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得道多助_失道寡助》公开课教案.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398069143
  • 上传时间:2023-06-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3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作品及其推行的政治主张掌握重点字词及其含义,了解文章观点并在逐层论证中得出结论的方法,从而把握作者提出的“仁政”的思想2、过程与方法:采用多种方式阅读与探究的方法去挖掘文章的主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文学习中了解作者推行的“仁政”思想,从而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教学重点:了解本文的观点和政治主张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结构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导入:二、作者作品及其思想主张三、阅读讨论,整体感知1、初读认知字词句2、次读感知文章内容3、再读感悟文章思想四、合作交流理结构五、小结拓展定主题小结:拓展:六、板书设计举例论 证攻失利人和战争失利守“仁 政” 思 想论据:域 民人和治 国固 国道理论 证威天下结论: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七、作业布置1、背诵全文2、翻译:“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开课教案(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作品及其推行的政治主张掌握重点字词及其含义,了解文章观点并在逐层论证中得出结论的方法,从而把握作者提出的“仁政”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采用多种方式阅读与探究的方法去挖掘文章的主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文学习中了解作者推行的“仁政”思想,从而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教学重点:了解本文的观点和政治主张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结构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二、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导入: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的民族,自古就有“家和万事兴”之说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也告诉我们,“团结”可以形成巨大的力量我在这里所说的“家和”和“团结”都是指人心凝聚的意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这篇关于治国的政论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作者作品及其思想主张孟子,名轲,字子舆[yú],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泰斗级人物,人称“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孟子》一书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与《论语》、《大学》和《中庸》合称“四书”是儒家的必读经典之一孟子在学说上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政治上他推行“仁政”的主张他在《孟子.尽心下》中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此外,他还提出关于人性问题上的“性善论”学说,即“人之初,性本善”这一哲学思想应该是他主张推行“仁政”的初衷三、阅读讨论,整体感知1、初读认知字词句(环,夫,畔,固,至,以,戚)2、次读感知文章内容(战争/治国?)3、再读感悟文章思想(施仁政,讲人和)四、合作交流理结构第一段:提出文章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两个否定词“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第二、三段:从正反两方面,列举战争中攻守两方面的例子进行论证,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指出了战争取胜需要靠“人和”的道理4个“非不”双重否定句式的运用,肯定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在语句上形成排比句式,使论证一气呵成,更显论辩的说服力第四段:连用3个排比句,从道理上论述了“人和”在治国中的充要性,指出了“治国”也需要靠“人和”的道理最后在逐层论述中,顺理成章地得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章结论三个“不以”,形成排比的修辞句式,强有力地否定了“非人和”因素对治理国家的作用,从反面指出了治国要靠“人和”的仁政思想五、小结拓展定主题小结一:文章在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中心论点的基础之上,通过逐层论证的方法,阐述了只有施行“仁政”,以民文本,上下团结,使人心有所归向,才能使“政兴人和、国家兴旺”的道理小结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那就是,站在“道义”的立场上,抢占道德的至高点,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与支持;相反,如果我们背离了人民中的大多数,就会众叛亲离,走向孤立无援的人情荒地拓展一: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与人相处,才能做到团结?让我们的“心室小屋容己、容人、容家,容天下”,做一个有胸怀,有理想的新时期公民。

