教材体系1.突出“综合中的丰富,丰富中的综合”▲ 本教材特别注意同一对象在不同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价值观念如:同样为蛇的故事,有讽刺性的伊索寓言,有歌颂性的“白蛇传”故事(《盗草》 ) ;同样写秋天的诗,有悲凉的,有刚健的,也有歌颂其“胜似春光”的▲ 本教材始终关注语言各种成分之间的关联和辨析,注意书面语言对于口语的规范,口语对于书面语言的丰富,力求把语感直觉把握上升为理性辨析辨析的重点为:常规意味与非常规意味的不同;古代与现代的文化意味的变迁;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表现形式的差异所有这一切并不是在一次性展现中完成,而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展开,以期取得三者相辅相成,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 鉴于以往的教学经验,为避免在突出书面语或强调口语问题上的片面性,使二者构成互补的有机整体,本教材注意口语与书面语言之间的相互渗透,在阅读练习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反复提示二者的互动。
第 3 页 共 39 页2.突出“同类比较”▲ 本教材形成了同类主题或题材的课文组合,提供了现成的可比性,从直接的可比性中显示共性、个性和差异,从而进入探究学习的层次一旦形成了现成的可比性,此课文对于彼课文无疑是一种解读参照,这对于资料较缺乏的地区,特别是乡村,尤有意义▲ 我国有相当丰富的比较教学学术资源,鲁迅、叶圣陶、朱自清等许多大学者、大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比较的阅读方法朱自清在总结中学语文课如何培养了解和欣赏能力时,就认为“比较的方法”对此“极有帮助” ,把它列为“应该特别注意的三点”之一本教材在此基础上更加以发展,设计出从同类比较开始,继而过渡到异类比较,再上升到辩证分析的高度3.突出“自主性”▲ 本教材提供的现成的可比性,将同主题(或同题材)作品的精神境界和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展示在学生面前,无疑将引起阅读和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便于提出问题,有利自主性探究的深入▲ 本教材在阅读练习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考虑一系列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以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例如,每单元的阅读均分为三个层次,每一个作文设计活动均提供多种多样的参考题目并强调自拟题目八下开始的后三册的综合实践还出现若干“友情推荐”的自由选做活动,九下以后的练习每单元还有少量带*号的选做题,目的都在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学习。
4.突出“独特体验”本教材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如在阅读练习中,特别八下以后的练习中,不少题目都是从激发学生多元反应的角度设计;在练习与思考、比较与探究、作文和口语交流等多种角度都贯穿着对课标提出的“独特的体验”原则的关注三.注重创新性与继承性1.从传统中吸取营养本教材充分吸收传统教材和已公开使用的实验教材多方面的优点如重视选文的经典性、力求选文文质兼美、注重少年的趣味性、采取同类主题编排法、练习少而精、结构层次鲜明、总体眉清目秀等等2.在继承中发展创新本教材一方面打破以往语文教材的知识点体系和学科中心主义,另一方面,又重视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不忽视知识和知识体系的作用,特别是一些行之有效的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具体做法,遵循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由第 4 页 共 39 页浅入深、循序渐进,设计出阅读能力的“内在序” ,设计出作文训练和口语交际活动的显性序列,设计出介绍语言、文字、修辞、文学的“语文趣谈”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打破框框,对前人的经验进行辩证的分析,贯彻教育新理念,加以发展3.向第一线调查和学习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编者曾先后向中学师生发出了一千多份调查问卷(回收率 94%) ,访谈了多位特级教师和一百多位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练习部分的编写,特别邀请编委中的几位特级教师参与具体设计和审稿。
