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重难点专题 教案.doc
13页适用学科初中化学适用年级九年级适用区域沪科版课时时长(分钟)2课时知识点1. 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2. 碳及其化合物 教学目标1. 了解溶解度及曲线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题型的做法2. 掌握碳及其化合物相关知识,会相关方程式和计算题、实验题教学重点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及溶质质量分数 2. 还原反应和碳元素相关实验题教学难点1. 溶质质量分数 2. 碳相关实验题教学过程一、导入本节是一节复习章节,包含的主要内容是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碳及其化合物相关知识二、知识讲解知识点1 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使用建议说明:本节是中考考察重点,是初三学生必须要掌握的老师在复习时重点把握质量分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符号为S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1、点① 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下图中a点表示A物质在t1℃时溶解度为m1gd溶解度/gt/℃t2t1Om3m4m1m2BcabA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
如,图中b点表示在t1℃时,A的饱和溶液中有(m2-m1)g未溶解的溶质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图中c点表示在t1℃时,A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1-m3)g A物质才达到饱和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如图中d点表示在t2℃,A、B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4g2、线如图中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曲线为“陡升型” 如KNO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 溶解度/gt/℃CBAO图中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曲线为“缓升型”,如NaCl等少数固体物质图中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知识点2 碳及其化合物使用建议说明:碳及其化合物是实验题和计算题的重点考查对象,复习讲解时多结合例题展开讲解,并进行归纳1、C的化学性质(1)可燃性:碳在氧气中点燃充分燃烧: C + O2===CO2点燃不充分燃烧: 2C + O2 ===2CO(2)还原性:木炭还原氧化铜:高温C+2CuO ====2Cu+CO2↑ 2、二氧化碳化学性质(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质也可以在CO2中燃烧,如点燃的镁条,伸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能继续燃烧。
不能供给呼吸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 ==H2CO3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H2CO3 ===H2O+ CO2↑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 ==CaCO3↓+H2O 本反应用于检验二氧化碳高温(4)与灼热的碳反应: C+CO 2=== 2CO(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3、一氧化碳化学性质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 ②还原性点燃(1)可燃性:2CO+O2 ===2CO2 (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H2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CO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CH4(甲烷)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鉴别:H2、CO、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不可根据火焰颜色)高温 (水煤气:H2与CO 的混合气体 C + H2O === H2 + CO)(2)还原性: CO+CuO ===Cu+CO2 (非置换反应) 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高温 Fe2O3+3CO ==2Fe+3CO2(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石灰水变浑浊4、除杂与检验(1)除杂 CO[CO2] 通入石灰水 或氢氧化钠溶液: CO2+2NaOH ===Na2CO3+H2O CO2[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O+CuO ===Cu+CO2高温 CaO[CaCO3]只能煅烧(不可加盐酸) CaCO3 ===CaO+CO2↑(2)检验 检验CaO是否含CaCO3加盐酸 :CaCO3+2HCl ===CaCl2+H2O+CO2↑(碳酸根的检验:先加盐酸,然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在第二学期重点讲解)三 、例题精析使用建议说明:此处内容主要用于教师课堂的精讲,每个题目结合试题本身、答案和解析部分,教师有的放矢的进行讲授或与学生互动练习例题1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B. 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待,均为30gC. t2℃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D. 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答案】B【解析】A、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须确定温度,故错误; B、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待,均为30g,正确;C、不知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多少,无法判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故错误;D、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变化较大,故错误;故选:B.