      拓展二:2007年温家宝总理访日,开启了中日之间的“融冰之旅”在日本国会演讲中,温总理说道:“中日关系,和则共赢,斗则俱伤”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就是说,“人和”关系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国家的发展与昌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家庭的和睦与巩固同样的道理,在我们的班级里,如果大家都能认识到“人和”的重要性,那么,我们班级就会更加的团结和上进!希望同学们都能够为我们的班级发展提供一点“正能量”,为我们的社会提供一些“正能量”让我们的人文环境更加和谐!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六、板书设计举例论 证攻失利人和战争失利守“仁 政” 思 想论据:域 民人和治 国固 国道理论 证威天下结论: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七、作业布置1、背诵全文2、翻译:“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作品及其推行的政治主张掌握重点字词及其含义,了解文章观点并在逐层论证中得出结论的方法,从而把握作者提出的“仁政”的思想2、过程与方法:采用多种方式阅读与探究的方法去挖掘文章的主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文学习中了解作者推行的“仁政”思想,从而明白“民心向背的”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本文的观点和政治主张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结构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导入:二、 孟子其人其作三、阅读讨论,整体感知1、初读认知字词句(环,夫,畔,固,至,以,戚)2、次读感知文章内容(战争/治国?)3、再读感悟文章思想(施仁政,讲人和)四、合作交流理结构五、小结拓展定主题 六、板书设计失利攻举例论 证人和战争失利守“仁 政” 思 想论据:域民人和治 国固 国道理论 证威天下结论: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七、作业布置1、背诵全文2、翻译:“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开课教案(详案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作品及其推行的政治主张掌握重点字词及其含义,了解文章观点并在逐层论证中得出结论的方法,从而把握作者提出的“仁政”的思想2、过程与方法:采用多种方式阅读与探究的方法去挖掘文章的主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文学习中了解作者推行的“仁政”思想,从而明白“民心向背的”道理教学重点:了解本文的观点和政治主张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结构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导入:2007年,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开启了日本前首相小泉执政期间,中日关系进入“冰川期”之后的第一次“融冰之旅”,总理在日本国会大厦演讲中指出:“中日关系,和则共赢,斗则俱伤”。

      这说明“人和”对国际关系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孟子的这篇关于“仁政”思想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 了解作者、作品及其所推行的政治主张在进入课文解读之前,有必要给同学们谈一谈孟子其人其书及其思想四书”,“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人性本善轮”及他所推行的“仁政”主张三、阅读讨论,整体感知1、初读认知字词句(环,夫,畔,固,至,以,戚)2、次读感知文章内容(战争/治国?)3、再读感悟文章思想(施仁政,讲人和)四、合作交流理结构1、本文是一篇政论文,具有一般议论文的结构特点,下面我们就本文结构来作分析,学习本文在逐层论证中推出主题的论证方法五、小结拓展定主题本文短小精炼,结构严谨,在论证中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等方法来论述观点,提出自己的主张,在文中,作者不但采用了否定句式和双从否定句式,而且还用一系列的排比句式等来使论证一气呵成,增强了文章的说理气势,很有说服力 六、板书设计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失利攻举例论 证人和战争失利守“仁 政” 思 想论据:域民人和治 国固 国道理论 证威天下结论: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七、作业布置1、背诵全文2、翻译:“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作品及其推行的政治主张掌握重点字词及其含义,了解文章观点并在逐层论证中得出结论的方法,从而把握作者提出的“仁政”的思想2、过程与方法:采用多种方式阅读与探究的方法去挖掘文章的主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文学习中了解作者推行的“仁政”思想,从而明白“民心向背的”道理教学重点:了解本文的观点和政治主张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结构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1、导入:二、了解作者、作品及其所推行的政治主张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范读正字音2、齐读抓字词,解文意3、再读理结构四、合作探究与文章结构解析五、教学拓展与延伸六、课文小结天时不如地利七、板书设计攻方失利举例论 证战争地利不如人和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守方失利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域民道理论 证治 国固 国威天下 仁 政(人和)八、作业布置1、背诵全文2、翻译:“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开课教案(详案三)授课人:廖国栋 授课时间:2013年3月14日 上午第3节 班级: 九(2)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作品及其推行的政治主张。

      掌握重点字词及其含义,了解文章观点并在逐层论证中得出结论的方法,从而把握作者提出的“仁政”的思想2、过程与方法:采用多种方式阅读与探究的方法去挖掘文章的主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文学习中了解作者推行的“仁政”思想,从而明白“民心向背的”道理教学重点:了解本文的观点和政治主张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结构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1、导入:国家主席胡锦涛曾指出,“人心向背,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下面我想问问同学们,“人心向背”这个词语该怎么理解?(人心,指民众的愿望向:归向,是拥护的意思背:背离,是反对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指人民所拥护和反对的现在,我们就在探讨“人心向背”这个词语的实质的基础之上,来谈一谈这今天将要讨论的话题——《孟子》两章之《得道多助,失。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