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最新版.ppt

227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574934496
  • 上传时间:2024-08-17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25MB
  • / 22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第二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第三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第四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第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第六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第七章  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第八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问题以单个经济单位为考察对象,研究其经济行为及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的决定解决两个问题:产品产销量和价格的决定;生产要素使用量和价格宏观经济学研究资源利用问题以总体经济单位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问题以及相应经济变量的总量如何决定考察国民收入水平、经济增长及经济周期解决三个问题:资源的使用情况如何决定一国的总产量或就业量;各市场的总供求如何决定一国国民收入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国民收入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与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的关系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互为前提,彼此补充,须全面考察 一、国内生产总值二、国民收入的核算三、国民收入恒等式第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一)国民经济运行的循环流动1、简单国民经济运行的循环流动消费品、劳务土地、劳动、资本等企业地租、工资、利息、利润简单国民经济循环流动图居民户消费开支 2、复杂的国民经济运行循环流动政府购买消费开支工资地租利息利润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税收政府居民户企业国 外金融机构投资储蓄进口出口税收关税复杂的国民经济运行循环流量储蓄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概念理解:(2)最终产品买来供使用,不再加工或出售个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3)货币尺度  GDP=∑PQ(4)国家范围  GNP=GDP+国外要素收入净额2、缺陷Ø不能反映一国的真实生活水平Ø不能反映一国产品和服务结构Ø不能反映产品和服务的进步Ø有一定统计误差GDP=当年售卖最终产品价格总额-上年库存价格额+当年库存价格额(1)一个会计年度 (三)国民收入的其他总量指标1、国内生产净值NDP=GDP-折旧2、国民收入NI=要素收入=NDP-间接税+政府补贴3、个人收入PI=NI-(社会保险费+公司所得税+公司未分配利润)(NI中不能被个人得到的部分)+政府转移支付(未被包含在NI中的个人收入)4、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个人消费支出+个人储蓄 (四)名义GDP和实际GDP名义GDP以当年价格计算实际GDP以基期价格计算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GDP折算指数=计算期价格/基期价格 二、国民收入的核算总产出=总支出=总收入(见简单国民经济循环流动图)总产出从需求角度等于总支出,从供给角度等于总收入支出法:从总支出角度核算总产出收入法:从总收入角度核算总产出1、国民收入核算的原理 2、支出法利用按产品的使用途径进行分类所得资料计算一年内新增产品和劳务的总价值。

      GDP=个人消费C+私人国内总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X-M)u个人消费(C)包括: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但不包括购买住房的支出,它被统计在住房投资中所有物品和劳务的价格,都按销售价格即购买者支付的价格计算,其中显然包含了政府征收的营业税、货物税等间接税u私人国内总投资(I)包括三个部分:Ø企业最终购买的机器设备和工具支出Ø所有房屋建设Ø企业库存 u政府购买(G)包括各级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包括军费开支、教育费支出、公共医疗费支出、维持政府运转的费用支出、某些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等其实质是政府购买公务员、教师、医生、法官、军队等为社会提供服务政府财政支出的其他部分不计入GDP, 例如“转移支付”u净出口(X-M)出口包括出售给外国的货物和提供的“劳务”的收入,进口包括本国进口的物品的销售价值和外国的劳动和资产在本国取得的“要素收入” 3、收入法用投入要素所取得的收入计算总产出价值GDP=工资+利息+租金+公司税前利润+非公司企业主收入+企业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资本折旧理论上讲,支出法和收入法核算的GDP应该是相同的u工资包括工资及工资的补充u利息指个人储蓄净利息收入u租金包括个人出租土地、不动产的收入u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未分配利润u非公司业主收入指各种非公司型的企业纯收入u企业间接税指企业缴纳的货物税、销售税、关税等u企业转移支付包括慈善捐款、消费者呆帐等u资本折旧构成投资成本 三、国民收入恒等式1、两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恒等式从总支出角度Y=C+I从总收入角度Y=C+S有I=SI=S的含义:未用于购买消费品和服务的收入(储蓄)等于未归于消费者之手的产品(投资)。

      应该看到, I=S是事后的恒等式,等式两边只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定义方式在现实经济中,引起投资和储蓄的动机是不相同的,所以,计划储蓄与计划投资并不一定相等 2、四部门和三部门经济恒等式从总支出角度Y=C+I+G+(X-M)从总收入角度Y=C+S+T+KrS为个人与企业储蓄之和,T为税收净额(社会保险税、间接税、公司和个人所得税总和减去政府转移支付等政府购买之外的所有支出部分),Kr为对外国的转移支付则有C+I+G+(X-M)=C+S+T+KrI+G+(X-M)=S+T+Kr左边是除了归于消费者之外的支出总量,右边是除了归于消费者之外的收入总量含义: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体系中,每储蓄或征税一元钱,就有一元钱的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与之相对等消去C 如果把四部门经济中的对外贸易抽掉,则变成三部门经济恒等式:I+G=S+T三部门和四部门恒等式反映的仍然是投资与储蓄的恒等关系从三部门看, I+G=S+T可以写成I=S+(T-G)(T-G)为政府储蓄,当财政盈余时为正,当财政赤字时为负从四部门看, I+G+(X-M)=S+T+Kr可写成I=S+(T-G)+(Kr-X+M)(T-G)为政府储蓄,(Kr-X+M)为国外储蓄因此,无论从几个部门看,储蓄恒等于投资。

       I=S是均衡国民收入的条件 第二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一、消费函数二、储蓄函数三、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四、乘数理论五、三部门收入决定 主要观点:(1)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2)“收入”的概念是:①“现期”,即本期的收入,不考虑过去和未来的收入;②“绝对”,即是绝对水平不是相对水平;③“实际”即是实际收入不是名义收入3)消费支出的增加小于收入增加,即0<MPC<1(4)边际消费倾向递减,(5)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而且,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一、消费函数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 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消费的增加幅度低于收入的增加幅度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消费函数或称消费倾向C=C(Y)1、消费函数(消费倾向)C2、平均消费倾向APC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    APC= C/Y3、边际消费倾向MPC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所增加的消费,或最后一单位收入中所形成的消费    MPC=△C/△Y 4、线性消费函数YC△C/△YC/Y01003003250.751.0834004000.751.05004750.750.956005500.750.9168007000.750.875YCAY1BaC=a+bYC=a+ bY =100+0.75Y 线性消费函数的主要性质(1) 存在自发性消费a,即无论收入多少或有无均要支出的消费。

      自发性与引致性)     (2)边际消费倾向MPC= △C/△Y = b, 0

      E点,均衡收入水平Y1,总收入=总支出;E点以左,总收入<总支出,市场供不应求,提高产出,使收入水平上升;E点以右,总收入>总支出,市场供过于求,减少产出,使收入水平下降消费函数C=1000+0.8Y ,  I0=600亿美元   求均衡收入解:Y=(a+I0) / (1-b)=(1000+600)/(1-0.8) =8000亿美元 ADAD = a+bY+ I0450Y1Y2Y3宏观经济中的净存货机制:若 YAD, 非意愿存货增加(非意愿净存货大于零) ,促使企业减少生产,Y↓若 Y=AD,非意愿存货不变(非意愿净存货等于零),企业维持原产出,从而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 2、使用储蓄函数S=I                (1):两部门收入决定的均衡条件S=-a+(1-b)Y  (2):消费函数I=I0                (3):投资函数解以上联立方程 I>S,当年投资品需求大于投资品供给,非意愿存货投资减少 ,总产出增加I

      I, S YS = -a +(1-b)YI0I>SI

      收入        消费        投资加速数时期(t) 收入水平Yt 收入变化量Yt-Yt-1 引致投资It=V(Yt-Yt-1) 12345 100110140140120 010300-20 0501500-100 加速数V=5 (三)乘数与加速数的联合作用投资的增加通过乘数的作用使收入成倍增加,收入增加又通过加速数作用使投资进一步增加,直到收入达到最高收入的下降也可通过加速数和乘数的作用使收入降到最低国民收入的波动: 五、三部门收入决定(一)三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Y=C+I+G         (1)收入均衡条件C=a+bYd         (2)消费函数(可支配收入)Yd=Y-T            (3)可支配收入T=d+tY            (4)税收函数I=I0                  (5)自主投资G=G0              (6)政府自主性支出解联立方程 E点左方,总收入低于总支出,供不应求,增加产出,收入上升E点右方,总收入高于总支出,供过于求,减少产量,收入下降总收入<总支出总收入>总支出 (二)三部门收入的变动假设税收为定量税T=T0,三部门均衡收入模型为1、政府支出乘数政府支出变化引起收入的若干倍变化政府支出是收入流量循环中的注入量,其变化引起收入同方向成倍变化。

      2、税收乘数税收变化引起收入的若干倍变化税收是收入流量循环中的漏出量,其变化引起收入反方向成倍变化3、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支出和税收同时同量变化所引起的收入变化在平衡预算下,收入的增加额等于政府支出或税收的增加额政府支出增加多少,收入就增加多少 1、在两部门经济中,消费函数为c=100+0.8y,投资为50求:均衡收入、消费和储蓄 2、假设某经济的消费函数是c=100+0.8y,投资i=50,政府购买性支出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税率t=0.25求:均衡收入 3、用乘数和加速数解释国民收入的波动作业: 第三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一、投资的决定二、IS曲线三、利率的决定四、LM曲线五、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IS-LM模型六、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一、投资的决定(一) 投资及投资函数经济学中的投资是指资本品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品的增加,是指企业对资本品的实际购买1、 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住宅投资非住宅投资2、 投资分为重置投资(更新投资)和净投资Ig (总投资) = Is (更新投资) + It  (净投资) It  =△Kt = Kt - Kt-1Ig  = Is + It  = Is + △Kt = Is + (Kt - Kt-1) 3、投资函数企业是否投资,取决于利率与预期利润率的比较。

      投资量与实际利率之间存在的反方向变动关系即投资函数rI0I=I(r) (二)贴现原理1、为什么需要贴现?由于利息的作用,当期的货币价值必然大于未来等额的货币价值;反过来说,未来的货币价值必然小于当期等额的货币价值 2、单利和复利:计算货币时间价值的两种利息率①单利只计算本金的利息不计算前期利息的利息S= P(1+ r × n);②复利是既计算本金的利息,又计算前期利息的利息S= P (1+ r ) nS 为本利和(终值);P为本金(现值);r为利率;n为时间3、终值和现值:终值是约定期末的本息(本金和利息)总和现值是未来某一特定金额的现在价值 贴现:将某一金额的将来值(终值)折算成现值的过程它相当于是计算终值的逆运算计算公式:S 为终值(本利和);P为现值(本金);  r 相当于是贴现率(实践中的贴现率并不等于利息率)假设投资一项目,投资利润率为4%,每年获得100万元投资利润,项目周期为5年(终值500万元),问:现期(现值)应投资多少? 投资1年后终值 (R1) 100万元的现值(V1): V1 = R1 / (1+ r )  投资2年后终值 (R2) 100万元的现值(V2): V2 = R2 / (1+ r ) 2投资n年后终值 (Rn) 100万元的现值(Vn): Vn = Rn / (1+ r ) n这样:现期(现值)应投资V= V1+ V2+ V3+---- Vn  = R1 / (1+ r ) + R2 / (1+ r ) 2 + --- Rn / (1+ r ) nr=4%r=5%r=6%R1=100V1=96.15V1=95.25V1=94.34R2=100V2=92.46V2=90.70V2=89.00R3=100V3=88.90V3=86.38V3=83.96R4=100V4=85.48V4=82.27V4=79.21R5=100V5=82.19V5=78.35V5=74.73R=500V=445.18V=432.94V=421.24 (三)资本边际效率1、企业投资收益的贴现不是按照银行利率来贴现,而是按照投资预期收益率来贴现。

