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基础分分钟搞掉钢筋.doc
20页目录I基础钢筋················································2II柱钢筋·················································3III框架梁钢筋············································6IV圈梁、过梁钢筋·········································12V箍筋长度计算式推导·······································13VI现浇板钢筋·············································18以下所有内容都是根据西华大学熊伟老师上课时所讲的内容进行整理、补充、细化得来的学得好的分分钟找回记忆,学得不太好的分分钟找到感脚I基础钢筋1、独立基础基底钢筋1.1、基本算法:以上图Φ10钢筋为例:N(钢筋根数)=(B-2C)÷@+1 (在此处如果保护层厚度C小于50mm,则应将此处C换为50mm,因为50mm是实际施工中做收头处理时需要的最小距离)如果N求出来有小数点也不能进行四舍五入L(钢筋长度)=A-2C (此处的C不受50mm限制)G(钢筋重量)=N×L×г(г为钢筋比重,以kg/m为单位)∴假设A、B、C单位都是米,此处Φ10钢筋就有G=((B-2C)÷0.2+1)×(A-2C)×0.616541.2、平面速算:先算基础平面一个单元的钢筋重量,再除以(A-2C)×(B-2C),就得到单位面积上钢筋重量,最后乘以总平面的配筋面积,就可以得到整个配筋平面的钢筋重量。
2、独立基础柱插筋:E(柱筋深入基础的计算长度)=H-2C,H是基顶至基底的高度,C在计算时就为保护层的厚度,这个是通畅为了计算简便而取的近似值,而实际C应该是基础底筋保护层厚度加受力筋和分布筋的直径,一般计算不需要这样精细D为插筋的弯锚,此值取决于以下两种条件:①如果E大于了柱插筋所要求的锚固长度,则此处的D只需要大于B方向上钢筋的间距@就可以了②如果E不大于柱插筋所要求的锚固长度,则弯锚D长度应大于规范要求的锚固长度与直锚的差值,且还要大于B方向上钢筋的间距@PS.钢筋长度的取值:钢筋长度都是以mm为单位,最后一位都应四舍五入成“0”,比如计算出钢筋长度是2222mm,那么最终结果应为2220mm,如果是计算出2225mm,那么最终结果应为2230mm3、条形基础:(熊伟老师当时说最好用上述平面速算的方法计算,例就不举了)II柱钢筋1、框架柱:框架柱又分边柱(只有一面没有与其它构件相连接的框架柱)、中柱(任何一面都与其它构件相连接)、角柱(只有两面与其它构件相连接)、芯柱(柱中柱)1.1、锚固算法:边柱、中柱、角柱之所以有区别是因为它们在屋顶的锚固方式和锚固长度有区别,具体在图集里说得很清楚。
一般情况如下图:1.2、纵筋算法:①如果柱至始至终都未变截面,那么纵筋的长度就从基础顶标高至屋顶(至于到底是屋顶梁底还是屋顶板底,要看是边柱是角柱还是中柱了,针对不同类型的柱参照上述锚固类型确定具体算至哪个位置)拉通计算,再加锚固就可以了②如果是变截面的,在不同楼层截面宽度不一样,那么柱的纵筋就从基础顶标高算至变截面楼层的结构顶标高再加搭接长度,下一层又从这一层的结构顶标高算至下一变截面楼层的结构顶标高,再加搭接比如基础层到二层楼面的柱与二层楼面至三层柱的截面不一样,那么,基础层至二层楼面的纵筋长度就等于基础顶至二层框架梁梁顶之间的高度,之所以不是二层楼面板顶,是因为某些时候存在降板标高的情况,梁板不在同一水平面,这个时候就要以梁顶所在标高为准PS.在未变截面中的柱的搭接长度不需要计算,定额中已经考虑2、箍筋匝数算法:两种方法都对(注意统一单位):①加密区箍筋设置范围÷加密区箍筋间距+非加密区箍筋设置范围÷非加密区箍筋间距+1②箍筋设置范围总长÷非加密区箍筋间距+加密区箍筋设置范围÷非加密区箍筋间距+1PS.第二种方法的适用前提条件是加密区箍筋间距是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一半,比如,加密区箍筋间距100,非加密区箍筋间距200,那么第二种方法可用,但如果加密区箍筋间距150,非加密区箍筋间距200,这时第二种方法就不适用了。
