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心理学课件 第十一讲 课堂管理.ppt
37页1,第十一章 课堂管理,教育心理学课件(11),2,本章重点: 课堂管理概述 一、课堂管理的概念 二、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 三、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课堂心理气氛及营造 一、课堂心理气氛的涵义 二、课堂心理气氛的类型 三、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 四、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 五、课堂学习纪律的概念,3,一、课堂管理的概念,(一)课堂管理的涵义 课堂管理是一种协调和控制的过程,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环境达到最优化的状态,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管理概述,4,(二)课堂管理的功能,1、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 2、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5,(三)课堂管理的目标,目标:尽力创造一个最适合于学生学习的环境; 分配的时间:计划用于学习的时间; 投入的时间:真正用于学习的时间 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控制 教学:帮助学生成熟,使之成为一个有效的学习者6,二、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一)了解学生的需要 (二)创造积极的课堂人际关系 (三)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 (四)建立相对稳定的课堂规范 (五)如何应付违规 (六)控制和防止问题的出现,7,(一)了解学生的需要,Kounin,1970:课堂管理的基本要素研究。
充分准备:课堂内容&课堂管理 1.全面关注(“with-it-ness”) 2.同时处理多种情形,8,(二)创造积极的课堂人际关系,发动全班同学一起学习 创造契机以保证流畅的过渡 激发起学生的热情并且使课堂生动有趣 建设性地批评学生,9,(三)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充分准备第一节课(规则、程序) 好的计划所起的作用 关于有效的计划方面的研究: 1.学生发育年龄和成熟水平 2.学校的环境 3.学生的特点和经历,10,(四)建立相对稳定的课堂规范,1.程序:以有序的方式完成课堂活动的方法程序明确了课堂上的事情应如何完成和处理, 2.规则:规则说明在课堂上哪些行为是可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 制定适合许多种情形的、清晰而简洁的规则考虑儿童的文化差异),11,3.如何应付违规?,错误行为与后果相联系(程度对应)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管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管理,12,4.控制和防止问题的出现,良好的沟通(学生、家长) 对学生错误行为的反应: 1).“我”的态度(I message) 2).严格的纪律 Canter: “被动的方式” 双赢法(the no-lose method),13,双赢法(the no-lose method),步骤: 1.对问题进行定义 2.得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3.评价这些方案 4.确定哪一个方案最好 5.考虑如何实施该方案 6.成功地解决问题 协商解决,14,(四)一般的行为影响技术,(一)处理一般问题: 1.支持自我控制:帮助学生建立起自我控制来减少他们的问题行为。
2.提供情景化的帮助 3.让捣乱的学生暂停上课 4.现实和价值评价 (二)处理学校中的暴力事件,15,三、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一)社会和学生的定型期望 (二)班集体的特点 (三)学校领导的管理类型 (四)教师自身的素质,16,一、课堂心理气氛的涵义,课堂心理气氛:班集体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心理气氛及营造,17,二、课堂心理气氛的类型,1.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2.消极的课堂心理气氛通常以学生的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 3.对抗的课堂心理气氛则是一种失控的课堂气氛18,三、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一)教师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方式 2.教师的移情 3.教师的期望 4.教师的焦虑 5.教师的教学能力 6.教师对管理对象的偏爱 (二)学生的因素 (三)课堂内物质环境的因素,19,四、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一)正确鉴定课堂心理气氛的现状 (二)公正评价,合理期望 (三)教师要以自己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 (四)树立教师的教育权威 (五)教师要合理利用信息传递 (六)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往,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 (七)维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良好心理状态,20,五、课堂学习纪律的概念,(一)课堂学习纪律的涵义与特征 课堂学习纪律:指在课堂学习环境中,学生必须共同遵守的课堂行为规范,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外部准则和控制,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和条件。
1.约束性;2.标准性;3.自律性21,(二)课堂学习纪律的功能,1.社会化功能 2.促进学生人格完善与优化的功能 3.稳定学生情绪的功能 4.发展良好道德品质的功能 5.调控与监督的功能,22,第十二章 课堂教学,本章重点: 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23,教学主体论,(一)教师主体论 (二)学生主体论 (三)复合主体论,24,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原则,(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由直接教学法与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组成把教师看作知识的传授者,将学生看做是教师所授知识的学习者25,计划的作用,计划的个体差异 计划的局限性 学习目标 具体目标 & 总体目标 目标的使用 & 目标的局限性26,Bloom(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认知目标(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目标 情感目标(接受、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个性化) 精神运动目标,,27,(二)直接教学法,Rosenshine:获得课堂成就的相关条件 教师负责 有明确的目标 有充分的教学时间 对学生进行监控 及时反馈 民主合作,,28,1.讲授法,呈现式教学方法:充分表达的语言信息及思想被学生接受并消化,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内容:教科书和其它参考资料、视听材料和教师的个人经验 技术:演讲、讨论、电影和学生的自我报告29,2.直接教学法应用,A 提供先行组织者(新旧知识区分) B 将讲授的方式与不同的学习风格相适应 (视听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C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不同能力—优差生,不同背景—城乡差异),30,3.直接教学的评价,优点: 1.经济; 2.能用学生易懂的方式有效地概括学科的内容 3.安全可靠 缺点:学生的注意力会逐渐下降31,二、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建构性教学),(一)观点: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并其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模式特征:学习者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决策如何实现自己期望的目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建构扮演着主人和合作参与者的角色,发展社会交往与协作和对现实问题的解决的能力,发展创造、批判思维和协作技能32,(二)创造建构性的学习环境,1.创造综合性的学习环境来代替传统的刻意简化的环境; 2.涉及不同的教学形式和同学之间的交互影响; 3.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多种描述来帮助学生学习与迁移他们所学的指示 4.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要求教师用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发现设计教学,以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到最大的促进作用。
33,(三)以学生为中心的心理学原则,1.认知与元认知因素 学习过程的实质、目标、知识的建构、策略性思维、关于思维的思考和学习的情境 2.动机与情感因素 对学习的影响、内部学习动机、动机对努力的影响 3.发展与社会 发展对学习的影响、社会对学习的影响 4.个体差异 学习中的个体差异、学习及多样性、标准与评判,34,(四)建构性教学的方法,个别化教学 发现法 分组讨论 询问的方法 小组作业 合作学习 互惠学习 计算机教学,35,发现法,发现学习:向学生提供问题情境教师扮演学习的促进者,引导学生对这种情境发问并自己收集证据,让学生从中有所发现 优点: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有利于学会探索的技巧 有利于记忆的保持 缺点:耗时 教师不容易掌握,容易流于形式36,复合主体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挥两者的主观能动性37,论文要求:,1.字数:04年级:1500以上;03年级:2500以上;03年级:3000以上 2.格式:严格按照正规的论文格式(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 3.论文内容、题目自定 4.同一参考文献引用字数不得大于299字 5.交稿时间:2005年1月5日,不得延误,否则记入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