      2、 资本边际效率(MEC):是指一项贴现率,恰使该资产的各年预期收益的现值总和等于该资产的供给价格(投资品购价)即满足:该贴现率r为资本边际效率 某企业可供选择的投资项目A方案B方案ABCDC方案D方案50 125 150 200 KA方案B方案C方案 D方案投资增量50752550资本总量50125150200 MEC8%5%3%2%85320 3、 资本边际效率实际上就是投资的预期收益率为什么不直接使用投资预期收益率? ①一般地,投资预期收益不一定就是实际投资的未来收益  ②使用资本边际效率可以反映新增投资的增值过程和增值效果4、 资本边际效率r是投资预期收益R的增函数,是投资品购价Pk(资产供给价格V)的减函数 (四)投资曲线与投资水平的决定单个企业的投资分析:企业优先安排资本边际效率(MEC)即投资预期利润率高的投资项目而且,资本边际效率(MEC)即投资预期利润率必须高于市场利息率资本边际效率和投资边际效率rr0r1IMEIMECI0MEC所反映的是个别厂商的投资需求状况,若各厂商都增加投资,资本品的价格P会提高,在相同的预期收益R下,r将会下降,这个下降的r即为投资边际效率MEI。

      在说明投资量与利息率的关系时,一般采用MEI 二、IS曲线(一)IS曲线及其推导1、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I=SI=I(r)       或S=S(Y)I=SI=I0-drS=-a+(1-b)Y解得I0自主投资,dr引致投资,d为投资的利率系数均衡条件I(r)=S(Y) 2、IS曲线Yr1r2ABY1Y2r0IS曲线IS曲线是表明产品市场均衡下的利率(r)与收入(Y)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含义:曲线上任一点(即任一给定的利率相对应的收入)都符合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即投资等于储蓄) S=S((Y))Y0Y1SYS1S0I=SSS1S0I0I1450I0I1r0r1rISY0Y1Yrr1r0II3、IS曲线的推导(利用投资曲线和储蓄曲线推导) (二)IS曲线的特点1、IS曲线的经济含义ABISYrISr1r2Y1Y2在商品市场上,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化的关系,即利率提高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减少,利率降低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增加 处于IS曲线上的任何点位都表示I = S,即商品市场实现了宏观均衡反之,偏离IS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I ≠ S,即商品市场没有实现宏观均衡 ABISYrISr1r2Y1Y2IS曲线的右边,I < S,现行的利率水平过高,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小于储蓄规模。

      IS曲线的左边,I > 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低,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大于储蓄规模IS曲线的经济含义 2、IS曲线的移动由于IS曲线是由投资曲线和储蓄曲线推导出来的,所以,当投资或储蓄发生变动时,IS曲线会随之变动投资增加(减少),投资曲线向右(向左)移动,IS曲线也向右(向左)移动;储蓄增加(减少),储蓄曲线向左(向右)移动,IS曲线也向左(向右)移动 r Y0IS0 IS1 r’ Y1 Y0 3、IS曲线的转动b:边际消费倾向  d:投资的利率系数(1)IS曲线斜率的经济意义: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斜率越大,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迟钝反之,斜率越小,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敏感 (2)决定IS曲线斜率的因素:Y的系数(1-b)/d    如果d不变,边际消费倾向b与IS曲线的斜率成反比    如果b不变,投资系数d与IS曲线的斜率成反比 IS1 IS0 rb变大0 Y0 Y1 Y r’( 1)b变大,在Y轴的截距变大,均衡产出由Y0到Y1, 同时斜率变小,曲线变平坦2)d变大, r轴截距变小,均衡产出由Y0到Y1, 同时斜率变小,曲线变平坦。

      0 YIS1 IS0 rd 变大 r,Y1Y0 三、利率的决定(一)货币的需求1、交易动机:公众为应付正常情况下的交易(即购买支出)而持有货币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2、预防动机:公众为应付非正常情况下交易(即购买支出)而持有货币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也是收入的增函数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都是收入的增函数,则L1= L1 ( Y ) =kYk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总和占总产出的比例,k= L1/Y3、 投机动机:出于能及时利用市场可能出现的有利时机从事交易来获利而保留货币的动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息率的减函数L2 = L2 ( r) = -h rr为利息率h表示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h = △L2 /△rL=L1+L2= L1 ( Y ) + L2 ( r) 社会对货币的需求 4、货币需求曲线rLL1rLL2rLL1= L1 ( Y ) =kYL2 = L2 ( r) = -h rL =kY-hr (二)流动性偏好与流动性陷阱1、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牺牲利息收入而保留货币资产的心理倾向,称为“流动性偏好”2、流动性陷阱:一般情况下,市场利率降低,持币的机会成本降低,货币的投机需求增大,从而货币L2 ( r)需求量扩大 。

      当利率降到某一水平时,货币的投机需求无限大,即使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也不会导致利率降低这种现象就叫“流动性陷阱”,又叫“凯恩斯陷阱” L2 (r )= - hrrLh 无限大,曲线呈水平状这时人们所以更愿意持币是因为利率太低,今后不会再降低;人们所以愿意持币而又不购买有价证券是预期证券价格不会再升并有可能下降流动性陷阱 (三)货币的供给M0=流通中的现金(现钞和铸币) M1=M0+活期存款(能开支票)M2= M1+定期存款(不能开支票)M3=M2+货币近似物(债券等)其中M1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通常讲的货币指M1,且为名义货币量,实际货币量m=M/P实际货币量分为两部分,一是为满足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引起的货币量m1,二是为满足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量m2,即m=m1+m2Lr0货币供给量的大小取决于政府的经济政策,与利率无关,货币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  我国从1994 年三季度起由中国人民银行按季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监测指标参照国际通用原则,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将我国货币供应量指标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        +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          +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

       其中,M1 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量,流动性较强;M2 是广义货币量  (四)货币市场均衡与利率决定r0L =kY-h rLr0M/P货币供求的平衡r0为均衡利率,L=m若L>m,人们持有的货币过少,卖出有价证券,证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一方面减少货币的投机需求,另一方面减少投资,引起国民收入下降,使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减少,直到货币供求相等若L

      r2r1 0Y1Y2YLMABL>ML

      LM不均衡引起利率变动,L > M利率上升, L < M利率下降2、两个市场的不均衡状态 u两个市场都不均衡 A点点   I << S   L << M   B点点   I << S   L >> MC点点   I >> S   L >> M  D点点   I >> S   L << MB. . . . DACYrLMIS0 LMISIS1Y0rE1E2r1r2Y1Y2LMISLM1Y0rE1r1Y1r2Y2E2uIS曲线移动uLM曲线移动3、两个市场均衡的变动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C)投资(I)收入(Y)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谨慎动机(由m1满足)边际消费倾向由此求投资乘数利率(r)资本边际效率(MEC)投机动机(由m2满足)交易动机(由m1满足)货币数量 m=m1+m2流动偏好L=L1+L2预期收益(R)重置成本或资产的供给价格六、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凯恩斯经济理论提要1、国民收入由消费和投资决定2、消费由消费倾向和收入决定3、消费倾向比较稳定,因此,国民收入的波动主要来自于投资的变动4、投资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5、利率取决于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6、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收益和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决定 数学模型的表达货币需求函数为:L=L1(y)+L2(r)货币供给函数为:m=M/P=m1+m2均衡条件为:m=L在货币市场上:据此可以得到IS曲线储蓄函数为:S=S(y)投资函数为:I=I(r)均衡条件为:S=I或S(y)=I(r)在产品市场上:据此可以得到LM曲线IS=LM: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收入和利率 三大基本心理因素1、消费倾向由消费者心理状态所决定2、资本边际效率由资本家心理状态所决定3、货币的流动偏好由公众心理状态所决定凯恩斯认为,若市场的自发作用不能保证这三个心理状态所决定的变量的数值相互协调,就会造成失业和经济危机。

      作业:1、在两部门经济中,若消费c=100+0.8y,投资i=150-6r,货币供给m=150,货币需求L=0.2y-4r,求: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2、已知,货币的交易需求量是L1(y)=0.5y,对货币的投机需求L2(r)=1000-250r,货币供给量为1250若当r=3时,货币市场实现均衡求均衡的y值 第四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一、总需求曲线二、总供给曲线三、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 一、总需求曲线(一)总需求总需求是指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里的需求总量是有效需求总量所谓有效需求,从宏观角度讲,是指与总产出一致的总需求Y=C+I+G+(X-M)ADYPY1Y2P1P2总需求函数指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上,全社会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与劳务的总量AD=AD(P)表明需求总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二)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同时满足两个市场的均衡条件S(Y)=I(r)M/P=L1(Y)+L2(r)消去r即可得Y与P的函数关系假设S(Y)=0.1Y-80,I(r)=720-2000r,M=500,L=0.2-4000r从IS曲线看,0.1Y-80= 720-2000r从LM曲线看,500/P=0.2Y-4000r国民收入与物价水平反向变动 rr1r2YY00LM1(P1)LM2(P2)PP1P2Y2Y1Y1Y2ADIS从IS-LM推导AD曲线由于物价下降(从P1到P2),LM曲线右移,使实际GDP总需求从Y1移动到Y2P1 P2,货币需求减少,在货币供给量不变时,实际货币供给增加,LM向右移动,使利息率下降,投资水平提高,国民收入提高 (三)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总需求水平取决于投资等总支出水平,社会总支出的变化,会导致AD曲线移动。

