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ppt课件.ppt
67页第七章第七章 农业中的劳动力农业中的劳动力••“如果能够给农民现代的科技,现代的生产手段,即使落后地区的农民,也可以点石成金,把农业变成现代的产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 1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意义:•农民是中国最大的人口群体,农民的安居乐业事关农民生活和整个社会稳定•中国农业承载的人口过多,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之一在于减少农民2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考虑两个问题:•1、人口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哪些作用?如何认识?•2、人口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数量方面,更多的是体现在质量方面3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数量:目的是研究如何保持一个适度的人口规模、劳动力在部门之间如何配置、适度的人口规模以及劳动力规模如何界定等•质量:提高人口质量的途径惟有一条——人力资本投资4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舒尔兹:“人的经济才能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带有投资性质的活动逐步发展起来的——人力资本投资•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论点: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5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第一节第一节 农业劳动力资源农业劳动力资源•1、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概念•2、农业劳动力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3、农业劳动力使用上的特点6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一、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概念一、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概念•农业劳动力指在农业中有劳动能力的人。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就是能参加农业劳动的人数•农业劳动力的质量,是指农业劳动力的体力强弱、技术熟练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7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1 1、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变动,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①自然因素:包括农业人口的自然增长情况,这是影响农业劳动力资源数量变化的基础因素;已达到劳动年龄的人数;超过劳动年龄的人数;劳动力的自然减员8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劳动年龄:•我国的标准男16~60岁女16~55岁•其中,男18~50岁和女18~45岁为整劳动力,其他可根据实际情况称为半劳动力或辅助劳动力•国际通用标准:16-65岁9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②社会因素:主要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速度、人口流动政策、农村经营形式、生产结构的调整等它们都会影响劳动力的数量变动10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一定时期内农业劳动力人数的计算,可采取下列方法:•计划期末农业劳动力人数•=报告期末农业劳动力人数•+计划期内达到劳动年龄参加农业劳动的人数•+计划期内由其他部门转入农业劳动的人数•-计划期内由农业部门转入其他部门的人数•-超过劳动年龄的人数•-自然减员而退出农业劳动的人数11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2 2、农业劳动力资源的质量、农业劳动力资源的质量•①体力:包括劳动者的体质的好坏和劳动能力的大小。
•②智力:包括劳动者的文化科学知识、技术水平、生产技能和经验、道德品质和思想觉悟12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二、农业劳动力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二、农业劳动力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与作用•劳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首要的和惟一能动的要素•决定了不论哪一种社会,要发展农业生产都必须十分重视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作用•重视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在我国还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13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三、农业劳动力使用上的特点三、农业劳动力使用上的特点•1、农业劳动时间具有强烈的季节性•2、农业劳动的周期长•3、农业劳动场所的分散性•4、农业劳动内容的多样性14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农业劳动力的合理利用应主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提高劳动利用率:从量的角度考察劳动力的利用情况•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质的角度考察劳动力的利用情况第二节第二节 农业劳动力合理利用的一般途径农业劳动力合理利用的一般途径15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一、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的现状一、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的现状•1、农业劳动力数量多,比重大•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变化:•年份就业人员其中第一产业占当年就业总人数•1952207291731783.5%•1978401522831870.5%•1998706373517749.8%•2005758273397044.8%•2006764003256142.6%16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2、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
•3、农业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很不平衡•4、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5、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季节性流动比例大17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劳动利用率是指已经利用的劳动力和劳动力资源在数量上的比例•是衡量农业劳动力利用程度的指标实质上反映的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有效劳动的投入情况二、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二、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18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实际参加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应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力人数的比例农业劳动者实际参加农业劳动的时间占劳动者应参加劳动时间的比例农业劳动者在班工作日中纯工作时间占工作时间的比例1 1、衡量指标、衡量指标19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2 2、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的意义、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的意义•一般说来,在一定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条件下,农业劳动力利用率越高,投入农业生产的劳动量越多,为社会生产的农产品就越多20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劳动力的状况:比如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健康状况、知识结构等自然条件:如土地结构、气候等社会经济状况:如耕作制度、农业生产结构、集约化水平、劳动组织和劳动报酬等。
3 3、影响农业劳动力利用率的因素、影响农业劳动力利用率的因素21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从农业生产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做文章•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促进农业劳动力的合理利用•鼓励和帮助农业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控制人口增长4 4、提高农业劳动利用率的途径、提高农业劳动利用率的途径22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或者单位劳动者生产单位产品所支出的劳动时间三、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提高劳动生产率23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农业劳动生产率L1=农业产品数量/农业劳动时间•农业劳动生产率L2=农业劳动时间/农业产品数量•L1↑或L2↓代表农业劳动生产率越高24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第一、要明确定义中所说的时间概念第二、“产品数量”的实质是“劳动成果”,它可以具体化为实物量,也可以为价值量,还可以是作业量25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1 1、我国农业劳动力生产率状况、我国农业劳动力生产率状况•历史的来看,建国以来、农村经济改革以来,我国的农业劳动力生产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如果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的话,我国的农业劳动力生产率状况就不够乐观了。
