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师范大学十一五规划要点.doc
20页山东师范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要点(2006年3月24日中共山东师大五届十次全委会议通过)“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山东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向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目标不断迈进的重要时期,更是山东师范大学承前启后、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更好地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教育部、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和我校工作实际,特制定山东师范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要点 一、“十五”期间改革发展的成就 “十五”期间是学校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要时期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校师生员工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机遇,不懈努力,学校的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在拓展办学空间、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以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为动力促进本科教学工作水平提高、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完善教学保障体系、弘扬齐鲁文化创新德育工作、发挥教师教育优势为山东发展服务”等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十一五”期间更好更快地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积极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挖掘办学潜力,实现了由中等规模到较大规模院校的跨越。
全日制本专科生、研究生总数分别由2000年的13000人、790人扩大到2005年的23000多人、2700多人继续教育学员达到5700多人,外国留学生76人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先后有6项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8项成果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位居省属高校前列全校本科生考研录取率达到25%以上,部分专业超过60%在历次全省优秀学位论文评选中,硕士论文获奖数量均列省属高校首位毕业生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1名学生在雅典残奥会上夺得金牌,并荣获“中国青年五四杰出贡献奖章” (二)科研水平迈上新台阶 注重科技创新,增强科研活力共落实各级各类项目800多项,主持承担国家“863”、“973”、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多项出版学术专著70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4200多篇年度科研经费超过2400万元高层次获奖成果数量位居省属高校前列,先后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100多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鲁迅文学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部省级一等奖10余项2005年度科技论文被SCI收录、国际引用数量,分别居全国高等院校第63位和第55 位。
有8个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被确定为山东省“十五”强化工程项目设立了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新组建了9个省级研究中心和研究基地各种学术期刊办刊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三)学科与学位点建设实现新突破 坚持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目标,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拓展专业面向,优化学科布局,进行学院重组新成立14个学院,实现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零的突破新增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个博士点,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5个硕士点,35个本科专业被批准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PA)培养单位博士点总数居省属高校前列,硕士点总数居省属高校首位 (四)人才队伍建设成绩斐然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出台了分配奖励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政策和特聘教授政策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教师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更加合理,整体素质和水平明显提高博士生导师达到89人,硕士生导师超过50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超过200人聘任5位两院院士为兼职教授。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员达61.4%以上,具有博士学位人员达到15.9%1人荣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2人分别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称号,3人入选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3个学科被批准设立“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设立8个省级学科带头人岗位选聘6位校级特聘教授2人获省级教学名师称号,4人获省级优秀教师称号,77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五)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学校投入教学、实验设备经费6500万元,固定资产总值由38423万元增加到58720万元生均教学实验设备经费大幅提高2003年10月开工建设新校区,2005年10月建成启用在校本部、北校区建成11座教学、科研和学生宿舍楼在建成6座高层、小高层教工住宅楼的基础上,开工建设了有41幢宿舍楼、1383套住房的龙泉山庄师大新村住宅小区五年间,共新建教职工住宅1700多套,新增面积31.6万平方米,相当于2000年时教职工宿舍总面积的两倍,教职工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学校占地总面积扩大三倍,达到近4000亩学校新建校舍面积62万平方米,超过前50年的总和,达到120万平方米。
(六)财务和后勤保障工作卓有成效 “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分级负责”的财务管理体制不断完善,通过充分挖潜、开源节流、强化预算及收入管理、合理安排银行贷款等措施,确保了教学、科研、基建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了教职工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后勤部门深入开展创建“优质服务年”、“质量效益年”活动,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各产业实体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被评为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扎实有效 (七)对外合作办学取得新进展 与国内外高水平院校、科研单位的交流不断加强与11个国家和地区的45所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成立了中韩合作国际商学院,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举办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20余次在校外国留学生规模进一步扩大开展了与日本、韩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的互派留学生等工作,成为山东省对外开放的窗口学校 (八)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 通过开展“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党建研究全面加强成功召开了第五次党代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加强。
先后以优异成绩通过全省高校文明校园评估、德育工作评估,连续三次获得山东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称号进一步完善干部聘任制、试用制、任期制,积极推行干部竞争上岗,干部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两次作为省属高校代表,参加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学校党委被中共山东省委命名为“全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荣获“全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学校被评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连续16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二、“十一五”期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期间,创新型国家的创建,和谐社会的构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决策,为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的旺盛需求,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家对教师教育的高度重视、教师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基础教育对高质量师资的大量需求,必将有力地推动高等师范院校的改革与发展同时,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教师供求关系的变化、教师地位的改善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也为师范院校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十五”期间的积极改革和巨大进步,为学校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赢得了主动,得以在更高的起点上把握历史机遇,阔步走向未来。
与此同时,各种矛盾也日益凸显,其中既有我国高校普遍性的问题,也有我校自身发展中的特殊困难和矛盾主要表现在: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管理观念,还有待于进一步强化提升;适应当前教师教育、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科技社会发展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改革有待于深化;优势和特色学科数量较少,学科专业结构不尽合理,总体水平有待于提高;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产出原创性和标志性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数量,还不适应学校快速发展的要求,师资队伍的总体素质和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吸引、汇聚优秀人才、激励创新性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还有待于完善;开放办学的程度有待于提高,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高效利用做得还不够好;内部管理体制和后勤社会化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学校发展与资金紧张的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等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尤其需要我们认清形势,增强信心,迎接挑战;尤其需要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凝聚发展力量,增强发展动力,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尤其需要全校上下进一步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抓住机遇,团结奋斗,努力开创学校各项事业的新局面。
三、“十一五”期间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推进改革,突出发展主题,建设和谐校园以建设有特色、综合性、高水平的山东省重点大学为主线,带动学校全面发展;以内涵提升与外延拓展并举,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统一为目标,保持学校协调发展;以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体制创新为动力,实现学校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学校的发展要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提高质量”的思路,坚持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任务,以建设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科和学科群为发展龙头,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队伍素质为工作重点,以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为改革的着力点,推进三项改革,实施六大战略,加强三项保障,做强做特教师教育,大力提升学校的学术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综合实力,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层次,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的国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更好地为国家特别是山东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山东省的教育事业发展服务,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三)主要任务 1. 稳定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质量 按照稳定本科生规模、适度扩大研究生规模、努力拓展历山学院规模、积极发展继续教育的思路,使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并稳定在35000人左右,其中本专科在校生31000人左右,研究生4000人左右,外国留学生500人左右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5000人左右努力创办高质量的本科教育,着力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大力发展高水平的成人教育和师资、外语培训,形成各类教育良性发展的办学格局,确保学校总体办学水平保持在全国同类院校及山东省属高校的前列力争以优秀成绩通过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 坚持内涵发展,提升科学研究、学科学位建设水平 不断加强学科平台建设、创新体制建设,提高学校的科研总体实力,争取在获得国家级奖项上有较大突破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积极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提高基础学科水平,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学科,促进各学科协调发展与交叉融合,力争实现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进一步加强学位点建设,重点支持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博士点建设争取到2010年,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达到7-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到6-10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达到50个左右,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到20个左右,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达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