      引起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1、政策因素货币政策:扩张性政策(m供给增加)会使利率下降并改善贷款条件,从而增加投资和消费,LM右移 AD右移,紧缩性政策使AD左移财政政策:政府支出增加、减税或增加转移支付(扩张性)会使消费增加,IS右移 AD右移,紧缩性政策使AD左移2、 外部变量外国产出的增长会导致净出口增加,AD右移资产价值:股票、房产等价格上升会导致家庭财富增加,从而消费增加,还会引起企业投资增加,AD右移 r1Y1Y2Y2Y1PP’r00YYLMADAD’ISIS’r2LMLM’P’r1r2r00Y1Y1Y2Y2YYPADAD’ 二、总供给曲线(一)总供给总供给是指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供应总量由于生产是供应的第一源泉,因此总供给就是总产出PYASP1P2Y1Y20总供给函数是指总供给(实际GDP)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函数关系总供给是价格水平的增函数 1、潜在产出(Potential Output)经济的生产能力是基本影响因素潜在产出代表在总需求平稳增长且供给者没有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将会供应的数量经济的产出超过潜在产出水平,价格不断上涨,若产出水平低于潜在产出水平,则出现失业和生产能力过剩。

      总供给的决定因素PYPO1PO2AS1Y2Y10AS2潜在产出水平增加而生产成本不变时,AS向右移动 2、生产成本成本上升时,只有在较高的价格水平上企业才愿意提供相同数量的产出生产成本增加而潜在产出水平不变时,AS向上移动PYPOAS1Y10AS2P2P1 (二)劳动市场1、劳动市场均衡ND0ENSN*NW/P为实际工资,W名义工资,NS为实际工资的增函数,ND为实际工资的减函数 0LL3ND(MPL)L1L2NS1NS2NS3W/P2、工资刚性物价上升使实际工资率下降,但短期内由于“货币幻觉”的作用,工人意识不到实际工资的下降,劳动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劳动供给是货币工资的函数 3、工资粘性W/P0LL’ND( )NS1NS2NS3长期中,工人的货币幻觉会消失,意识到价格上升带来的收入下降,要求更高工资以抵销物价上涨的影响劳动供给是实际工资的函数 (三)短期总供给曲线(劳动供给不变)PYASPOY*01、短期总供给曲线一般形式YPASY*2、凯恩斯反L型总供给曲线劳动供给是货币工资的函数 反L型总供给曲线的推导00N1TQN2PP1P2AS0Y1Y2YNYY1Q2YY2Y1Ns0N1N21Y2NdN45° 3、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短期总供给曲线Y0PASY2Y1L1L2P2P1货币工资上涨幅度为W1W2,而物价上涨幅度P1P2实际为D1D2之间的垂直距离。

      从E到E1均衡的实现,部分原因是工资率的提高,部分原因是就业量的增加影响劳动需求的是实际市场价格,影响劳动供给的是实际预期价格(契约价格)W2W1NSND2ND1L1L2LE1E0W (四)长期总供给曲线(古典总供给曲线)W为货币工资,L1为充分就业量,L1L2为自然失业E1E2ND(P1)WW2W1L1L2L0ND(P2)NS(P1)NS(P2)0P1P2Y1LASPYL1长期中工资具有粘性Y1为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L1为对应的就业量 三、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AD0P0ASY0PYE1、总供求平衡(一)短期分析 2、总需求曲线的变动YPSASAD1AD2P2P1Y1Y2Y0LASE1E2Y1经济萧条,Y0经济均衡,Y2经济繁荣经济萧条时采取刺激总需求政策(减税、增支等)使AD向右移动,有利于实现充分就业的宏观均衡,总需求过度的增长则会导致超过均衡水平的宏观经济过热 YPSAS2SAS1ADP2P1Y2Y1Y0LAS3、总供给曲线的变动Y2经济滞胀,Y0经济均衡AS可能会由于某种因素影响到投入的生产要素价格发生变化而发生移动,农业歉收、外汇市场波动、石油价格上涨等使SAS1移动到SAS2,技术进步或新材料的发现等则会发生AS相反的移动。

      (二)长期分析E1E2PP2P10AD2AD1Y0YLAS长期中,总供给曲线处于充分就业水平,AD的移动只能影响物价水平,并不能增加就业与产量 长期分析E1E3AD1PP3P1Y1Y2Y0AD2SAS1SAS2P2LASE2引入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分析经济均衡的结果是:国民收入不变,价格水平上升 凯恩斯革命E1E2PP2P10AD2AD1Y0YLAS萨伊定律:经济总是享受着充分就业,持久的生产过剩是不存在的总供给决定总需求,总需求政策不能影响就业水平和产出水平凯恩斯反L型总供给曲线:经济可以在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上实现均衡,只要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总需求的上升就会使产量增加总需求决定总产出,通过刺激总需求,可以增加产出并提高就业水平Y(Q)PAS(潜在产出GDP)Y0B0AD1AD2AY2Y1 作业:1、凯恩斯反L型总供给曲线及其含义 第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一、宏观经济的目标和工具二、财政政策三、货币政策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综合效应 一、宏观经济的目标和工具1、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二者互为前提、彼此补充,又存在目标与方法的差异,互相把对方的考察对象作为自己的理论前提,互相把对方的理论前提作为自己的考察对象。

      u微观经济学:目标—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方法—个量分析,假定资源利用问题已解决u宏观经济学:目标—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方法—总量分析,假定资源配置问题已解决二者各具功效、不可分离 2、宏观经济的目标Ø经济增长Ø充分就业Ø价格稳定Ø国际收支平衡3、宏观经济的工具Ø财政政策Ø货币政策Ø国际经济政策Ø收入政策 二、财政政策(一)财政收支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达到既定的经济政策目标对财政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作出的选择财政收入:Ø税收:所得税(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流转税(营业说、增值税、消费税)、财产税(房地产税、遗产税)Ø公债财政支出:Ø政府购买Ø转移支付Ø公债及利息兑付 财政收支 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所得税、财产税属于直接税;一般是累进税,即财产和收入越高,边际税率随之累进提高流转税是间接税,通常按固定税率征税,又称比例税,或者按定额税征收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社会福利支出,退伍军人福利支出,国家防务和安全支出,债务利息支出,公共卫生和保健支出,科学技术研究费用,交通、公路、机场、港口和住宅的支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支出,国际交往与国际事务的支出等 (二)财政政策工具 1、 调整税率:提高税率(加税)会抑制消费和投资,减少总需求,从而以税收乘数倍减国民收入。

      反之则反是2、增减政府支出:扩大政府购买或转移支付会增加总需求,从而以政府购买乘数或转移支付乘数倍增国民收入3、透支与公债:透支是中央政府因财政赤字而向中央银行借款,是财政赤字的结果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负债,既可能是财政赤字的原因(赤字财政),又可能是财政赤字的结果透支本身不会增减总需求,但会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从而引发通胀发行公债会使总支出(总需求)从家庭消费和私人投资流向政府购买  (三)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逆风向需求管理)1、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扩大政府支出,减少税收,以扩大就业水平,促进总需求的扩大 具体措施:(1)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2)增加政府支出,税收不变(3)政府支出不变,减少税收(4)政府支出与税收同时增加前3项为赤字财政政策,第4项为平衡性预算政策 2、紧缩性财政政策:当经济过度繁荣时,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以抑制总需求的过度膨胀 具体措施:(1)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2)减少政府支出,税收不变(3)政府支出不变,增加税收(4)政府支出与税收同时减少前3项为盈余财政政策,第4项为平衡性预算政策 (四)自动稳定和斟酌使用1、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主动采取任何行动。

      1)税收的自动稳定:经济衰退时收入下降,税收也会自动下降;在实行累进税的情况下,收入较低则边际税率较低,使税收下降的幅度大于收入下降的幅度,从而起到抑制衰退的作用反之则反是2)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经济衰退时政府的转移支付增加,可以减缓个人可支配收入的下降,从而抑制消费需求的下降反之则反是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保护价制度和政府收购) 2、斟酌使用  政府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政府支出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这就是斟酌使用的或权衡性财政政策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就是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的“需求管理”政策凯恩斯认为: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目标不可兼得,要稳定物价就会增加失业,而要减少失业则会助长通胀政府应当相机决策,当经济衰退时应采取刺激需求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当经济过热时应采取抑制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将失业率和通胀率限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 (五)财政政策效果1、 财政政策的一般效应财政政策的一般效应是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使IS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政府支出增加使IS曲线右移从而国民收入和利率都会增加。

      国民收入以乘数倍数增加,但利率上升会抑制私人投资和消费进而限制政府支出增加的产出效应这就是挤出效应 rYIS2IS1LM挤出效应r2r1Y3Y2Y1 IS斜率(绝对值)大,则政策效果大,挤出效应小;斜率小,则政策效果小,挤出效应大LM斜率大,政策效果小;LM斜率小,政策效果大 YLMIS1IS2rYIS2IS1LMr2、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LMIS2IS1YrLMIS2IS1rY 3、 扩张性财政政策效应YISLM通货紧缩缺口rPOY*YIS2IS1LMr乘数效应挤出效应POY*通货紧缩缺口通货紧缩缺口是指实际经济均衡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产出差距消除通货紧缩缺口需要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 4、紧缩性财政政策效应通胀缺口通胀缺口是指实际经济均衡大于充分就业均衡的产出余额消除通胀缺口需要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YISLM通胀缺口rY*POYIS2IS1LMr乘 数效应挤 出效应Y*PO (六)赤字和政府债务1、赤字的概念 政府收入>支出:财政盈余,政府收入<支出: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可分为结构性赤字(由政府政策决定,是主动的债务和周期性赤字(由商业周期的影响被动地决定的分别包括在政府的结构性预算和周期性预算中。

      周期性预算是实际预算和结构性预算的差额周期性预算与结构性预算的区别在于,前者政府使用的是自动稳定器,后者政府使用的是非自动稳定器,即主动地实施财政货币政策 一般来说,财政政策既能改变结构性赤字,也能改变周期性赤字,如,布什政府为伊拉克战争增加了1000亿军费,使结构性赤字增加1000亿美元,战争的结果带来经济增长的好处,这会减少周期性赤字由税率的降低或较高的军费开支所引起的(结构性)赤字的增长,的确会使总需求增长(越南战争期间),但赤字的增加对收入变动的反映并不总是如此若周期性赤字增加(1999年开始的衰退)并不表明是财政上的扩张(积极的财政政策),而可能是自动稳定器在起作用,这表明经济在衰退 4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20-2-4美国的名义赤字与实际赤字美国的名义赤字与实际赤字纵轴为盈余或赤字占GDP的百分比60年代越战,72年大选,82年以后都是财政扩张期,79-82年危机80年代以后赤字猛增,是强有力的财政政策的结果 2、赤字的经济后果 赤字形成了政府的债务政府债务即政府为了冲抵财政赤字所借款项的累积之和,数量上等于其预算赤字1)短期后果:挤出效应赤字(结构性)的增加如果引起利率上升,这将降低投资水平,产生挤出效应。