26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2 2、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①是可在不增加或减少劳动力时,生产出更多农产品;•②是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降低单位农产品成本,增加利润和积累;•③是可节约更多劳动力从事其它产业;•④是可使农民有更多时间学习科技知识和休整;•⑤提高劳动生产率无止境,提高劳动力利用率受人的生理因素的限制,而且减少劳动时间也是人类的需要27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①自然条件,包括土地、水利、气候、生物等•②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有农民收入水平、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状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3 3、影响农业劳动力生产率的因素、影响农业劳动力生产率的因素28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合理利用、改善自然条件•搞好农业基本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改进农业从业人员的物质技术装备•提高农业从业者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建立和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调动农业从业者的劳动积极性4 4、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29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第三节第三节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1、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界定、类型•2、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以及制约因素分析•3、加快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思路30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31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32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首先明确的三点:•第一,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关于这种必然性,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托迖罗等都对此作出过非常经典的解释。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刘易斯33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illiam Lewis)发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开创了对不发达经济的二元结构分析他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34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第二,劳动力转移结果的必然性;•劳动力转移结果必然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人口在地域分布上的一种变化35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第三,劳动力转移的长期性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完成这一过程大多需要上百年的时间36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其差额就是剩余劳动力通常理解为超过农业部门的吸纳能力以外的那部分劳动力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及类型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及类型37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刘易斯:MPL=0时,农业部门容纳的就业人数是农业部门的最大就业量•乔根森:1961提出的二元经济发展理论认为,农产品剩余是农村劳动力剩余的基础,农业剩余越多,劳动力转移规模就越大•其他:假定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相等,则农业部门供大于求的那部分劳动力。
38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类型:⑴积累型剩余•农村劳动力自然增长量大于转移量,沉淀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逐渐增加•农村劳动力迅速增加,农业资源不断减少,农业劳动力不断地被农业资源排挤出来,积累在农业部门⑵结构型剩余•产业结构倾斜所造成的剩余•城乡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农业劳动力自身素质低下所造成的剩余39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⑶替代型剩余•农业机械增加,新技术应用替代了部分农业劳动力,替代出来的劳动力不能及时转移出去,则变成替代型剩余•工业部门用工业合成方法生产农产品的替代品,这样,工业劳动力替代了农业劳动力,替代下来的农业劳动力则滞留在农业部门,成为替代型剩余⑷季节型剩余•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而引起的剩余40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注意:农业剩余劳动力不同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前者从事农业的农村不充分就业劳动力•后者是指超过农村产业需求的那部分劳动力,专指农村中不充分就业的劳动力41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劳动力需要量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测算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测算42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资料:•南开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人员经过测算,确定目前中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为4600万。
较农业部估计的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为缩水43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1、国际比较法•钱纳里和赛尔昆两位经济学家提出;•思路:通过对许多国家有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与不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适应的各部门劳动力份额和各部门产值份额的“国际标准结构”,并用所研究的国家农业劳动力份额与该“国际标准结构”相比较,从而得出该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准确的估计值•用该方法估计的中国1999年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约为0.47-0.65亿44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2、耕地劳动比例法•该方法通过估算一国农业生产中耕地数量与有效劳动数量的比例来计算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该方法的关键是确定耕地劳动比:•耕地劳动比=耕地数量/有效劳动数量•胡鞍钢用该方法测算,截止1995中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为17518万人;•缺点是没有考虑技术进步对耕地劳动力的影响45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3、数据直接计算法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村总劳动力数量-乡镇企业就业量-私营企业就业量-个体劳动就业量-流入城市就业量-农业资源可容纳的有效劳动力数量46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4、农业技术需要法•罗斯基和米德于1997年基于中国农业的状况提出的一种计算办法;•该方法的关键是如何根据22种农业生产活动的技术参数和成本参数,确定农业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劳动量47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1、改革开放以前•产值结构超前,就业结构严重滞后,二者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同步性。
