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边缘到中心:高等教育对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支撑研究.docx
6页从边缘到中心高等教育对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支撑研究 (三)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的机遇1.国家领导人的关注1999年,江泽民同志考察黄河三角洲时,为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东营市题词:“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加快黄河三角洲的建设和发展”江泽民同志在考察中对山东省的领导说:“黄河三角洲石油资源丰富,土地和海洋资源充足,生物资源多样,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一定要好好开发要把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2009年,胡锦涛同志先后来到滨州、东营等地考察,对黄河三角洲的建设和发展做出指示[4]这一系列的指示为使黄河三角洲的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也为黄河三角洲的发展确立了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可持续的发展框架2.学者们的理论研究1988年,在山东省政府、民盟中央的组织协调下,“黄河三角洲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战略研讨会”在东营市召开,费孝通、钱伟长等10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时任中顾委委员的于光远在会上提出了黄河三角洲文化发展战略,并强调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在黄河三角洲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文化的发展,并把黄河三角洲文化发展战略进行单独研究,制定符合黄河三角洲这一地区的文化发展战略。
在费孝通等所著的《区域发展战略研究——黄河三角洲东营篇》及石军所著的《世纪抉择——黄河三角洲高校生态经济与实践》等专著中,对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论述[5]3.产业扶植政策不断推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推动下,黄河三角洲的开发进入全面推进阶段1992年,“海上山东”和“黄河三角洲开发”列为山东省两个最重要的跨世纪工程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把“黄河三角洲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列入计划,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实施了“支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项目国家将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列入“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2009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更是上升为国家战略,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2010年,“首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经贸洽谈会”召开,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组和走遍中国栏目组相继来滨州采风,对黄河三角洲远古文明遗存、遗迹进行宣传报道,为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洽谈会上2122.5亿元的合同、协议投资融资额也为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资金支持[6]四)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的挑战1.国外文化集团进入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外文化集团相继进入黄河三角洲,其先进的理念、完善的制度、高端的人才、先进的技术等对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资源尽心争夺。
而黄河三角洲原有的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基础薄、竞争力弱,无法与强大的国外文化产业集团抗衡,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迅速被挤压,甚至倒闭同时,国外强势文化在牟取高额利润的同时,还将其政治观念、文化理念加以宣扬、宣传,并把其作为干预别国内政甚至颠覆别国的政治工具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曾说:“美国负有独一无二的责任和具有独一无二的能力,在全世界推进美国的价值观和促进美国的利益因此,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在受到国外文化集团发展压力的同时,还面临着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挑战2.资金、人才和产业链的挑战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虽然受到国家和山东省的高度重视,但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诸多问题:一是文化资源和生态优势还多停留在理论上的研讨和低水平建设层面;二是文化资源开发处于各自为政状态,不能形成合力,也缺乏系统性宏观规划;三是文化产业人才奇缺,文化产业的创意、运营、落后,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低,黄河三角洲文化产品的独特文化魅力不能体现3.部分文化产业容易受到社会经济环境和自身业务周期的挑战在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中,旅游业等容易受到外部不可预测的因素的影响例如自然灾害、经济危机、政府政策的变化等都会带来对这些文化产业的不利影响。
如渤海湾漏油事件,黄河三角洲的文化产业受影响最大,旅游业受挫,这正说明了重要的事件对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的影响黄河三角洲旅游文化产业季节波动比较大,由于消费者旅游主要的消费动机是乘凉避暑,因此,夏季是旅游的黄金季节,而其他季节尤其是冬季的客源明显减少,旅游季节过短和过于集中如何整合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的旅游资源,并对消费者进行持续地刺激和吸引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三、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需要具备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一是社会需要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成为人们增长知识、提升能力和获取社会地位的“助推剂”;二是高等教育有走向社会中心的能力,能够完成社会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三是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良好的融合运行机制现在,把文化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的黄河三角洲,必须利用好“从边缘走向中心”的高等教育这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轴心力量”,为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的发展培养人才、提供技术,实现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的“跨越式”发展一)人才培养支撑模式在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现在,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取决于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而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之一就有人才培养。