      关键是赤字是否会引起利率上升政府债务的增加可能会用于公共建设投资,通过乘数作用使GDP成倍增长,导致货币需求增加,可能会引起货币市场上利率上升,产生挤出效应,部分地抵消赤字引起的GDP增长效果 利率的提高会抑制投资,但GDP的增长使企业厂房、机器等被更充分地利用,这使他们需要更多的厂房和机器,将造成对投资的拉动,实际投资可能会有所增长美国的情况是,60年代的赤字促进了投资的增长,部分原因在于当时存在大量未利用的资源;80年代以后,赤字增长引起了利率和汇率的上升,导致私人投资和净出口减少,产生了挤出效应但如果是生产能力未得到充分利用,赤字也可能会“挤进”投资 (2)长期后果赤字(政府债务)的增加将可能是后代人的沉重负担,也可能造成收入再分配效应而且毫无疑问地,将减少私人资本积累,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增长第一,税收造成的效率损失政府必须向持有国债的公民付息,并且必定为此目的征收税款但即使是同一批人被征收的税款与他们所得到的国债利息相等,也将存在对人们积极性的扭曲效应(少做工作或少储蓄以减少税收,这是在征收任何税款时都不可避免地产生的效应),最终,公债利息成为公民的沉重负担,产生对效率和生活福利的扭曲。

      第二,支付大量外债利息的困难赤字的外债部分的利息最终也要由本国纳税人负担该国不得不增加出口和减少进口,以贸易上的顺差来偿付外债利息80年代后期,巴西、墨西哥等必须用其出口收入的1/4—1/3支付外债利息,这种负担表明了该国消费水平下降第三,资本的替代大量公债所带来的最严重后果是它取代了国家财产中大量的资本,从而使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并降低未来的生活水平当政府债务增长时,人们会积累政府债务(收益高)而不积累私人资本(工厂、设备、房产、其他资产),于是该国的私人资本存量会被公债所取代为此,国家可能向国外借贷而不使国内资本存量减少,这又会产生支付大量外债利息的困难 三、货币政策(一)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是指依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商业银行业务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存款业务借款业务现金资产贷款业务结算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的业务1. 吸收公众存款; 2.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3. 办理国内外结算; 4. 办理票据贴现; 5. 发行金融债券; 6. 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7. 买卖政府债券; 8. 从事同业拆借; 9. 买卖、代理买卖外汇; 10.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 11.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12.提供保管箱服务; 13.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其他业务。

        (二)中央银行Ø中央银行是发行银行Ø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Ø中央银行是国家银行2、中央银行资产负债 1、中央银行的职能 资产负债黄金和外汇储备现金贴现贷款①公众持有现金政府证券②商业银行库存现金其他资产商业银行存款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资产负债表  单位:百万美圆资料来源:《美国联邦储备公报》1984年5月号 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 (2004.7) 单位:亿元资料来源: 资产总额=负债+资本总额=存款机构准备金存款+其他负债+资本项目存款机构准备金存款=资产总额-(其他负债+资本项目)如果资产负债表的其他项目不变动的话,中央银行任何资产的增加(或减少),会使存款机构准备金存款增加(或减少);中央银行任何负债的增加(或减少),会使存款机构准备金存款减少(或增加)可见,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各项目的变动,在决定商业银行体系准备金存款的规模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商业银行准备金存款的规模决定着其放款的能力总之,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体系的准备金数额是有办法施加影响的,而准备金是金融机构进行信贷和投资的基础;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自身资产负债表的结构,间接地调节商业银行体系的贷款规模,实现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3、基础货币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为广义货币和信贷扩张提供支持的各种负债,主要指银行持有的货币(库存现金)和银行外的货币(流通中的现金),以及银行与非银行在货币当局的存款从基础货币的来源来看,它是指货币当局的负债,即由货币当局投放并为货币当局所能直接控制的那部分货币,它只是整个货币供给量的一部分;从基础货币的运用来看,它是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以及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二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现金,即通常所谓的“通货” 在现代经济中,每个国家的基础货币都来源于货币当局的投放货币当局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主要有如下三条:一是直接发行通货;二是变动黄金、外汇储备;三是实行货币政策(其中以公开市场业务为最主要)由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主要有:(1)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证券;(2)中央银行收购黄金、外汇;(3)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4)财政部发行通货;(5)中央银行的应收未收款项;(6)中央银行的其他资产;(7)政府持有的通货;(8)政府存款;(9)外国存款;(10)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证券;(11)中央银行的其他负债。

      在以上这11个因素中,前6个为增加基础货币的因素,后5个为减少基础货币的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均集中地反映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在以上这些因素中,有些是中央银行所能直接控制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公开市场业务;而有些则是中央银行不能直接控制的但是,对于这些不能直接控制的因素,中央银行可通过运用其公开市场业务,来抵消这些因素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因此,一般认为,基础货币在相当程度上能为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1994年,我国开始进行基础货币统计当时对基础货币的统计定义为:基础货币=金融机构库存现金+ 流通中现金+ 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 金融机构特种存款+邮政储蓄转存款+ 机关团体在人民银行的存款2002年起,人民银行采用了“储备货币”代替基础货币的概念 (二)存款创造与货币供给1、存款准备金(1)商业银行持有的现金资产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2)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商业银行存款)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法定准备金是商业银行按照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比例交存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是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超出法定准备金的余额,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

      2、简单情况下的存款创造与存款乘数 条件: ①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为零②公众不保留现金,一切货币收入均存入商业银行 假设:中央银行向公众甲购买1000元有价证卷,公众甲全部存入银行A,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 是20%银行新增存款ΔD新增存款准备金新增银行贷款ABCE1000(△R) 800 640…200160128…800(乙)640(丙)512(丁)…总计1000+4000=500010004000为货币创造乘数 3、 复杂情况下的存款乘数考虑法定存款准备(未区分活期、定期存款准备)、超额准备金e 和存款转为通货存款转为现金的比例:rc = △Cu/△Dd ,而且是固定的 4、 当新增存款准备△R引起的存款创造过程终止时,存款创造额是:由于公众持有现金从存款转化而来,现金在存款的比率是:rc = △Cu/△Dd因此:新增存款准备△R引起的货币创造(存款创造加现金创造): (三)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工具1、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以及通过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

      也就是说,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根据既定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2、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 调整再贴现率 改变法定准备率 3、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当代西方国家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活动 如果中央银行要增加货币供给量,则在证券市场买进政府债券支出货币,使基础货币增加,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进一步扩大货币供给量经济萧条时,扩张政策,买进债券—商业银行存款和准备金增加—银行体系放大—存贷款倍增同时利率下降—社会总支出乘数作用倍增—收入倍增) 如果中央银行要减少货币供给量,则在证券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收进货币,使基础货币减少,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进一步收缩货币供给量经济繁荣时,紧缩政策,出售债券—公众支付现金—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减少—货币创造乘数使存款和贷款倍减—货币供给量倍减同时由于央行卖出债券—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最终使消费和投资减少—通过乘数使国民收入倍减) 调整再贴现率 中央银行收购商业银行持有的已贴现的未到期票据的行为是再贴现但现在多数情况下是商业银行用持有的政府债券作抵押从中央银行获得贷款,所以又叫再贷款。