例题2固体物质A、B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B. t1℃,A物质的溶解度为sgC. t2℃,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D. t3℃,A、B两种物质的溶液,A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B的溶质质量分数【答案】D【解析】解:A、由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较小,正确; 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A物质的溶解度为sg,正确;C、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AB两物质的溶解度交于一点,说明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正确;D、t3℃,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说明该温度下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A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B的溶质质量分数;若不饱和,无法比较,故错误;故选D.例题3大理石、石灰石中主要成分是CaCO3,碳酸钙在工业生产、生活以及化学实验室中均有大量的应用.实验室利用大理石并采用图1装置来制取CO2:①若采用图甲发生装置,则块状大理石应放在 (填写A、B、C编号),若用图丙装置进行反应,使用过程中不足之处是 .②某种大理石含CaCO3的质量分数为0.8,用该大理石100克与足量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杂质不与盐酸反应,写出计算过程)求:(1)该大理石中含CaCO3多少克?(2)反应中最多可得到的二氧化碳为多少摩尔?实验室利用石灰石(含有加热不分解的杂质)进行如下实验:③实验室利用图2装置模拟工业上石灰石的分解,为了充分反应,实验选用 (填“块”或“粉末”)状的石灰石.分解得到的氧化钙的用途之一是 ④实验过程中,为验证石灰石分解,可将导管伸入 溶液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 .⑤实验完毕,待固体冷却后,为验证石灰石是否完全分解,切实可行的操作是 (选填编号)A.加入稀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生成B.加入大量水,观察是否放热C.称量固体,固体质量减少D.加大量水,观察是否有不溶物存在.【答案】①B,关闭活塞后,盐酸可能会从长颈漏斗逸出;②(1)80g;(2)0.8mol;③粉末,做干燥剂;④氢氧化钙,Ca(OH)2+CO2=CaCO3↓+H2O;⑤A.【解析】①启普发生器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确定块状大理石放置的位置是B,丙装置中所放的盐酸太多,所以用图丙装置进行反应,使用过程中不足之处是:关闭活塞后,盐酸可能会从长颈漏斗逸出;②(1)碳酸钙的质量为:100g×0.8=80g;(2)碳酸钙的物质的量为:=0.8mol反应中最多可得到的二氧化碳为xCaCO3+2HCl═CaCl2+H2O+CO2↑ 1 1 0.8mol x x=0.8mol;③粉末状的石灰石可以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氧化钙具有吸水性,所以为了充分反应,实验选用粉末状的石灰石,分解得到的氧化钙的用途之一是做干燥剂;④实验室用氢氧化钙检验二氧化碳,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⑤碳酸钙和氧气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实验完毕,待固体冷却后,为验证石灰石是否完全分解,可以加入稀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故选:A.例题4 三位同学选用如下装置,探究物质的化学性质。
实验中连接的装置气密性均良好)【甲同学】:依次连接A、B、C、D装置,探究碳的化学性质① 反应中观察到的现象是:C中黑色固体变成光亮的红色,D中_____、______② 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③ 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乙同学】:依次连接A、D装置,探究碳的化学性质④ 装置D中酒精灯的作用是________丙同学】:利用甲同学连接的装置及其所用到的物质,探究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⑤ 该实验中两次用到石灰水,请分析石灰水作用的不同之处________答案】 ① 灰水变浑浊 导管口有蓝色火焰 ② CO+CuO ===Cu+CO2 ③ 碳有还原性(或碳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④ 检验有一氧化碳生成并进行尾气处理防止污染空气 ⑤ B中:防止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产物检验的干扰;D中:检验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解析】【甲同学】①甲的实验中依次发生的反应为: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吸收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剩余的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而使溶液变浑浊,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点燃尾气,会产生蓝色的火焰;所以: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导管口有蓝色火焰。
②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CuOCu+CO2③ 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碳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乙同学】:依次连接A、D装置,在高温的条件下,二氧化碳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燃烧时发出蓝色火焰,可以来检验一氧化碳气体的存在,一氧化碳有毒,需要进行点燃处理,以免造成空气的污染;【丙同学】:B中的氢氧化钙可以吸收未完全反应的二氧化碳,以免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产物检验的干扰;D中的氢氧化钙可以检验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后是否生成二氧化碳四 、课堂运用使用建议说明:在对课堂知识讲解完,把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以及练习精讲了之后,再用练习马上进行课堂检测,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做测试,亦可改编题目进行拓展基 础1. 下列实验设计中,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