三、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三、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48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总结:•吸取农业剩余积累工业化资金,阻止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极其微弱•1952-1978年,26年间我国社会总产值中农业份额由45.4%下降到20.4%,年平均下降3%,而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份额由83.5%下降到70.5%,年平均下降仅0.5%•1978年我国第二产业占GDP48.2%达到“半工业化国家”,但农业劳动力份额高达70.5%却是农业大国49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2、改革开放以后在劳动力的转移方面,国家政策给予了积极的引导,总体来看,转移速度是非常快的50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1979-1999::•①转移数量•农民有了择业自由,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呈加速趋势•改革20多年,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量1.5亿左右,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份额由1978年的70.5%,下降到1999年的50.1%51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②转移模式•“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呈明显的封闭性:农村内部转移,80%以上是转移到农村非农产业。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行业上高度集中,主要转入农村工业部门52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③“离土不离乡”模式的历史合理性•首先,适应了城乡分割的社会经济体制•其次,就业“门槛”低,易于解决资金,并最大限度地以劳动代替资金•最后,农民可以兼营农业53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④“离土不离乡”模式的弊端•割裂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内在联系,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具体:•农村工业分散发展,村村冒烟,家家办厂•小城镇数量多,经济功能差54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农村工业分散化发展•1992年,全国乡镇企业集聚在县城的仅占1%,在建制镇的占7%,在集镇的占12%,其余80%分散在自然村落•90年代后期状况没有根本好转55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小城镇的落后•小城镇主要指县以下的建制镇和乡镇,以及少数非乡政府所在地的乡镇(集镇)•数量多1978年我国乡镇52534个,其中建制镇2176个,占4.1%2002年乡镇总数39054个,其中建制镇19811个,占50.7%•城区面积小1996年全国平均每个镇区面积2.2平方公里•聚集人口少2000年全国建制镇平均非农业人口6871人,很多在2000人以下。
•服务功能差城镇规模太小,难以形成合理的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规模56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2000年以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转移特点:•1、转移量平稳增长•2、中西部地区是主要输出地•3、转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较高•以年轻人为主:2002年平均33.4岁,2004年平均30.1岁;•初中和高中学历为主: 2004年分别占63.3%,12.1%57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4、女性劳动力比重不断提高•2002年占29.9%;2004年占34.6%•5、县域经济为主•2004年,转移到县占65%,地级以上城市占35%•在县域经济中,转移到县级市占12.4%,建制镇占6.6%,乡镇地域占81%•在地级以上城市中,转移到直辖市占17%,省会城市占34%,地级市49%58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6、跨省转移地主要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7、就业主要在第三产业•2004年,转移到第二产业占40%,第三产业占60%•8、转移的组织性有所增强•2004年,亲友熟人介绍占56.8%,自己碰运气占17.5%(比上年下降);市场中介组织组织占14.0%,用人单位招聘占11.7%59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主要问题:•1、城乡二元体制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2、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3、农民工自身素质有待提高60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1978-20051978-2005年间中国的人口结构、产值结构和就业就构的变动情况年间中国的人口结构、产值结构和就业就构的变动情况 单位:%单位:% 人口比重人口比重产值结构产值结构就业结构就业结构 乡村乡村城镇城镇农业农业工业工业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农业农业非农业非农业1978197882.0882.0817.9217.9228.128.148.248.223.723.7717129291980198080.6180.6119.3919.3930.130.148.548.521.421.4696931311985198576.2976.2923.7123.7128.428.443.143.128.528.5626238381989198973.7973.7926.2126.21252543433232606040401990199073.5973.5926.4126.4127.127.141.641.631.331.3535347471993199372.0172.0127.9927.9919.919.947.447.432.732.7515149491996199669.5269.5230.4830.4820.420.449.549.530.130.1484852521999199965.2265.2234.7834.7817.617.649.449.43333474753532000200063.7863.7836.2236.2216.416.450.250.233.433.4464654542001200162.3462.3437.6637.6615.815.850.150.134.134.14545555520022002200520052006200660.9160.9157.0157.0156.156.139.0939.0942.9942.9943.943.915.415.412.612.611.711.751.151.147.547.548.948.933.533.539.939.943.343.344444545434356565555575761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分析•1、农业劳动力自身素质•2、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3、城镇化水平•4、第三产业规模•5、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发育程度•6、政策环境限制62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五、加快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思路•改变“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模式,走城乡统筹发展的道路,加快改革城乡二元体制。
63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根本出路在于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关键是要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打破城乡分割,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城乡关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重要保障64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具体政策措施•1,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各种准入限制,一视同仁,平等竞争•2,取消专门面向外出农民工的就业证明,简化手续•3,清理整顿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乱收费•4,保障农民工子女受义务教育的权利•5,在公共卫生领域给农民工市民待遇•6,规范企业用工制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65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7,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8,将农民工的培训纳入各级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9,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入大中城市就业和定居的条件•10,积极探索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参阅:韩俊:棋子,边缘人,产业工人66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思考题:•1、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有哪些?•2、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3、讨论:农业劳动力剩余与民工荒67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