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注释鉴赏及译文.doc
3页同李十一醉忆元九注释鉴赏及译文同李十一醉忆元九注释鉴赏及译文 古诗原文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边去,计程今天到梁州 译文翻译 花开时咱们一起醉酒以销春之烦恼,醉酒后盼着了花枝作为喝酒之筹码 突然间,想到老友远去异乡不行见,屈指算来,你今天行程该到梁州了 注释解说 破:破除,免除 酒筹:喝酒时用以记数或行令的筹子 天边:肉眼能看到的六合交代的当地 计程:核算旅程梁州:地名,在今陕西汉中一带 创造布景 唐人喜爱以行第相等这首诗中的“元九”就是在中唐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元和四年(809年),元稹奉使去东川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起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喝酒,席上忆想元稹,就写了这首诗 诗文赏析 唐人喜爱以行第相等这首诗中的“元九”就是在中唐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809年(元和四年),元稹奉使去东川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起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喝酒,席上忆想元稹,就写了这首诗。
诗的首句,据其时参与游宴的白行简在他写的《三梦记》中记作“春来无计破春愁”,照说应当是牢靠的;但《白氏长庆集》中却作“花时同醉破春愁”一首诗在传钞或刻印进程中会呈现异文,而作者对自己的`著作也会反复推敲,屡次易稿就此诗来说,白行简所记可能是初稿的字句,《白氏长庆集》所录则是最终的定稿诗人之所以要作这样的修正,是因为在规矩上,诗的首句是“起”,次句是“承”,第三句当是“转”从首句与次句的联系看,把“春来无计”改为“花时同醉”,就与“醉折花枝”句承接得更严密,而在上下两句中,“花”字与“醉”字重复倒置运用,更有相映成趣之妙再就首句与第三句的联系看,“春愁”原是“忆故人”的伏笔,但假如一最初就说“无计破春愁”,到第三句将无法显现转机这样一改动,先说春愁已因花时同醉而破,再在第三句顶用“忽忆”两字猛然一转,才见波澜起伏之美,然后跌宕出全篇的风神 这首诗的特点是,即席拈来,不事雕刻,以极端朴素、极端粗浅的言语,表达了极端深沉、极端真诚的心意而心意的表达,主要在篇末“计程今天到梁州”一句计程”由上句“忽忆”来,是“忆”的深化故人相别,居者忆想行者时,跟着忆想的深化,常会核算对方此刻已否抵达目的地或正在半途某地。
这儿,诗人意念所到,厚意所注,信手写出这一日子中的实意常情,给人以特别实在、特别亲热之感 白居易对元稹行程的核算是很精确的当他写这首《醉忆元九》诗时,元稹正在梁州,并且写了一首《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元稹对这首诗的阐明是:“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乐天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但是寤,则递乘及阶,邮吏已传呼报晓矣巧的是,白居易诗中写的真事竟与元稹写的梦境两相符合这件事,外表上有一层神秘色彩,其实是日子中完全可能呈现的偶尔,而这一偶尔正是以元稹、白居易素日的友谊为根底的唐代长安城东南的慈恩寺和曲江是其时的游赏名胜并且,进士及第后,皇帝就在曲江赐宴;慈恩寺塔即雁塔,又是新进士落款之处他们两人应当常到这两处共同游宴对元稹说来,当他在孤寂的旅途中思念故人、追思昔游时,这两处长安名胜,不只在日间会不时浮上他的心头,当然也会在夜间进入他的梦境因为这样一个梦本来来自对故人、对长安、对旧游的朝夕忆想,他也仅仅照实写来,未事烘托,而无限想念、一片真情已全在其间其情深意真,是能够与白居易的诗比美的 读者更可见两人的情谊之笃,也更可见白居易的这首诗虽像是偶尔动念,漫笔成篇,却有其深沉真诚的爱情根底。
假如把两人的诗合起来看:一写于长安,一写于梁州;一写居者之忆,一写行人之思;一写真事,一写梦境;诗中情事却如《本事诗》所说,“合若符契”并且,两诗写于同一天,又用的是同一韵这是两情的异地沟通和彼此感应读者不只能够领会诗歌的艺术魅力,并且能够从它的爱情内容得到真和美的享用 3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