教材初稿编出后,还发给各地的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征询意见,作为修改的重要依据本教材的特色:三大原则,八大亮点——与主编对话教师:主编先生,我粗略地看了一下你们这套课本,发现一个很明显的地方,就是每个单元都有个共同的主题,或者说,是围绕一个共同主题来组合一个单元的是这样吗?主编:你说得对,是这样的我们的课本,在编撰原则上和其它课本有相同之处,都是遵循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 ,但又有鲜明的特色,就是你所指出的,我们称为“主题组合”的特色教师:这种单元组合,有什么好处呢?主编:我们搞这种主题组合,就是力图通过它来提供一种解读作品的入门,也就是分析作品的方法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对文本的微观分析但要注意,这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中学语文教学首先应当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多读课文,多体验,多感悟在这样的基础上,然后进入探究,探究就是分析因此,这里的微观探究、分析仅仅就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而言,不能代替作为基础的学生自己的读书而且,探究、分析是师生共同的教师要探究、分析,学生也要探究、分析,这就是对话问题是,在探究、分析时,往往觉得无从下手,因为经典文本的形象是有机统一的,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表面上没有矛盾。
而不能揭示潜在的矛盾,就只能在表面现象上平面地滑行,成了狗咬乌龟无从下手我们的单元组合的原则,就是要提供寻找矛盾的方法,也就是寻求差异的方法教师:寻找矛盾、寻求差异?怎么寻找啊?主编:可以从两个方向,就是纵向和横向所谓纵向,就是把不同时代的作品组合在一起,从中寻求差异,这就是多样性的原则;所谓横向,就是从同类作品中寻求差异,这就是现成的可比性原则当然,后一个原则涵盖了前一个原则,多样就是对比因而,我们提供的方法是着眼于可操作的角度一.多样性原则教师:这种主题单元组合的方式,和过去任意性的分散的选文方式相比,的第 5 页 共 39 页确有了很大的进步因为多篇选文的主题共同,就有了较为集中的文化信息,读来更有吸引力和启发性但是据我所知,这种方式在欧美和日本就已经很流行,在我国也已经有了按照这种方法编排的课本,你们的这套教材又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主编: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如果一般性地采用这种编撰方法,也可能会遇到一个麻烦例如冰心的关于母爱的文章和古诗《游子吟》 ,都是把母爱加以类似的诗化这两篇都是经典,引起小读者的崇拜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也可能给人一种感觉:这是从古至今天下所有母爱的样板,母爱只能是这种样子的。
而文学,是讲究个性的,个性是无限多样的我们讲的多样性是提供多样的个性这样做,既出于人文精神和母语教育的传承,同时考虑到培养青少年对于人类心灵无限丰富的敏感教师:您能不能在课本中举个例子,具体地说明一下这个问题呢?主编:当然可以比如七上册第一单元是有关童趣的,选入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 》 ,这两篇都是经典同时,我们又选入了当代作家舒婷和鲍尔吉•原野有关童年的散文稍微细心一点的老师都不难从这四篇文章中看出共性的一面和不同的个性、差异,从而找到探究、分析的话题教师:哦,我明白了任何事情和人情有普遍性,所以有位著名诗人说,从一粒沙子里看世界;但是,任何共同的东西都有差异性,所以又有一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同样是童趣,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同,这样才是丰富多彩的主编:我们可以把问题说的更具体、更感性一点例如,我们在第一册“亲情歌吟”中,不但选入了《背影》 ,而且选入了梁晓声的《慈母情深》 前者是篇经典作品,但有报道说,某地调查,说许多中学生不喜欢《背影》 ,理由是《背影》中的父亲“不够潇洒” , “违反交通规则” 我们把这个问题先搁一搁,先看《慈母情深》 。
这篇作品,写的是一个穷苦母亲对孩子的爱,孩子对于母爱的领悟过程,具有充分的当代性特点全文所描述的是十分寒伧的生活场景为了一块多钱,买一本连环画,费了那么多折腾,碰到那么多令人郁闷的事从字面上看,一点诗意也没有;然而在话语的深层,却是充满了诗意的,但是那不是古典的诗意,而是当代活生生的心灵的诗对于学生来说,这一切比较贴近自己的生活和内心感受,也比较亲切,也比较有利于学生理解自己切身的经验我们还选了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 ,情境更为严酷,穷困的父母居然要把自己孩子卖掉,但是答应了又反悔,如此再三,恰恰更能显示特殊境遇下的父母之爱 《养母》是一篇当代作品,比起《背影》中的父亲来,这位养母可能显得更不潇洒了但是,就是这个卑微的、精神有点麻木的、行为并不优美甚至有点自私的人物,体现了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完全忘却了自身价值的母爱母爱的这种形态是与少年的经验相通的,便于感觉的,也是不难理解的有了这样的理解,对于《背影》就不大可能发出父亲“不够潇洒” “违反交通规则”的质疑了关于《背影》的这个问题,我们在该篇教参的“主编解读”中有具体讲解,你可以去翻翻看其它各个单元,大体都按照这个不同时代的多样个性结合的原则组合。
比如前面关于童年的单元,又如,七上册关于“蛇”的单元中,不但有古希腊的寓言,还有当代戏剧家田汉的《白蛇传》片断二.现成可比性原则第 6 页 共 39 页教师:那么现成可比性原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主编:我们刚才所说的不同时代的多样性,就是提供了一种现成的可比性但是,光有这种纵向对比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作品之间横向的比较,也就是具体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