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阳北方昆曲研究.docx
5页高阳“北方昆曲”研究 井春妹 陈静 王洁摘要:高阳县河西村是北方昆曲的发祥地,清朝末期,濒临消失的昆曲在高阳县得以存续并由此复兴,实属奇迹究其原因,是高阳的人文环境和昆曲的大胆改革使它重新焕发出活力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北方昆曲,目前在高阳县已属濒危,建立剧团,发展昆曲文化产业,以“活态传承”的方式来进行保护,应是保护这一艺术瑰宝的一个有效途径;政府给予政策的倾斜,是传承和保护高阳北昆的保障关键词:高阳县;北方昆曲;复兴;保护北方昆曲曾一度被称为“高阳昆曲”和“高阳北昆”,表明昆曲与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有着很深的渊源高阳昆曲是北方昆曲的代表,高阳县河西村则是北方昆曲的发祥地明代中叶昆曲传入北方,因其唱腔优美婉转,很快受到民众尤其是达官贵人的喜爱,但昆曲附庸风雅的追求,使其日趋繁难[1],普通民众渐渐失去了兴趣清代乾隆时期,昆曲几乎成为宫廷王府专属大戏清中叶,虽然昆曲仍以高傲的姿态被称为“雅部”,与地方粗陋的“花部”戏曲相区别,但在戏曲史上的“花雅之争”中逐渐失去了光芒醇亲王府的恩荣班是这一时期宫廷王府昆曲班社中的一个,光绪十六年(1890)醇亲王去世,恩荣班也随之解散,其中一批艺人随着戏箱流落到高阳县的河西村,这个岌岌可危的剧种竟然奇迹般在此地生存下来,并由此走上了复兴之路。
然而,如今高阳县的昆曲已属濒危剧种,笔者对昆曲在高阳县存续和复兴的过程及原因进行调查研究,以探讨高阳北昆传承和保护的有效途径一、昆曲在高阳的存续与复兴清代中叶以后,昆曲在京城衰落,从宫廷流入农村才得以存续,经过改革和发展,重新焕发出生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方昆曲,得以再次走向兴盛,这个过程的转折点就在河北省保定市的高阳县醇亲王府的恩荣班解散之时,全套的戏箱都卖掉了,一部分卖到京东,另一部分被高阳县河西村的财主侯月岩买走侯月岩酷爱戏曲,尤喜昆、弋,家中有祖传的戏箱,他千方百计买来了恩荣班的部分戏箱,并邀请一部分艺人来到河西村,组成“庆长昆弋社”其中留下名字的有艺人张荣寿、陈荣会(1)庆长社成立后,一直在冀中、冀南一带“跑大棚”(2),由于有京城名角,演唱技艺精湛、阵容极其强大,庆长社在京南极负盛名《高阳县志》中也记载了该班社的信息:“高阳河西村在光绪初年(1877年左右)建立一个昆弋戏班,叫‘庆长社(老草台班)”戏班中的主要演员有花脸的张子久,唱武丑兼能武静的邵老墨,唱旦角的侯义才,唱红脸的化起凤等人,还有河西村的侯瑞春,马凤彩、侯炳武等著名艺人其中最著名的是邵老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佳话:“宁肯挨冻受饿,也得去看花脸老墨”(3)。
戏班边演出边教授弟子,培养出侯玉山、韩世昌、白云生等一批艺人1910年,一部分人另建了荣庆昆剧社,许多弟子也随之而来,其中有被称为“北昆第一名家”的韩世昌,以及侯玉山、白云生等著名北昆艺术家1917年由王益友、侯益隆、韩世昌等组成的“荣庆社”到北京演出,独具风格的唱腔和表演令观众耳目一新,受到蔡元培、吴梅等人的好评,名声渐起,从此北方昆曲开启了繁荣的时代1919年荣庆社到上海演出,引起很大反响,荣庆社被称为“昆曲第一大戏班”,韩世昌也被誉为“昆曲第一名家”、“昆曲大王”1936年,韩世昌随“祥庆社”到南方各大中城市巡回演出,引起轰动二、昆曲在高阳存续与复兴的原因昆曲在小小的高陽县得以存续和发展,究其原因,与这一地区的人文环境和艺人们对昆曲的大胆改革分不开一)高阳县的人文环境,为奄奄一息的昆曲之花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保定号称京城南大门,几千年来,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人们善音乐,喜歌舞,唐代诗人卢照邻《长安古意》诗云:“燕歌赵舞为君开”元代的剧作家作家关汉卿、王实甫、王伯成、李好古等都是保定人高阳县位于保定东南部,历来有钟爱戏曲的传统,花部戏曲兴起时,这里成了戏曲荟萃之地,老调、梆子、丝弦、哈哈腔、昆曲、高腔(弋阳腔)等剧种都深受民众喜爱[2]。