      再贴现率或再贷款率实际上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通常再贴现率(再贷款率)比商业银行的贴现率(或贷款率)低如果中央银行希望通过利率杠杆来刺激私人投资,则会降低再贴现率或再贷款率,商业银行出于竞争的需要也会相应地降低商业贴现率和贷款率,从而使市场利率降低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或再贷款率,同样也会促使市场利率提高萧条时,降低贴现率—增加商业贴现值—扩大准备金及存贷款—货币创造—货币供给量倍增—利率下降—收入上升)(繁荣时,提高贴现率————收入下降) 改变法定准备率 货币创造乘数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法定准备率降低则乘数变大,反之则变小    如果中央银行希望利用货币创造机制来扩大货币供给量则可以降低法定准备率,这样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用于放款的比重提高,放款能力加强,以货币创造乘数倍数扩大货币供给量如果中央银行希望限制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则可以提高法定准备率,以货币创造乘数倍数缩减货币供给量萧条时,降低法定准备率—成倍创造货币供给量—利率下降—收入上升繁荣时,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收入下降) 存款准存款准备金率金率历次次调整整次数次数 时间 调整整前前 调整后整后 调整整幅度幅度 公布第二交易日股市表公布第二交易日股市表现(沪指)沪指)开盘收盘涨跌幅(%)1907年10月25日12.5%13%0.5%1807年09月25日12%12.5%0.5%5381.195277.18-2.161707年08月15日11.5%12%0.5%4875.51 4869.88-0.0716 07年06月5日11%11.5%0.5%3902.354072.23+1.0415 07年05月15日10.5%11%0.5%3784.273841.27+2.1714 07年04月16日10%10.5%0.5%3287.683323.59+0.1313 07年02月25日9.5%10%0.5%29993040+1.4012 07年01月15日 9%9.5%0.5%26682641-2.7411 06年11月15日 8.5%9%0.5%18531886+1.0710 06年08月15日8%8.5%0.5%16481665+0.049 06年07月05日 7.5%8% 0.5%15591586+0.758 04年04月25日 7% 7.5% 0.5%  1633.271635.50+0.147 03年09月21日6% 7%1%  1392.901381.44-0.716 99年11月21日8% 6%-2%   5 98年03月21日13% 8%-5%   4 88年9月12%13% 1%   3 87年10% 12%2%   2 85年 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 184年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 2007年后准年后准备金率金率历次次调整后影响股市整后影响股市次数次数公布公布时间调整前整前调整后整后幅度幅度公布后首个交易日沪指表公布后首个交易日沪指表现1708年10月15日16.5%16%0.5%1608年9月25日17.5%16.5%1%下跌0.16%1508年06月07日17%17.5%1%下跌7.73%16.5%17%1408年05月12日16%16.5%0.5%下跌1.84%1308年04月16日15.5%16%0.5%下跌2.09%1208年03月18日15%15.5%0.5%上涨2.53%1108年01月16日14.5%15%0.5%下跌2.63%1007年12月08日13.5%14.5%1%上涨1.38%907年11月10日13%13.5%0.5%下跌2.4%807年10月13日12.5%13%0.5%上涨2.15%707年09月06日12%12.5%0.5%下跌2.16%607年07月30日11.5%12%0.5%上涨0.68%507年05月18日11%11.5%0.5%上涨1.04%407年04月29日10.5%11%0.5%上涨2.16%307年04月5日10%10.5%0.5%上涨0.43%207年02月16日9.5%10%0.5%上涨1.40%107年01月5日 9%9.5%0.5%上涨0.94% 数据上调时间数据上调时间大型金融机构大型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消息公布次日指数涨跌消息公布次日指数涨跌调整前调整前调整后调整后调整幅度调整幅度调整前调整前调整后调整后调整幅度调整幅度上海上海深圳深圳2010年11月29日17.50%18.00%0.50%14.00%14.50%0.50%-0.15%0.06%2010年11月16日17.00%17.50%0.50%13.50%14.00%0.50%1.04%-0.15%2010年05月10日16.50%17.00%0.50%13.50%13.50%0.00%-1.23%-1.81%2010年02月25日16.00%16.50%0.50%13.50%13.50%0.00%-0.49%-0.74%2010年01月18日15.50%16.00%0.50%13.50%13.50%0.00%-3.09%-2.73%2008年12月25日16.00%15.50%-0.50%14.00%13.50%-0.50%-4.55%-4.69%2008年12月05日17.00%16.00%-1.00%16.00%14.00%-2.00%1.05%4.04%2008年10月15日17.50%17.00%-0.50%16.50%16.00%-0.50%-0.84%-2.40%2008年09月25日17.50%17.50%0.00%17.50%16.50%-1.00%-4.47%-0.89%2008年06月25日16.50%17.50%1.00%16.50%17.50%1.00%-7.73%-8.25%2008年05月20日16.00%16.50%0.50%16.00%16.50%0.50%-1.84%-0.70%2008年04月25日15.50%16.00%0.50%15.50%16.00%0.50%-2.09%-3.37%2008年03月25日15.00%15.50%0.50%15.00%15.50%0.50%2.53%4.45%2008年01月25日14.50%15.00%0.50%14.50%15.00%0.50%-2.63%-2.41%2007年12月25日13.50%14.50%1.00%13.50%14.50%1.00%1.38%2.07%2007年11月26日13.00%13.50%0.50%13.00%13.50%0.50%-2.40%-0.55%2007年10月25日12.50%13.00%0.50%12.50%13.00%0.50%2.15%-0.24%2007年09月25日12.00%12.50%0.50%12.00%12.50%0.50%-2.16%-2.21%2007年08月15日11.50%12.00%0.50%11.50%12.00%0.50%0.68%0.92%2007年06月05日11.00%11.50%0.50%11.00%11.50%0.50%1.04%1.40%2007年05月15日10.50%11.00%0.50%10.50%11.00%0.50%2.16%1.66%2007年04月16日10.00%10.50%0.50%10.00%10.50%0.50%0.13%1.17%2007年02月25日9.50%10.00%0.50%9.50%10.00%0.50%1.41%0.19%2007年01月15日9.00%9.50%0.50%9.00%9.50%0.50%2.49%2.45% 月月   份份全国全国城市城市农村农村当月当月同比增长同比增长累计累计当月当月同比增长同比增长累计累计当月当月同比增长同比增长累计累计2010年10月份104.44.40 %103104.24.20 %102.9104.74.70 %103.32010年09月份103.63.60 %102.9103.53.50 %102.8103.93.90 %103.12010年08月份103.53.50 %102.8103.43.40 %102.7103.73.70 %1032010年07月份103.33.30 %102.7103.23.20 %102.6103.53.50 %102.92010年06月份102.92.90 %102.6102.82.80 %102.5103.23.20 %102.82010年05月份103.13.10 %102.5102.92.90 %102.4103.33.30 %102.72010年04月份102.82.80 %102.4102.72.70 %102.21033.00 %102.62010年03月份102.42.40 %102.2102.32.30 %102.1102.62.60 %102.42010年02月份102.72.70 %102.1102.62.60 %102102.92.90 %102.42010年01月份101.51.50 %101.5101.41.40 %101.4101.81.80 %101.82009年12月份101.91.90 %99.3101.81.80 %99.1102.12.10 %99.72009年11月份100.60.60 %99.1100.40.40 %98.9100.90.90 %99.52009年10月份99.5-0.50 %98.999.3-0.70 %98.899.9-0.10 %99.32009年09月份99.2-0.80 %98.999.1-0.90 %98.799.4-0.60 %99.32009年08月份98.8-1.20 %98.898.7-1.30 %98.799-1.00 %99.22009年07月份98.2-1.80 %98.898.1-1.90 %98.698.4-1.60 %99.32009年06月份98.3-1.70 %98.998.2-1.80 %98.798.6-1.40 %99.42009年05月份98.6-1.40 %99.198.5-1.50 %98.899-1.00 %99.62009年04月份98.5-1.50 %99.298.3-1.70 %98.999-1.00 %99.72009年03月份98.8-1.20 %99.498.6-1.40 %99.199.3-0.70 %1002009年02月份98.4-1.60 %99.798.1-1.90 %99.499.2-0.80 %100.32009年01月份1011.00 %101100.70.70 %100.7101.51.50 %101.52008年12月份101.21.20 %105.9100.90.90 %105.6101.91.90 %106.52008年11月份102.42.40 %106.3102.22.20 %106102.92.90 %106.92008年10月份1044.00 %106.7103.73.70 %106.4104.64.60 %107.32008年09月份104.64.60 %107104.44.40 %106.7105.35.30 %107.72008年08月份104.94.90 %107.3104.74.70 %107105.45.40 %1082008年07月份106.36.30 %107.7106.16.10 %107.4106.86.80 %108.32008年06月份107.17.10 %107.9106.86.80 %107.6107.87.80 %108.62008年05月份107.77.70 %108.1107.37.30 %107.7108.58.50 %108.82008年04月份108.58.50 %108.2108.18.10 %107.8109.39.30 %108.82008年03月份108.38.30 %1081088.00 %107.81099.00 %108.72008年02月份108.78.70 %107.9108.58.50 %107.6109.29.20 %108.52008年01月份107.17.10 %107.1106.86.80 %106.8107.77.70 %107.7 从2008年9月16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按照短期多调、长期少调的原则作相应调整;存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

        从2008年9月25日起,除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这是央行近9年来下调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4月月25日起上调日起上调0.5个百分点个百分点 存款准备金率升至存款准备金率升至16%   2008-04-17 01:59   任晓任晓   中国证券报中国证券报 【【字体字体: 大大 中中 小小】】  【【收藏收藏】】  【【复制网址复制网址】】  【【打印打印】】 新版行情新版行情  新版自选股新版自选股  ★★新版港股新版港股  新版港股行情新版港股行情  进入股吧进入股吧  最新基金净值最新基金净值   中国人民银行昨日宣布,  中国人民银行昨日宣布,4月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率0.5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率将升至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率将升至16%的历史高位的历史高位      以  以2008年年3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1.57万亿元计算,这次上调存款万亿元计算,这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有望冻结可贷资金逾准备金率有望冻结可贷资金逾2000亿元。

      亿元   这是今年央行第三次上调准备金率,也是从紧货币政策基调确定后央行第四  这是今年央行第三次上调准备金率,也是从紧货币政策基调确定后央行第四次上调准备金率央行指出,此举旨在继续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求,加强银行次上调准备金率央行指出,此举旨在继续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求,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2007年至今,央行已年至今,央行已13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累计幅度达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累计幅度达7个百分点个百分点分析人士认为,与发行央票相比,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具有对冲成本低、冻结期限分析人士认为,与发行央票相比,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具有对冲成本低、冻结期限长的优点而且,从抑制结构性通胀的角度来讲,信贷控制等数量型工具更管用长的优点而且,从抑制结构性通胀的角度来讲,信贷控制等数量型工具更管用   新华网北京新华网北京11月月10日电日电  中国人民银行10日宣布,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11月2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调整后,普通存款类金融机构将执行13.5%的存款准备金率标准,该标准创近年历史新高。

      此次上调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九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央行指出,此次上调旨在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根据央行此前公布的数据,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9.3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7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25.9万亿元,同比增长17.1%,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9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3.36万亿元,同比多增6073亿元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对特殊市场的信贷规模进行控制例如对消费信贷,房地产信贷管制9月27日央行与银监会联合下文对商业银行发放“第二套房贷”提出调控要求,第二套住房贷款的首付比例将调整至40%以上) (四)货币政策效果1、扩张性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或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和消费,进而扩大总需求的政策2、紧缩性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或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资和消费,进而限制总需求的政策ISLM1LM2Yr0Y1Y2r2r1 四、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综合效应政策政策组合合产出出利率利率1松财政紧货币政策不确定上升2紧财政松货币政策不确定下降3双紧政策减少不确定4双松政策增加不确定IS1IS2LM1LM2rYr1r2松财政紧货币政策紧财政松货币政策IS2LM1IS1LM2r1r2Yr 双松政策IS2LM1LM2YrY1Y2IS1IS2LM1LM2rY双紧政策Y1Y2IS1 第六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一、失业的定义与衡量二、失业的经济学解释三、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四、通货膨胀的概念与衡量五、通货膨胀的成因六、通货膨胀的影响七、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一、失业的定义与衡量劳动能力人口 劳动力人口 非劳动力人口 其他非劳动力就业者:有工作失业者: 没有工作并寻找工作 全日制学生、现役军人、家务劳动者、退休、病残 16岁以下、精神病人、囚犯 总 人 口(一)就业与失业失业率: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的百分比。

      反映失业的严重程度 (二)失业的统计属于失业者范围的包括:1、没有工作,但在调查前4周内一直努力找工作的人2、被暂时解雇等待被重新招回原工作岗位的人3、在30天内等待开始新工作的人美国劳工部每月抽样调查6万家庭失业统计有误差,并不能真实准确反映出失业状况:1、存在不现实的工资预期,高估失业率2、失意工人的存在,低估失业率3、部分时间工作者,低估失业率 (三)失业的特点失业者是变动的流入:新加入劳动力队伍者 离职者 被解雇者 非自愿失业者失业队伍流出:新受雇者 重新恢复工作者 退出劳动力队伍者1、失业队伍的流动性大流入与流出都较大,美国每年约有17%的人迁移,主要是就业变动引起2、失业队伍中相当一部分长期处于失业状态成为失业队伍中的“硬核”主要是文化技术水平低、年龄偏大等3、不同劳动力集团之间失业率差别大如美国,失业率最低的是白人男性,最高的是黑人女性 (四)失业的种类1、摩擦性失业:主要由工作变动引起,短期性、局部性2、结构性失业:由劳动力供求结构不一致引起,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3、周期性失业:由对劳动力的总需求减少引起,普遍性、周期性其他分类: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求职性失业、技术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显性失业、隐性失业、古典失业等 自然失业:实现充分就业时仍然存在的失业。

      是经济中难以克服的因素引起的无法避免的失业,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都属自然失业其大小用自然失业率表示自然失业率: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即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通货膨胀既不加速也不减速),让劳动市场和产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也就是一个国家实现了潜在国民收入水平时的失业率,亦称充分就业失业率或称长期均衡失业率失业的根源短期的失业经常存在,长期的失业主要与商业周期有关(五)自然失业与自然失业率 二、失业的经济学解释WW1W0SPODL0L2L1L3L0D1W0为劳动市场均衡的工资率,市场出清L1为充分就业,L1L0为自愿失业W1为非均衡工资率,市场不出清L2为就业人数,L2L3为非自愿失业,L3L0自愿失业自愿失业的存在,说明经济可能在效率水平上运行,同时又有一定数量的失业,作为劳动储备非自愿失业的原因在于工资的非灵活性工资对于经济震荡的反映通常是迟钝的如果工资不能灵活地作出变动以出清劳动市场,寻找工作的人与职位的空缺的不协调就可能发生在工人过剩的情况下,企业在分配就业机会时,就会对工人提出严格的技能要求,使一部分人失业 三、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1、经济影响高失业大大降低实际产出,造成资源浪费,是现代经济中最大的损失。

