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五章利润.doc
8页第十五章 利润教学目标及要求:本章讲授利润的会计核算相关知识通过本章学习,应掌握利润确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利润的结转、营业外收支的内容、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与处理,利润分配的内容与会计处理,掌握利润总额,利润净额,未分配利润的涵义及报告教学重点及难点:利润的结转 所得税的处理 利润分配的程序教学时数:6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教学内容:第一节 收益确认理论一、收益概念(一) 经济收益概念(二)会计收益概念会计收益所依据的资本保全概念是财务资本保全概念,而经济收益所依据的资本保全概念是实物资本保全概念三)全面收益概念二、确定收益的两种方法对于收益的确定,主要有两种方法可资选择,即收入—费用法和资产—负债法一)收入—费用法 收益确定的收入—费用法认为,收益是将所确认的收入和相关的成本费用相配比后的结果所以,收益表和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数据都是考虑到收入和费用配比之后的结果,这种方法也叫收益表法它具有以下特点:1、收入—费用法重视收入、费用要素,忽视资产、负债要素,使资产负债表成为收益表的副产品在这种方法下,资产负债表中的项目除资产、负债及权益外,还包括递延借项、递延贷项等之类的项目,这些项目在本质上讲并不能归类为资产或负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不能作为确定当期收益的因素。
2、收入—费用法强调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对于找不到对应收入的成本耗费则作为期间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处理3、收入—费用法计量的一般是已实现收益尚未通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应计事项等实现的收入或利得,都不应列入净收益表,因为不能确定其赚取的金额此外,资产持有利得、计价的增值等,由于其主观性和不稳健性,也不应予以考虑二)资产—负债法资产—负债法又叫资产负债表法,是直接用企业期初、期末净资产的变动来计算收益的方法其特点为:1、重视资产、负债要素,忽视收入、费用要素在这种方法下,收益表可以被看作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内净资产的变动表收益的计量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即收益及其构成要素(收入、费用和营业外收支)均成为从属地位的概念,收益的构成要素在这一方法下仅认为是收益确认的方式之一2、特别重视净收益的计价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资产—负债法要优于收入—费用法,理由是,资产和负债是真实的,净资产价值的增加部分就是所谓的收益,反之,就是亏损而收入—费用法则本末倒置,认为净资产的变化是“收益”计量的结果采用这一方法更能体现实物资本保全观念目前,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对收益确定方法采用的是资产负债表法第二节 本年利润一、利润的涵义: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在数量上是企业一定期间全部收入与全部费用相减后的差额。
如果企业在一定时期实现的收入不能抵补费用,企业就发生了亏损二、利润的构成 (一)营业利润1.概念:将某一会计期间的营业收入和为实现这些营业收入所发生的费用、成本比较计算的结果,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2.构成:营业利润主要由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组成 (二)利润总额1.概念:是指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的金额 (三)净利润:指企业的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后的金额三、利润的计算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投资收益=投资收入-投资损失四、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1、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企业收到的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借记“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等有关资产账户,贷记“递延收益”账户;自相关资产形成并可供使用时起,在该项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分次计入以后各期损益,借记“递延收益”账户,贷记“营业外收入”账户;在资产使用寿命结束前出售、转让、报废或发生毁损的,将尚未分配的递延收益余额一次性转入资产处置的当期损益,借记“递延收益”账户,贷记“营业外收入”账户。
2、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1)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取得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借记“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等账户,贷记“营业外收入”账户;(2)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取得时确认为一项负债,借记“银行存款”等账户,贷记“递延收益”账户,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借记“递延收益”账户,贷记“营业外收入”账户;五、营业外收支的会计处理a企业发生营业外收入,会计核算上,应按实际发生数,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银行存款”、“固定资产清理”等账户,贷记“营业外收入”账户,期末将本账户余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结账后该账户应无余额营业外收入按收入的种类设置明细账b企业发生的营业外支出,按实际发生数,借记“营业外支出”账户,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固定资产清理”、“银行存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等账户c 期末将本账户余额转至“本年利润”账户,结账后该账户应无余额营业外支出按支出项目设置明细账六、本年利润的结转 企业实现的利润(或亏损)是通过设置“本年利润”账户进行核算的a. 期末,企业将各收益类账户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贷方;b. 将各成本、费用类账户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借方。
