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模式与区域规划战略.docx
2页苏州模式与区域规划战略 苏州模式与区域规划战略 [摘要] 2000年后,苏州的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其中“苏州模式”作为典型的外向型加工贸易模式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此,评论褒贬不一,苏州模式究竟是否为当地的发展埋下了后患?本文试图从苏州模式的定位出发,深入分析其产业特征、组织结构、动态演化发展,及其对当地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提出苏州模式有助于地方未来竞争力的扩展与延续,苏州应在创新自主的前提下进一步思索如何与跨界投资的大企业合作 [关键词]苏州模式城市规划 1研究目的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资企业贸易比重从11011年的0%提高到11010年17%和2005年的58%,同期加工贸易比重从6%提高到38%和49%,其中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保持在55%左右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只有极少数初级产品名列世界前茅,目前已有170多种产品产量世界第一,774种商品出口世界第一,而出口在世界前5位的商品达1973种这些出口加工制造活动是从“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补偿贸易)起家,在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进行的仅仅经过了20余年,我国就形成了大量以代工(OEM)为主的外向型产业集群。
1集群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省区,例如浙江省、广东省、江苏省、福建省等 苏州以其地理优势和人文经济之长,抓住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机会,吸引了以电子产业信息为代表的大批国内外高新企业,形成了以外商投资、规模集聚和加工贸易为基本特征的产业模式,被称为“苏州模式”目前,利用外资实现经济腾飞成为主流区域战略模式之一,在此背景下,苏州作为典型外向型经济,对其空间集聚的动力的认识,以及进一步对本地集聚的供应链的企业间交易关系的本质和组织网络的治理模式的分析不仅具有全球生产网络的地域性集聚层面的经济地理意义,更有助于理解区域发展的机会与限制,对苏州本地和其他类似产业区的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 2研究的理论背景 本文对苏州的产业模式的研究界定为(1)跨国公司(外资)参与的(2)产业集群宏观角度,苏州模式在空间首先表现为规模集聚现象,从经济学理论背景,隶属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内容之一,从社会学理论背景,又涉及社会网络模式的研究范式微观角度,跨国公司的生产组织模式也与区域政策紧密相关 1 杨正位、王家宝,我国外贸成功之路,商务部政策研究室网,2006-11-03.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页 共2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