高阳的很多村庄都有子弟会之类的组织,为了丰富民众的生活,农闲时就组织村民唱戏演戏,几乎人人都能唱几段,节庆、婚丧嫁娶、生日、庙会等都要唱戏,有时还邀请专业班社恩荣班的名角流入河西村后,四方乡民争相拜师学艺,名角的演出,更是受到民众追捧高阳的地理位置也为昆曲的续存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高阳县以农耕为主,域内有潴龙河、孝义河、小白河三条河流,夏季炎热多雨,涝灾频发,一年有大半年的时间为农闲期,使得村民有大量时间学戏、排戏,收成不好的年份,村民就组成戏班跑大棚,借以糊口因此这里不仅业余戏班多,职业艺人也多,戏曲名家盖叫天、齐如山、张惠云等都是高阳人从河西村走出去的昆曲名家就有十多人二)昆曲艺人对昆曲的改革是昆曲得以生存下来的内在动力由于长期在京南民间演出,为了迎合当地农民的口味和情趣,庆长社的昆曲在表演艺术和剧目上逐渐进行改革,“雅”中融“俗”,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高阳的昆曲长期与弋阳腔同台演出,弋阳腔(高腔)唱腔高亢、雄健,昆曲受其影响,在精致细腻中又具有了豪放、开朗的艺术特点;由于艺人多出自冀南一带农村,他们在唱腔和念白上将中州韵的语音改用北方语音,使用当地方言,当地农民听起来倍感亲切自然;性情粗犷豪爽的农民大多喜欢场面恢宏,红火热闹的武戏和诙谐轻松的丑戏,于是庆长社的艺人们在演出时增加武戏、丑戏、彩旦、贴旦的戏份,使得北昆中武戏、谐戏比南昆多。
在高阳上演的北昆剧目主要有:武生戏《夜奔》《夜巡》《三岔口》《伐子都》,武丑戏有《盗甲》《偷鸡》,老生戏《打车》《草诏》《审刺客》,旦角戏有《思凡》《出塞》《牡丹亭》《长生殿》《琴挑》,花脸戏有《嫁妹》《山门》,贴旦戏有《拷红》《春香闹学》等三、关于高阳北昆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发祥于高阳河西村的北方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更是高阳县珍贵的文化遗产但如今高阳县已无昆曲剧团,河西村会唱昆曲的人也已寥寥无几为了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2012年,中国昆剧院和中共高阳县委宣传部、高阳县文广新局共同在河西村小学建立了“北方昆曲培训基地”然而,高阳的北方昆曲同其它地方戏曲一样,在民间的传承之势依然不容乐观从清末民初昆曲在高阳的复兴,笔者得到了一些启示首先,对于一个戏曲的传承和保护,应以“活态传承”的方式进行保护高阳有着很好的戏曲群众基础,有中国昆剧院和北方昆曲培训基地做依托,社会各界应合力打造昆曲剧团和昆剧产业,使高阳昆曲的荣誉之光再次闪耀其次,高阳县政府多年来为保护和传承北方昆曲做了很多努力,然而,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既需要资金的支持,更需要政策的扶持,政府可在政策上对昆曲给予适当的倾斜,为高阳北昆的复兴提供实力保障。
[3]总之,如今发达的科技和优良的文化环境为保护和传承地方戏曲文化遗产提供了充分的条件,相关各界若能一起承担起这个历史重任,高阳的昆曲之花定能重新绽放注释:《河北戏曲资料汇编》第十二辑,内部资料戏班在农闲时到各地乡间临时搭台演出,称为“跑大棚”《河北戏曲汇编》第十二辑 307页,内部资料参考文献:[1]韩萱.试论昆曲艺术及欣赏[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5:191-193.[2]史爱兵.保定地方戏曲文化研究[M].河北大学出版社,2015,10:8-13.[3]程艳.昆曲与民族记忆[J].四川戏剧,2016,12:86-88.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