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最新word论文】烽燧考辨【历史学专业论文】.doc

2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7980724
  • 上传时间:2017-10-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5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烽燧考辨摘要:本文训“燧”为“遂” ,认为烽燧并非指单一的烽火台而是指古代边关报警系统和制度,并用汉间论证其为“昼则举烽,夜则举火” 关键词:烽燧;汉简;考辨 烽燧,作为古代边关军事报警的重要设施,历来为各代史家所重视但关于烽燧一词的解释,却众说纷纭综其要义,其一是说, “夜里点的火叫烽白天放的烟叫燧 ”(《现代汉语词典》 “烽燧”条)其二是说, “昼则举烽,夜则举火” (《墨子·号令》篇)正同一说相反,烽、燧互换现分述如下 主张“昼则燔燧,夜乃举烽”的学者,当推李贤 他在《后汉书·光武纪》 “修烽燧”条下注解说:“《前(汉)书音义》曰:边方备警急,作高土台,台上作桔皋,桔皋头上有兜零(笼) ,以薪草置其中,常低之,有寇即燃火,举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烟曰燧昼则燔燧,夜乃举烽 “查《汉书音义》 ,李贤是援引文颖之说,且为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所认同,称之为“卓识” 1 夜举火曰烽,昼燔薪曰燧之说,为《辞海》所沿袭(《辞海》 “烽燧”条) ,赞同上说的还有现代学者方诗铭先生他认为:“燧”即“积薪” ,早在秦统一之前, 《薪郪虎符》刻辞中,就已经有了“燔燧”一词 2,而“烽举燧燔” ,是汉人的习惯用语。

      可见“燔” ,是“燧”的专用动词,故“燧”应是“积薪” ,而不是”火炬” 《墨子》 “昼则举烽,夜则举火”该说后被韦昭发挥 《史记·司马相如传·喻巴蜀檄》:“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 ”《索引》韦昭注:“烽,束草之长木之端,如契皋,见敌则举烧之遂者,积薪有难则焚之烽主昼,燧主夜 ”认同此说的有陈梦家教授,他在谈到“燧”的问题时说:“颜注引文颖说,称燃积薪而望其烟曰燧,因谓‘昼则燔燧’ ,王(国维)氏认为卓识,实来必然因为‘燧’即火炬 ”1 陈说是向墨韦之说的回归和发展张扬此说的工具书是《辞海》 ,它对“烽燧”的解说是“古代边关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 ,夜间举火叫‘燧’ ” 这样,围绕烽燧问题,就出现了相互对立的两种解说和观点那么,到底谁是谁非,尤其是“燧” ,究竟是指什么而言呢?这就只能借助文物资料来谈这个问题了 敦煌简中有一条叫做“烽品”的,其简文为:“虏守亭障,燔举:昼则亭上烟,夜举离合苣火,次亭遂和,燔举如品 ”3 文中的“品” ,似应作规矩、规定、次序来理解,因而该简就具有规章制度的性质 “虏守亭障,燔举” ,讲的是守卫烽火亭台吏士的任务和职守;“昼举亭上烟,夜举离合苣火” ,是对昼夜间报警信号的规定和区分;而“次亭遂和” ,是对报警信号传递的要求;最后的“燔举如品”则是对严格按有关烽火条例执行的强调。

      如此看来,此简文对于了解古代的烽燧制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 “次亭遂和”的“遂” ,从文意看,本为虚词,作“于是”或“就”讲但“次亭遂和”却道出了烽燧的真正起源和固有内涵因为就烽燧而言,不单是指一个烽火台,而是指作为边关报警设施的整个烽火台系列前亭点火,后亭遂和,次亭再续,连绵不断,故曰“遂” ,这个“遂” 即是“跟着、顺着”的意思,与“随”的常用意极为接近由此可见, “遂”即是“燧”原初的本字,指的是烽亭燔举,前后相继的次序随着烽火报警成为2定制,烽燧二字连用, “遂”才添加了“火”旁,作“燧” ,上升为名词,其甚而至于成为“烽燧”二字的代词从肩水金关汉简看,就有“燧长” 、 “燧警侯”等,他们显然是管理烽燧的官吏疏勒河汉简亦有“威胡燧”及“玄武燧”和“燧卒”的称谓,4 这说明, “燧”的内涵已经扩大所以, “燧”虽然包含有“燔积薪”的意蕴,但“燧” 不单指“积薪” ,也不是“积薪” 方氏“燧为积薪”说,是从韦昭注中“遂者,积薪,有难则焚之”断句不当中引绎出来的是对“燔积薪”的割裂而陈氏“燧即火炬说” ,也只是着眼于一个烽火台而得出的结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简文中虽有“夜举离合苣火”一语, “苣”更为“炬” ,指火把而言,但若不用“离合”来修饰,一把火炬,是绝对称不上“燧”的。

      夜间报警,只有一个又一个烽火台把积薪点燃,相互传递信号时,才称之为“燧” 如果说,敦煌“烽品”之简,作为孤证,难以定论的话,另有居延简可证之简文为;“虏守亭障,不得燔积薪,昼举亭上烽一烟,夜举离合苣火,次亭燔积薪,如品约 ”5 真是无独有偶,两简文之吻合,也大出人们想象此简虽无“次亭遂和”之语,但“次亭燔积薪”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需要强调的是,二简均有“次亭”二字,一个“次”字昭明了整个烽燧系列:“次亭” ,是对前亭而言的,前亭是和后亭相对的前面有“前” ,后面有“后” ,故曰“次” 所以,“次亭燔积薪” ,则是对古代烽燧系统操作要领的实质性揭示,也是对“遂”和“燧”的间接说明 还要提及的是,上引二简,均出土于汉时边关地带,很有可能是当时关亭烽火台的守卫吏士所书,与古代文人作注时的以书证书有天壤之别,因而具有史料的可靠性和科学的真实性,可以排除“以讹传讹”的存在因此,回过头来,用简文“昼举亭上烽一烟,夜举离合苣火”来评判围绕“烽燧”解说的两家之言,认同的砝码,势必倾向墨韦之说,而《辞海》对“烽燧”的注释,似较为妥贴参考文献: 1.陈梦家汉筒缀述[M] 北京:中华书局,1980.172. 2.郭沫若。

      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3.张凤汉晋西陲木简汇编[M] 上海:上海有正书局,1931.5.6. 4.林梅村,李钧明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居延汉简甲编[J] 考古学专刊,1959.2-8.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