c. 转账后,“本年利润”账户如为贷方余额,表示本年度自年初开始累计实现的净利润;如为借方余额,表示本年度自年初开始累计发生的净亏损年度终了,应将所结算的本年实现的净利润,转入“利润分配”账户,借记“本年利润”账户,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如为净亏损,作相反的会计分录年终结账后,“本年利润”账户无余额第三节 所得税一、所得税概述(一)税法对财务会计的影响:国外 国内 (二)所得税性质1. “收益分配观”: 向政府缴纳的所得税,与向股东分配股利一样,是利润的分配,而不是费用,只不过分配的对象是国家而已2.“费用观”: 所得税是企业为最终获得净利润而发生的支出,如同企业经营中发生的各种支出一样,是费用性质的项目,是符合费用定义的 (三)所得税的计算1.应纳税所得额:指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去准予扣除项目后的余额,其计算公式是: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准予扣除项目金额2.应交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所得税税率二、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 (一)永久性差异1.概念:指在某一会计期间,由于会计准则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损失项目时口径不同,所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本期发生,不会在以后各期转回,也就是说,永久性差异只影响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而不会影响以后各期的应纳税所得额2.类型(1).按会计准则规定核算时确认收益计入税前会计利润,但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确认收益2).按会计准则规定核算时不确认收益,不计入税前会计利润,但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作为收益,需要交纳所得税3).按会计准则规定核算时确认为费用或损失计入税前会计利润,但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予确认,不允许扣减4).按会计准则规定核算时不确认为费用或损失,不计入税前会计利润,但税法规定在计算纳税所得额时允许扣减3.影响:(1)税前会计利润大于应纳税所得额(上述1、4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所产生的永久性差异不需要交纳所得税;(2)税前会计利润小于应纳税所得额(上述2、3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所产生的永久性差异需要交纳所得税,在当期确认为所得税费用在仅存永久性差异的情况下,按照税前会计利润加减永久性差异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按照应纳税所得额和现行所得税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即为当期所得税费用(二)暂时性性差异1.概念:指在某一会计期间,由于会计准则和税法在确认收益、费用、损失时的时间不一致而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某期发生,但在以后一期或若干期内能够转回2.类型(1).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A 概念:指本期税前会计利润大于应纳税所得额,而增加未来应纳税所得额的时间性差异B 具体情况: (1)企业获得的某项收益,按会计准则规定已于本期确认,计入税前会计利润,但税法规定应于以后期间确认为应纳税所得额2)企业发生的某项费用或损失,按照会计准则规定于以后期间确认为费用或损失,但税法规定应在本期确认,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减2).可抵减暂时性差异A概念:指本期税前会计利润小于应纳税所得额,而抵减未来应纳税所得额的时间性差异B具体情况: (1)企业获得的某项收益,按会计准则规定于以后期间确认收益,但税法规定应计入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2)企业发生的某项费用或损失,按会计准则规定确认为当期费用或损失,但税法规定应于以后期间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减三. 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与计量(一)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1、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基本原则对于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除特殊交易或事项外,均应确认为由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2、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量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选择的税率,应按照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预计转回期间适用的税率计量,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除外,且递延所得税负债不要求折现。
对于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如经国家批准的经济开发区内的企业,享受一定期间的税率优惠,则所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应以预计其转会期间的适用所得税税率为基础计量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与计量1、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基本原则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企业应当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为由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2、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量 资产负债表日,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乘以适用的所得税税率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适用所得税税率的选择,应当按照预计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计量即在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应当采用与收回资产或清偿债务的预期方式相一致的税率和计税基础,且对递延所得税资产不予折现这样,使得递延所得税资产能够反映资产负债表日企业预期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方式的所得税影响资产负债表日,企业还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利益,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后期间在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记的金额应当转回。
四、所得税费用的会计处理所得税会计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时,应设置“所得税费用”、“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账户所得税费用”账户核算企业确认的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当期应交所得税,借记本账户(当期所得税),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账户;企业当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费用的会计处理见下面介绍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账户期末,应将本账户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结转后本账户无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核算企业由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所得税资产金额企业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末余额大于期初余额时,借记本账户,贷记“所得税费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