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农村教师笔试指导教育制度.doc
7页湖北农村教师笔试指导:教育制度第二节 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的概念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方面,二是教育的管理系统方面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二、建立学制的依据(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学制的建立,必须考虑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科学技术发展状况,要与它们的要求相适应如普及义务教育制度,主要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科学技术发展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学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反映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并为一定的统治阶级服务特别是学制中关于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学制年限、入学条件等受统治阶级的有关方针、政策的制约,反映统治阶级的愿望和要求。
三)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因此,在制定学制时,如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与衔接,都必须考虑他们的智力和体力发展水平再如小学入学年龄,许多国家都规定为 5~6 岁,就是因为儿童到了 5~6 岁时,大脑的发育已经成熟,能够适应系统学习的需要正是由于学制受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所以不同国家在学制的很多方面是一致的,如入学年龄,大、中、小学阶段的划分等四)人口发展状况教育事业的规模、教育结构的调整、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教育经费的投入等,与人口问题都是分不开的如人口的分布、人口的增长率以及人口的年龄结构等,都对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改革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五)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学制的建立还必须吸取本国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每个国家的学制都有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建立新学制时,既不能脱离本国学制的历史沿革,也不能忽视吸收其他国家学制改革的有益经验三、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一)旧中国的学制沿革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
1.1902 年的“壬寅学制”(未实行)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 1902 年(光绪二十八年)的《钦定学堂章程》,1902 年为壬寅年,故这个学制亦称“壬寅学制”壬寅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虽然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page]2.1903 年的“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1903 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1904 年 1 月颁布执行,又称“癸卯学制”该学制分为三段五级:第一段初等教育,分初等小学堂(5 年)和高等小学堂(4 年)两级;第二段中等教育,中学堂 5 年;第三段高等教育,分为高等学堂(大学预科 3 年)和大学堂(3~4 年)7 岁入学,到 28 岁毕业,年限很长癸卯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该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另外,还规定不许男女同校,轻视女子教育,体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点3.1912 年的“壬子癸丑学制”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对旧学制进行修订,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明令废除在受教育权方面的性别和职业限制,在法律上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
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该学制还缩短了 3 年普通教育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4.1922 年的“壬戌学制”1922 年,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由于是采用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因此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壬戌学制”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这在我国现代学制史上是第一次此后,国民党政府于 1928 年就学制作了些修改,但基本上继承了“壬戌学制”,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二)新中国的学制沿革1.1951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1951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政务院公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学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1)新学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幼儿教育,幼儿园招收 3~7 岁的幼儿;初等教育,包括儿童和成人的初等教育,儿童初等教育 7 岁入学,年限 5 年,施以全面的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包括中学、业余工农中学、业余学校、中等专业学校;高等教育,包括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各种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
2)新学制的主要特点:体现了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体现了学校面向工农的原则;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原则;体现了重视在职干部再教育的原则;体现了方针、任务的统一性与方法方式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2.1958 年的学制改革1958 年 9 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该指示指出“为了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动员一切积极因素”该指示提出了学制改革的“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三个结合”: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六个并举”: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及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包括函授学校、广播学校)并举;免费教育与收费教育并举1958 年的学制改革,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群众办学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干扰,存在急躁冒进现象3.1985 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教育不适应新形势的情况越来越突出,如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统得过死,学校缺乏应有的活力,教育结构不合理等。
因此,1985 年我国正式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page](1)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这次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2)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地方承担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决定》还提出制定《义务教育法》3)中等教育改革主要是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4)高等教育改革主要是改革高校招生计 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5)对学校实行分级管理,加强领导,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4.1993 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有关教育制度的内容是:(1)确定了 20 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简称“两基”“两全”“两重”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3)改革办学体制4)改革高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制度5)改革和完善教育投资体制★四、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学制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与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所构成。
横向划分可分为普通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等类型,纵向划分可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阶段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我国 20 世纪初从西方引入的现代学制,总体上二是单轨学制这是因为我国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政治、管理人才和少数专业人才,而不是培养大批为生产和经济服务的各级各类人才因此,它是现代生产尚未充分发展条件下的单轨学制随着生产和社会的发展,对有文化的劳动者的需求越来越大和越来越迫切,我国的单轨学制必然要走向分支型学制为此,1951 年参考前苏联分支型学制制定的我国的新学制,在总体上是正确的和进步的近三十年来,我国学制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就是重建和完善分支型学制,即通过发展基础教育后的职业教育走向分支型学制,再通过高中综合化走向单轨学制2010 年 6 月 21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中长期规划》)这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根据这一规划,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提出了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到 2020 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中长期规划》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在学制方面,《中长期规划》按照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学制方面的发展任务主要有:一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二是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三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四是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五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六是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七是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机制。
[page]五、教育制度的发展(一)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教育都可归为前制度化教育,而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则都归为非制度化教育因此,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1.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教育实体的形成或多或少具有以下特点:(1)教育主体确定;(2)教育的对象相对稳定;(3)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4)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5)由以上因素结合而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2.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制度化的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双轨学制,二是单轨学制,三是分支型学制。
纵向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属双轨学制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等欧洲国家的学制多属于这种双轨学制这个学制把学校系统分两个互不相通的轨道:一轨自上 而下,其结构是——大学、中学;另一轨自下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