      失业的损失比垄断引起的无效率或关税、配额等引起的浪费大许多倍教材P611的数据2、社会影响家庭收入和消费减少,形成心理创伤,心脏病、酗酒、自杀如果在6年内,失业率持续比以前高1%,将使37000美国人早逝,心理研究表明,被解雇造成的创伤同亲友去世、大学落榜的创伤一样严重一)失业的影响 (二)反失业措施1、刺激总需求可缓解周期性失业损失2、调控工资水平,降低真实工资,有利于缓解古典型失业,同时刺激总需求使产出水平不致降低3、改进劳动力市场,增加人力投资,提供完善的信息,有利于缓解摩擦性、技术性、结构性等失业4、政府培训大多数失业者是无技术或半技术工人 实际GDP增长  =  潜在GDP增长-2×失业率变化率                   (y - yf)/ yf = - a(u - u* )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则实际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低2个百分点;反之则反是三)奥肯定律奥肯定律的例证1979-1982年间,实际GNP完全无增长,而潜在GNP每年增长3%,共增长9%,同时失业率上升4.5%,1979年失业率是5.8%,奥肯定律预言,1982年的失业率是10.3%,1982年实际失业率是9.7%。

      奥肯定律给出了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间重要的联系,要减少失业,实际GDP的增长须快于潜在GDP的增长 四、通货膨胀的概念与衡量通货膨胀是指平均物价水平的上涨一)概念概念的分歧物价派,主要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用物价水平变动来解释通货膨胀当一般物价水平上升时就发生了通货膨胀”货币派,主要是货币主义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供给数量的过度增长导致了物价普遍上涨分歧在于对物价上升原因的解释不同货币派认为,货币量过度增长以及供给短缺都会导致物价上涨,但物价普遍和持续的上涨的原因只能是货币量的过度增长《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通货膨胀是价格持续上涨的一种过程,或者从等同意义上说,是货币不断贬值的一种过程 (二)通货膨胀的衡量用价格指数(物价指数)衡量一般物价水平价格指数是用基期平均物价水平的百分比来衡量某一时期的平均物价水平基期是统计当局选择的在比较物价水平时与现期相对应的某个时期,基期的物价指数为100目前国家统计部门编制的价格指数主要有: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商品批发价格指数、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口价格指数、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 1、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假设,2000年家庭每月购买一组商品和服务的费用是857元,2007年购买同样一组商品的费用是1174元,以2000年为基期,则2007年的消费价格指数为2、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生产者价格是生产者在国内市场或出口市场出售其商品的价格。

      出售的对象不是消费者而是企业在原则上,生产者价格指数应当包括服务业,但在实际计算时仅包括国内农业和工业部门它不仅包括消费品,还包括原料和中间产品 月月   份份全国全国城市城市农村农村当月当月同比增长同比增长累计累计当月当月同比增长同比增长累计累计当月当月同比增长同比增长累计累计2010年10月份104.44.40 %103104.24.20 %102.9104.74.70 %103.32010年09月份103.63.60 %102.9103.53.50 %102.8103.93.90 %103.12010年08月份103.53.50 %102.8103.43.40 %102.7103.73.70 %1032010年07月份103.33.30 %102.7103.23.20 %102.6103.53.50 %102.92010年06月份102.92.90 %102.6102.82.80 %102.5103.23.20 %102.82010年05月份103.13.10 %102.5102.92.90 %102.4103.33.30 %102.72010年04月份102.82.80 %102.4102.72.70 %102.21033.00 %102.62010年03月份102.42.40 %102.2102.32.30 %102.1102.62.60 %102.42010年02月份102.72.70 %102.1102.62.60 %102102.92.90 %102.42010年01月份101.51.50 %101.5101.41.40 %101.4101.81.80 %101.82009年12月份101.91.90 %99.3101.81.80 %99.1102.12.10 %99.72009年11月份100.60.60 %99.1100.40.40 %98.9100.90.90 %99.52009年10月份99.5-0.50 %98.999.3-0.70 %98.899.9-0.10 %99.32009年09月份99.2-0.80 %98.999.1-0.90 %98.799.4-0.60 %99.32009年08月份98.8-1.20 %98.898.7-1.30 %98.799-1.00 %99.22009年07月份98.2-1.80 %98.898.1-1.90 %98.698.4-1.60 %99.32009年06月份98.3-1.70 %98.998.2-1.80 %98.798.6-1.40 %99.42009年05月份98.6-1.40 %99.198.5-1.50 %98.899-1.00 %99.62009年04月份98.5-1.50 %99.298.3-1.70 %98.999-1.00 %99.72009年03月份98.8-1.20 %99.498.6-1.40 %99.199.3-0.70 %1002009年02月份98.4-1.60 %99.798.1-1.90 %99.499.2-0.80 %100.32009年01月份1011.00 %101100.70.70 %100.7101.51.50 %101.52008年12月份101.21.20 %105.9100.90.90 %105.6101.91.90 %106.52008年11月份102.42.40 %106.3102.22.20 %106102.92.90 %106.92008年10月份1044.00 %106.7103.73.70 %106.4104.64.60 %107.32008年09月份104.64.60 %107104.44.40 %106.7105.35.30 %107.72008年08月份104.94.90 %107.3104.74.70 %107105.45.40 %1082008年07月份106.36.30 %107.7106.16.10 %107.4106.86.80 %108.32008年06月份107.17.10 %107.9106.86.80 %107.6107.87.80 %108.62008年05月份107.77.70 %108.1107.37.30 %107.7108.58.50 %108.82008年04月份108.58.50 %108.2108.18.10 %107.8109.39.30 %108.82008年03月份108.38.30 %1081088.00 %107.81099.00 %108.72008年02月份108.78.70 %107.9108.58.50 %107.6109.29.20 %108.52008年01月份107.17.10 %107.1106.86.80 %106.8107.77.70 %107.7CPI 月月   份份当月当月同比增长同比增长累计累计2010年10月份1055.00 %105.432010年09月份104.34.30 %105.482010年08月份104.34.30 %105.632010年07月份104.84.80 %105.812010年06月份106.46.40 %105.982010年05月份107.17.10 %105.902010年04月份106.86.80 %105.602010年03月份105.95.90 %105.202010年02月份105.45.40 %104.852010年01月份104.34.30 %104.302009年12月份101.71.70 %94.612009年11月份97.9-2.10 %93.962009年10月份94.2-5.80 %93.572009年09月份93-7.00 %93.502009年08月份92.1-7.90 %93.562009年07月份91.8-8.20 %93.772009年06月份92.2-7.80 %94.102009年05月份92.8-7.20 %94.482009年04月份93.4-6.60 %94.902009年03月份94-6.00 %95.402009年02月份95.5-4.50 %96.102009年01月份96.7-3.30 %96.702008年12月份98.9-1.10 %106.882008年11月份1022.00 %107.602008年10月份106.66.60 %108.162008年09月份109.19.10 %108.332008年08月份110.110.10 %108.242008年07月份11010.00 %107.972008年06月份108.88.80 %107.632008年05月份108.28.20 %107.402008年04月份108.18.10 %107.202008年03月份1088.00 %106.902008年02月份106.66.60 %106.352008年01月份106.16.10 %106.10PPI 美国的CPI根据国内91个地区21000家企业的364大类商品计算,根据每种商品的重要性确定权数(固定权数),对每种价格加权计算得出。

      如,假设消费者支出,食品占20%,住房占50%,医疗占30%,基准年的CPI为100某年食品价格上涨2%,住房价格上涨6%,医疗价格上涨10%,计算某年的CPI100=(0.2×100)+(0.5 ×100)+(0.3 ×100)则CPI=(0.2 ×102)+(0.5 ×106)+(0.3 ×110=106.4通货膨胀率为6.4% 用价格指数表示通货膨胀的大小,即通货膨胀率t年的通货膨胀率=3、通货膨胀率假设2007年CPI为140,2006年CPI为120,则2007年通胀率: (三)通货膨胀的分类1、按价格上涨的速度(每年价格上升的幅度)爬行的通货膨胀:3%以下温和的通货膨胀:3%-10%奔腾的通货膨胀:10%-100%超级通货膨胀:100%以上2、按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平衡的通货膨胀:各类商品价格上升比例相同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各类商品价格上升比例不同3、按预期程度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价格上涨超出人们的预期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价格上涨未超出人们的预期,也称为惯性通货膨胀 4、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公开性通货膨胀(开放型、物价型)隐蔽性通货膨胀(抑制型、短缺型)5、按与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联系恢复性通货膨胀(通货回胀):萧条时采取扩张政策使物价回升适应性通货膨胀:与经济稳定增长同步或略低停滞膨胀:经济停滞或衰退的同时通胀率较高 五、通货膨胀的成因(一)货币供给量过度增长MV=PY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且收入处于潜在水平,货币供给数量的增加即是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

      货币供给量增加,会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并使国民收入水平上升,不一定会带来通货膨胀,但货币供给数量的过度增长则必然带来货币的贬值和物价的上涨 (二)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引起的通货膨胀PP4P3P2P10ASAD1AD2AD3AD4POY1Y2YfY瓶颈现象:劳动、原料等生产要素供给不足引起成本和价格上涨货币的供给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货币供给的增加使总需求增长,后者又使价格水平增长—萨缪尔森总需求的增长会来自于消费、投资、政府、国外等多种因素 (三)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由供给方面成本提高引起的物价上涨PP3P2P1Y1Y2Y3YfY0AS3AS2AS1ADPO工资推动型:不完全竞争劳动市场的过高工资导致工资—价格螺旋上升原料推动型:来自于材料价格的长期持续增长利润推动型:垄断者削减产量以谋取高价导致价格上涨超过成本上涨,达到普遍性 P1P2P3PYASAD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单纯的需求拉动和单纯的成本推进少见,一般是推中有拉,拉中有推通货膨胀可能从一般的过度需求开始,过度需求引起物价上涨,工会要求提高工资,成本推动引起更大的通胀如果没有工资和收入的持续提高,过度需求很难持久P1到P2为需求拉上P2到P3为成本推进 通货膨胀也可能从成本推进开始,如在工会的压力下提高工资率等。

