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燎疳习俗中疳娃娃的寓意浅述——以镇原县为例.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lm152****8155
  • 文档编号:254506335
  • 上传时间:2022-02-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2.96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燎疳习俗中疳娃娃的寓意浅述——以镇原县为例 【摘要】:燎疳是陇东地区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之一,镇原县作为燎疳习俗的长期流传地,在活动内容上有其独特之处,疳娃娃就是其中之一它反映了在古代社会里,人们对于健康华蜜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到了现代社会,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对疳娃娃的探讨,不仅能够正确梳理这种习俗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满意,更有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人们的生活增加文化气息,传承文化的血脉 【关键词】:燎疳;疳娃娃;寓意淺述 在西北地区,每逢正月二十三,沿陇山四周的平凉﹑庆阳﹑天水﹑固原以至宝鸡﹑陇南﹑定西等地偏远落后的农村都有“燎疳”的习俗,尤其以陇山东麓的华亭最为盛行村民们白天要给小孩做“疳娃娃”,挑上游街,比一比谁家做得好;晚上要用废旧的竹扫把﹑蒿草生起篝火,燎烧小孩挑了一天的“疳娃娃”因此,这一民俗活动又称为“燎疳”人们借助熊熊燃烧﹑“噼啪”作响的堆堆篝火,跳来跳去,燎去一年的晦气,还要扬起篝火的灰烬,看象什么庄稼开的花,预示今年什么庄稼丰收,场面气氛热情欢快,堪为为春节民俗活动之最据悉,“燎疳”这一特别民俗现象是“老秦人”遗留下来的古老风俗,再现了先民们对疾疴灾难的畏惧,和对火与“神”的崇拜,被誉为见证两千多年民俗变迁的活化石。

      燎疳,在古代称为“燎祭”,宋代称为“烧大盆”、“燎疳”现在许多地方仍存在这民俗,如在陕西富平县除夕的“燎桑”、甘肃河西地区除夕的“燎天蓬”、闽南除夕的“跳火墩”、广东普宁市元宵的“跳火墩”、山西朔州除夕的“垒旺火”,这些习俗活动无不起源于古老的民间火崇拜,皆认为火具有避邪禳灾、祈福纳吉的功能 疳娃娃,陇东地区正月二十三日燎疳节中用黄纸剪的形态类似娃娃的一种剪纸艺术品 燎疳,也称为“燎干”,“燎疳节”,是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历史悠久的传统,镇原县在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日实行燎疳节这天,家里未成年孩子在白天到山上或是坪上捡拾蒿草,妇女们则负责剪一种名为“疳娃娃”的纸人小孩子将蒿草等带回家里后,堆在自家大门外面,等待晚上烧妇女们把高粱竿从中间划开,将剪好的疳娃娃夹在上面,然后插在每一口窑洞外的墙面上 每逢正月二十三,沿陇山四周的平凉﹑庆阳﹑天水﹑固原以至宝鸡﹑陇南﹑定西等地偏远落后的农村都有“燎疳”的习俗,尤其以陇山东麓的华亭最为盛行村民们白天要给小孩做“疳娃娃”,挑上游街,比一比谁家做得好;晚上要用废旧的竹扫把﹑蒿草生起篝火,燎烧小孩挑了一天的“疳娃娃”人们借助熊熊燃烧﹑“噼啪”作响的堆堆篝火,跳来跳去,燎去一年的晦气,还要扬起篝火的灰烬,看象什么庄稼开的花,预示今年什么庄稼丰收,场面气氛热情欢快,为春节之最。

      夜幕驾临,先由家里的男人敬神(主要敬灶神和天神),然后起先燎疳燎疳的过程是热情欢快的,大人们将堆在门口的蒿草点燃后,事先将含在口里的食用油喷在火堆上,蹿高的火苗将现场热度进一步提高接着将已经烫了孔的疳娃娃和高粱竿一块扔进火堆,将它们烧掉当火苗慢慢变小的时候,大人们就会叫卖孩子们“快跳、快跳”,让他们从火堆上跨过去,其他家庭成员也依次跨过火堆,表示这一年无病无灾,燎去病痛当火苗完全熄灭,人们就会用扫帚将散开的燃烧物扫在一起,用扫帚用劲拍打,打出什么作物的火花,就预示着今年这种作物会丰收,到此,燎疳结束在陇东地区,尤其是镇原县,正月二十三燎疳节的结束,预示着农历年已经过完 疳娃娃是燎疳節中一个尤为重要的部分,或许是基于周人先祖在这些地区撒播的深厚根基,才如此盛行假如脱离燎疳习俗,它只是民间剪纸艺术的一种类型疳娃娃在燎疳节中的运用也有一个独立完整的过程 劳动妇女用剪刀将黄纸对折后剪成人形态这些妇女一般都是农村长期生活的农夫,文化学问水平较低,但是他们剪疳娃娃的时候,却不用过多思索,据他们讲解并描述,这些剪纸疳娃娃是从小就耳闻目睹的,所以顺着记忆中所储存的疳娃娃形象意识画面就会剪出。

