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重门读书笔记1000字.docx
4页三重门读书笔记1000字 三重门读书笔记《三重门》是韩寒17岁的作品,也是韩寒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该文虽出自少年之手,但笔法深老道,嬉笑怒骂,极具讽刺意味该书通过少年林雨翔的视角,向读者揭示了一个真实的高中生的生活,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展现开来,体现了学生式的思考、困惑和梦想它质问着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批判了这种机械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伤害和摧残文中的主人翁是一位名叫林雨翔的中学生如鲁迅一样,林雨翔正是韩寒本人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只不过稍加改变其性格罢了小说开头介绍雨翔的“出处”,是一位小镇中学的初中生他在他父亲的熏陶下,对古文略有了解,文科长于理科,于是参加了校文学社,在志同道合的马老师指导下,他以一篇急急忙忙赶出来的作文竟然意外地获得了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可见其功底深厚中考前夕,他的父母为了他能考上市重点高中,花尽了心思,找人为他恶补了一段时间,补课费就达五千多元,还不包括这样那样的补品他的心思不全在学习上,除了学习,还在为了一个叫Susan的女孩“劳心劳力”虽说如此,她也鼓励雨翔努力学习,并说三年之后在清华园见雨翔的心愿是和她考上同一所高中,而他在父母的“努力”下——搞了个体育特长生,打了几万块钱的红包,跌跌撞撞地进入了市南三中。
但阴差阳错的是Susan以三分之差,无缘市南三中的门槛,与雨翔擦肩而过,雨翔后悔不已挤进了高中后,但他的学习是每况愈下,几门功课高高挂起了“红灯笼”,照亮了前面黑暗的道路可他哪知,Susan是特意为了他才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市南三中的录取通知书,甘愿放弃十分的题目雨翔也只好无奈 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应试教育阶段老师们的虚伪做作,家长几乎疯狂的举动以及学生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心灵的扭曲当时的韩寒以一个中学生的视角去看待这种漏洞百出,弊病无穷的教育,最终他自己也以七门功课亮红灯去反抗这种不公的制度诚然,这种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一个17岁的少年为什么会对其产生那么大的仇恨,这和这种教育方式一点关系都没有吗?显然不是,韩寒亦是这种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也是这种教育方式下的产物,于是他的“离经叛道”行为就不难理解了作为一个走过应试教育道路的人,我对此感触颇深,韩寒没有读过大学,我想如果他“有幸”进了大学的话,他又会怎么去看待自己的大学生活,怎样去审视这种教育?最后我想说:《三重门》亦拷问着大学生活!第二篇:《三重门》读后感 700字《三重门》读后感《三重门》之作出自一位十七岁的高中生韩寒之手对于一个十七岁便能领悟出人生和各种尖锐的见解,心中不禁佩服起来。
韩寒用一种少年独有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感情取向来看世间有狂傲的才子韩寒曾引起一时争论,也难怪,这样一个才子功课竟然七门红灯所谓怪才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当然会引来争论作为一个学生读者,这本书确实让我震撼了一翻让我从头到底的感觉就是:“对呀,写的不就是我们现在高中生的生活吗?” 书中的幽默,黑色幽默、苦涩幽默、压抑的调侃、刻意的潇洒、知性的比喻、品读之间往往为其新颖别致的幽默感揭出一些笑声一些比喻也果真幽默俏皮得可以,一般来说,比喻是把两类似或相关的事物连在一起,而韩寒的比喻则许多一反常规,硬是把基本毫不相干的东西连接起来,所引用的幽默比喻处处一针见血的披露了许多社会现象 《三重门》所用之语妙趣横生,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带着种淋漓尽致、潇洒酣畅的审视韩寒偏爱中国古代文字,所以文章中也用了不少古文,皆创造出了幽默加古文的领域可谓不乏充满睿智的幽默感的神来之笔,象征性的,寓言式的传达出了当今时代和社会本质上的真实首先,我肯定的是如今的教育制度的确有问题正如韩寒所说,高考取材制度让许多学习不行但能力出众或有其他天赋的同学淹没在人海之中打个比方,如果我是菲尔普斯,甭说八枚金牌,就是游泳池也不会去几次,我只会把去游泳池的时间贡献给补课。
如此看来,高考制度问题很大,但能否找出别的更好的教育制度吗?我觉得不可能我从韩寒的后记中感受到,韩寒是想让大家在自己的特长方面去发展,而不是去全面发展从而全面平庸 看完韩寒的《三重门》我想了很多,也许以后还会有更多的韩寒出现,而我们所要做的应该是给于他们更多的包容,毕竟人无完人嘛!——11级机制(1)班 070811117 钱彬+ -全文完-。