      但如果不存在需求和货币收入水平的增加,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不会持久,因为在这种条件下,工资上升意味着产量减少和失业增加,会终止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P1P2P3PYASADP1到P2为成本推进P2到P3为需求拉上 四、结构性通货膨胀单纯由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而导致的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经济结构: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内部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经济经济结构结构产业产业结构结构技术技术技术技术结构结构结构结构企业组织企业组织企业组织企业组织结构结构结构结构区域区域结构结构城乡城乡结构结构产品产品产品产品结构结构结构结构 国民经济各部门千差万别以及经济结构本身具有的特点,可以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国民经济各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不同第二,国民经济各部门兴衰进展和发展状况不同第三,国民经济各部门与世界市场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很难使生产要素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衰落的部门非开放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高的部门、迅速发展的部门、开放的部门,但前者在工资和价格方面却都要求公平和看齐,要求赶上去,最终导致一般物价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例如,全社会只有两个部门A、B,二者的产量相等,而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不同。

      A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ΔY/Y)A是3.5%,工资增长率(ΔW/W)A也是3.5%这时,社会物价水平不会因为A部门工资提高而上涨但是B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ΔY/Y)B是0.5%,而工资增长率(ΔW/W)B向A部门看齐,也要求达到3.5%时,就会使全社会的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全社会的工资增长率为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为从全社会看,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1.5%,物价水平上涨率或通货膨胀率就是1.5%其他两种情况类似 六、通货膨胀的影响(一)通货膨胀螺旋一旦出现通胀预期,即使导致通胀的初始原因消失,通胀也有自行持续下去的趋势通胀预期会导致工资和生产资料价格上升,使企业成本增加,从而又导致更高的价格水平二)通货膨胀的经济影响1、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效应非均衡和非预期的通货膨胀会使货币收入和财富从固定收入者手中转移到非固定收入者手中从消费者手中转移到生产者手中从债权人手中转移到债务人手中通货膨胀对工资收入者、利息租金退休金收入者、债权人、储蓄者等不利,对利润收入者、债务人、股票持有者等人有利 2、经济资源配置效应在通货膨胀过程中,由于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幅度不同,引起相对价格体系的变动,最终会使原来的资源配置状况和方式发生变动。

      第一,经济资源配置的正效应通货膨胀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化,使资源配置不合理转向合理如6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导致教师增长,缓解了教师缺乏状况第二,经济资源配置的负效应资源配置更不合理了如资源由生产性领域转向非生产性领域和投机造成浪费第三,正负混合效应有些部门正效应,有些部门负效应 3、产量效应(产出效应)指通货膨胀对整个经济领域生产和就业所产生的实际影响第一,产量正效应在非预期通货膨胀下,物价上涨率超过工资增长率,生产者可以获得更多利润,产量和就业会增加其条件是(1)存在闲置未用的资源(2)非预期通货膨胀(3)温和的通货膨胀第二,产量负效应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会使产量减少、就业下降第三,超级通货膨胀使货币体系破坏,生产减少甚至停止,投机活动盛行,社会秩序混乱 4、“非效率”效应是指通货膨胀对经济效率带来不利影响,会降低经济效率显性通货膨胀的“非效率”效应:(1)正常的经济秩序、活动原则和经济核算遭到破坏而失去有效性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是以物价水平基本稳定为基础和前提的,协议、契约、制度、税收、会计、核算等等在通货膨胀时都要发生重要变化,需不断修正2)影响社会储蓄储蓄减少、提取存款、抢购商品、囤积居奇,加剧经济不稳定和价格上涨。

      3)削弱和破坏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功能价格变化又快又大导致信息不灵、不确定性和风险增加4)阻碍技术革新和进步技术革新成本增加、累进税导致资金缺乏、价格体系扭曲使技术应用前途渺茫 5、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效应货币贬值使汇率降低,影响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通货膨胀首先会引起国内总需求上升,达到充分就业时,就会使进口增加,出现外贸逆差,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国内物价上涨又会使汇率下降,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外贸转向顺差,最后会恢复国际收支平衡尽管通货膨胀具有一定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但过高的通货膨胀仍然会导致总需求和汇率的较大波动,影响经济的平稳发展 (三)通货膨胀的社会影响1、通货膨胀会严重危害和污染社会心理导致公众滋生不安全感、恐惧感,感觉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不安心工作,对社会和政府不满等2、造成公众的心理错觉总感觉物价太贵,即使收入增加也不愿多增加支出,在通胀中得到好处的人也埋怨价格太高,遭受损失的人倍加痛苦,引起各阶层都对社会不满3、导致社会不安定失业增加造成无数个人悲剧,人员流动增加,犯罪率上升西方学者认为,通货膨胀给经济造成的影响本身并不严重,真正的严重性在于收入再分配所导致的政治后果特别在恶性通货膨胀时,利益再分配可以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对立和冲突,生产和就业就会出现停滞和混乱局面,造成社会动荡和不安。

      七、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一)菲利普斯曲线1、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1862-1957》,1958年11月《经济学杂志》菲利普斯曲线反映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A点工资增长率高,失业率低,经济繁荣;B点工资增长率低,失业率高,经济衰退U1U2U0PCAB菲利普斯认为,如果英国失业率维持在5%的水平,货币工资增长率就会稳定不变如果失业率保持在2.5%,货币工资增长率就不会超过2%到3%,即不会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Δw/w=a-bu 2、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交替关系876543210-1-2109876543210123456789PC菲利普斯曲线可以间接地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为2%通货膨胀率=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当工资增长率为3%时,通货膨胀率为1%PC曲线向右下倾斜,说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反比关系,即替代关系π= -ε(u-u*) u*为自然失业率,ε为价格对失业率的反映程度 1234567123456△P/P( π)UPC03、政策效应凯恩斯主义的观点要压低通货膨胀就会增加失业,而要实现充分就业,通胀率就会提高。

      通货膨胀率目标和失业率目标不能兼得失业率和通胀率的交替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会引起社会不安定和政治动乱,也使经济无法承受一个社会能够承受失业率和通胀率的最大极限,被称为”临界点”临界点”以上采取紧缩政策,“临界点”以右,采取扩张政策临界点为失业率6%,通货膨胀率4% 4、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当 变动时,SPC会发生移动考虑到预期通货膨胀率 对实际通货膨胀率 的影响SPC:SPC( = )SPC ( = )SPC ( = )U*0ULPC长期中,人们通过对预期的不断修改, 与 会趋向于一致,工人货币工资的提高使其实际工资不变,从而通货膨胀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二者不存在替代关系,LPC为自然失业率水平U*上的垂线对传统PC曲线的挑战 自然失业率的变动在70年代以前,一般认为自然失业率是不变的,但70年代以来的研究发现,由于技术变动引起的劳动力在部门间与地区间的流动是变动的,所以,自然失业率也是变动的自然失业率的变动使短期和长期PC曲线都移动了自然失业率增加使PC右移,如果预期通货膨胀率不变,则实际通货膨胀率不变5LPC0LPC1SPC1SPC068U0 (二)停滞膨胀日益加速的通货膨胀率与上升的失业率和下降的生产率增长率即停滞同时出现。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1、滞胀的原因(1)失业与空位并存转化为滞胀新古典综合派托宾等现代经济中存在大工会和大公司两大垄断力量,分别控制、操纵工资与价格,使其具有刚性劳动市场上由工种、性别、年龄、技术、住所等不同形成不同市场,彼此难以替代,会出现失业与空位并存在失业率很高时,工资刚性使工资不能下降,有职位空缺时,存在工资上升,这样,失业与空位并存转化为失业与工资上升并存,工资上升又使物价上升,出现失业与物价上涨并存的滞胀 (2)不同类别商品和部门的存在新剑桥学派卡尔多社会经济活动三部门:初级品部门、制成品部门、服务部门如果初级品部门与制成品部门增长比例失调会导致滞胀初级品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其价格变化调节着生产与消费制成品价格是一种操纵价格,由生产者根据成本自己决定,对需求反映迟缓,而对成本变化反映灵敏农矿产品价格上涨对制成品成本具有强有力的通货膨胀影响,引起制成品部门工资—物价螺旋上升,造成经济衰退,失业增加,形成滞胀3)部门结构变化差异英国希克斯在出现结构性通货膨胀时,失业并不会因物价上涨而减少,相反会增加新兴部门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工资相应上升,衰退部门要求看齐,物价就会提高这时,就业并没有增加,可能使衰退部门情况恶化而削减工人,出现滞胀。

      (4)国家垄断货币发行权奥地利哈耶克经济危机来自于货币资本的不足或货币投资的过度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如果由私人经济提供,正好能满足交易的实际需要,货币制度就是健全的国家垄断货币发行权,市场机制就不能充分发挥,造成大规模失业和通货膨胀国家垄断货币发行,一是私人经济活动受到国家货币发行政策的影响,二是国家主观地滥发货币,使社会资源配置失调这都会挫伤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减少市场提供的就业机会,大规模失业就会出现同时,政府可根据财政支出需要而把货币不断投入市场,造成赤字,通货膨胀就不可避免哈耶克认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产生于同一根源,是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权的孪生子,可以同时存在失业与通货膨胀此消彼长的观点是毫无根据的,依靠通货膨胀来缓解失业或依靠失业消除通货膨胀的种种办法和一切努力都是无用的 2、治理滞胀的对策(1)新古典综合派坚持以需求管理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补充了微观经济政策单独解决失业或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政策是有效的,同时对付失业和通货膨胀,必须使用微观经济政策,主要措施是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工资物价管制、工资物价指导线、运用税收控制工资增长、加强劳动力再培训、提供就业信息、促进劳动力流动等2)货币主义不论什么情况下,通货膨胀都是一种纯粹货币现象,任何通货膨胀如果没有货币供给量增加的支持,迟早要趋于缓和或停止,人们的预期也会随之改变。

      同时,要解决经济停滞问题,国家应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和提高经济效率,推动经济增长与稳定 (3)供给学派(70年代产生于美国)提出减税减支,刺激储蓄与投资,增加供给,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主张,里根政府采纳,对美国走出“滞胀”起了一定作用对付滞胀最重要的方法是减税减税可以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和资本收益,能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增加,更重要的是能提高人们工作积极性和投资意愿,大大促进社会总供给增加80年代美国税制改革,1981年“经济复兴税法”、1986年“税收改革方案”都体现了供给学派的主张80年代美国摆脱了滞胀,稳步增长,通胀降低,但又陷入高赤字、高债务、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的困境92年克林顿上台又改回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 第七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一、国民收入长期增长趋势和因素二、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三、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四、新经济增长理论五、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类型六、经济周期理论七、衰退与危机 一、国民收入长期增长趋势和波动产出时间0趋势ABCDEA为峰顶,C为谷底,ABC为收缩,CDE为扩张,或AB为衰退,BC为萧条,CD为复苏,DE为繁荣一个经济的实际GDP总是处于上下波动中,但实际GDP的长期趋势是增长的。