3、箍筋长度算法:见第五章“箍筋长度算法全过程推导”4、拉墙筋:4.1、拉墙筋的设置:一般情况是在竖向上每隔500mm设两根,伸入墙的长度看设计说明或者说明所要求的图集,若有门洞,则统一统计门洞两侧与墙的接触面的长度,最后除以500mm再加N,这个N等于有门洞个数的2倍这个是设置根数,伸入长度是4.2拉墙筋的长度计算:拉墙筋的长度不是从构造柱或者框架柱的侧壁算起,而是要绕过柱子,如下图:5、构造柱:5.1、砌体结构中的构造柱纵筋长度:凡是构造柱中的纵筋的长度都是拉通计算,不考虑中途的搭接,定额已经考虑①外墙:如果构造柱是从基础开始生根的,那纵筋长度就是从基础顶标高算至女儿墙压顶的底标高,再加两个锚固长度(lae);如果构造柱是从地圈梁开始生根的,那纵筋长度就是从地圈梁的梁顶标高算至女儿墙压顶的底标高再加两个锚固长度(lae)②内墙:算法同外墙,但计算长度的止点不用于外墙的女儿墙压顶底,对于内墙来讲,是屋面板底5.2、框架结构中的构造柱纵筋长度:直接就等于框架梁之间的净高,然后上下再各加一个锚固长度(lae),只是在柱顶的锚固长度最好以植筋的长度体现,而不是直接作为纵筋的长度工程量,主要是因为实际施工中框架梁之间的构造柱在柱顶的锚固钢筋就是植筋,而且还因为植筋有单独的清单项和定额。
所以算得时候需要进行区分III框架梁钢筋对于上图的框架梁的透视图所对应的抽筋图为常见的以下几种配筋类型:(即为须要计算的配筋种类)B为柱宽,L1、L2为梁的净跨度(L1、L2不一定相等)1、上部贯通筋:上部贯通筋长度由两部分组成,即净长和锚固①净长:净长=L1+L2+B②锚固长度:按图集的要求是锚固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⑴直锚A>0.4lae (lae取值见设计说明或者图集)⑵弯锚C>15d (d为钢筋直径)⑶A+C≥lae但是,在实际施工的时候,由于贯通钢筋要去钩住框架柱外侧的箍筋,所以在实际的计算中,平锚长度A就等于柱宽减去一个保护层厚度∴实际的锚固长度计算方式就变为以下方式:存在以下两种情况:⑴ 如果: A+15d>lae则: 每侧的锚固长度=A+15d (d为钢筋直径)⑵ 如果: A+15d<lae则: 每侧的锚固长度=lae (d为钢筋直径)2、支座附加钢筋:支座附加钢筋是在同一根梁中不同的支座处设置的用于抵抗支座处负弯矩的钢筋,上图为两跨梁,所以有三个支座,最左边和最右边分别是边支座,中间的为中支座,若只是单跨梁的话,就没有中支座了,就只有边支座,若是多跨梁(跨数大于2),那么就有多个中支座,中支座不是中间的支座,而是边支座之间的所有支座都叫中支座。
2.1、边支座附加筋长度:长度由两部分构成,即平直段与锚固的和,但是附加支座筋计算方法会因配筋的层数不同而不同,也就是说,如果支座处受到的负弯矩非常非常大,那就需要在梁顶部支座处配置双层附加钢筋,但是附加筋的锚固长度无论是双层配筋还是单层配筋,都是一样的,且锚固长度A、C求法和上部贯通筋的求法完全一样唯一受到影响的只有平直段D1和D2的长度⑴当附加筋有两层时:①上层附加筋D1=1÷3×L1,D2=1÷3×L2②下层附加筋D1=1÷4×L1,D2=1÷4×L2⑵当附加筋只有一层时:D1=1÷3×L1,D2=1÷3×L22.2、中支座附加箍筋长度:长度仍然由两部分构成,即平直段与锚固的和,但是中间附加支座筋计算方法也会因配筋的层数不同而不同,也就是说,如果中支座处受到的负弯矩非常非常大,同样需要在梁顶部中支座处配置双层附加钢筋但是,无论配置双层还是单层钢筋,平直段的长度永远等于柱宽B唯一受到影响的只有锚固E1和E2的长度⑴当附加筋有两层时:①上层附加筋E1=1÷3×Ln,E2=1÷3×Ln