      在实地考察中,她们一边剪制,一边与旁边的人闲谈开玩笑,手底下的活儿就出来了疳娃娃的剪制有以下几点要素第一是材料,材料全部是用黄纸,没有别的颜色,疳娃娃也是一种民间剪纸艺术,但是常见的陇东窗花等剪纸都是用红纸剪制,或者是像丧葬等不吉利的场面剪制都用白纸;其次是工具,用剪刀将黄纸剪成相连的牵手人形第三则是剪纸人,一般均为一般农村妇女剪刀、黄纸、剪纸人,这三个条件相互结合,便产生了剪纸艺术中的疳娃娃,而这种疳娃娃,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疳娃娃 笔者观看了一位74岁老人(女)的剪制过程,并未作出任何要求她共剪纸了三组(叠),(我们将其随机标号)第一组4张,3排4列,单张12个娃娃;其次组5张,3排4列,单张12个娃娃;第三组7张,3排4列,单张12个娃娃这三组黄纸形态大致接近2*2.5的长方形解除偶然性,可也许推断一般剪制单张疳娃娃个数接近3*4,西北师大王贵生老师通过多年调查,认为疳娃娃是“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牵手娃娃形象,在数量性质上既对应燎疳成员”,应是指疳娃娃剪纸的单张数量对应人口数,即家中几口人就用几张黄纸剪,而非每张黄纸所剪疳娃娃的数目对应家庭成员但据笔者调查,也有一种说法是家庭中有几孔窑洞就剪几张。

      疳娃娃的剪制时间一般是燎疳当天 剪好的疳娃娃会用高粱竿夹住插在窑洞门前的墙面上用高粱竿其实是用高粱竿最尖端的部分,是考虑这部分没有环结,而且笔直灵巧,从中间用一般的刀刃可以划开两半,不要划开得太彻底,否则就夹不住疳娃娃,然后将它们分别插在墙上,这应当是适应当地地理环境的结果 疳娃娃与常见剪纸不同的地方是“烫洞”给予它的剪好的疳娃娃用香烛在上面匀称的烫出洞,洞的大小与香烛无二烫眼儿不是随意烫,依据人的身体来对应疳娃娃,身体哪个部位难受,就用点燃的香烛在那里烫个孔有人也说,在剪好的人形上面,烫出娃娃的眼耳口鼻,以及娃娃的纽扣就行,这种做法现在也是当地人惯用的方法两种说法,前者针对身体病痛,而后者更能勾画出一个完整的娃娃面貌一般烫孔都交给家里的小孩去做烫完全部剪纸娃娃的孔,这个剪纸艺术品才真正成为燎疳娃娃,具有寄寓期望、祈福消灾、消退病痛的特别寓意 就“疳”字本身来说,有两种指向疳者甘也”,指多食肥甘食物导致疾病,言其病因;“疳者干也”,指病人全身消瘦,肌肤干瘪,气血津液不足,言其病症,所以燎疳也说“燎干”隋代《诸病源候论》、宋代《小儿药证直诀》等很多古代医药学著作中均有“疳”病的相关论述。

      在燎疳的时候,小孩是大家重点提示的对象,尤其在跨火的时候,大人们总是先提示小孩跨,婴儿则由父母抱着跨,以燎去身上的病痛中醫里“疳”指小孩儿的肠胃病,所针对的对象也是小孩古时一般民众生活条件差,小孩儿体质相对更弱,尤其是在饮食方面,不能像现代人这样得到充分的保障,因此更简单产生与肠胃有关的疾病可见,古代的疳病和现在燎疳所祛除的污物,应当是人体的某种病痛,只不过,在久远的传承中,民间渐渐将这种疾病泛化为一般的疾病指示,不再特指一种元代王仲文《救孝子》的楔子中说到:“他要养娃娃,你就一刀杀了他这里的娃娃指婴儿,在《儒林外史》其次十六回中又有:“又包了些黑枣、青饼之类,叫他带回去与娃娃吃这的娃娃则指小孩儿所以疳娃娃的“娃娃”,当无异议,说明这个事象肯定承载着关于小孩的一些信息从所剪的疳娃娃图像来看,也可以清楚的看出剪纸形态所具有的娃娃形象 燎疳与巫术有关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思想愚昧无知,受原始神奇主义影响,有灵论盛行人们信任,自然界存在着神奇力气,能左右人的一切巫术却使人们信任,可以将部分神奇作用进行转移弗雷泽在《金枝》中认为,一些事物通过某种神奇的接触和模拟,可以跨越时空,产生相互作用,他将其概括为“交感巫术”,这种神奇的作用依据弗雷泽观点可理解为是一种转移。