首先,要完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高等教育要依托学科优势,调整专业及课程设置,培养一大批适应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资本运营人才、文化创意人才同时,还可通过定向培养、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提升文化产业人员的素质其次,强化文化产业人才的地域特色高等教育尤其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的高等教育,一定要利用其黄河口文化、石油文化、湿地等独有特色,培养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门人才再次,拓展延伸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紧密,就是在这种相互作用中,高等教育的培养形式得以延伸二)战略、信息提供模式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虽然受到东营市、滨州市的重视,并制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但是,这些战略和规划多具有行政性,偏重长远和宏观,近期目标和具体措施、步骤不明确、不具体因此,黄河三角洲应依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高校大批的专家学者对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的近期发展战略进行调研、论证,制定切合实际的短期发展战略,并与山东省乃至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相契合在当今信息社会,信息已同材料、能源一样,成为一种资源,而最前沿、最准确的信息无疑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推进剂”。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在“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政府能否掌握最前沿、最准确的信息并做出正确的决策,对加速或延缓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学术文化交流中心和精英人才的聚集中心,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研究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及其将要面对的问题,为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信息预测三)科研成果转化模式在高等教育的功能中,社会服务功能可以说是最核心的功能之一一所大学如果不能为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这所大学就很难成为一流的大学在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尤其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的高等教育要积极面向该区域文化产业这个“主战场”,把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各类“瓶颈”问题作为课题加以研究,实现科研成果直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同时,该地区高校还可以利用本校的重点实验室与地方政府、文化企业联合建立研究所、科技园、实践基地、研发中心等,推动高校的科技创新成果进入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促进黄河三角洲文化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更新,从而提升该地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这方面,东莞市分别和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共建“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和“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院”,世界上著名的“硅谷”等等,都是很成功的例子。
这种科研成果转化模式,使高校科研人员直面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问题,激发了高校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针对实际问题的研究成果,也解决了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难题”,进一步促进了地方企业的发展四)文化氛围营造模式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不仅需要人才与技术,还需要良好的文化产业运行环境1.营造文化产业人才成长所需的校园文化高等教育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让其完成职业规划,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将来的职业乃至事业做好准备,这就需要高校做好以下三点:一是以知识普及促进学生的职业规划,大学生文化产业方面的职业规划定向完成得越早,对文化产业越有激情高校要强化文化产业知识的宣传与普及,使广大青年大学生了解当前这一“朝阳产业”同时,高校还要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使他们对文化产业进行必要的体验,培养他们对文化产业的深刻认识以及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努力的决心二是通过大力弘扬进取文化、冒险文化、创意文化、竞争文化,为文化产业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宽松的环境三是通过模拟性实践,使高校中求学阶段的文化产业人才加深对这方面知识、技能、能力的体验和锻炼,将知识、技能和能力升华为实际的才干2.营造文化产业人才成长所需的社会文化。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需要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这包括政策法律环境、人文道德环境等政策、法律环境的营造主要由政府来制定而人文道德环境则包括诚实守信、有序竞争等等高校作为传授知识和创造知识的中心,在倡导、教育和监督人文道德,培育区域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如诚信问题,诚信问题首先是素质问题,尤其是道德素质问题,高校可利用自身教书育人的功能,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抨击失信违约现象,建立道德法庭,打造“诚信文化”,营造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参考文献:[1]J. R. Friedman.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M]. MIT Press, 1966: 36.[2]智学.从边缘到中心: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取向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3]叶鹰,武夷山.情报学基础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10.[4]李剑桥.黄河三角洲《规划》大事记[N].大众日报,2010-11-23(5).[5]国伟.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姚吉成,等.高校生态视域下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与战略构想[J].东岳论丛,2011(8):124-125.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