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保护状况调查.ppt
20页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保护状况调查,11环艺一班 组员:赵雨蝶、朱沁祎、傅嘉莉、金姝怡、奚佳琪,选题意义,通过社会实践调研,选取上海世博后滩湿地为调研对象,充分了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如何落实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两者共存,用专业的角度分析湿地建设,对于专业学习是一个政治思想上的提高,同时又加深学生对于社会主义生态建设认知2010年上海世博会位于市中心,跨越黄浦江两岸,是上海黄浦江两岸开发、旧区改造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重点地区,也是上海新一轮城市空间拓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的重要地段属于世博园区的后滩公园地处浦东原后滩地区,滨临黄浦江,是世博园区的核心绿地之一,规划范围西起倪家浜、东至打浦桥隧道的浦明路沿黄浦江一侧所有用地北侧紧临世博公园中心绿地基地范围内现状主要为工业和仓储用地后滩湿地公园原有规划用地岸线长约1.7公里,总面积为14.2公顷,经考察,场地边缘有较完好的厂房、码头等工业遗存,建议保留,因此该用地总面积相应扩大为16公顷,围栏区外、防汛墙内、紧贴湿地公园规划的旅游巴士停车场用地面积变为2.2公顷,会后作为后滩湿地公园二期用地,故会后后滩湿地公园用地总面积为18.2公顷。
后滩湿地公园不仅需要满足安全疏散、游憩等候的功能,还承担着湿地保护、科普教育、湿地水处理和生态风景观赏的职能地形:基地地势相对平坦,大部分场地标高在4米到7米之间场地西南部的湿地区是天然形成的缓坡,是黄浦江的长滩,平均标高约2米驳岸:驳岸分为东段的桩基防洪墙和西段湿地无桩基防洪墙两种构筑物:以工业厂房为主,有型钢三车间和厚板酸洗厂房两个大型构筑物,部分工业设备植物:场地内的植物主要可分为厂区间植物和湿地类植物两大块厂区间的植物布局零星,整体绿化覆盖率较低,以香樟、广玉兰、女贞、水杉、雪松等为主湿地类植物主要分为标高较高的、以狗尾草为主的滩涂植物和标高较低的、以镳草、芦苇、河柳、构树、女贞构成的滨水植物群落,生态景观良好基本概况:,公园保留了场地内的原有一块面积16公顷的江滩湿地,茂盛的柳树和芦苇群落,供多种鸟类栖息并发挥河水净化和防止洪水侵蚀等功能;改造原有水泥硬化防洪堤而成为生态型的江滨潮间带湿地,供乡土水岸植被繁衍生长;同时,根据现状绿化及湿地分析现状用地及工业遗存分析湿地净化系统示意狭长的场地条件,设计了一个人工内河湿地系统,绵延1.7km,宽窄不一该内河湿地具有多种功能。
包括:1.水质净化系统将黄浦江劣质V类水,经过沉淀、曝气加氧,土壤和植物及微生物的净化,在缓慢流经湿地的过程中,得以净化至III 类净水,供世博会场的景观、浇灌和冲洗用水初步试运行证明,后滩公园的水净化能力每天2400t这既是一个实际的水净化系统,也是一个展示和科普教育系统湿地净化系统示意,净化流程:从西到东,湿地水流经过病原体净化区、重金属净化区和营养物净化区后,进入水质稳定调节区;期间,水流又不断通过地下管道在梯田进出,迂回净化系统设计:净化系统考虑了黄浦江与内河湿地的水位、纵向流速,湖底生态化设计为水生物多样性提供条件;同时考虑了水体的沉淀、加氧、过滤和生物吸收水位西高东低;江水位高、湿地水位低,在净化循环系统内部水自然流动,2.溪谷景观,在狭窄的场地上,营造丰富的空间内河谷地的地形与两岸的乡土乔木相结合,创造了一个相对幽静的溪谷景观,在喧闹的环境中,营造了一片僻静的场所溪谷纵向由上游而下,蜿蜒曲折,空间开合多变;横向自陆而江,一波三折,在狭窄的断面上,创造了丰富的空间层次3.生态多样性,两道堤岸、溪谷、梯田以及林地,多样的地形为多样的生物提供栖居地和食物四种文明串写场地脉络方案采用立体分层布局的方式,以后滩地区发展的时间脉络、空间背景和场地禀赋作为线索,将湿地公园分为湿地生态景观层、农耕文明景观层、工业文明遗存层和后工业文明体验层四个功能层次,由此叠加形成场地的总体功能布局。
湿地生态景观层是黄浦江滩地景观的回归:保留滩涂、湿地,追忆渔猎文明 农耕文明景观层是场地农耕文明遗迹的体现:借田园江水,体验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遗存层是场地工业时代文化的见证:保留工业时代遗迹,回顾工业文明 后工业生态文明体验层是后工业时代特征的反映:建立便捷的、多重体验空间,畅想后工业文明根据不同景观功能分区,筛选出湿地植物种类进行群落配置,形成局部景观特色,并保持季节性景观效果和整体植物景观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各区植物恢复重建策略如下:1.西南侧起点至原生湿地之间区域种植垂柳,实现景观的自然过渡,往东北依次为乌桕和枫香,形成良好的秋季景观下层灌木地被植物分自然式和规则式2种种植方式自然式种植的灌木地被有杜鹃、海桐、火棘、栀子、八仙花、女贞等;规则种植刚竹、淡竹、紫竹、慈竹、斑竹、金镶玉竹等2.滨江植物景观带以荻为主要特色,成片种植于临江滩地滨江码头和休息平台周围种植芦苇、藨草与蒲苇、菰等,与荻形成的植物基调统一堤顶以高大阔叶乔木纯林为主,植物采用自然种植的手法,由堤顶向内滩湿地逐渐变得疏朗,树种选择必须满足偶尔淹水的要求,主要为垂柳、乌桕和枫香3.内河湿地植物景观带由耐湿乔木、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等构成完整的湿地植物群落。
