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哲原理解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doc
4页和平年代下的长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结合当今发展现状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学院:航天学院 学号: 1111820135 姓名:田敏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子的箴言依旧在耳畔回响,千年不变的对理想的执着一脉传承,在新的世纪里我们高举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旗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向和谐的社会主义举步迈进,然而所有的“摸着石头过河”的道路都非一路平坦,坎坷和挫折再所难免,风雨和阳光交替出现,还时不时都可能被隐藏的蒺藜刮伤脚丫无论显著的成就,还是迷惘的困境,顿首反思,构建和谐,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现状一:政治 不可否认,我们国家近些年来综合实力取得巨大的提高,在国际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但是一系列闹得沸沸扬扬的领土纷争事件,如中日钓鱼岛之争,中越、中菲南海岛屿争端,面对众多其他国家的公然挑衅,如菲律宾海军枪杀我国台湾渔民等事件,中国外交部仍然坚持一贯的“冷静”态度,“强烈谴责,强烈抗议”,除了这些,没有任何的实质性的有力的反击现状二:经济 改革开放后,我国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的重心,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总量赶超日本,跃居世界第二,成为最大的外汇储备国。
然而考虑到中国依然庞大的人口,人均GDP仍处在世界中下位更为严重的是,国民收入差距日益拉大,贫富反差日趋明显,加之社会公共设施不完善,物价愈来愈高,住房、医疗等相关事宜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依然任重而道远现状三:精神风尚 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了变换从精神层面来看,现有的文化已经不适应群众的需求,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高尚的交融的文化,来引领社会风尚近年来频频出现的道德问题,如李天一事件,室友被毒害事件,如此种种,社会风气不能不令人堪忧 社会的发展,我们在呼唤着和谐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分析和理论描述中,内在地包含着关于社会和谐的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可能性,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思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思想,有助于我们对正在进行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作出理性的和规律性的把握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是以实践为基础和纽带的和谐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过程和实践活动的结晶,实践活动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纽带。
1、社会和谐是人类实践生活的展开形式 2、社会和谐是人在实践基础上对人类社会的把握 3、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创造社会和谐的决定力量而从现状来看,社会和谐的进程远不如我们预期的那样顺利,这让我们充分地认识到,社会和谐,不是在数十年间就能真正完全实现,它和共产主义一样,使我们追求和为之奋斗的目标,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需要党和政府的积极的正确的引导,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需要社会中的每一份子的热情、勇敢、智慧、踏实、不屈不挠的毅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用决定了历史的发展结局,他们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能够创造博大精深的社会精神财富,能够决定社会的变革因此,构建社会和谐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更不能背离人民群众, 要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和谐社会和谐总是表现为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社会和谐既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一般标志,又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最终表现形态。
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社会和谐是社会进步的和谐 2、社会和谐是人类文明的和谐 3、社会和谐是历史的、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4、社会和谐是一种历史趋势社会和谐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引领行动的旗帜,不是僵死的条幅,而是涌动的号角、构建社会和谐,应该成为我们不变的追求,政府换届,但是不换奋斗的目标,改革举措,但是不改革努力的方向它与党的十八大“美丽中国”的思想相辅相成,永远不会落伍构建社会和谐不仅是国内的和谐,还是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和谐我们坚持和平发展,但是也决不允许其他国家对我们的不公正对待甚至敌意的挑衅抢占领土,贸易保护,反倾销,华侨的不公正待遇,我们饱经侮辱和打压,难道还不该愤怒吗?我们不提倡使用武力,但是绝不是不会使用武力,和平手段的解决绝不是怯懦,适当的忍让也绝不是畏惧,我们用“中庸”的理念在各领域中展现中华文化,绝不意味着中国可以任人宰割!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许多现实依据: 1、从我国国内来看,这是我们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总体和谐,但也存在不少的影响和谐的因素: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突出;体制机制不完善等;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一些领域的腐蚀现象严重我们要抓住机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宏伟目标,就必须要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和问题 2、从国外国际来看,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的主流,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各国竞争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 稳定因素也在增加我们必须要把国内的事情办好,才有能力来应对来自外部的 各种挑战和风险3、从中国共产党肩负的使命来看,这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社会和谐的实现要克服许多的困难和矛盾,而解决这些困难和矛盾的最佳方式就是改革从实践中我们得到许多的启示:要坚持改革的方向,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我们进行着改革,也在做出着史无前例的尝试,无论怎样的途径,我们始终坚持着唯一的评价标准——三个“有利于”,社会和谐是人民的和谐,是相对与整体而言的,一个人的和谐不叫和谐,一群人的和谐也不叫和谐,整体的和谐才能真正叫做和谐和谐不只是国家地位的提高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与此同时,更应该重视的是人民的文化素质的提升,精神风貌的改善,让行人不再因为担心而不去扶起路边的老人,让肇事者撞人后能够及时把伤者送到医院而不是追补两刀,让违法犯罪者得要应有的惩治而不是因为他或她有一个强大的爹而徇私,让未成年人得到关爱而不是给予伤害……呼唤和谐,构建和谐,和你,和他,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