      一)经济增长趋势 人口增长劳动力参工率每名工人平均工作时间总劳动时间的增长实物资本增长 (投资与储蓄)人力资本增长 教育和培训 工作经验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实际GDP的增长1、经济增长的源泉(二)经济增长因素 2、肯德里克的全部要素生产率分析部分生产率:产出量与某一特定生产要素投入量之比全部要素生产率:产出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1889-1957年美国国内私营经济全部要素生产率平均年增长率为1.7%,实际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3.5%即1.8%是投入量增加,1.7%是投入量效率增长影响生产率提高的因素:对研究、发展、教育和训练投资的增加合理有效配置资源技术革新的扩散程度和应用规模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固有质量 3、丹尼森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Ø知识进展Ø就业量增加Ø教育水平提高Ø资本投入量的增加Ø规模经济效益丹尼森运用统计方法定量分析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美国经济增长的来源主要是: 二、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一)哈罗德模型1939年《论动态理论》、1948年《动态经济学》假设条件: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储蓄倾向不变;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要素,两种要素的比例不变,每单位产品消耗的生产要素也不变;技术水平不变;边际生产率递减。

      三个变量:(1)资本—产量比率 (资本系数)C:资本对产量的比率 (2)储蓄—收入比率s:未消费的收入占收入的比重(3)有保证的增长率GW:预期投资需求等于储蓄供给模型:或 模型的含义:为使经济均衡理想的增长,就要使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的水平上实际上,因此有即即I=S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是,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使总需求等于总供给 (二)多马模型1946《资本扩充、增长率和就业》、1947《扩充和就业》多马从投资的两重性出发建立模型投资增加既扩大了需求,又增加了资本存量,扩大了供给通过增加投资解决就业问题,就必须在下一时期增加更多的支出(即需求),才能保证新增加的资本存量及其他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I、ΔI、σ、s分别表示投资、投资增量、资本生产率或投资效率、储蓄率 σ与哈罗德模型中的C是倒数关系因为有即 (三)哈罗德—多马模型的理论观点1、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或表示有保证的增长率,使资本家满意并愿保持的增长率表示合意的储蓄率表示合意的资本—产量比率在有保证的增长率下,资本家预期的投资需求正好等于本期的储蓄供给,即长期里达到了投资与储蓄相等 2、短期经济波动的原因在现实经济中,如果实际增长率G与有保证的增长率GW不相等,就会引起经济波动。

      1)如果实际增长率低于有保证的增长率(GGW)表明实际投资率大于合意的储蓄率(s>sd或I>sd) ,会形成累积性的投资增加,引起收入和就业增加,繁荣 3、经济长期波动的原因自然增长率Gn是在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允许达到的长期的最大增长率是预期的资本—产量比率是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最适宜的储蓄率(1)有保证的增长率大于自然增长率说明储蓄与投资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所能允许的程度,劳动力不足和技术水平就会限制生产的增长,出现长期停滞2)有保证的增长率小于自然增长率说明储蓄与投资增长还没有达到人口和技术增长所允许的程度,资本家将扩大生产,增雇工人,经济长期繁荣3)有保证的增长率等于自然增长率说明全社会的劳动力和生产设备在一定技术水平下都已经得到充分利用如果此时实际增长率也等于有保证的增长率,就实现了充分就业的长期均衡增长经济长期均衡增长条件为: 三、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一)对哈罗德—多马模型的批判假设前提(1)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用于消费或投资都可以;(2)完全竞争条件,生产中资本与劳动比例可以变化;(3)规模收益不变,边际生产力递减。

      哈罗德—多马模型假定资本与劳动比例固定、资本—产量比率或产量—资本比率不变,不符合经济实际情况 (二)基本模型两边同除以L,得I/L可分为两部分:资本广化(nk)+资本深化(k’)上式可写成移项得式中即: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则资本广化:投资用来按给定的资本与劳动力比例(k=K/L)装备新增加的劳动力n为固定的劳动力增长率资本深化:投资用来扩大或加深资本与劳动力比例,使平均劳动力的资本使用量增加 (三)稳态增长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即人均储蓄等于资本广化平均劳动力的储蓄量正好等于按给定资本与劳动力的比例来配备新增劳动力所需要的资本量经济稳定增长率就是劳动力的增长率n 四、新经济增长理论(一)罗默尔新经济增长论80年代起,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遭到挑战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两个理论假设,一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与现实相悖,二是规模收益不变与经济中“事半功倍”不符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源泉,不仅自身形成递增的收益,还能使投入的劳动和资本也产生递增的收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是递增的1、模型一般知识K可使全社会获得规模经济效应,专业化知识Ki会给个别厂商带来超额利润,成为个别厂商研究与开发的资金来源,形成投资与知识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2、社会两部门消费品生产部门和研究与开发部门经济增长主要源自知识积累,一个公司或国家把多少资源(物力与人力资源)用于技术研究和开发,就决定其经济增长的快慢高低,要提高经济增长率,就必须增加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资源投入,从而加快和提高知识积累 (二)卢卡斯新经济增长论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劳动=原始劳动+专业化人力资本卢卡斯认为,只有专业化的、特殊的、表现为劳动者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本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和推动力人力资本的效应:1、内在效应通过教育形成,体现为高人力资本可以产生收益递增,并获得高收入2、外在效应是在实际工作中“边干边学”,获得经验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带来的,表现为资本与其他要素的收益都递增人力资本增长率高的国家,人均收入增长率也高,各国人力资本的差异导致了各国在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方面的差异 (三)斯科特的新经济增长论经济增长率主要决定于资本投资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斯科特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是技术进步,知识与技术对劳动力的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都有重要影响斯科特反对罗默尔、卢卡斯等人过分强调技术进步、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将其与资本积累割裂的做法,认为技术进步与投资总是一体的,而不是单独的力量。

      资本投资是技术进步的源泉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 五、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类型1、经济周期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收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产出时间0潜在GDP趋势ABCDE实际GDPA为峰顶,C为谷底,ABC为收缩,CDE为扩张,或AB为衰退,BC为萧条,CD为复苏,DE为繁荣 2、经济周期的类型Ø中周期:中波、朱格拉周期,繁荣、危机、清算,9~10年Ø短周期:短波、基钦周期,约40个月Ø长周期:长波、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繁荣、萧条,约50年Ø库滋涅茨周期:平均长度约20年Ø熊彼特多周期:长周期=6个中周期=18个短周期=50~60年短周期约40个月,中周期约9~10年 六、经济周期理论(一)非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论1、纯粹货币理论经济周期纯粹是货币现象,货币数量的增加和减少引起了经济的波动霍特里:经济周期的上升是由于银行货币和信用的扩张,利息率下降,引起投资增加,产量和就业扩大,走向繁荣经济周期的下降是由于信用扩张受到限制而紧缩,利息率上升,引起投资减少,生产和就业减少,走向衰退弗里德曼:政府推行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的货币政策造成了经济周期波动萧条是货币量急剧减少造成的,高涨在于货币量的增加。

      内部因素论和外部因素论 2、创新理论熊彼特:经济周期是各种发明和创造带来的创新不是连续平稳的,是时高时低,时多时少,而往往集中在一个较短时期在某一创新出现时,会有许多企业模仿,形成创新高潮,投资增加,信用扩大,经济扩张走向繁荣在创新普及后,盈利机会逐渐减少,投资下降,信用收缩,经济由繁荣走向萧条创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形成了经济的多周期短周期在于创新活动影响较小和实现的期限较短,长周期在于影响比较深远和实现周期较长的创新 3、心理理论庇古、巴吉霍特:人们心理情绪的周期性变化导致经济周期人们心理上有一种“自生的周期”,造成人们的情绪总是在乐观和悲观之间反复交替出现人们乐观时,增加消费,生产者投资增加,经济扩张走向繁荣;人们悲观时,消费和投资减少,经济由繁荣转向萧条西斯蒙第、马尔萨斯、霍布森、斯威齐、谢尔曼等:经济危机或萧条是由于消费的需求赶不上消费品生产的增长,消费不足的根源主要是国民收入分配不平均所造成的富者储蓄过度,解决的办法是实行收入分配均等的政策4、消费不足理论 5、投资过度理论哈耶克、米塞斯:货币投资过度卡塞尔、维克塞尔:非货币投资过度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生产过多,即资本品投资的波动。

      投资增加首先引起投资品需求的增加以及资本品价格的上升,更加刺激了投资的增加,经济出现繁荣在此过程中,需求和价格的增加最先反映在资本品上,消费品产业没有得到重视,出现经济比例失调,生产资料生产过多导致经济周期波动 6、太阳黑子理论杰文斯:太阳黑子有规律的周期出现,影响农业生产,收成减少,进而影响工业、商业、工资、利率、消费、投资等,导致经济周期性衰退太阳黑子周期约10年,经济周期也是10年太阳热力理论小杰文斯:太阳热力变化造成农业收成变化,周期约3.5年,经过两次或更多的热力变化周期,农业收成积累的影响力,才能足以引起工商业比较大的波动雨量理论穆尔:金星每8年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时,地球不能得到充分阳光,造成雨量变化,影响农业生产,又产生连锁反应,引起经济周期波动 7、政治周期理论卡莱茨基等:政府交替运用紧缩性和扩张性政策造成经济周期性变化政府扩张政策带来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遭到人民责问和反对,于是转向紧缩政策,人为制造衰退与停滞,引起人民不满,又会采取扩张政策国家干预型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两个政策目标之间存在矛盾,难以协调 (二)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论1、凯恩斯的资本边际效率崩溃理论经济周期的本质是资本边际效率的周期变动所引起的投资的周期变动。

      在经济扩张时期,资本家乐观心情,预计利润率提高,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增雇工人,经济走向繁荣,乐观心情支持继续投资在乐观过度、购买过多之市场,当失望来临时,来势骤而奇烈,”“一旦真相大白,代之而起的,乃是过度悲观过度悲观使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甚至降为负数另外,灵活偏好增强,导致利息率上升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和利息率上升的必然结果是投资减少,收入和就业大幅度下降,出现衰退、危机国家干预的措施,一是提高资本边际效率,鼓励资本家投资,二是国家直接投资,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 2、卡尔多的经济周期模型储蓄和投资指事前储蓄和事前投资,即预计的储蓄和投资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都是非线性的SIACSIBS、IY0A、B为稳定均衡,左边I>S,右边IS,经济偏于C左侧时,收入会向下运动一直到A,偏离右侧时,收入会向上运动一直到B储蓄曲线呈反S型是由于在不同收入水平上储蓄量和储蓄倾向不同投资曲线呈S型是由于在不同收入水平上生产能力利用情况不同 经济周期六阶段SIACSIBS、IY0SIACSIBS、IY0SIAISB+CS、IY0SIACSIBS、IY0SIACSIBS、IY0SIA+CSIBS、IY0(6)(5)(1)(2)(3)(4) 3、汉森—萨缪尔森模型 4、希克斯的经济周期理论 (三)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论1、名义粘性与经济周期2、价格弹性非稳定性与经济周期 七、衰退与危机 22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20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5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0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6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1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6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0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7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7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7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4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3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9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9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1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21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4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8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8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