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命悬一线-航母阻拦索.docx
4页命悬一线:航母阻拦索 一架F-14B“雄猫”战斗机在“杜鲁门”号航母上成功着舰,尾钩钩住了第3根阻拦索 在高度信息化、一体化的航空母舰上,很难想象,居然还“混搭”了类似于冷兵器时代的器械:滑跃甲板,好像是用于接舷海战的乌鸦跳板;弹射器,那不就是攻城用的巨型床弩嘛;阻拦索,生擒敌将的绊马索,如今用来绊住舰载机;阻拦网,让人想到角斗士――一手拿着三叉戟,一手甩出渔网罩住对手…… 一艘航母满载各式各样电力的、汽动的、核能的、声呐的、光学的先进设备,但最能代表航母的偏偏是最原始的纯力学构件其中,使航母成为航母的是阻拦索 阻拦索不就是一根绳子? 没错 也许你会说:航母这么强大,还拿绳子当重要设备,这也太挫了吧为什么不发出磁力?让舰载机像飞碟那样稳稳当当地飘下来,那样才够先进 那我得提醒你一下,电子设备最怕磁场了,你这个大范围的磁场一旦形成,电子设备就会全体罢工这时候的航母,立刻变成一砣大铁块,而所有的飞机就跟着变成小铁块,大家集体在海上漂着,什么事也别想干了 因此,我们还是返璞归真――用绳子吧 最早的阻拦索真的就是普普通通的麻绳。
那时的螺旋桨飞机重量轻,推力也不大,水手们在飞行甲板两侧扔几个装满沙子的麻袋,中间系上一根粗粗的绳索飞机着舰的时候,只要尾钩钩住了绳索,拖着麻袋往前走几米就能停下来 后来舰载机换成了超音速、喷气式,重量在20吨以上,再靠麻绳和麻袋阻拦,就有点螳臂当车了但人们还是习惯用绳子,只不过麻绳换成了钢缆,麻袋换成了阻拦机 阻拦机是一种液压传动装置,舰载机钩索后,它不断地释放出钢缆,吸收着飞机的动能美国航母的MK7-3型阻拦索,可使30吨重的舰载机以时速260千米着舰后,滑跑91.5米停下来 我们在上一期说过,现代航母一般设置有4道阻拦索,每道阻拦索之间相隔12~18米,阻拦索离开甲板30~50厘米飞行员着舰前放下尾钩,着舰后飞机滑行,尾钩在甲板上拖行,能钩住第2道或第3道阻拦索最为理想,这种情况占62%~64% 航母在海上做剧烈的沉降运动舰载机是前后轮同时着舰的,就像重重拍在甲板上一样有时甲板突然上升,“啪”的一下,飞行员轻则被拍晕,严重的把脖子拍断,当场阵亡 这一拍,也使尾钩无法拖行,一直在甲板上跳跳跳,哪儿也钩不住这种情况占15%以上,也就是说,10架飞机着舰至少会有一架失败,需要“逃逸复飞”。
而“逃逸复飞”谈何容易?飞机当初飞出去的时候,都是被弹射器弹出去的,这时要靠自身动力复飞,除了快速死命地加油门,没别的办法飞行员眼前就是一根线――海平线,速度够了,飞到这根线以上就安全了;速度不够,只能一头扎进海里去 如果你坐过民航客机出行,一起来回忆一下飞机降落的过程:你能明显地感觉到它在减速,落地后越来越慢,过很长时间才停稳而舰载机着舰则完全相反,不仅不能减速,还必须开足马力,因为它时刻要准备“逃逸复飞” 舰载机着舰,是先让飞机达到最高时速,然后急停――脖子不被拍断也快被扭断了飞机停住了,发动机还不能关,要等空勤人员确认着舰成功后打出手势 这时候,阻拦索的强度就很让人揪心 2005年9月5日16时27分,一架苏-33战机在“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上着舰,钩索后飞机停下,发动机也停机了就在这时,阻拦索意外断裂,飞机还有惯性,摇摇晃晃冲出甲板,沉入1100米深的海底幸亏飞行员及时弹射出舱,毫发未伤,5分钟后被卡-27直升机救离海面 相比之下,2003年9月11日在美国“华盛顿”号航母上发生的一幕就更凄惨了,那次共有11人受伤,其中2人重伤你现在仍能上网搜索到那个视频片段。
当时,“华盛顿”号从波斯湾返航,一架F-18“大黄蜂”在着舰时阻拦索断裂,飞行员很快弹射跳伞――视频里,你还能看到远处座椅爆炸而产生的火团而那根断了的阻拦索,一变为二,就像两条流星锤一样,在甲板上游来荡去,所向披靡,简直可以用“磕着就死,碰着就亡”来形容只见一名绿衣人员刚刚还在边上悠哉游哉,猛地一下,整个人凌空飞起,头下脚上落地;另一名红衣人员,被击中后马上就不能动弹……最励志、最为人称道的是一位黄衣人员的表现,短短几秒钟之内,“流星锤”两次袭来,他两次奋力跃起腾空,化险为夷看来学什么都是有用的,这位大兵哥哥小时候练跳长绳一定很认真 ………… 舰载机停稳后,关闭发动机,尾钩脱离,阻拦索复位,迎接下一架飞机着舰一旦遇到尾钩损坏或燃油不足等意外,空勤人员会祭起最后一招,在2分钟内准备好阻拦网,全体出动对飞机实施迫降第 4 页 共 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