沿内河坡地的上层乔木为耐水湿植物,如水杉、池杉、落羽杉等沿漫滩散植;下层为水生和湿生植物,沿水底等高线呈环状分布,从浅水到深水依次种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湿生植物有梭鱼草、石蒜、石菖蒲、紫菀、马蔺、鸢尾;挺水植物有菰、芦苇、香蒲、荻、水葱、茭白、千屈菜等;浮水植物有睡莲、莎草、槐叶萍等;沉水植物有眼子菜、金鱼藻、水鳖、轮藻、苦草、狐尾藻等滨江芦荻景观带 通过沿江大面积地种植芦荻,形成连续的自然芦荻景观带野生本土植物以及生态自然的驳岸,带来原始清新的野趣,使生活在大都市的现代人,不禁遥想古人于此渔猎欢歌时的场景由于湿地功能的不同,滨江芦荻景观带分为砾石滩湿地、粗砂滩湿地两个部分它们共同完成过滤净化、防潮护坡等功能 内河净化湿地带 内河净化湿地位于场地的中间层,主要是人工湿地带,层次丰富、变化多样的水生植物形成了该区的主要特征,整体功能突出湿地作为自然栖息地和水生系统净化的功能、湿地生态的审美启智和科普教育等功能,是后滩湿地公园中的核心内容它既与滨江生态湿地息息相关,又需要与邻近的梯地禾田带相协调,是贯穿场地的中枢内河净化湿地为黄浦江的水体净化、多种鸟类和生物的栖息创造条件,构成了整个区域的生态核,对会后城市绿地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该区域中的水源是黄浦江水通过渗滤进来,经过湿地土壤、生物等的多层过滤,最终形成清澈的水体,作为下游世博公园绿地的水源这一湿地净化系统体现着生态环保的可持续理念 梯地禾田带 梯地禾田带是场地与城市的过渡地带,它位于场地的南部,与世博园区场馆一带以城市次干道浦明路分隔,是后滩湿地公园通往世博园场馆区的停留等候空间 梯地禾田带通过提炼“田”这一特色景观,不但反映了场地近千年的农耕文明景观,还解决了场地现状高差需要消解以及水体需要净化的问题,同时也增加了这一区域的景观与植被的多样性,丰富了与城市衔接的界面,有利于场地与城市融合 原生湿地保护区 原生湿地保护区是场地内唯一的一块自然原生湿地,方案中在原生滩涂湿地与滩地之间,设置一道隔离水系,通过隔离保持其原生态的自然风貌,并保留现状的栈道,尽量使其免受人为干扰的同时,让游客走进其中,观赏这一难得的自然生态湿地景观同时为增强原生滩涂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动植物提供多样性生境,为水生动物提供避难和繁殖场所对部分受损区域,遵循生态规律,在保护其原生态的同时,适当增加一些本土湿生植物,并考虑可以为鸟类提供食物的乡土物种驳岸处理:外滩湿地的驳岸处理分为三类: 抛石护岸 粗砂护岸 缓坡草地护岸 这三种护岸形式都能够使参观者很好的体验到黄浦江水位的变化,由于黄浦江水污染严重,对于其主要的观赏方式以亲而观之为主,后滩公园在自然江滩及内河湿地的自然基底上,在田的肌理上,保留、再用和再生了原场地作为钢铁厂的遗存和记忆;在狭窄的空间里,布置了一个狭长的幽谷空间,它巧妙地解决了防洪问题的同时,形成了一个具有自然净化功能的湿地系统,让自然做功,利用自然的自我调节和净化能力来治愈工业时代留下的污染;内河湿地启承开合,委婉流动,其间设计了一系列亲水栈桥、平台和穿梭于田埂之间与“容器”之中,形成一个具有弹性容量的步道网络和丰富的体验和和审美空间。
后滩公园深情地回望人类文明的过去,并憧憬于生态文明的未来,放声讴歌生态之美、丰产与健康的大脚之美、蓬勃而烂漫的野草之美开放以来的使用表明,公园较为圆满地体现了设计的理念较为遗憾的是,设计中对两个厂房的保留和改造设想最终没能得以实现,而只留下了半个,即现在的空中花园我们针对游客主要从湿地只是了解方面进行了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共发放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82份游客对湿地公园的了解,游客对湿地知识的了解程度,从上面两个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游客对湿地知识及湿地公园相关了解较少,建议以后发挥湿地公园科普教育区的功能,在每年“2.2湿地日”“3.12植树节”等时间,举办各种活动,宣传湿地知识,让游客增加对湿地及湿地公园的了解,使人们更好的加入到湿地保护的行列中,,,,,针对调研得到的结果,实践队员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通过多方面搜集信息,对于后滩湿地公园的保护提了一些建议比如: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湿地的保护意识;强化湿地保护管理职能,积极推动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湿地破坏行为;深入开展湿地调查、监测与研究,为我国湿地保护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完善湿地保护法规体系,实现湿地保护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社会化;加快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强化重点湿地保护管理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