      从燎疳来看,疳娃娃则是模拟现实中的小孩儿,而小孩通过用香烛烫孔则可看作是二者发生接触,并将小孩儿身体病痛转移到模拟物疳娃娃上面而将其烧掉则预示着疾病被根除 疳娃娃虽然是燎疳习俗中的一项,但是二者并不是同时出现《诗经·小雅·庭燎》是先秦时期的诗歌,其中有一句:“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有人认为“庭燎”是后来燎疳的早期表现形式,无论是否属实,至少可以证明一点,在周代人们便形成了在夜晚点柴火堆的习惯而疳娃娃的产生,须要剪制工具、黄纸的同时具备,明显晚于此时代 疳娃娃另一个引人留意的地方是所用材料的颜色,用黄色(或土黄色)纸剪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出现最多的剪制颜色有三种:红色、白色,还有土黄色我们所知的红白之事,红色剪纸对应红事,即喜事,而白色剪纸对应白事,即丧事等不吉利事黄色在中国是一种尊贵之色,北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古代帝王的龙袍一般都是黄色,在某种程度上,黄色是一种崇拜色,代表着地位、名贵和权力当皇权神化的时候,皇帝贵为天子,黄色便有了神谕的性质古时人们对“疳”疾缺乏系统科学的相识,因此将其神化成一种形而上的超自然物,并心存敬畏,人只有对凌驾于自我意识和实力之上的力气保持恐惊和敬畏。

      巫在原始宗教中是通神之使,同时又兼备人间巫王与天界神帝的双重身份”,而黄色正体现了这一点,白色和红色作为丧葬和吉庆的两种代表,明显都不能表达这种敬畏白色人们只有恐惊和胆怯而“疳”作为一种疾病之神灵,人们当然期望它能远离自身,借黄色来转移神灵之性黄纸疳娃娃代表被疳神所附小孩儿,通过用香烛烫孔,既不失敬畏又寓意烫去身体病痛,合乎中国人传统的心理,讨好以打发火在古代早期作为人的崇拜物,被给予以神性,具有超自然的力气,可驱散和消退一切可怕的事物,包括“疳” 在調查过程中,笔者发觉如今健在的老人对于燎疳仅限于最基本的祛病除疾,而对于疳娃娃,也只是知道它是用来针对身体难受部位进行祛除的一种寄予物可见该习俗在许久历史的传承中已经遗失了很多实质性内容,而在九零后的群体中,很多已经不知道疳娃娃为何物,只是零星知道燎疳这个词在镇原县,疳娃娃仅限于一部分乡镇,而且很多仪式过程也已透露出被简化和现代化的趋势比如,燎疳所用的柴火,据老人讲,是肯定不能从自家的柴火堆里取用现有的,必需去家门外或者山上整理回来,但是现在就有人干脆取用自家现有的柴火由于城市化建设,农村人口流失加剧,中青年人口进入城市,人们记忆中传统习俗被钢筋水泥渐渐替换,家里只有一两个老人和孩子,所以有些家庭正月二十三就不燎疳。

      另外,笔者也曾见过这种燎疳:在乡里的中学,正月二十三的时候,有人在学校倒几堆麦草,干脆就点燃燎疳,省去了疳娃娃等过程 疳娃娃作为一种祛病消灾的物质载体,经验了原始的巫术敬畏,到后来的一种固定节日习俗,再到今日去迷信化的生活习惯,渐渐摆脱着原始的虚妄色调,褪去了神奇的宗教和巫术外衣,成为人们表达美妙祝福的一种剪纸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农村人口的削减,还有剪纸人的不断削减,疳娃娃连同燎疳习俗也起先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和记忆 疳娃娃作为一种祈福的民俗事象,其本身已经不能承载下它所表达的价值和意义疳娃娃不仅是一种剪纸艺术和民俗财宝,一种节日习俗,它更蕴含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最古老的文化密码和内心的信仰价值,它潜在的一种力气,是剔除宗教迷信色调之后的文化力气,是当地人们不断生存下去的一种源动力,带给人理性和正确的敬畏之感,学会与这片古老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生物和谐相处如何更好地将这种传统习俗充分融入现代生活,是一个须要许久思索的问题指导老师:元旦) 参考文献: [1]王亮.庆阳剪纸——干娃娃的艺术特色[J].西北师范高校 [2]陶立璠著.民俗学.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3]彭金山著.陇东风俗.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 . [4]赵宝玺主编.镇原史话.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22. [5]刘文戈主编.庆城史话.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 [6]王贵生著. 剪纸民俗的文化阐释. 北京:北京。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