Ln=MAX{L1,L2}②下层附加筋E1=1÷4×Ln,E2=1÷4×Ln Ln=MAX{L1,L2}⑵当附加筋只有一层时:E1=1÷3×Ln,E2=1÷3×LnLn=MAX{L1,L2}3、腰筋:腰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不受力的构造钢筋,一种是受力的抗扭钢筋,符号分别用G和N表示。
①下图所示为构造钢筋G:理论上来说,构造钢筋的长度只需要计算净长度,不存在锚固一说,即长度=L1+L2+B但由于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做钢筋的收头处理,所以梁端头两侧须深入边支座一段距离,这个距离按规范要求有以下两种情况:⑴当构造筋直径d<10时,梁端头两侧深入边支座各10d⑵当构造筋直径d>10时,梁端头两侧深入边支座各15d②如果是抗扭钢筋N:计算方法就完全等同于上部贯通钢筋的计算方法4、下部受力筋:下部受力筋也有两种设置方式,一种是通长设置不断开,另一种是分离式,本章第一章图画得是分离式,这种形式更多见一点,如果是通长式,那么计算方法就完全等同于上部贯通筋如果是分离式,算法如下:长度=两端锚固+L1+L2+2×K,其中,两端的锚固取值完全等同于上部贯通筋的求法,K值求法如下:需要说明的是这个K所标示的部位不能称之为搭接,而要称之为锚固K须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①K≥lae (lae取值见设计说明或者图集)②K≥0.5×B+5d (B为柱宽,d为钢筋钢筋直径) 5、箍筋匝数:之所以每一跨的梁两侧都存在一个50mm,是为了做收头处理上图的加密区是扣减50mm后的净尺寸,而实际施工图中加密区范围的标注是包含了这个50mm的,所以一般在算的时候需要额外减掉这个50mm。
∴原始算法:每一跨中箍筋匝数=2×(单侧加密范围-50)÷加密区箍筋间距+非加密范围÷非加密区箍筋间距+1箍筋长度计算见第五章6、吊筋及次梁加筋:当主次梁相交时,在主梁内,次梁设置的位置应设置吊筋,在主梁内,次梁两侧的位置还应设置次梁加筋,加筋加的是箍筋如图:D为吊筋直径,B为次梁宽度, H为次梁高度,H1为吊筋斜边的竖直高度,一般都有H=H1,α为角度,H>800mm时取60°,H≤800mm时,取45°∴吊筋长度=20d × 2 + B + 100 + H÷sinα次梁加筋设置在主梁内,次梁的两侧,一般为每侧各加3根与主梁内同规格的箍筋,具体加筋的根数按设计说明,如果设计无特别说明,则两侧就是各加3根箍筋长度计算见第五章7、拉筋:7.1、拉筋间距:拉筋的设置间距@等于所在梁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7.2、拉筋根数:(所在梁净跨 —50毫米×2)÷拉筋间距 + 17.3、拉筋长度:有以下三种情况:①拉筋种类为135°弯钩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厚度 + 2d + 2×1.9d + 2×MAX{10d,75mm}②拉筋种类为180°弯钩拉筋且拉构造钢筋G:长度=梁宽—2×保护层厚度 + 2d + 2×6.25d③拉筋种类为180°弯钩拉筋且拉抗扭钢筋N: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